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与土壤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作物生产与土壤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生产 土壤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五五章章 作物生产与土壤作物生产与土壤(trng)(trng)的关的关系系3 3学时学时(xush)(xush)第一页,共六十七页。内容提要内容提要(ni rn(ni rn t yo)t yo)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生活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生活三、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活三、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活四、四、土壤污染与作物生产土壤污染与作物生产第五章第五章 作物生产与土壤作物生产与土壤(trng)(trng)的关的关系系第二页,共六十七页。第五章第五章 作物生产作物生产(shngchn)(shngchn)与土壤的与土壤的关系关系土
2、壤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由固相土壤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由固相无机、有机体、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无机、有机体、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系统组成,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三相系统组成,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能使作物产生经济产量的能力。取决于土能使作物产生经济产量的能力。取决于土壤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需求的能力。壤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需求的能力。土壤肥力:土壤的物理、化学土壤肥力:土壤的物理、化学(huxu)(huxu)、生物等根本性质的、生物等根本性质的综合反映。综合反映。第三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
3、(zuw)(zuw)的生活的生活 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及其水、气、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及其水、气、温度温度(wnd)(wnd)动态变化动态变化1.1 1.1 土壤质地:土壤中直径大小不同的土壤颗粒砂粒、粗粉粒、土壤质地:土壤中直径大小不同的土壤颗粒砂粒、粗粉粒、粘粒等的组合状况粘粒等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分类:砂土:砂土:壤土:壤土:粘土:粘土:第四页,共六十七页。第五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1.2 1.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的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土
4、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的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和稳定度。的大小、多少和稳定度。1 1团粒结构团粒结构:由团聚体直径由团聚体直径0.25-10mm0.25-10mm形成的一种土形成的一种土壤结构,其中水和气、供肥和保肥之间的矛盾协调,耕作壤结构,其中水和气、供肥和保肥之间的矛盾协调,耕作(gngzu)(gngzu)性能好,适于作物生长。性能好,适于作物生长。2 2非团粒结构:由土粒直接形成的块状、柱状、核非团粒结构:由土粒直接形成的块状、柱状、核状、片状等结构。耕作性能差、水气矛盾和供肥保肥矛状、片状等结构。耕作性能差、水气矛盾和供肥保肥矛盾突出,不利于作物生长。盾突出,不利于作物生长
5、。第六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 1.2 1.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3 3适于陆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理想土壤结构指标:适于陆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理想土壤结构指标:理想的三相容积理想的三相容积(rngj)(rngj)比比 固相固相:空隙空隙=0.5:0.5=0.5:0.5 50%50%固相中固相中:矿物局部占矿物局部占38%38%,有机质占,有机质占12%12%50%50%空隙中空隙中:空气和水各占空气和水各占15-35%(15-35%(最适为各占最适为各占25%)25%)第七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一、土壤(trng)(trng)物理性质
