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课件-002.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6483299
  • 上传时间:2023-07-15
  • 格式:PPT
  • 页数:48
  • 大小:72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课件-002.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机械 加工 表面 质量 课件 _002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学习内容一、一、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 二、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二、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三、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三、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四、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四、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五、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五、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学习要求 了解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基本内容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控制加工过程中的相应参数,以保征零件的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第十一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第一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 第二节 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第三节 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第四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

    2、动第五节 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第一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一、表面质量的含义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三、表面的完整性 表面质量是零件机械加工质量的组成部分之一。加工表面质量是指机械加工后零件表面层的几何结构和受加工过程的影响,表面层金属材料与基体材料性质产生变化的情况。零件的磨损、腐蚀和疲劳破坏都是从零件表面开始的,所以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将直接影响零件的工作性质。特别是在高速、高应力和高温情况下,表层的任何缺陷不仅直接影响零件的工作性能,而且还会引起应力集中、应力腐蚀等现象,加速零件的失败。1、加工表面的几何特征:一、表面质量的含义 机械加工后的表面,不可能是理想的光滑表面

    3、,总存在一定的微观几何形状偏差,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发生变化。因此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加工表面的几何特征和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2、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加工表面的几何特征是指其微观几何形状,主要包括表面粗糙度、刀痕方向、和表面波度,一般情况下,当L/H(波距波高)50为表面粗糙度,L/H501000时为表面波度,L/H1000时为宏观的几何形状误差。波度是介于几何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表面偏差。表面层金属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主要受表面层加工硬化、残余应力和表面层的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机械零件在加工中由于受切削力和热的综合作用,表面层金属的物理力学性能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物理力学性能发

    4、生了变化。图示零件表面层沿深度方向的变化过程,表面层可分为吸附层和压缩层。最外层是吸附层,是由氧化膜或其他化合物吸收、渗进了气体粒子而形成的一层组织。第二层是压缩层,是由于切削力和基体金属共同作用造成的塑性变形区域,在其上部存有纤维组织,是由于刀具摩擦挤压而形成的。有时在切削热的作用下,表面层的材料还会产生相变和晶粒大小的变化。表面层残余应力是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弹、塑性变形及温度和金相组织的变化造成的不均匀体积变化而在表面层中产生的残余应力。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随表面层的加工硬化程度而变化;硬化程度越大,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越大。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主要受压缩层的组织结构的影响。表面层金相

    5、组织的变化是由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削热使工件表层材料的温度发生变化而造成的。这种变化包括相变、晶粒大小和形状的变化、析出物的产生和再结晶等。金相组织的变化主要通过对显微组织的观察来确定。1、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对耐磨性的影响 2)表面加工硬化对耐磨性的影响2、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2)残余应力、加工硬化对疲劳强度的影响3、表面质量对耐蚀性的影响4、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5、表面质量对其他性能的影响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表面磨损的影响很大。一般说表面粗糙度值愈小,其磨损性愈好。但表面粗糙度值太小,润滑油不

    6、易储存,接触面之间容易发生分子粘接,磨损反而增加。因此,接触面的粗糙度有一个最佳值,其值与零件的工作情况有关,工作载荷加大时,初期磨损量增大,表面粗糙度最佳值也加大。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使摩擦副表面层金属的显微硬度提高,故一般可使耐磨性提高。但也不是冷作硬化程度愈高,耐磨性就愈高,这是因为过分的冷作硬化将引起金属组织过度疏松,甚至出现裂纹和表层金属的剥落,使耐磨性下降。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表面粗糙度的凹谷部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表面粗糙度值愈大,表面的纹痕愈深,纹底半径愈小,抗疲劳破坏底能力就愈差。残余应力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很大。表面层残余拉应力将使疲劳裂纹扩大,加速疲劳破坏;而表面

