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克己复礼》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克己复礼》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高考【论语 克己复礼 浙江 高考 论语 复习 高频 考点 配套 试题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021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年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克己复礼克己复礼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考点考点:1.“礼礼”“”“仁仁”概念概念与与产生原理产生原理(12.1)2.“礼礼”的的来源来源与与代表人物代表人物(3.14)(7.5)3.“名不正名不正”的的表现表现与与目的目的(3.1)(6.25)(16.2)4.“正名正名”的的概念概念、意义意义与与方法方法(13.3)(12.11)5.孔子的发明:孔子的发明:“孝孝”与与“礼礼”“”“仁仁”的的关系关系(1.2)(2.8)(17.21)6.“礼礼”与与“仁仁”的的关系关系(17.11)(3.3)整套制度(规范作用),内心情感(精神实质
2、:畏敬);视听言动【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孝弟”(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不照他说的做吧,又不行,只好消极。仁道(人群相处之大道)(1)名实:顾名思义觚不觚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相较后世“三纲五常”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3分)四、“正名”的概念、意义与方法(13.一、“礼”“仁”概念与产生原理(12.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五升曰散,散者,
3、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注】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之为孝?(2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一、一、“礼礼”“”“仁仁”概念与产生原理概念与产生原理(12.1)1.“礼礼”的概念的概念(1)概念概念 用以用以区别区别尊卑贵贱的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礼节仪式。(2)特点特点:尊卑贵贱尊卑贵贱 等级性,差别性等级性,差别性(3)孔子的孔子的“礼礼”建立在建立在仁仁的基础上,讲的基础上,讲制度制度、规范规范,还讲带着,还讲带着仁爱之仁爱之心心去执行这些去执行这些规范规范
4、。(2.8)(17.21)2.孔子与朱熹的孔子与朱熹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内涵内涵(1)孔子的孔子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己克己成己成己: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回到自己的等级回到自己的等级)复礼复礼复己复己:回到自己等级的礼回到自己等级的礼(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2)朱熹的借题发挥朱熹的借题发挥(假托圣言,以伸其说假托圣言,以伸其说)“明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朱熹)克己克己胜私欲胜私欲;己己身之私欲身之私欲;礼礼天理之天理之节文节文(仪式仪式)本质本质道德克胜私欲的心性问题道德克胜私欲的心性问题孔子一生孔子一生言礼言礼不不言理言理3.“仁仁”的概念的概念(1)
5、孔子的孔子的“仁仁”概念概念礼指导之下的仁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等级制度为制度为前提和目的前提和目的仁爱。仁爱。特点特点 有等级有等级,有差别有差别(2)墨子的墨子的“仁仁”内容内容兼爱兼爱,博爱博爱特点特点 无等级无等级,无差别无差别(3)“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的解读礼是礼是仁的目的仁的目的和和外在表现外在表现。“仁仁”决定决定、支配支配“礼礼”。礼礼 外在形式外在形式 仁仁 内核内核“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有关有关 行动行动“仁仁”有关有关 心理心理(人性情感人性情感)人的心理欲求人的心理欲求自然人欲自然人欲(兽欲,私欲兽欲,
