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汇总打印版-考研精品素材.pdf

  • 上传人(卖家):汀枫
  • 文档编号:648289
  • 上传时间:2020-07-22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598.0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汇总打印版-考研精品素材.pdf》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考研 政治 思维 汇总 打印 精品 素材
    资源描述:

    1、 马 原 1. 绪论(第一章) 1.1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内容 1.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2.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 1.2.2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 1.2.3 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3.1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3.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4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1.4.1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4.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 唯物论(第二章)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1.1 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 2.1.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1.3 对立的重要哲学派别 2.2 物质观 2.2.

    2、1 物质的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2.3 列宁的物质观 2.2.4 物质与运动 2.2.5 运动与静止 2.2.6 物质运动与时空 2.2.7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2.2.8 人与自然 2.3 意识观 2.3.1 意识的内涵 2.3.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4.1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涵 2.4.2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3. 辩证法(第二章) 3.1 辩证法的两大观点 3.1.1 事物的普遍联系 3.1.2 事物的变化发展 3.2 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3.2.1 内容与形式 3.2.2 本质与现象 3.2.3 原因与

    3、结果 3.2.4 必然与偶然 3.2.5 现实与可能 3.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3.3.1 对立统一规律 3.3.2 质量互变规律 3.3.3 否定之否定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与 斗争性、矛盾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 3.4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4.1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3.4.2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3.4.3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3.5 辩证思维方法 3.5.1 归纳与演绎 3.5.2 分析与综合 3.5.3 抽象与具体 3.5.4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 认识论(第三章) 4.1 实践与认识 4.1.1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基本结构以及基本类型 4.1.2

    4、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1.3 认识的本质 4.1.4 认识的过程 4.1.5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4.2 真理与价值 4.2.1 真理的客观性 4.2.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4.2.3 真理与谬误 4.2.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2.5 价值及其特性 4.2.6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4.2.7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为什么?逻辑证明起到什么作 用?实践标准有什么特性? 4.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3.1 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主观与客观辩证法 评价 马 原 5. 唯物史观(第四章) 5.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

    5、动规律 5.1.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5.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5.1.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5.1.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个问题 两个规律 一个一般、三个特殊 5.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5.2.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2.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2.3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2.4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2.5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根本 一个直接 三个重要 5.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3.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

    6、对立 5.3.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5.3.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3.4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5.3.5 辩证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6.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 规律(第五章) 6.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 6.1.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6.1.2 商品的二因素 6.1.3 劳动的二重性 6.1.4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6.1.5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6.1.6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6.1.7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6.2.1 资本的原始积累 6.2.2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6.

    7、2.3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6.2.4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6.2.5 资本积累 6.2.6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6.2.7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6.2.8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6.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6.3.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6.3.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6.3.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7.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 其趋势(第六章) 7.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7.1.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7.1.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7.1.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7.2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2.1 第二次

    8、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7.2.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7.3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7.3.1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8.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 其规律(第七章) 8.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8.1.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8.1.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8.1.3 巴黎公社革命 8.1.4 十月革命 8.1.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1.6 新经济政策 8.1.7 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8.1.8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8.2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8.2.1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8.2.2 对待科学社

    9、会主义一般原则的态度 8.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8.3.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8.3.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3.3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9.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 其最终实现(第八章) 9.1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9.1.1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9.1.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9.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1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2.2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9.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9.3.1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主体 客体 毛中特 1

    10、.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 史地位(第一章) 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1.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1.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1.2.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2.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2.3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 1.3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3.1 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3.2 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3.3 毛泽东思想中的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1.3.4 毛泽东思想中的政策和策略理论 1.3.5 毛泽东思想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1.3.6 毛泽东思想中的党

    11、的建设理论 1.4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4.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实事求是 1.4.2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二群众路线 1.4.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三独立自主 1.5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5.1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5.2 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评价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第二章)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2.1.1 近代中国国情 2.1.2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

    1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2.3.1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提出 2.3.2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3.3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2.3.4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4.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2.4.2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2.4.3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5.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提出 2.5.2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2.5.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 2.5.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

    13、宝之二武装斗争 2.5.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三党的建设 2.6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6.1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认识 2.6.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3. 社会主义改造理 论(第三章) 3.1 新民主主义社会 3.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3.1.2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成分 3.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与主要矛盾 3.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3.2.1 对过渡时期的时间和方式的认识过程 3.2.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3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3.1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2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14、造 3.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4.1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4.2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3.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和重大意义 3.5.1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5.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3.5.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根据 3.5.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的理论成果(第四章) 4.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1.1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4.1.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要求 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4.2.1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15、会矛盾问题 4.2.2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4.2.3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的意义 4.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3.1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提出 4.3.2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3.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4.3.4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的重大意义 4.4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及其意义 4.4.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4.4.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4.4.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毛中特 5. 邓小平理论(第五章) 5.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5.1.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5.1.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5.2