    7、层残余应力能够阻止疲劳裂纹的扩展,延缓疲劳破坏的产生。表面冷硬一般伴有残余应力的产生,可以防止裂纹产生并阻止已有裂纹的扩展,对提高疲劳强度有利。零件的耐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值愈大,则凹谷中聚积腐蚀性物质就愈多。抗蚀性就愈差。表面层的残余拉应力会产生应力腐蚀开裂,降低零件的耐磨性,而残余压应力则能防止应力腐蚀开裂。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将影响配合表面的配合质量。对于间隙配合,粗糙度值大会使磨损加大,间隙增大,破坏了要求的配合性质。对于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一部分表面凸峰被挤平,实际过盈量减小,降低了配合件间的连接强度。表面质量对零件的接触刚度、结合面的导热性、导电性、导磁性、密

    8、封性、光的反射与吸收、气体和液体的流动阻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面的完整性主要是反映表面层的性能,包括:1、表面形貌:主要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波度和纹理。4、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主要包括表面层硬化深度和程度、表面层残余应力的大小、分布。5、表面层的其他工程技术特征:主要包括摩擦特性、光的反射率、导电性和导磁性。3、微观组织和表面层的冶金化学性能 主要包括微观裂纹、微观组织变化及晶间腐蚀等。2、表面缺陷:主要是指加工表面上出现的宏观裂纹、伤痕和腐蚀。三、表面的完整性二、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二、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金属切削过程中,加工表面经过第三变形区后,形成已加工表面。第三变形区的刀具与加工表面的相

    9、互作用将直接影响已加工表面质量。O点以下,厚度为a的一层金属在圆弧刃的作用下,被挤压留在已加工表面上,在BC段,这层金属又受到后刀面上被磨损的一段小棱面VB的挤压与摩擦,使该层金属又发生塑性变形,表层下面的基体金属则受到弹性变形。当刀具与之脱离接触后,该层金属又弹性恢复h,最后形成已加工表面。由此可见,圆弧部分OB、磨损小棱面BC(VB)及CD三部分构成后刀面上的总接触长度,其接触情况直接影响已加工表面质量。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是分析已加工表面质量的重要物理基础。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刀具,为提高刃口的承载能力,刀具刃口都具有一个半径为 的钝圆,其大小决定于刀具的刃磨质量、刀具材料。由图可知,当切削

    10、层金属以V的速度趋近于刀刃时,由于 的作用切削层金属O点以上的部分通过剪切滑移,沿前刀面流出成为切屑;第三节 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 加工表面质量主要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加工硬化程度、残余应力和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因而分析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就需要分析加工过程中的诸因素对表面粗糙度、加工硬化程度、残余应力状态和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一、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二、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 在切削过程中,当刀具前刀面上存在积屑瘤时,由于积屑瘤的顶部很不稳定,容易破裂,一部分连附于切屑底部而排出,一部分则残留在加工表面上,使表面粗糙度增大。积屑瘤突出刀刃部分的尺寸变化,会引起切削层厚度的变

    11、化,从而使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增大。因此,在精加工时必须避免或减小积屑瘤。与工件材质相关的因素包括材料的塑性、金相组织等。一般地讲,韧性较大的塑性材料,易于产生塑性变形与刀具的粘结作用也较大加工后粗糙度大。相反脆性材料则易于得到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对于同样的材料,晶粒组织愈是粗大、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值也愈大,利用调质或正火等热处理方法、可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切削性能,减小表面粗糙度值。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留下了切削层残留面积,其形状是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减小进给量、主偏角、副偏角以及增大刀尖圆弧半径,均可减小残留面积的高度。此外适当增大刀具的前角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

    12、变形程度,合理选择润滑液和提高刀具刃磨质量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和抑制刀瘤、鳞刺的生成,也是减小表面粗糙度值的有效措施。背吃刀量对表面粗糙度影响不明显,一般可忽略。但当a 0.020.03以下时,由于刀刃有一定的圆弧半径,使正常切削不能维持,刀刃仅与工件发生挤压与摩擦从而使表面恶化。因此加工时,不能选用过小的背吃刀量。减小进给量 f 可以减小切削残留面积高度,使表面粗糙度值减小。但进给量 f太小刀刃不能切削而形成挤压,增大了工件的塑性变形,反而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大。(1)刀具几何形状及切削运动的影响(2)工件材料性质的影响(3)积屑瘤的影响(4)切削用量的影响 磨削径向进给量增大使磨削时的切削深

