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1207392380yun
  • 文档编号:674230
  • 上传时间:2020-08-03
  • 格式:PPT
  • 页数:192
  • 大小:38.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课件.ppt》由用户(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苏教版 三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材 分析 课件 下载 _三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三年级上册第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单元 认识空认识空气气 单单 元元 分分 析析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主题提出 重要价值 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质 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 要物质 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可以助燃、 可以传播声音、可以改善环境 等 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广泛运用: 空气锤、气垫船、热气球、风 车等许多产品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地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 有意识地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 会因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性质 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有质量的性质 不会意识到“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主题提出 学生的“迷思概念” 教材“进阶” 从儿童概

    2、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儿童对“空气”概念 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设计意图主题提出 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 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 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 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 易 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 经典 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 气的兴 趣,学习探究方法,并 掌握“空气 占据空间、空气有 质量、热空气 上升”等科学知 识。 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 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 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 习。 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 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 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 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

    3、“ 空 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 做好 铺垫。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科学知识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科学探究探究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能依据已有经验,做出猜想;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 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科学态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 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 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科学、技技术术、社社会会与与环环境境 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

    4、式和思 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的中段要求。的中段要求。 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3.1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3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各课构成及逻辑关系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有质量吗 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有质量 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降 空气流动形成风 并列关并列关系系:

    5、 静态 动态 共同点: 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 依据已有经验做出猜想, 利用多种感官或工具观察并描述空气的外部形态特征;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附1:单元教学活动框图 单元教学目标 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有质量。 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 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能结合模型图,解释风是由 于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的。 能够列举空气性质在生产生活 中运用的实例。 附2: 单元课时建议 课题 课时 1.空气占据空间吗 1 2.空气有质量吗 1 3.热空气和冷空气 2 总课时 4 附3: 课文简介和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能从

    6、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 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 气有弹性。 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1.从占“地方”,大的物体占的“地方”多,小的物体占的 “地方”少,引出“空间”和“占据空间”这两个科学名词。 2.可以进一步举,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 3.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定要再把一支粉笔放进盒子里,应该 怎么办?水亦如此。 讲清要求,如封住瓶口、快速倒 水、杯子竖直入水等。 提前准备好抹布。 用锥子给塑料瓶扎孔时注意全。 1.先猜想,再实验、记录; 可以引导学生逐次猜想水漏 不下去、纸团不湿、气球吹 不

    7、大的原因。 3.可以提出思考问题,启发学 生想办法(去掉橡皮泥、倾斜 水杯、塑料瓶眼),并检 测效果。 不要用力过大,把活塞完全拉出来。 1.交代清楚具体的方法 和步骤。特别是用针筒 口顶住橡皮推、拉活塞 前后,都要记下活塞的 位置,推、拉活塞过程 中,针筒扣都要顶住橡 皮,同时要提醒学生体 会手的感觉。 2.可以补充水和空气 对 比的小实验。 不强求原理 1.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 几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 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可以补 充 相关科学知识。 3.可以利用视频资料,介绍更多 实例:如商场门口充气门柱广告、 大型充气玩具、风镐、气枪、喷

    8、雾器、公共汽车门、水火箭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能依据 证 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 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 所做出的贡献。 先拴球,后挂球,再调平,讲清操作方法; 用打气筒给气球充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 提醒学生不要把气充得太足,以免气球爆炸。 1.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想空气 是否有质量。 2.在讲台上摆放平衡实验装 置,让学生照做。 3.可让同学分工合作。 4.可提醒观察一只气球放气 后小棍的变化。 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打气筒给排球或篮球打气; 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测出的数值至少保留一位小数 1

    9、.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 2.可以用打气20下、30 下的方式,表现充进空 气的多少。 3.如果没有电子天平,也可 以尝试由教师演示用实验室 天平测量物体和空气的质量。 提醒学生,人类掌握的许多科学 知识都是前辈们不断探索的结果。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 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物品 打比方,直观感知“1升” 和“1.29克”。如大盒装的 牛奶大约是1升,两瓶农夫 山泉矿泉水大约是1升,3个 回形针大约是1.29克等。也 可以让学生用电子天平实际 测一测3枚曲别针的质量。 教学目标 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 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利用

