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docx

  • 上传人(卖家):hbdyhf
  • 文档编号:644347
  • 上传时间:2020-07-2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7.0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docx》由用户(hbdyhf)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 单元 古诗 教学 反思 下载 _三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资源描述:

    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 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 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 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

    2、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 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 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 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 “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 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 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 一些图片,

    3、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 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 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 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 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 吗?” 师

    4、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 (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 , 共同的体验, 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 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句大胆想象, 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 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 照“知诗人解诗题

    5、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 面, 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 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 ,必须 要理解 “白云生处” ; 又如 “小路是什么样的” , 得找到诗句中的 “石径斜” 。 由文字想象画面, 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 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一教学效果: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

    6、从表现形式上看, 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 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 。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 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 下面” ,有的说“画在山顶上” ,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 在飘浮,房

    7、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 。 “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 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 ,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 ”我接着说 道。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二成功之处: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 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 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 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 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在无形中

    8、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 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 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 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画后的展 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 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三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四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 让他们在自读自悟、 相交切磋、 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让他们在成功的

    9、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 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 1090 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 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 ,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 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 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一教学效果: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 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 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

    10、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 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 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 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 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 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 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 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

    11、,感受虽然荷尽菊残, 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 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 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 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 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 动的机会比较多, 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 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 那“橙黄橘绿” ,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

    12、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 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 言。 四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 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 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一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本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稀疏的篱 笆,黄昏的江面,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走进诗人眼中的萧瑟 的秋天,

    13、走进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在这 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 学生学好古诗和走夜书所见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学时,我让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养 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 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 “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 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 回答之后,又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生

    14、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 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 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1、 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评评谁读得好。 (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5、

    1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 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树立了小组长的威信,又使 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合 作学习精神。 三不足之处:1、朗读的时间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2、 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够准。 四成功之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 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 积累。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我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 儿垂钓 、 所见 、 村居 ,拓展了张籍的秋思 、张继的枫桥夜泊 。整堂 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4434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