    13、度增大,使塑性变形加剧,因而表面粗糙度增大。适当增加光磨次数,可以有效减小表面粗糙度。提高磨削速度,增加了工件单位面积上的磨削磨粒数量,使刻痕数量增大,同时塑性变形减小,因而表面粗糙度减小。高速切削时塑性变形减小是因为高速下塑性变形的传播速度小于磨削速度,材料来不及变形所致。工件圆周进给和轴向进给量增大,均会减小工件单位面积上的磨削磨粒数量,使刻痕数量减少,表面粗糙度增大砂轮的修整是用金刚石笔尖在砂轮的工作表面上车出一道螺纹,修整导程和修正深度愈小,修出的磨粒的微刃数量越多,修出的微刃等高性也愈好,因而磨出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值也就愈小。修整用的金刚石笔尖是否锋利对砂轮的修正质量有很大影响。图示为

    14、经过精细修正后砂轮磨粒上的微刃。太硬的材料使磨粒易钝,磨削时的塑性变形和摩擦加剧,使表面粗糙度增大,且表面易烧伤甚至产生裂纹而使零件报废。太软的材料塑性大,在磨削时磨屑易堵塞砂轮,使表面粗糙度增大。韧性大导热性差的耐热合金易使砂粒早期崩落,使砂轮表面不平,导致磨削表面粗糙度值增大。采用切削液可以降低磨削区温度,减少烧伤,冲去脱落的磨粒和磨屑,可以避免划伤工件,从而降低表面粗糙度。但必须合理选择冷却方法和切削液。切削加工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一、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2磨削加工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1)砂轮的粒度(2)砂轮的硬度(3)砂轮的修整(4)磨削速度(5)磨削径向进给量与光磨次数(6)工

    15、件圆周进给速度与轴向进给量(7)工件材料(8)切削液 砂轮的粒度愈细,则砂轮工作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磨粒数越多,因而在工件上的刀痕也越密而细,所以粗糙度值愈小。但是粗粒度的砂轮如果经过精细修整,在磨粒上车出微刃后,也能加工出粗糙度值小的表面。砂轮的硬度太大,磨粒钝化后不容易脱落,工件表面受到强烈的摩擦和挤压,加剧了塑性变形,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大甚至产生表面烧伤。砂轮太软则磨粒易脱落,会产生不均匀磨损现象,影响表面粗糙度。因此,砂轮的硬度应适中。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切削塑性材料时,一般情况下低速或高速切削时因不会产生积屑瘤,加工表面粗糙度值较小。但在中等速度下,塑性材料由

    16、于容易产生积屑瘤与鳞刺,且塑性变形较大,因此表面粗糙度值会变大。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变形愈大,加工表面就愈粗糙。在高速切削时,由于变形的传播速度低于切削速度,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较小,因而高速切削时表面粗糙度较低。加工脆性材料时,由于塑性变形很小,主要形成崩碎切屑,切削速度的变化,对脆性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小。二、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在切削加工中,工件由于受到切削力和切削热的作用,使表面层金属的物理机械性能产生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表面层金属显微硬度的变化、金相组织的变化和残余应力的产生。由于磨削加工时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和切削热比刀刃切削时更严重,因而磨削加工后加工表面层上述三项物理

    17、机械性能的变化会很大。1、表面层加工硬化2、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3、表面层残余应力1、表面层加工硬化1)冷作硬化及其评定参数 机械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力作用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和纤维化,甚至破碎,这些都会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提高,这种现象称为冷作硬化(或称为强化)。表面层金属强化的结果,会增大金属变形的阻力,减小金属的塑性,金属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被冷作硬化的金属处于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只有一种可能,金属的不稳定状态就要向比较稳定的状态转化,这种现象称为弱化。弱化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温度的高低、温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化程度的大小。由于金属在机械加工过