    16、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5.2.1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 5.2.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5.2.3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意义 5.3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5.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3.3 党的基本路线 5.3.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5.3.5 “三步走”战略 5.3.6 改革开放理论 5.3.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3.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5.3.9 一国两制 5.3.10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 5.3.1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6.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第六章) 6.1 “三个代表”

    17、重要思想的形成 6.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6.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6.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问题 6.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6.3.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3.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3.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6.3.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3.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7. 科学发展观(第七章) 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7.1.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7.1

    18、.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7.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7.2.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7.2.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7.2.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7.2.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7.3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7.3.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3.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3.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7.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3.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3.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7.3.7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八章) 8.1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8.1.1 十八大以来取得

    19、的历史性成就 8.1.2 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 史性变革 8.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8.2.1 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8.2.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8.2.3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8.2.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重要意义 8.3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8.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8.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 8.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8.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8.4.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8.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8.4.3 习近平

    2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8.4.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8.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9.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总任务(第九章) 9.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9.1.1 中国梦的提出 9.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9.1.3 奋力实现中国梦 9.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9.2.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9.2.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毛中特 10. “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第十章) 10.1 贯彻新发展理念 10.1.1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10.1.2 新发

    21、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10.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0.2.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0.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10.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0.3.1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0.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10.3.3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10.3.4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0.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0.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0.4.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 10.5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0.5.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0.5.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22、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5.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5.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0.6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0.6.1 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0.6.2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0.6.3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举措 10.7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0.7.1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0.7.2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0.8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0.8.1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0.8.2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0.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9.1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0.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0.9.3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0.9.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1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0.10.1 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10.10.2 文化强国的含义 10.10.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举措 10.10.4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0.11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0.11.1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性 10.11.2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举措 10.1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0.12.1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10.12.2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举措 10.13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0.13.1

    24、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10.13.2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含义 10.13.3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 10.13.4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 10.14 建设美丽中国 10.14.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14.2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10.14.3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1. “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第十一章)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1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1.1.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2 全面深化改革 11.2.1 改革开放 11.2.2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11.2.3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25、目标和主要内容 11.2.4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11.3 全面依法治国 11.3.1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1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1.3.3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11.4 全面从严治党 11.4.1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1.4.2 党的政治建设 11.4.3 全面从严治党 12.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第十二章) 1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12.1.1 习近平强军思想 12.1.2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2.1.3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12.2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2.2.1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12.2.2 加快形成军民

    26、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3. 中国特色大国外 交(第十三章) 13.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13.1.1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3.1.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3.1.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3.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2.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3.2.2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3.2.3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和加强党的 领导(第十四章) 14.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14.1.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14.1.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4.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4.2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

    27、4.2.1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4.2.2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14.2.3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史纲 1. 反对外国侵略斗 争(第一章) 1.1 十九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1.1 鸦片战争前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 1.1.2 列强正在走向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阶段 1.2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2.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手段 1.2.2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程 1.2.3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后果 1.3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3.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成因+半封建社会成因 1.3.2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 1.3.3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

    28、的深刻变动 1.4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1.4.1 近代中国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的内容 1.4.2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1.5 反抗外来侵略与瓜分中国的斗争 1.5.1 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斗争 1.5.2 边疆危机与瓜分危机 1.5.3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失败原因 1.5.4 义和团运动的贡献与局限 1.5.5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屡失败原因 1.6 近代危机下民族意识的觉醒 1.6.1 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人物 1.6.2 早期维新思想 1.6.3 普遍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救亡图存的提出 2. 各阶级对中国出路 的探索(第二章) 2.1 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 2.1.1

    29、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背景(原因) 2.1.2 太平天国起义历程 2.1.3 天朝田亩制度(地位、内容、评价) 2.1.4 资政新篇(地位、内容、评价) 2.1.5 太平天国起义性质与历史意义 2.1.6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原因 2.1.7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教训(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 2.2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2.2.1 洋务运动的整个历程(兴起时间、目的、指 导思想、目标、内容) 2.2.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2.3 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原因 2.3 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 2.3.1 变法前维新派的活动(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宣传活动类型) 2.3.2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

    30、要问题、实质、结果) 2.3.3 戊戌维新运动的实践百日维新(内容、失败标志、评价) 2.3.4 维新运动的意义 2.3.5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2.3.6 维新运动的失败教训 3. 辛亥革命(第三章) 3.1 辛亥革命前期活动 3.1.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宣传与组织) 3.1.3 三民主义学说(提出、内容与地位) 3.1.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次论战) 3.2 辛亥革命的进程 3.2.1 武昌起义 3.2.2 中华民国的建立 3.2.3 北洋封建军阀专制的形成 3.3 辛亥革命的影响 3.3.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3.2 辛亥革命的失败

    31、(原因和教训) 史纲 4. 开天辟地的大事 变(第四章) 4.1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 4.1.1 新文化运动的历程 4.1.2 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的性质与评价 4.1.3 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运动 4.2 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 4.2.1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2.2 五四运动的历程 4.2.3 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3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与早期组织 4.3.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类型 4.3.2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4.3.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4.4.1 中共创建的必要性 4.4.2 中共创建历程