    10、模拟图,推想风的成因 提醒学生调整材料与火焰 的位置。 1.可以用教材上的方法制作 “热气球”,也可以两个学 生合作直接把大塑料袋口罩 在火焰上方。 可以补充纸杯实验,方法 如下: A A 在木棍两端各倒挂一个纸 杯,使木棍保持平衡。 B B 用点燃的蜡烛烤热一个 纸杯,观察现象。 提前考虑影响实验效果 的因素,如选择烟量较多 的香、准备黑色背景、制 造热瓶和冷瓶较大的温差 等,确保实验成功。 1.先猜一猜第3步、第4步后, 瓶内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然后再做演示实验。 教师课前最好试做实验。 提醒学生用剪刀安全。剪掉的塑 料瓶边缘要修理平整,防止划手。 见好就收。 1.如果课堂时间不够,教师

    11、可 以提供半成品器材,关键是观 察火焰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可以安排小组交流。 3.利用视频补充空气流动在生 产生活中更多应用,如热气球 飞行、孔明灯报信、油烟机的 安装位置等。 要求学生结合大自然中空气流动示 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风是怎样形 成的。 1.结合视频或动画,完整地讲解 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 2.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制造风的场 景,具体说说制造风的一些方法。 3.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制造风有 什么意义?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单元 研究土壤研究土壤 单单 元元 分分 析析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学习价值 土壤土壤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

    12、和协调水 分、养料、热量等必须的条件 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 栖息地 是人类的繁衍生息不 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直 接 或间接地支持着人们 的生 产和生活 作为现代公民,具有关于土壤的知识、保护土壤的意识等等。作为现代公民,具有关于土壤的知识、保护土壤的意识等等。 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善待土壤、善待生命的良好局面。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善待土壤、善待生命的良好局面。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提升概念 中年级的孩子还有很多不解之处 知道在土壤 里能找到很多东 西,但还不能把 这些东西都算作 构成土壤的部分。 还没有“混合 物”的概念。 对于决定 土壤肥力的腐殖 质,孩子们

    13、还是 非常陌生的。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融合发展 在学习的方式上: 延续了低年段石头 与泥土单元“玩中学” 的方式,注重调动多种 感官,通过观察积累丰 富的感性经验,将体验 与思维整合起来。 在学习的目标上: 注重精确描述、比较与 归纳等思维技能的运用, 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在概念发展的同时促进学 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内容要求内容要求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STSE 14.3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陆地表面大部分覆 盖盖 着土壤,生存着生物。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 源。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

    14、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 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 物。 15.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地球为人类生存提 供各种自然资源。供各种自然资源。 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 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 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初步了解地 球上土壤的 基本状况, 初步认识大 自然为人类 生存提供了 自然资源。 在教师指导 下,能利用 选择恰当的 工具、仪器, 观察并描述 对象的外部 形态特征及 现象。 在教师引导 下,能依据 证据运用分 析、比较、 推理、概括 等方法,分 析结果,得 出结论。 能在好奇心 的驱使下, 对植物和物 质的外在特 征、生活中 的科学现象、 自然现象表 现出探究兴 趣。 了

    15、 解 人 类 的 生 活 和 生 产 可 能 造 成 对 环 境的破坏, 具 有 参 与 环境保 护 活 动 的 意 识,愿意采 取 行 动 保 护 环 境 、 节约资源。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在整套教材的位置在整套教材的位置 有不同的颗粒 三种颗粒含量 的不同 腐殖质的多少 决定了土壤是 肥沃还是贫瘠 土壤对人类和 动植物的贡献 ,以及如何保 护土壤 土壤的土壤的成分成分 土壤的土壤的类型类型 保护保护土壤土壤 肥沃肥沃的土的土 壤壤 单元逻辑结构单元逻辑结构 递进结构递进结构: 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观察土壤,分析并归纳出 土 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能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 壤