    18、程中同时受到力和热的作用,因此,加工后表层金属的最后性质取决于强化和弱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评定冷作硬化的指标:表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V、硬化层深度h和硬化程度N。N(HvHv0)/Hv0)100Hv加工后表面层的显微硬度;Hv0原材料的显微硬度。2)影响冷作硬化的主要因素切削用量 切削速度增大,刀具与工件的作用时间缩短,使塑性变形扩展深度减小,冷硬层深度减小。切削速度增大后,切削热在工件表面层上的作用时间也缩短乐,将使冷硬程度增加。进给量增大,切削力也增大,表层金属的塑性变形加剧,冷硬作用加强。切削温度 切削刃钝圆半径增大,对表层金属的挤压作用增强,塑性变形加剧,导致冷硬增强。刀具后刀面磨损增大,

    19、后刀面与被加工表面的摩擦加剧,塑性变形增大,导致冷硬增强。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塑性愈大,冷硬现象就愈严重。2、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 金相组织的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当被磨工件表面层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以上时,表层金属发生金相组织的变化,使表层金属强度和硬度降低,并伴有残余应力产生,甚至出现微观裂纹时称为磨削烧伤。在磨削淬火钢时,可能产生以下三种烧伤:回火烧伤淬火烧伤退火烧伤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而磨削区域又无冷却液进入,表层金属将产生退火组织,表面硬度将急剧下降。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再加上冷却液的急冷作用,表层金属发生二次淬火,使表层金属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其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

    20、氏体的高,在它的下层,因冷却较慢,出现了硬度比原先的回火马氏体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如果磨削区的温度未超过淬火钢的相变温度,但已超过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工件表层金属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将转变成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1)磨削烧伤2)防止磨削烧伤的途径 磨削热是造成磨削烧伤的根源,故改善磨削烧伤由两个途径:一是尽可能地减少磨削热地产生;二是改善冷却条件,尽量使产生地热量少传入工件。具体工艺措施如下:(1)正确选择砂轮(2)合理选择磨削用量(3)改善冷却条件a)采用高压大流量冷却b)为了减轻高速旋转的砂轮表面的高压附着气流的作用,可以加装空气档板,使冷却液能顺利地喷注到磨削区,这

    21、对于高速磨削更为必要。c)采用内冷却法 应在保证表面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影响生产率和表面粗糙度。磨削深度不能选得太大,磨削深度增加,温度随之升高、烧伤增加 工件的纵向进给量越大砂轮与工件的表面接触时间相对减少,因而热的作用时间减少,散热条件得到改善、磨削烧伤越少。工件线速度增大时磨削区温度会上升。但热的作用时间却减少了。一般在提高工件速度的同时提高砂轮的速度。一般选择的砂轮应使在磨削过程中具有自锐能力(即砂粒磨钝后自动破碎产生新的锋利的新磨粒或自动从砂轮粘结剂处脱落的能力)。同时磨削时砂轮应不致产生粘屑堵塞现象。3、表面层残余应力 表面层残余应力主要是因为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工件受到切削力和切削热的

    22、作用,在表面层金属和基体金属之间发生了不均匀的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冷态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力的作用,工件表面层产生塑性变形,使表面金属比容增大,体积膨胀,由于塑性变形只在表层金属中产生,表层金属的比容增大,体积膨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它相连的里层金属的限制,在表面金属层产生了残余压应力,而在里层金属中产生残余拉应力。右图所示为加工后由冷塑态变形产生的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热态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 切削加工中,切削区会有大量的切削热产生,使工件产生不均匀的温 度变化,从而导致不均匀的热膨胀。切削加工进行时,当表面温度升高到使表层金属进入到塑性状态时,其体 积膨胀

    23、受到温度较低的基体金属的限制而产生热塑性变形。切削加工结束后,表面温度下降,由于表面已产 生热塑性变形要收缩,此时又会受到基体金属的限制,在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热塑性变形主要在磨削时产 生,磨削温度越高,热塑性变形越大,残余拉应力越大,有时甚至会产生裂纹。右图所示为磨削时由热塑性变形产生的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3)金相组织变化引起的残余应力不同金相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金相组织的转变会引起金属材料的体积变化。加工过程中,当切削温度的变化使表面层金属产生了金相组织的变化时,表层金属的体积变化(增大或减小)必然要受到与之相连的基体金属的阻碍,因而就有残余应力产生。不同磨削方式下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一

