《大地构造学》第二讲解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地构造学》第二讲解析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 第二 解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起源(自学自学)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非对称性地球的非对称性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23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4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 迄今为止,人们尚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迄今为止,人们尚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钻井(科拉半岛科拉半岛)仅
2、)仅达达12km多,多,仅及地球平均半径的仅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30。因此,现阶段研究地球。因此,现阶段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质状态,只能依靠一些内部的构造及其物质状态,只能依靠一些 (一)(一)提供的信息提供的信息 (二)(二)提供的信息提供的信息5(一)陨石提供的信息(一)陨石提供的信息 坠落在地表的陨石按成分分为三类:坠落在地表的陨石按成分分为三类:陨石陨石 密度(密度(g/cm3)陨石含量比陨石含量比 3.5-5.0 94.0%8.0-8.5 4.5%5.5-6.0 1.5%推断:太阳系的物质组成应具有统一性,推断:太阳系的物质组成应具有统一性,即可能由:即可能由:铁陨石铁陨石组成
3、地球的组成地球的 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组成地球的组成地球的 石陨石石陨石组成地球的组成地球的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6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二)地震波提供的信息(二)地震波提供的信息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分为:形式和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分为:在地球内部沿在地球内部沿3维方向传播维方向传播 沿界面或地球表面呈沿界面或地球表面呈2 2维方式传播维方式传播 1 1、体波又分为:、体波又分为:(P P波)波)(S S波)波)当纵波或横波传播到不同
4、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波当纵波或横波传播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波速的变化,发生反射和折射,部分转化为另一种波继速的变化,发生反射和折射,部分转化为另一种波继续传播。续传播。7 (P波)波)质点的振动方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是推进向一致,是推进波波 。可在固态、液可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介质态和气态的介质中传播。中传播。纵波的速度快,纵波的速度快,是最先到达地震是最先到达地震仪的波动,所以仪的波动,所以又称为又称为P波波(Primary)。8 (S S波)波)质点的振动方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是剪切向垂直,是剪切波。波。仅能在固态介仅能在固态介质中
5、传播。质中传播。横波波速较小,横波波速较小,仅相当于纵波在仅相当于纵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的速度的4/7。是第。是第二个到达地震仪二个到达地震仪的波动,故又称的波动,故又称S波波(Secondary)。9和和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地核地核地幔地幔地壳地壳地核地核地幔地幔地壳地壳10 2 2、面波主要有:、面波主要有:(R波),波),质点呈椭圆形,椭圆面垂直传质点呈椭圆形,椭圆面垂直传播方向。播方向。(L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质点振动方向与S波的水平分量波的水平分量相近。相近。面波传播速度较慢,面波传播速度较慢,R波为波为S波的波的0.92倍。倍。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6、划分的依据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 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相应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相应P波、波、S波波速波波速增大。增大。波速在钢性物质中比在塑性物质中传播快。波速在钢性物质中比在塑性物质中传播快。116702891515033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数据制成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曲线图看出,在地下平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数据制成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曲线图看出,在地下平均(指大陆区)、(指大陆区)、及及等四处,波速发生显著的跃变。等四处,波速发生显著的跃变。由此推论,在这几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份、物质状态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几个大的结由此推论,在这几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份、物质状态有明显的变化,
7、形成几个大的结构面。构面。126702891515033 33km 33km处的界面是处的界面是(M M)。该面上、下)。该面上、下VpVp由由6.8km/s6.8km/s陡升至陡升至8.1km/s8.1km/s;VsVs由由3.9km/s3.9km/s升升至至4.5km/s4.5km/s,这一突变面具有全球性,在大陆深,在海洋浅。,这一突变面具有全球性,在大陆深,在海洋浅。2891km2891km处的界面是处的界面是(G G)。该面上、下)。该面上、下VpVp由由13.7km/s13.7km/s降至降至8.0km/s8.0km/s;VsVs从从7.3km/s7.3km/s到突然消失。表明该面