    16、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 出不 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 同的植 物。 借助操作活动解释腐殖质 是 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 能说出土壤的重要性,列 举 出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附附1: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活动框架 附附2: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活动框架 序序 号号 课课 题题 课课 时时 1 土壤的成分 1 2 土壤的类型 1 3 肥沃的土壤 1 4 保护土壤 1 总课时 4 附附3:课时建议:课时建议 课文简介和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地点和自然形态。 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通过分析实验,知道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沙子、黏 土等主要成分

    17、。 集中采集法。有条件的,可以集 中带领学生到郊外去观察土壤, 挖 一些土壤样本带到教室里去研 究。 分散采集法。大多数情况下教师 无法集中组织、指导学生观察、 采 集土壤样本,这时可以把观察 与采 集土壤的任务提前布置给学 生,让 他们在家长的陪伴和帮助 下完成任 务。然后将采集的土壤 样本带到课 堂上作为观察、研究 的素材。 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表达实 地 观察、采集土壤的发现,并与 以往 的印象进行对比。 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有成人陪伴。 课 文 观察是发现的手段,可以提 示 观察什么,如:土壤中有什 么东 西?土壤中混有哪些物体? 可以引导学生将分辨出的土 壤 中的物体挑拣出来,分

    18、类摆 放, 以便学生认识土壤中有什 么。 最好让学生用画简图的方 法表 达自己的发现,如有的 学生达不 到这个要求,也可 让他们用词语 来表达。 确保供学生观察的土壤样本中混 合有多种物体。 由于搅拌后的水土混合物沉淀 需 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隔一 节课 再来观察实验效果,还可以 用提前 做好的实验来展现实验现 象。 用团粒状土块,取量约为水量 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 指明观察的部位。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 粒 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说出它们的特点。 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土壤上适宜生长什么样的

    19、植物。 可以让学生按照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借助一年级玩泥巴一课用过 的筛子,用不同孔径的筛子来筛土壤, 把筛得的土壤分成几堆,更容易发现其 颗粒大小的不同。 再去除土壤杂质的基础上进行 可以借助板画,表现三种颗粒 的组成情况与土壤的种类得关系。 如果学生的操作、观察和描述的能 力有限,教师也可以把操作的方法和 观察的要点先告诉学生,也就是说做 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比较什么 等等,都要让学生心里有数,再动手 去做。做完之后汇总想法,交流汇报。 在做比较三种土壤渗水性实验的时 候,可以在过滤杯底、部垫一层滤纸, 减缓水下渗的速度,更便于学生观察 到渗水现象。 这一组实验本质上属于对比实验

    20、。为了取得良 好的实验效果,教师应该重点说明怎样控制变量, 如用手捻土壤时,三种土壤应同样干燥;在和水 握和加水搓条时,三种土壤的潮湿程度应该相同; 比较渗水性时,三种土壤都应该处于饱和吸水状 态。 在讨论仙人掌和水稻分别适合生长 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时,如果学生记不 得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可以让学生 对照资料,进行推理。 教材中的提到的“仙人掌”和“水 稻” 只是例子,在教学中可以有所拓 展。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制作 一些植物卡片,表明其生长习性,带 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相互阅读和交流。 不但说推理的结果,还应该说推理的理由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知道一

    21、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 过 程,可以借助视频来帮助学 生了 解腐殖质究竟是怎么形成 的。 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颜色的差异,让他们产生疑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然后再介绍腐殖 质是什么,帮助学生理解正是腐殖质的多与少造 成了土壤颜色的深与浅。 可以用资料卡片的方式介绍一些常见的土壤小动物,引 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主要的生活习性。 可以补充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逐一分析:小动物 在土壤中打洞间接地帮助土壤通气;它们吞吃和排泄食物, 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它们在土壤