    24、、机械加工中的振动现象二、受迫振动三、减小受迫振动的途径四、机械加工过程中受迫振源的查找方法第四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使刀具与工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使加工表面产生振痕、将严重影响零件的表面质量和使用性能。动态交变载荷使刀具极易磨损(甚至崩刃),机床连接特性受到破坏,缩短了刀具和机床的使用寿命、而且振动严重时,使加工无法进行,为了减少振动,有时不得不降低切削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率。振动的分类按工艺系统可分为三类:1、自由振动 2、受迫振动 3、自激振动。一、机械加工中的振动现象 机械加工中,由于刀具与工件之间常常产生周期性往复运动,既机械加工振动。一般说它是一种破坏正常切削

    25、过程的有害观象。各种切削和磨削过程都可能发生振动,当速度高、切削金属量大时会产生较强烈振动。当系统受到初步始干扰力而破坏了其平衡状态后,仅靠弹性恢复力来维持的振动称为自由振动。在切削过程中,由于材料硬度不均或工件表面有缺陷,工艺系统就会发生振动,但由于阻尼作用、振动将迅速减弱,因而对机械加工的影响不大。在外界周期性干扰力,(激振力)持续作用下,系统被迫产生的振动。系统在没有受到外界周期性干扰力(激振力)作用下产生的持续振动。维持这种振动的交变力是由振动系统在自身运动中激发出来的、称为自激振动。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与一般机械中的强迫振动没有什么区别,强迫振动的频率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它的倍数。

    26、1、强迫振动的振源 即来自机床内部的机内振源和来自机床外部的机外振源两大类。1)、机外振源:甚多,但它们都是通过地基传给机床的,可通过加设隔振地基来隔离。2)、机内振源主要又:a)机床高速旋转件不平衡引起的振动 b)机床传动机构缺陷引起的振动 c)切削过程中的冲击引起的振动 d)往复运动部件的惯性力引起的振动二、受迫振动 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激振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它的倍数,而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2、受迫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是由周期性激振力引起的,不会被阻尼衰掉,振动本身也不能使激振力发生变化。受迫振动的幅值即与激振力的幅值有关,又与工艺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关。3、减小受迫振动的途径)减小激振力

    27、可通过提高机床的制造和装配精度,以消除工艺系统内部的振动源。如机床中高速回转的零件要进行静平衡和动平衡(如磨床的砂轮、电动机的转子等);提高齿轮的制造和装配精度,或采用对振动和动平衡不敏感的高阻尼材料制造齿轮,以减少齿轮啮合所造成的振动。)调整振源频率调整刀具或工件的转速,使激振力频率偏离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增强工艺系统的刚性和阻尼以提高其抗振能力如采用刮研各零部件之间的接触表面,以增加各种部件间的连接刚度;利用跟刀架,缩短工件或刀具装夹时的悬伸长度等方法以增加工艺系统的刚度。)采取隔振措施隔离外部或内部振源对于某些动力源(如电动机、油泵等),最好与机床分开,以达到隔振的目的。)采用各种减振

    28、措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振动的条件,又不能有效的提高工艺系统的动态特性,可采用消振减振装置。4、机械加工过程中受迫振源的查找方法 如果已经确认机械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受迫振动,就要设法查找振源,以便去除振源或减小振源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由受迫振动的特征可知,受迫振动的频率总是与干扰力的频率相等或是它的倍数,我们可以根据受迫振动的这个规律去查找受迫振动的振源。三、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 机械加工中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过程而言)作用下,由系统内部激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振动,称为自激振动。其振动频率与系统的国有频率相近。既然没有周期性外力的作用,那么激发自激振动的交变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用传递函

    29、数的概念来分析,机床加工系统是一个由振动系统和调节系统组成的闭环系统(如图所示)。激励机床系统产生振动运动的交变力是由切削过程产生的,而切削过程同时又受机床系统振动运动的控制,机床系统的振动运动一旦停止,动态切削力也就随之消失。自激振动系统维持稳定振动的条件为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从能源机构经调节系统输入到振动系统的能量,等于系统阻尼所消耗的能量。如果切削过程很平稳,即使系统存在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也因切削过程没有交变的动态切削力,使自激振动不可能产生。但是,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偶然的外界干扰(如工件材料硬度不均、加工余量有变化等)总是存在的,这种偶然性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切削力的变化,作用在机床系统上