    32、(一大) 4.4.3 中共创建的历史特点 4.4.4 中共创建的历史意义 4.5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4.5.1 中共制定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4.5.2 中共早期发动的工农运动 4.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4.6.1 中共明晰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6.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4.7 大革命 4.7.1 大革命的兴起与北伐战争 4.7.2 中共对大革命所作的重大贡献 4.7.3 大革命的失败(标志、原因、教训) 4.7.4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5. 中国革命的新道 路(第五章) 5.1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1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5.1.2 八七会议 5.1.3 中共开展武

    33、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5.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2.1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的探索过程 5.2.2 土地革命 5.3 土地革命战争的历程 5.3.1 农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5.3.2 三次左倾错误(原因+后果) 5.3.3 遵义会议(历史性转折) 5.3.4 红军长征的胜利 5.3.5 抗战前夕中共的理论路线准备工作 6. 抗日战争(第六章) 6.1 抗日战争的历程 6.1.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6.1.2 中共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4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2 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6.2.1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

    34、方针 6.2.2 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 6.2.3 坚持全民族抗战的各类原则和方针 6.2.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2.5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2.6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6.2.7 延安整风运动 6.2.8 中共七大 6.3 抗日战争的胜利 6.3.1 抗日战争的胜利 6.3.2 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3.3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 7. 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 7.1 解放战争前夕 7.1.1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7.1.2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3 重庆谈判与旧政治协商会议 7.1.4 两个中国之命运 7.2 解放战争时期

    35、 7.2.1 解放战争的历程 7.2.2 土地改革 7.2.3 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 7.3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 7.3.1 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2 第三条道路(中间道路)的幻灭 7.3.3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 创建新中国 7.4.1 七届二中全会与论人民民主专政 7.4.2 新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与基本经验 史纲 8.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确立(第八章) 8.1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伟大意义 8.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8.1.3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8

    36、.1.4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8.2.1 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8.2.3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8.3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8.3.2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8.3.3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 折发展(第九章) 9.1 良好的开局(1956-1958) 9.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第二次结合” 9.1.2 中共八大路线 9.1.3 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9

    37、.2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1958-1976) 9.2.1 “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 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9.3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9.3.1 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1956-1976) 9.3.2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重要原则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 发展(1978-2012)(第十章) 10.1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 10.1.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0.1.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0.1.3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1.4 改革开放历程(中共十二大、十三大) 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10.2.1 邓

    38、小平南方谈话 10.2.2 中共十四大 10.2.3 中共十五大 10.2.4 中共十六大 10.2.5 科学发展观 10.2.6 中共十七大 10.2.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第十一章) 1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11.1.1 中共十八大 11.1.2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1.1.3 “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 11.2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1.2.1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11.2.2 中共十九大 11.2.3 宪法修正案的通过 11.2.4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改革

    39、11.2.5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1.2.6 中共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和光明前景 11.2.7 中共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 思修 1. 绪论 1.1 提升思想道德素 质与法治素养 1.1.1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1.2 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1.1.3 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3. 坚定理想信念(第 二章) 3.1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3.1.1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3.1.2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3.1.3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3.2 崇高的理想信念 3.2.1 信仰马克思主义 3.2.2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40、共同理想 3.3 在实现中国梦的 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3.3.1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3.2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3.3.3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4. 弘扬中国精神(第 三章) 4.1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4.1.1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4.1.2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的统一 4.1.3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4.2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4.2.1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4.2.2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4.2.3 做忠诚爱国者 4.3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4.3.1 创新创造是中华 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4.3.2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4.3.

    41、3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2. 人生的青春之 问(第一章) 2.1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1.1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1.2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2 正确的人生观 2.2.1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2.2.2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2.3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2.3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2.3.1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3.1.4 理想信念的作用 思修 5.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第四章) 5.1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5.1.2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5.2 坚定价值观自信 5.2.1 坚定价值观自信的原因 5.2.2 社会主义核心

    42、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5.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5.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5.3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5.3.1 扣好人生的扣子 5.3.2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6.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 德(第五章) 6.1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6.1.1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6.1.2 道德的变化发展 6.2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6.2.1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6.2.2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6.2.3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6.3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6.3.1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6.3.2 社会公德 6.3.3 职业道德 6.3.4 家庭美德 6.3

    43、.5 个人品德 6.4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6.4.1 向道德模范学习 6.4.2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6.4.3 引领社会风尚 7. 尊法学法守法用 法(第六章) 7.1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7.1.1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7.1.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7.1.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7.2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 7.2.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7.2.2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7.2.3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7.3 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 7.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7.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7.3.3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7.4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7.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4.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7.4.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4.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7.4.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5 培养法治思维 7.5.1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7.5.2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7.5.3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7.6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7.6.1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7.6.2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7.6.3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汇总打印版-考研精品素材.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4828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