    22、中四处活动,同时 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等等。 不建议让学生捕 捉 土壤动物带到课 堂上 来观察。 这是一段阅读资料,教学时可以分成 两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第一个 层次介绍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贫瘠的 主要原因;第二个层次介绍几种生产生 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让学 生知道如何改良贫瘠的土壤。 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是一个 可以组织学生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根 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来做。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 学生)来说,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 家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显得比较“遥远”,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中这些做法中的道理, 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23、要把操作步骤向学生交代清楚。 因为动物遗体在分解时会产生一些不 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不要用。 肥料袋的日常管理很重要。教师要定 期了解学生所制作的肥料袋的管理情况, 检查对肥料袋变化情况所做的记录。每 一周的课堂上都可以安排几分钟让学生 汇报一下肥料袋的变化。 要保持肥料袋里的潮湿。如果你准备 使用自来水,在上课前至少放上一天, 以去除里面微量的氯。具体做法是:在 一个塑料水壶里放进半壶水,不要加盖, 让氯气散出,过一夜后盖上盖,保持干 净。每次上课以后要补充放置过的自来 水,直到这一单元结束。 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间 的热量,或者在肥料袋的土壤里插上一 些吸管透气。 教学目标

    24、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所用。 能够举例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土壤做什么和怎么做。 可以从土壤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 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首先谈直接贡 献,即土壤为植物持续提供生长所需 要的水分和养分,为动物提供了栖息 之地。再谈间接贡献,即土壤上栽种 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能够为人提供 食物,为人类带来经济效益。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土壤贡献 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感 性认知。 切忌泛泛而谈,而应该要求学生能够 援引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观点,特别是要联 系自身来谈,举

    25、出切身相关的例子来,从 而凸显土壤的重要性。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说出用什 么 来模拟什么,即:两块土壤分别 模拟 的是自然环境中有植被和无植 被的地 域,浇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 的降雨。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 生讨论:植物是如何保护土壤的外, 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如果失 去了植被会怎样? 注意控制好变量:相同的条件:两块土 壤的面积,浇水量的多少,水流的速度, 托盘的大小等;不同条件:一块土壤有植 被,而另一块没有。 浇水的量要控制,不宜过多。 学生可能对于修筑梯田、轮作和休 耕 等做法的积极意义缺乏认识,因此 教师 要结合图片和视频,详细地介绍 这些做 法究竟是发么回事,做了什么, 是怎么

    26、 做的,再引导学生讨论。 教材中图片呈现的做法只是例子, 实 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事例,特 别是 表现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破 坏土壤 的行为,启发学生讨论应该怎 样保护土 壤。 教师可以安排拓展性的思考:如果 失 去土壤,地球环境将会怎样? 组织 学生 畅所欲言,展开联想,从而深刻 认识到 保护土壤的必要性。 本课讨论的范围集中在水土流失的层面,没有 必要涉及土壤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与保护将高年 级学习。但,如果学生提到,教师不该反对。 保护土壤资源现在是一个全球性 话 题,各地都有切实举措。教师可 以搜 集一些本地保护土壤的做法, 汇总变 成资料供学生学习讨论。对 这些既有 的做法,可以引

    27、导学生从 效果和问题 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而 提出更合理的 建议。 这一部分的教学指向保护土壤,人人有责。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我做起,可以 做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产生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热情。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固体与液固体与液体体 单单 元元 分分 析析 设计意图 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 根据存在的状态 ,一般分为固态、 液态和气态 根据物质的组 成,可以分为纯净 物和混合物 物质 世界 利用各种感 官去了解 借助工具去 观察和测量 提升概念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 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 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 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

    28、液 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 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 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烟雾等非典 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 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 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 混合物”的概念 比较模糊,还不 能意识到混合物 的分离过程中构 成物体的物质并 没有改变。 提升概念 设计意图 单元提出 融合发展打基础 指导学 生认识固体 和液体的特 征,“纯净 物”“混合 物”这样的 类别概念内 隐在具体的 学习内容和 要求中。 在物质的 性质认识上 ,从直观特 征的定性描 述走向利 用简单的科 学仪器对物 体的特征进 行定量描述 。 在物质的组 成和结构认识 上,从