    30、,会使系统产生振动运动。系统的振动运动将引起工件与刀具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使切削过程产生维持振动的动态切削力。如果工艺系统不存在自激振动的条件,这种偶然性的外界干扰,将因工艺系统存在阻尼而使振动运动逐渐衰减。如果工艺系统存在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就会使机床加工系统产生持续的振动运动。()负摩擦自振原理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由切削原理可知,径向切削分力Fy开始随切削速度Vc的增加而增大,自某一速度开始,又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力速度曲线下降区,极易引起自激振动。径向切削分力主要取决于切屑与刀具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力。1、自激振动的形成机理经过对自激振动的研究,人们从不同侧面出发,形成多种

    31、关于自激振动机理的理论。图所示为车削加工的简化振动模型。将加工系统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刀具简化为等效质量,仅能做径向运动。在稳定切削时,工件表面的线速度为Vc,则刀具和切屑的相对滑动速度为 V1Vc,为切屑收缩系数。当刀具发生振动时,前刀面与切屑的相对滑动速度便要 附加一个振动速度V2,刀具切入工件时相对滑动速度为V1V2,刀具退出工件时,相对滑动速度为V1V2,它们分别对应于径向切削力Fy1和Fy2。所以,刀具切入工件的半个周期中,切削力所做的负功小于刀具切出工件的半个周期中所做的正功,在一个振动周期中,便有多余的能量输入振动系统,从而激起振动。图为径向切削力Fy 与切屑和前刀面相对滑动速度

    32、的关系曲线。外圆磨削时,设砂轮宽度为,工件每转进给量为,砂轮前一转的磨削区和后一转磨削区有重叠部分,其大小用重叠系数 表示:()再生效应自振原理切削或磨削加工时,后一次走刀和前一次走刀总会有部分重叠。图为外圆磨削简图。前后两次走刀完全重叠时,;无重叠时,;一般情况在之间。在稳定的切削过程中,由于偶然的扰动(如刀具碰到工件材料上的硬质点、余量不均匀等),引起工件与刀具发生相对的自由振动,从而在切削表面上留下振纹,当第二次走刀时,刀具将在有波纹的表面上进行切削。设第次切削时刀具与工件间的振纹为 y0,第次(振纹为)就要从已有振纹的表面上切除切屑。图中表示在一个周期中切削厚度处处相等,切入时切削力所

    33、做的负功(因为切入时刀具的速度方向与切削力的方向相反)与切出时所做的正功相等,振纹保持原有的状态;图中表示振幅 比 滞后 角,刀具切入半周期中平均切削厚度比切出时的平均厚度小,因此,切入时的平均切削力比切出时的小,所以,在一个振动周期中,切削力做的正功大于负功,系统得到了能量的输入,振动加强。图中 中 比 超前 角,刀具切入的半周期,平均切削厚度比切出时的大,因此,切削力所做的负功大于正功,振动逐渐衰减。振动的发生与维持可用下图所示的三种切削过程的能量关系说明。综上所述,振动综上所述,振动 滞后于滞后于 是产生再生颤振的必要条件。是产生再生颤振的必要条件。椭圆形曲线的旋向是顺时针的,则刀具沿A

    34、BC的轨迹是切入工件,它的运动方向与切削力的方向相反,F做负功。沿着BDA轨迹退出时,力做正功。由于切出时平均切削厚度大于切入时平均切削厚度,故切削力做的正功大于负功,在一个振动周期中便有多余的能量输入振动系统,维持系统的振动。()振型藕合自振原理振动系统实际上都是多自由度的,图是一个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示意图。设切削前工件表面是光滑的,即不考虑再生效应,当刀架系统产生了角频率为的振动,则刀架将在X1和X2两个方向上同时振动,刀具振动的轨迹一般为椭圆形的封闭曲线。自激振动的特征与其他类型的振动相比,自激振动有以下特征:()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是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过程而言)干扰下所产生的振