6、与作物的生活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1.3 1.3 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1 1土壤水动态见第四章土壤水动态见第四章稻田灌水的机能:稻田灌水的机能:物理机能物理机能 调节水温、气温调节水温、气温(qwn)(qwn)、土温、土温 耕作均匀、效率化耕作均匀、效率化 泥沙输入泥沙输入第八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一、土壤(trng)(trng)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1.3 1.3 土壤土壤(trng)(trng)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1 1土壤水动态见第四章土壤水动态见第四章稻田灌水的机能:稻田灌水的机能:化学机能化学机能 水稻土养分有
7、效化水稻土养分有效化 Si Si、CaCa、MgMg、K K、N N等补给等补给 除去有害成分除去有害成分第九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1.3 1.3 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1 1土壤水动态见第四章土壤水动态见第四章稻田灌水的机能:稻田灌水的机能:生物学机能生物学机能 水稻水稻(shudo)(shudo)生育调控生育调控 防除杂草防除杂草 生物固氮生物固氮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第十页,共六十七页。图图5-1 5-1 水田水田(shutin)(shutin)日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五十崎,日渗水量与产量的
8、关系五十崎,19571957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一、土壤(trng)(trng)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生活1.3 1.3 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2 2土壤空气土壤空气 主要来自大气,局部来自土壤生物的生化过程,并在各种气主要来自大气,局部来自土壤生物的生化过程,并在各种气体所占比例上与大气有显著差异。体所占比例上与大气有显著差异。土壤空气成分含量土壤空气成分含量(hnling)(hnling)取决于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取决于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土壤中土壤中O2O2含量动态与作物生活含量动态与作物生活 土壤中土壤中CO2CO2含量动态与作物生活
9、含量动态与作物生活 CH4 CH4、SO2SO2动态与作物生活动态与作物生活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一、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1.3 1.3 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土壤的水、气、热动态与作物3 3土壤温度土壤温度 土壤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局部来自根系和微生物土壤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局部来自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土温在不同深度及日周期的呼吸。土温在不同深度及日周期(zhuq)(zhuq)和年周期和年周期(zhuq)(zhuq)中存在复杂变化。中存在复杂变化。土温的变化还与土壤类型及含水量密切相关表土温的变化还与土壤类型及含水量密切相关表5-2
10、5-2,并对作物生活带来显著影响。并对作物生活带来显著影响。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表表5-2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土温制约根系生长土温制约根系生长(shngzhng)、根系活力及地下贮藏器官的形成,并影响、根系活力及地下贮藏器官的形成,并影响矿质养分的溶解度。如磷酸钙的溶解度,随地温的升高而增加,作物的矿质养分的溶解度。如磷酸钙的溶解度,随地温的升高而增加,作物的缺磷病症可随温度上升而解除或缓解。缺磷病症可随温度上升而解除或缓解。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2.1 2.1 土壤的吸附和交换性能土壤的吸附和交换性能 土壤的胶体
11、粘粒和腐殖质外表带有净负电荷,可与阳离子吸土壤的胶体粘粒和腐殖质外表带有净负电荷,可与阳离子吸附结合,其结合程度取决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及水合程度:附结合,其结合程度取决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及水合程度:H+Al3+Ca2+Mg2+NH4+K+Na+H+Al3+Ca2+Mg2+NH4+K+Na+质子质子H+H+质量小电荷密度大,质量小电荷密度大,Na+Na+电荷密度小。电荷密度小。阳离交换量阳离交换量CECCEC:能被土壤固定的阳离子的数量。:能被土壤固定的阳离子的数量。它反映土壤固定的必需养分的阳离子数量。它反映土壤固定的必需养分的阳离子数量。假设土壤交换位点上假设土壤交换位点上H+H+、Al3+