    29、物质的 “状态”“分 离”“溶解性 ”等方面进一 步丰富和拓展 物质概念,侧 重于宏观层面 的感知。 设计意图 课标落实 1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 物体的特征 和材料的性 能。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 恰当的工具、仪器 ,观察并描述对象 的外部形态特征及 现象;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 汇、图示符号、统 计图表等方式记录 整理信息,陈述证 据和结果; 能依据证据,运 用分析、比较、推 理 、概括等方法,分析 结果,得出结论; 能正确讲述自己的 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并与之交流。 在科学探究 中能以事实为 依据。 乐于尝试运 用多种材料、 多种思路、多 样方法完成科 学探究,体会 创

    30、新乐趣。 了解人类可 以利用科学技 术改造自然, 让生活环境不 断得到改善。 知道使用工具 可以更精准、 便利和快捷。 了解生活中常 见科技产品及 其给人类生活 带来的便利。 2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3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境 设计意图 内容要求 1.11.1 物体具有物体具有质质量、体积等量、体积等特特征。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 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3.3. 物质物质一一般般有有三种三种状状态:态:固固态、态、液液态态和气和气态态。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 量,液体的表面在静

    31、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4.4. 利用物体利用物体的的特征或材料特征或材料的的性能,性能,把把混合在一混合在一起起的物体分离。的物体分离。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 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5.5. 物体在变物体在变化化时,构成物时,构成物体体的物质的物质可可能改变,能改变,也也可能不改变。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 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22.2 有些有些物物质质在在水里水里能能够溶够溶解解,而,而有有些些物质物质在在水水里里很难很难溶溶解。解。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

    32、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 因素。 设计意图 主题结构 状态 存在 1.认识固体 2.认识液体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4.把盐放到水里 固体的特征 液体的特征 混合与分离 并列又递进 设计意图 单位地位 附1:单元教学目标 能够使用常用的仪器测量固体 或液体的质量、体积。 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 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 特征。 能够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会 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 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 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附2:单元活动框架 附3:课时建议 课文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

    33、 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 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室里非固体物品比较少,教学时可事 先摆上一些非固体类的物品,如矿泉水、 酒精灯、溶液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分类。 对于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学生 一般很难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固体。要让学 生充分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抓住关键点进 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建构“固体”的概念 。 除教材上的“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图 片,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放大的羽毛、纱 巾、面粉颗粒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很少会自己归纳出 “固体有确定 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

    34、 学生进行归纳。 教室里的物品中,试管、 烧杯、烧瓶等玻璃器皿中 盛放的是液体,不是固体 。其余可见的物品,如实 验桌、黑板、教室两侧的 实验器材等都是固体。 纱巾、羽毛比较柔软,面粉、 食盐颗粒比较细小,但它们都 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都属于固体。 比较积木组的体积:可把积木组进 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 一致的话,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 行比较。 比较粉末堆的体积:粉末建议用面 粉或玉米粉;装粉末的杯子要透明, 便于观察;装粉末时,表面要保持平 整;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 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 意零刻度的位置。也可直接在杯外测 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比较玩偶

    35、的体积:教材图片上采用 的是埋盐法。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 测出盐的体积。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 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然后 用相同的方法测出另一个玩偶和盐的 总体积。通过比较两个总体积,得出 玩偶体积的大小。盐也可以用沙子代 替。 避免粉末进入眼内。 测两个玩偶的体积,盐同样多。 先“摇动平整”再测量和比较。 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方法并不局限 于教材上的三种。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方 法,应鼓励他们尝试并予以肯定。 在让学生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 、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时,可以放慢节 奏,一步一步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让 学生进行判断,帮助学生理解。如:一支 粉笔一截粉笔粉笔颗粒粉笔灰,每 一个