    35、动运动,这一点与强迫振动有原则区别。()自激振动的频率接近于系统的某一固有频率,或者说,颤振频率取决于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这一点与强迫振动根本不同,强迫振动的频率取决于外界干扰力的频率。()自激振动是一种不衰减的振动。振动过程本身能引起某种不衰减的周期性变化,而振动系统能通过这种力的变化,从不具备交变特性的能源中周期性的获得补充能量,从而维持住这个振动。当运动一停止,则这种外力的周期性变化和能量的补充过程也都立即停止。工艺系统中维持自激振动的能量来自机床电动机,电动机除了供给切除切屑的能量外,还通过切削过程把能量输给振动系统,使工艺系统产生振动运动。自激振动的控制()尽量减小重叠系数 重叠系数

    36、 直接影响再生效应的大小。重叠系数值取决于加工方式、刀具的几何形状、切削用量等。图中列出了两种加工方式的 值。车螺纹(图)时,工艺系统不会有再生型自激振动产生。切断工件(图)时,再生效应最大。对于一般外圆,纵向车削时,此时应通过改变切削用量和刀具几何形状,使 尽量减小,以提高切削的稳定性。自激振动主要受切削过程中的工艺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过程中的阻尼等。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因素,就能减小或消除自激振动。()合理选择刀具几何参数从图可以看出,当时,振幅最小。前角越大,切削力越小,振幅也越小。前角对振幅的影响。适当地增大前角、主偏角,能减小,从而减小振动。后角

    37、可尽量取小,但精加工中由于切削深度较小,后角较小时,刀刃不容易切入工件,且使刀具后面与加工表面间的摩擦加剧,反而容易引起自振。通常在刀具的主后面上磨出一段后角为负的窄棱面,如图所示,这样可以增大工件和后刀面之间的摩擦阻尼,起到很好的减振效果。刀具几何参数中对振动影响最大的是主偏角和前角。主偏角增大,则垂直于加工表面方向的切削分力减小,故不易产生自振。图一是切削速度与振幅的关系曲线。从图一中可见,在低速或高速切削时,振动较小。图二、图三是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与振幅的关系曲线。()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它们表明,选较大的进给量和较小的切削深度有利于减小振动。采用高速切削或低速切削可以避免自激振动。增大进给量

    38、可使振幅减小,在加工表面粗糙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取较大的进给量以避免自激振动。切削深度增大,切削宽度也增大,振动增强,选择切削深度时一定要考虑切削宽度对振动的影响。首先是提高机床的抗振性能。例如外圆磨床的主轴系统要适当地减小轴承的间隙,滚动轴承要加适当的预紧力,以增强接触刚度。工件与刀具的抗振性能成为系统薄弱环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加工细长轴时,用中心架或跟刀架来提高工件的抗振性能;当用细长刀杆加工孔时,要采用中间导向支承来提高刀具的抗振性能,等等。()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采用减振装置在采用上述措施后仍然不能达到减振目的时,可考虑使用减振装置。常用减振装置有阻尼减振器和冲击减振器。

    39、阻尼减振器:它利用固体和液体的摩擦阻尼来消 耗振动的能量。如在机床主轴系统中附加阻尼减振器,它 相当于间隙很大的滑动轴承,通过阻尼套和阻尼间隙中的 粘性油的阻尼作用来减振。冲击减振器:如图所示,它是由一个与振动系统刚性相联的壳体和一个在壳体内自由冲击的质量器块组成的。当系统振动时,自由质量块反复冲击振动系统,消耗振动的能量,以达到减振效果。振纹再生原理振纹再生原理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除极少数情况外,刀具总是部分地或完全地在带有波纹的表面上进行切削的。首先来研究车刀作径向切削的情况,此时车刀只作横向进给,车刀将完全地在工件前一转切削时留下的波纹表面上进行切削,如右上图示。假定切削过程受到一个瞬时

    40、的偶然扰动力Fd的作用,如右下图示,刀具与工件便会发生相对运动(自由振动),它的幅值将因系统阻尼的存在而逐渐衰减,但该振动会在已加工表面上留下一段振纹。此时切削厚度将发生波动,因而产生了交变的动态切削力。如果机床加工系统满足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振动便会进一步发展到图d示的持续的颤振状态。我们将这种由于切削厚度变化效应而引起的自激振动称为再生型颤振再生型颤振。控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 当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加工质量的振动时,首先应该判别这种振动是强迫振动还是自激振动,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或减小振动。消除振动的途径有三: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改善工艺系统的动态特性改

