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古诗 阅读 模拟 试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平蔡州【注】三首(其二)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注】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常语写奇袭,既没有正面描写奇袭的艰险,也没有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
2、气氛。B颔联“忆旧事”暗含对比,“忆旧事”到“皆涕零”,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以及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C颈联“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首联相关合,表达了对李愬用兵、治军高超本领的赞美与歌颂。D尾联写出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天宝年间那种太平盛世生活的惊喜之情;“元和十二载”,表明诗人是用史笔的手法来记载这一事件。16“老人”是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314题。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频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
3、岸莓苔。【注】本诗写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当时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当时担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仙掌,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写回鹘人秋日打猎,交代大雁早飞的原因,也暗指回鹘人侵略唐朝。B.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夜晚大雁南飞的情景,表现出雁飞的急迫,C.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它们的北归,以疑问的口吻,写出它们难回的处境。D.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和食物充足,诗人希望大雁能长久地在那里安家。14.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寓意,表达了怎样的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
4、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超然客公众号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在“巴南”,“送”写长江之水滚滚而去,也写送别者极目远眺的惆怅。B.其二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大地一片迷蒙,也表达了送别者心情的凄伤迷乱。C.其一中冷月孤悬江亭,衬托行人去处无月的凄冷;其二中月随行人奔向南端,衬托送别处无月寂寞。D.两诗都在第三句点“江亭”,其一亭中有人远眺,显不舍的伤感;其二人去
5、亭空,突出别后的落寞。16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表达了送别的伤感,有人认为其二最后一句更有韵味,你赞成吗?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严武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鵕鸃冠。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 注严武,在长安时是杜甫的同事,当年曾一起被贬出长安。此时严武任成都尹。鹦鹉赋,曹操送祢衡于江夏太守黄祖,祖长子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衡揽笔而作,词采甚丽。鵕鸃冠,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幽时晒,世说:“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腹中书也
6、。”使君滩,指杜甫所在之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首联中的“漫”和“懒”两个字,写出了杜甫此时悠闲、惬意的闲适生活。B颔联“莫倚”“何须”两个词一否定、一反问,暗指杜甫沉溺于作诗而不走仕途。C颈联上句写杜甫满腹经纶,下句“肘后医方”是说杜甫随身携带药方,写其多病。D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和好友杜甫一起纵马驰骋,畅游“使君滩”。16.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杜甫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7、,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发端两句,点出昭君村所在的位置,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B.诗人用“一去”“独留”两词,写出了王昭君的人生悲剧,简洁而雄浑有力。C.颈联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写王昭君因春风拂面,而顿起思乡之情。D.诗人认为流传千年的琵琶曲,虽然夹杂胡音,却分明倾诉着昭君的满腔悲愤。16诗人咏怀古迹,实则借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个人情感。诗中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题。望 海 潮秦 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
8、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注】元佑年间(1086 年1094 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 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15.下
9、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16.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 教师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平
10、蔡州【注】三首(其二)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注】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常语写奇袭,既没有正面描写奇袭的艰险,也没有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B颔联“忆旧事”暗含对比,“忆旧事”到“皆涕零”,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以及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C颈联“官军
11、入城人不知”一句与首联相关合,表达了对李愬用兵、治军高超本领的赞美与歌颂。D尾联写出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天宝年间那种太平盛世生活的惊喜之情;“元和十二载”,表明诗人是用史笔的手法来记载这一事件。16“老人”是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5D解析:李愬率军夜袭破蔡州的胜利,让百姓看到了国家的中兴的希望,并非是重新过上了太平盛世的生活。16(1)全诗的主要事件由“老人”表述出来。如老人站在路边,看着军队有序撤退,讲述军队无声无息入城平息叛军的情景等。(2)全诗的情感主要由老人的言行体现出来。如老人回忆时的“感激涕零”,“致辞”时的欣喜,写出人民对官军的拥护、赞美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