6、私欲),人性情感人性情感(仁,情仁,情)(4)归归 赞许赞许4.“礼礼”的实践的实践(1)儒门四戒儒门四戒“四勿四勿”(2)建立建立“礼礼”和和“理理”(理性理性)的仪文的仪文(礼仪形式礼仪形式)实践活动实践活动 视听言动视听言动(3)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思辨思辨、语言语言(思想思想)、心性心性(性情、性格性情、性格)追求追求 非建立非建立“礼礼”“”“理理”的活动的活动5.“仁仁”的产生的产生 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克己克己),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复礼复礼),从而产,从而产生生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仁仁)。6.颜回做不到孔子的颜回做不到孔子的“礼礼”“”“仁仁”事例事例
7、上博楚简君子为礼上博楚简君子为礼:孔子讲礼要符合仁,颜回起孔子讲礼要符合仁,颜回起身躲屋中。他说身躲屋中。他说:“照他说的做吧,我做不到;不照他说的做吧,照他说的做吧,我做不到;不照他说的做吧,又不行,只好消极。又不行,只好消极。”二、二、“礼礼”的来源与代表人物的来源与代表人物(3.14)(7.5)1.“礼礼”的来源的来源(1)“周礼周礼”的来源的来源 夏商夏商(2)夏商周夏商周“礼制礼制”的特点的特点 夏商夏商简陋简陋、朴实朴实,周,周文化发达文化发达、文明程度高文明程度高(“文文”)(3)“周礼周礼”形成的方式形成的方式:监监(通通“鉴鉴”,借鉴,借鉴)顺时顺时(顺民心顺民心),损益损益
8、(增删增删)夏商礼制夏商礼制(4)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孔子对周礼的态度:郁郁郁郁(丰富多彩丰富多彩),文文(完美完美)“述而述而不作不作”:非复古非复古,非革命非革命,积累进化积累进化 (传承基础上创新传承基础上创新)2.“礼礼”的代表人物与孔子的态度的代表人物与孔子的态度(1)“礼礼”(周文化周文化)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人物 周公周公(2)“梦见周公梦见周公”的象征义的象征义 盛世有望的征兆盛世有望的征兆,表明孔子对,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向往向往西周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西周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3)“吾衰吾衰”与与“不梦不梦”的并举的作用的并举的作用 个人命运个人命运
9、与与世道盛衰世道盛衰的联系的联系(4)“不梦不梦”的两种解读的两种解读志衰不梦志衰不梦 复兴东周、恢复旧礼无望复兴东周、恢复旧礼无望志在身衰志在身衰 年老心余年老心余(“猛志固常在猛志固常在”),力不足力不足(“时不利兮时不利兮”)(5)孔子的心情孔子的心情:谓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甚矣甚矣”,程度;,程度;“久矣久矣”,时,时间间)悲伤悲伤,思慕思慕三、三、“名不正名不正”的表现与目的的表现与目的(3.1)(6.25)(16.2)1.非礼违礼非礼违礼(3.1)(1)礼有上下等级礼有上下等级 八佾八佾(天子天子),季氏季氏(四佾四佾):袒护天子权位吗?袒护天子权位吗?(2)违礼的原因违礼的原因
10、礼本于仁礼本于仁(人心人心),违礼因为,违礼因为“不仁不仁”;忍心忍心(狠心狠心),破坏人群相处之常道。,破坏人群相处之常道。(3)孔子孔子“维礼维礼”的目的的目的 不为不为上者之权位计上者之权位计,为,为人道计人道计。2.名不副名不副(符符)实实(6.25)(1)名实名实:顾顾名名思思义义觚不觚觚不觚觚觚(名名),不觚,不觚(实实)(名词活用动词,像觚名词活用动词,像觚),觚,觚(名词活用动词,是名词活用动词,是觚觚)哉哉(2)“觚觚”的文化的文化古人制器尚象古人制器尚象觚上圆象天,下方象地,觚上圆象天,下方象地,象征象征 安稳安稳。不觚不觚:春秋之世,破觚为圆春秋之世,破觚为圆事小却轻变古
11、制事小却轻变古制,如秦人开阡陌、废井田、焚诗书、尚法律,如秦人开阡陌、废井田、焚诗书、尚法律酒器酒器(礼器礼器)名与义名与义韩婴诗说韩婴诗说:“一升曰爵,爵,尽也。一升曰爵,爵,尽也。二升曰觚,觚者,少也,饮常寡少也二升曰觚,觚者,少也,饮常寡少也。三升曰觯,适也,饮之。三升曰觯,适也,饮之体适适然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但触罪过也。体适适然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但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者,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五升曰散,散者,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3)孔子孔子借觚感叹借觚感叹的原因的原因今淫酗之家,饮常过多,虽复持觚,今淫酗之家,饮常过多,虽复持觚,
12、亦不寡少亦不寡少(毛奇龄毛奇龄)3.权力下替权力下替(16.2)(1)权力下替的不正常现象权力下替的不正常现象 天子天子,诸侯诸侯,大夫大夫,陪臣陪臣(2)“礼乐征伐礼乐征伐”的解读的解读“礼乐礼乐”代表代表对内对内的权力的权力“征伐征伐”代表代表对外对外的权力的权力“礼乐征伐礼乐征伐”对内对外的对内对外的各种政令各种政令(3)孔子的结论孔子的结论:礼乐征伐礼乐征伐 天子天子(天下有道天下有道),诸侯诸侯(十世十世),大夫大夫(五世五世),陪臣陪臣(三世三世)(4)孔子下结论的历史依据孔子下结论的历史依据“自天子出自天子出”:西周时期大一统的情况西周时期大一统的情况 尧、舜、禹、汤、西周尧、舜