8、之上为固态岩石,该面以下为液态物质。此突变面也具有到突然消失。表明该面之上为固态岩石,该面以下为液态物质。此突变面也具有全球性。全球性。莫霍面古登堡面1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表软流圈软流圈塑性为主塑性为主固态固态 下部波速梯度大下部波速梯度大固态固态 波速较均匀波速较均匀固态固态 波速梯度大波速梯度大 3.36 3.364.44.4 8.0 8.0 3.48 3.484.74.7 8.7 8.7 4.73 4.73 5.55 5.556.56.57.37.311.711.713.713.7 3.72 3.72 3.99 3.994.94.93.63.6 9.1 9.110.310
9、.3固态固态 2.90 2.903.93.9 6.8 6.8C CD D下地幔下地幔A A2 2下地壳下地壳代号代号名称名称其它其它特征特征密度密度(g/cmg/cm2 2)V Vs s(km/skm/s)V Vp p(km/skm/s)深度深度(km)(km)圈层圈层岩石圈岩石圈固态固态 陆壳地区横向变化大陆壳地区横向变化大 2.65 2.653.23.2 5.8 5.8A A1 1A A上地壳上地壳地地壳壳固态固态 3.37 3.374.54.5 8.1 8.1B B上地幔上地幔地地幔幔液态液态 9.90 9.9011.8711.870 00 0 8.0 8.010.010.0E E外核外
10、核地地核核液态液态 波速梯度小波速梯度小12.0612.060 010.210.2F F过渡层过渡层固态固态12.7712.7713.0913.093.53.53.73.711.011.011.311.3G G内核内核莫霍面莫霍面陆壳洋壳陆壳洋壳15 15 2 233 1233 12808022022040040067067028912891477147715150515063716371古登堡面古登堡面14 和和这两个波速突变面(也叫不连这两个波速突变面(也叫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即: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即:(一)(一)莫霍面之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二)(二)古登堡面
11、以上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三)(三)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16 (一)地壳(一)地壳 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称为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称为地壳。地壳平均厚约地壳平均厚约18km,平均密度为,平均密度为2.8g/cm3。地壳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可分为大陆型(陆壳陆壳)与大洋型()与大洋型(洋壳洋壳)两种,两者)两种,两者有根本性的差别。有根本性的差别。大陆地壳(陆壳)大陆地壳(陆壳)厚度厚度20-80km,高山区厚,平原区薄,平均,高山区厚,平原区薄,平均厚厚33
12、km。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陆壳的形成年代老,内部构造很复杂,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仅产于陆壳之中。地壳中部较普遍存在一个次级界面(产于陆壳之中。地壳中部较普遍存在一个次级界面(康拉德面康拉德面),),据此面将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据此面将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上地壳岩石成分复杂,密度较低(平均岩石成分复杂,密度较低(平均2.79g/cm3),为),为硅铝层硅铝层。下地壳下地壳岩石密度较高岩石密度较高(平均(平均2.9g/cm3),),为为硅镁层硅镁层。大洋地壳(洋壳)大洋地壳(洋壳)厚厚5-10km,较为均匀,平均厚,较为均匀,平均厚7km。洋壳的形成年
13、代新,内部构造简单。洋壳的岩石平均密度达洋壳的形成年代新,内部构造简单。洋壳的岩石平均密度达2.9 g/cm3,与大陆地壳的下地壳一样,也,与大陆地壳的下地壳一样,也为为硅镁层硅镁层。地幔地幔莫霍面莫霍面硅镁层硅镁层(下地壳)(下地壳)(玄武岩)(玄武岩)康拉德面康拉德面硅铝层硅铝层(上地壳)(上地壳)(花岗岩)(花岗岩)深度深度(km)海洋海洋沉积物沉积物大陆大陆地壳地壳17 (二)(二)莫莫霍面以下霍面以下至古登堡至古登堡面的圈层为地幔。面的圈层为地幔。地幔厚约地幔厚约2870km,密,密度由顶层的度由顶层的3.31 g/cm3增至增至5.55 g/cm3,平均,平均4.5 g/cm3。在
14、在670km深处深处,地震波,地震波速速发生显著的跃变,因此发生显著的跃变,因此可将此面作为上、下地幔可将此面作为上、下地幔的分界面。的分界面。Upper mantle6,3712,891670 上地幔上地幔内地震波传播速度并不均匀,从莫霍面到内地震波传播速度并不均匀,从莫霍面到 50-60km处,传播速度较快。在处,传播速度较快。在50-250km范围内,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为范围内,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为低速层低速层,暗示此带内的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从,暗示此带内的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从250-670km,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均匀地加快。,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均匀地加快。上地幔的物质成分,推测是由
15、铁、镁、氧等元素组成的硅酸盐,平均密度为上地幔的物质成分,推测是由铁、镁、氧等元素组成的硅酸盐,平均密度为3.3 g/cm3。下地幔下地幔中地震波速平缓增加,变化较均匀。平均密度为中地震波速平缓增加,变化较均匀。平均密度为5.1 g/cm3。推测下地幔的物质成分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成分显著推测下地幔的物质成分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成分显著增加,有人认为下地幔的成分接近于陨石中的铁陨石。增加,有人认为下地幔的成分接近于陨石中的铁陨石。18 (三)(三)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核。其体积占地球的核。其体积占地球的
16、16.2%,质量约占地,质量约占地球的球的 1/3,平均密度为,平均密度为10.83 g/cm3。根据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特征,可将地核划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特征,可将地核划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外核外核 为深为深28914771km的部分。的部分。Vp从从8.0增至增至10.0km/s,Vs消失,表明消失,表明外核呈液态。密度由外核呈液态。密度由9.90增至增至11.87 g/cm3。过渡层过渡层 为深为深4771km5150km的圈层。的圈层。Vp为为10.2km/s,Vs为为0,表明物质表明物质仍为液态。平均密度增至仍为液态。平均密度增至12.06 g/cm3。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