12、Al3+、Mn2+Mn2+的比例高,那么的比例高,那么(n(n me)me)无论无论CECCEC大小,这种土壤既是酸性,肥力又低。大小,这种土壤既是酸性,肥力又低。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2.1 2.1 土壤的吸附和交换性能土壤的吸附和交换性能 在土粒的正电荷中心在土粒的正电荷中心Fe3+Fe3+、Al3+Al3+及吸附阳离子的外及吸附阳离子的外层,可结合阴离子,其结合程度为:层,可结合阴离子,其结合程度为:PO43-SO42-NO3-Cl-PO43-SO42-NO3-Cl-土壤对离子的吸附和交换性能,在捕获养别离子、防
13、止淋土壤对离子的吸附和交换性能,在捕获养别离子、防止淋失及平衡土壤溶液中养别离子浓度上,为作物营养失及平衡土壤溶液中养别离子浓度上,为作物营养(yngyng)(yngyng)提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保护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免受溶液低渗透供了保障,也有利于保护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免受溶液低渗透势胁迫的伤害。势胁迫的伤害。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二、土壤化学性质(huxu xngzh)(huxu xngzh)与作物的生活与作物的生活2.2 2.2 土壤酸度与作物土壤酸度与作物 土壤酸度包括土壤酸度包括:活性酸度活性酸度pHpH:土壤溶液:土壤溶液H+H+,用,用pHpH表示表示潜在酸度又称为酸
14、度数量:吸附在土壤交换潜在酸度又称为酸度数量:吸附在土壤交换(jiohun)(jiohun)性性位点上、可以被过量的中性盐位点上、可以被过量的中性盐KClKCl、NaClNaCl的阳离子的阳离子交换交换(jiohun)(jiohun)下来的下来的H+H+和和Al3+Al3+及及Mn2+Mn2+的交换的交换(jiohun)(jiohun)性性酸量,或用过量强碱弱酸盐酸量,或用过量强碱弱酸盐NaAcNaAc浸提后,浸提后,H+H+和和Al3+Al3+、Mn2+Mn2+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的酸量。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的酸量。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二、土壤化学性质(huxu xngzh
15、)(huxu xngzh)与作物的生活与作物的生活2.2 2.2 土壤酸度与作物土壤酸度与作物 1 1土壤土壤pHpH值与养分有效性值与养分有效性强酸性土壤强酸性土壤pH5pH7.5pH7.5:缺有效性缺有效性P P、FeFe、MnMn、ZnZn、CuCu有益微生物大多适于中性土,而有害微生物大多耐酸性较强。有益微生物大多适于中性土,而有害微生物大多耐酸性较强。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二、土壤化学性质(huxu xngzh)(huxu xngzh)与作物的生活与作物的生活2 2作物对土壤酸度的适应作物对土壤酸度的适应 植物适应土壤酸度的生态类型植物适应土壤酸
16、度的生态类型(lixng)(lixng):酸性土植物酸性土植物:pH6.5:pH7.5:pH7.5 几乎没有植物能在几乎没有植物能在pH5-8pH5-8以外生长良好。以外生长良好。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二、土壤化学性质(huxu xngzh)(huxu xngzh)与作物的生活与作物的生活2 2作物作物(zuw)(zuw)对土壤酸度的适应对土壤酸度的适应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二、土壤化学性质(huxu xngzh)(huxu xngzh)与作物的生活与作物的生活2.3 2.3 土壤有机质与作物土壤有机质与作物(zuw)(zuw)1 1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
17、MSOM的类别的类别F F类类:新鲜的新鲜的SOMSOM已死和正在腐烂的物质,易腐烂已死和正在腐烂的物质,易腐烂B B类类:微生物的生物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的生物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HaHa类类:“:“活性活性SOMSOM活性腐殖质,较易代谢分解活性腐殖质,较易代谢分解HoHo类类:旧有旧有SOMSOM旧腐殖质,不易腐烂,半衰期可达数旧腐殖质,不易腐烂,半衰期可达数千年千年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2.3 2.3 土壤有机质与作物土壤有机质与作物2 2土壤有机质的重要作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的重要作用是土壤肥
18、力的重要指标作物营养的重要来源;作物营养的重要来源;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txng)(txng),提高保水、供水及保肥、供肥,提高保水、供水及保肥、供肥性能;性能;为土壤异养生物提供能量和养料来源为土壤异养生物提供能量和养料来源;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可调节植物的生活。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可调节植物的生活。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二、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zuw)(zuw)的生活的生活2.3 2.3 土壤土壤(trng)(trng)有机质与作物有机质与作物3 3土壤有机质与氮循环的关系土壤有机质与氮循环的关系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图图5-3 5-3 农作系统中的一般氮农