    36、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 并且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 思考自然界岩石的变化,可以让学生 观看岩石变化的视频或图片,直观地感受 岩石的变化过程。 可引导学生理解“外力的作用”,说 明外力的范围很广,敲、剪、切等属于人 为施加的外力,风吹日晒雨淋等是自然界 施加的外力。 在使用铁锤、剪刀、小刀时要注意 安全。 在让学生对物体状态进行判断时, 一定要让他们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和 依据。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 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 积和质量。 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 用水平仪。 除教材图片上的液体,也可让学生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属于

    37、液体。 分辨“飘动的烟” “流动的沙”是 否属于液体时,可以让学生描述烟和沙 子的样子,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会流 动”与“液体的流动”的本质差异。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流动的沙” 学 生不难判断。但“飘动的烟”学生判 断 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补充介绍 烟 的主要成分或出示放大的烟的颗粒图, 帮助学生进行判断。 教材图片中的液体,有些能说出确切 的名称,如汗液、雨点等;有些则无法说 出其确切的名称,如厨房间一些瓶装的调 味料、卫生间一些瓶装的液体等。教学时 只要学生找出液体即可,不必强调一一说 出名称。 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和依据。 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除教材上 的油、水、牛奶、蜂蜜外

    38、,也可选 择其他液体。 测试液体“黏稠度”时,可用表 面光滑的板子代替使用液体流速板, 实验时,几种液体要同时倾倒,让 液体自然流下来,下面用盘子接住, 防止流到桌面上。 测量液体的体积,用量筒和量杯 都可以。可将水进行染色,也选有 色液体。 比较液体的质量,要指导学生电 子天平的使用方法。装50毫升水和 50毫升油所用的烧杯规格要一致。 现在市场上蜂蜜的颜色比较多,教学 时以实际观察到的为准。 做完实验,及时整理清洗,保持桌面 的整洁。 电子天平比较灵敏,测质量时烧杯注 意要居中摆放,以免产生过大误差。 为了便于观察两个瓶子中的水 平面,可将水进行染色。 除水之外,也可以观察牛奶、 橙汁等其

    39、它液体静止时的表面是否 水平。 认识水平面时可以让瓶子倾斜 不同的角度,观察水面是不是始终 是水平的。 使用气泡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 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 定后再作判断。由于气泡在玻璃管 内可经常保持在最高位置,所以在 实际检测中,气泡在哪端,说明哪 端偏高。 使用气泡水平仪时,要指导学生正确 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做出合理 解释。 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教材呈现了八宝米、中药材、混 凝土三种固体混合物,以此为例, 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其中 有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

    40、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活中 其它固体的混合现象。 这里不必用“混合物”来描述, 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些地方需 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即 可。 先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 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 再与预测相对照,增强学生的探究 意识。 可引导学生对比较的结果进行 合理的解释。 如果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黄豆、玉 米粉、绿豆和混合物的质量时,注意 去掉盛放容器的质量。 用量筒比较黄豆、玉米粉、绿豆混 合前后的变化时,应考虑三者混合后 不能超过量筒的容积。 测量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天平、 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让 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例子比较多, 不能

    41、局限于教材上的所列举的两种, 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举例。教 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例,如垃圾分类 回收、农民晒谷收豆等。 在分离固体混合物时,可以先组织 学生对混合物进行观察,说说可以用 哪些方法来分离混合物?为什么要用 这种方法?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 具体该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让学 生先思考再动手。 黄豆、绿豆和玉米粉可以用不同孔 径的网筛来分离。 木屑和铁屑,可以利用磁铁来分离。 磁铁能吸铁,能很快分离出铁屑;也 可利用沉浮的方法老分离。 红糖和沙子可以用水溶解的方法来 分离。 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很多,应 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注重活动前中后 学生的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 验习惯,

