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三年级 上册 教师 备课 参考 下载 _三年级上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备备 课课 参参 考考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水水 1.1.水到哪里去了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 3 页,分为 3 个版块: 教科书第 2 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聚焦部分的问题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 3-4 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 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 手也会干。
2、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 调动学生的探究 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 刻不在进行着的。值得注意的是, “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 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 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 环境条件下, 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 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
3、教师应当提 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 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实验二通过 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 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 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 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 4 页,研讨版块,共有 3 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 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
4、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 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 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 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 水的认知经验。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 2 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 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 究的问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
5、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 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 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 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 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 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 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2.2.水沸腾了水沸腾了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
6、程,能从探究实验中 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 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 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 2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 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 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 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 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
7、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 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 压强下是 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 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 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 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 知。 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 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 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3 【活
8、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教师应 当提前做好预实验, 将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 时间的设置可以是 0 分钟, 2 分钟, 4 分钟,6 分钟,8 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 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 水底、水面、水 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2. 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 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 教师 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 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
9、 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 了它的位置,有可能 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3.3.水结冰了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 2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 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 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
10、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 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 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 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 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 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 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 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 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
11、来了哪些好处和不 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 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 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 4 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学生通过 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
12、 维恩图的填写, 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 相同点写在交叉的 空白处。 4.4.冰融化了冰融化了 【教材简析】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 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 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 在本课, 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从固态到液态) , 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 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 1 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 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 2 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
13、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 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 3 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 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在学生利用自己 的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 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和冰 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对本单元前 4 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 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用箭 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学
14、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 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是 学生可能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 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 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 让学生说出热量这个词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 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 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 【
15、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 完全融化。 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记录, 也可以图文结合。 2.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 方简单的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比如加热、遇冷等。 5.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 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 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 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
16、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 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 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引出本课主题 “同样多的水中,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 2 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 1 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 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 2 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 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 取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 8 份, 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 间,称量好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 2 份,
17、再平分成 4 份。最后平均分 成 8 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 2 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 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 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 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 2 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 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 1 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 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 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等前一份完全
18、溶解之 后才能加入后一份” 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 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 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 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 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 6 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 也比较模糊。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
19、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 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 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 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 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 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6.6.加快溶解加快溶解 【教材简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 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
20、解” 。使学 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 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 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 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 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 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 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
21、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 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 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 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 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学生在观察的时候, 根据不同时间下, 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 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
22、已经溶解的,下面打。 7 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 填写。 7.7.混合与分离混合与分离 【教材简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 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 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 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 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 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 行思考。通过实际的
23、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 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 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 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 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 乏概念
24、。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 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 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 联系生活实际。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 交流后,修改补充。 8.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 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 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 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