19、作系统中的一般氮循环循环 加到土壤中的新鲜有机质加到土壤中的新鲜有机质F F在土壤中腐烂,变为在土壤中腐烂,变为微生物的生物质微生物的生物质B B和活性和活性腐殖质腐殖质HaHa,最后,最后(zuhu)(zuhu)成为旧腐殖质成为旧腐殖质HoHo。B B、HaHa、HoHo都可能矿质化而变为都可能矿质化而变为NH4+NH4+,然后通过硝化作用,然后通过硝化作用变成变成NO3-NO3-。这些无机物形式。这些无机物形式可以经过固定作用成为可以经过固定作用成为B B,然后变成然后变成HaHa和和HoHo。被作物吸。被作物吸收、收、N2N2被作物共生的被作物共生的固定或固定为固定或固定为B B游离生存
20、游离生存的以及反硝化作用变为的以及反硝化作用变为N2N2和各种氮的氧化物,便完和各种氮的氧化物,便完成了整个生物传递过程。另成了整个生物传递过程。另外还表示出:淋溶、挥发外还表示出:淋溶、挥发作用和产量中氮的损失;作用和产量中氮的损失;还有由闪电、有机肥和化还有由闪电、有机肥和化肥的投入。同时氨也从作物肥的投入。同时氨也从作物和和F F新鲜残体中挥发过新鲜残体中挥发过程程 。主要途径用粗线表。主要途径用粗线表示以示强调。示以示强调。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2.4 2.4 土壤矿质营养土壤矿质营养(yngyng)(yngyng)动态与作物动态与作物1 1土壤中作物必需矿质元素土壤中作物必需矿质元
21、素(yun s)(yun s)的存在、吸收形态的存在、吸收形态及其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其在植物中的功能元元素素土壤中存在形态土壤中存在形态根系吸收根系吸收形态形态在植物中的功能在植物中的功能N N有机结合态、硝酸盐、有机结合态、硝酸盐、铵盐铵盐NONO3 3-、NHNH4 4+原生质体和酶的必需成分原生质体和酶的必需成分P P有机态、有机态、CaCa、FeFe、AlAl的的磷酸盐磷酸盐HPOHPO4 42-2-、H H2 2POPO4 4-基础代谢基础代谢K K矿质结合态、钾盐矿质结合态、钾盐K K+细胞水合作用、电化学效应细胞水合作用、电化学效应(膜膜电位、渗透调节电位、渗透调节)、酶活化、酶活
22、化CaCa矿质结合态、钙盐矿质结合态、钙盐CaCa2+2+水合作用、信号物质、酶活化水合作用、信号物质、酶活化MgMg矿质结合态、镁盐矿质结合态、镁盐MgMg2+2+水合作用、基础代谢(光合)水合作用、基础代谢(光合)S S有机态、含硫矿物、硫有机态、含硫矿物、硫酸盐酸盐SOSO4 42-2-、SOSO2 2原生质体和酶的组成成分原生质体和酶的组成成分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元元素素土壤中存在形态土壤中存在形态根系吸收根系吸收形态形态在植物中的功能在植物中的功能FeFe矿物结合态、氧化物、矿物结合态、氧化物、铁盐铁盐FeFe2+2+、Fe()Fe()螯合物螯合物基础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代
23、谢(氧化还原反应)、氮代谢、叶绿素合成氮代谢、叶绿素合成MnMnMnOMnO2 2、碳酸盐、硅酸碳酸盐、硅酸盐盐MnMn2+2+、MnMn螯合螯合物物基础代谢(光合)、核酸合成基础代谢(光合)、核酸合成ZnZn磷酸盐、碳酸盐、硫磷酸盐、碳酸盐、硫化物、氧化物、硅酸化物、氧化物、硅酸盐盐ZnZn2+2+、ZnZn螯合螯合物物基础代谢、酶激活、基础代谢、酶激活、IAAIAA合成合成CuCu硫化物、硫酸盐、碳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酸盐CuCu2+2+、CuCu螯合螯合物物基础代谢、氮代谢基础代谢、氮代谢MoMo钼酸盐、硅酸盐钼酸盐、硅酸盐MoOMoO4 42-2-氮固定、磷代谢、氮固定、磷代谢、Fe
24、Fe吸收吸收B B硼酸盐、电气石硼酸盐、电气石HBOHBO3 32-2-、H H2 2BOBO3 3-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酚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酚代谢、花粉管生长代谢、花粉管生长ClClNiNi盐、硅酸盐盐、硅酸盐硫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氧化物ClCl-NiNi2+2+水合作用、酶的活化(光合)水合作用、酶的活化(光合)酶激活剂酶激活剂表表5-6 5-6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七页。氮素循环氮素循环(xnhun)(xnhun)NONO3 3-硝硝酸酸还还原原N N2 2NHNH4 4+有机有机(yuj)(yuj)态氮态氮固定固定(gdng)(gdng)作用作用矿化作用矿化作用
25、吸收同化吸收同化燃烧燃烧反硝化反硝化吸收同化吸收同化硝硝化化作作用用系统外系统外随产品随产品施肥施肥施肥施肥淋失淋失挥发挥发2.4 2.4 土壤矿质营养动态与作物土壤矿质营养动态与作物2 2农作系统中农作系统中N N、P P、K K素循环素循环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矿化作用矿化作用(zuyng)(zuyng):有机质有机质(蛋白质蛋白质)微生物微生物蛋白酶、肽酶蛋白酶、肽酶氨基酸氨基酸氨化细菌氨化细菌(xjn)(xjn)NHNH3 3NHNH4 4+H H2 2O O 硝化作用硝化作用(xio hu zu(xio hu zu yn)yn):NH3、NH4+亚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O O2 2NO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