    42、有序操作,合理分工,实验 结束及时整理器材和桌面。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 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 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 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先在两个烧杯中放入冷水,再分别加入沙子和盐。 指导学生学习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注意玻璃 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响,也为后面的溶解实验做好准备。 尽管此活动并不要求做对比实验,但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尽 量做到两个烧杯中放入的冷水同样多,加入的盐和沙子也同样多。 搅拌后要静置一会再描述看到的现象。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罗列出可能的因 素。

    43、三年级的孩子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 实验的能力,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 帮扶。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制定方案。方案制 定好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提出 和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 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初步培养 他们做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的意识。 提醒学生用热水时注意安全, 避免烫到。 除了搅拌和温度两种因素, 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其它的因素, 如盐颗粒的大小等等,教师应 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进行 探究。 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 量。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克。也就是说,100毫升水能溶 解36克食盐。做这个实验时水 的数量尽

    44、量以整百为单位,如 100或200毫升为宜,这样便于 学生操作和教师讲解。 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 少克盐,在动手做之前可先让 学生进行猜测。 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机 会,然后通过“怎样盐”“每 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停止 放盐”“怎么记录”等问题引 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每次加相同量的盐,对于 “相同量”学生很难把握,可 以用定量勺每次取同样多的盐。 为了省时、便于操作,教师也 可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可以把 盐按一定量进行分装,比如每 份5克或10克等。 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加,建议 一次加1克。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 盐。 计算结果时,提醒学生注意:当盐无法 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盐

    45、不可计算在内。 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罗 列出可以采用的方法。 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下,可以 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 教师尽量提供学生需要的器材。实 验后,让学生说说成功的经验方法 或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学生采用的是加热的方法,教 师需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加热溶液, 可采用水浴法或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溶液。 常温下,白糖的溶解度约为208克, 100毫升水在常温下能溶解约 208 克白 糖,远远超过盐的溶解度。教师在准备 盐和糖时,要注意保证量的充足。 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把固体 物质与液体分离的现象和方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按教材提示的 方法和步骤自制过滤器,并比较 过滤前后

    46、的水。 在做把盐水刷在黑纸上进行蒸 发的实验时,可使用高浓度的盐 水。 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 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 行多次过滤、海水晒盐。 用矿泉水瓶自制过滤器,剪下瓶口 时注意把边修平整,避免划伤。给瓶 盖打孔时注意安全。教师也可事先为 学生准备好。 小石子和沙子必须洗干净,否则会 影响实验效果。 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单 元 设 计 意 图 课文简介和教学建 议 目录目录 课时分配和视频资 源 单元设计意图单元设计意图 01 本单元主题的提 出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重要物质之一, 是生物

    47、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 环的介质。地球水圈由介于大气层和岩石圈之间的海洋、湖泊、江河、沼泽、 地下水和 冰川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人们的衣食住行、绿化保洁、发电,畜牧业 和工农业生产 都离不开水的帮助。 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生活用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工业用水、水产 养 殖、农业用水、水循环等与水有关的内容和知识;他们不清楚自来水究竟来自于哪里 , 感觉自来水是“用之不竭”的;他们以为水都在海洋、江河和湖泊,很少能列举冰川 、 地下水和沼泽等水体,也难以理解地下水的构造和来源. 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 水资源 的价值、类型、分布、使用等认识存在片面性。 本单元以认识

    48、水体为明线,借助语言描述、建立模型、科学阅读和体验游戏等有效方 式 提升已有经验的科学性, 丰富学生对水资源的相关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设计与制作 模型, 尝试运用模型作解释,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增强研究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 分析能力, 树立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创新型、节约型国家奉献自 己 认知价值 学习价值 教育价值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学生对水资源的价值、类型、分布、使用等认识存在片面性: 哪里有水?水资源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固液气;咸淡;地 表与地下)可利用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海水那么 多,为何还缺水?如何保护淡水资源? 指向知识以外的表现 目标: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态度和STSE目标; 的力量 。 体现苏教版教材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74230.html
    1207392380yun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