    41、善工艺系统的动态特性;采用消振减振装置采用消振减振装置。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1)减小机内外干扰力 机床上高速旋转的零部件必须进行平衡,是质量不平衡控制在允许范围内。(2)调整振源频率 由强迫振动的特征可知,当干扰力的频率接近系统某一固有频率时,就会发生共振。因此,可通过改变电机转速或传动比,使激振力的频率远离机床加工薄弱环节的固有频率,以免共振。(3)采取隔振措施 使振源产生的部分振动被隔振装置所隔离或吸收。隔振方法有两种:一种使主主动隔振动隔振,阻止机内振源通过基地外传;另一种使被动隔振被动隔振,阻止机外干扰力通过地基传给机床。消除或减弱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消除或减

    42、弱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1)减小重叠系数 再生型颤振是由于在有波纹的表面上进行切削引起的,如果本转(次)切削根本就不与前转(次)切削振纹相重叠,就不会发生再生型颤振。(2)减小切削刚度 (3)增加切消阻尼 (4)调整振动系统小刚度主轴的位置第五节 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 零件的加工表面质量取决于最终加工工序的加工方法。因而,要控制加工表面质量,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状况将直接影响零件的配合质量和使用性能,选择零件主要工作表面的最终工序加工方法时,需考虑该零件主要工作表面的具体工作条件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机器零件表面上的局部

    43、微观裂纹,会因拉应力的作用使原生裂纹扩大,最后导致零件断裂。从提高零件抵抗疲劳破坏的角度考虑,该表面最终工序应选择能在该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的加工方法。一、控制磨削参数 由于磨削加工可获得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值,是常用的一种提高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但磨削既能细化工件表面粗糙度,又能引起表面烧伤。而磨削表面的粗糙度大小和是否产生磨削烧伤主要受磨削参数的影响,要获得高的表面质量,必须合理控制磨削参数。砂轮的粒度对表面粗糙度有较大影响,磨粒越小,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也越小。要获得较细的表面粗糙度,应选择磨粒号较大的砂轮。但随磨粒号的增大,产生磨削烧伤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为防止工件烧伤,只能采用很小的磨削深度

    44、,且需要时间很长的空走刀,使磨削效率下降。为此,砂轮磨粒号常选用4660号,一般不超过80号。磨削过程中的砂轮速度、工件速度及轴向进给量均对表面粗糙度有较大影响,在磨削过程中应根据表面粗糙度要求合理选择。磨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常用无进给磨削完成精磨加工的最后几次走刀,以提高工件表面质量。二、采用超精加工、珩磨等光整加工方法作为最终加工工序 超精加工、珩磨等都是利用磨条以一定的压力压在工件的被加工表面上,并作相对运动以提高工件精度,降低表面粗糙度的一种工艺方法。由于切削速度低、磨削压强小,所以加工时产生很少的热量,不会产生烧伤,并可使表面具有残余压应力。三、采用喷丸、滚压、辗光等

    45、强化工艺对于承受高应力、交变载荷的零件,可采用喷丸、滚压、辗光等强化工艺,使表面层产生残余压应力和加工硬化且能降低表面粗糙度,同时可消除磨削等工序的残余拉应力,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疲劳强度及抗应力腐蚀的性能。但是采用强化工艺时不能造成过度硬化,过度硬化会引起显微裂纹和材料剥落,带来不良后果。因此,采用强化工艺 时应合理选择和控制工艺参数以获得所需要的强化表面.小结一、机械加工质量的含义 二、已加工表面形成机理三、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四、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五、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对零件使用性能有哪些影响?2、简述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影响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3、何谓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常用何种指标衡量?如何控制?4、什么是磨削烧伤?如何控制?5、什么是机械加工的受迫振动?它有什么特点?如何消除和控制?6、可采取哪些措施控制加工表面质量?思考题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课件-002.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48329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