13、、禹、汤、西周“天下无道天下无道”齐桓公称霸,周天子没力量发号施令。齐桓公称霸,周天子没力量发号施令。“自诸侯出自诸侯出”:春秋时代大国称霸的情况春秋时代大国称霸的情况 齐自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齐自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十世希不失十世希不失”)“自大夫出自大夫出”:春秋末期诸侯国卿大夫专权的情况春秋末期诸侯国卿大夫专权的情况 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五世希不五世希不失失”)“陪臣执国命陪臣执国命”: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政权大
14、夫的家臣掌握国家政权 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操纵鲁国政权。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操纵鲁国政权。(“三三世希不失世希不失”)(5)“权力下替权力下替”的原因的原因 越靠近变动时代,权力分配斗争越激烈越靠近变动时代,权力分配斗争越激烈。(6)“权力下替权力下替”的结果的结果 完蛋完蛋。(7)古今争议点古今争议点 孔子孔子“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现代民主制,;现代民主制,“天下有道,则全民议政天下有道,则全民议政”。4.“名不正名不正”的目的的目的 马克思马克思:“借更名称以改变事物借更名称以改变事物,乃是人类天赋的,乃是人类天赋的诡辩诡辩法!当直接法!当直接利
15、益十分冲动时,就寻找一个缝隙以便在传统的范围以内利益十分冲动时,就寻找一个缝隙以便在传统的范围以内打打破传统破传统!”四、四、“正名正名”的概念、意义与方法的概念、意义与方法(13.3)(12.11)1.“正名正名”的概念的概念(13.3)正名正名 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2.“正名正名”的目的与意义的目的与意义(13.3)(1)推理推理:顶真顶真 名名,言言,事事,礼乐礼乐(德治德治),刑罚刑罚(法治法治),民民。(2)正名的例子正名的例子 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通宰曰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通宰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君使人
16、假马,其与之乎乎?孔子曰孔子曰:“君取臣曰君取臣曰取取,不曰,不曰假假。季孙悟,告宰通曰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3)目的目的 纠正礼制纠正礼制、名分名分上上用词不当用词不当的现象的现象(4)意义意义名符其实名符其实:“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语言的实用意义和价值在语言的实用意义和价值在支配人的行为活动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名名”是是 礼制的现实载体礼制的现实载体治国治国:政治问题政治问题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礼制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礼制3
17、.“正名正名”的方法的方法(12.11)(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动 第二个第二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正名的方法正名的方法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今意义的古今意义古古 维护传统伦常维护传统伦常(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今今 强调社会群体必须有结构秩序强调社会群体必须有结构秩序(生存前提和条件生存前提和条件)共同意义共同意义 有饭吃有饭吃(4)孔子与朱熹的孔子与朱熹的君臣观君臣观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两面两面: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维护周礼着眼
18、,强调臣下、子女的维护周礼着眼,强调臣下、子女的义务义务),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朱熹的君臣观朱熹的君臣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片面化、极端化片面化、极端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只讲臣子的义务,不不讲君父的责任讲君父的责任。五、孔子的发明:五、孔子的发明:“孝孝”与与“礼礼”“”“仁仁”的关系的关系(1.2)(2.8)(17.21)1.“孝弟孝弟”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1.2)(1)“孝弟孝弟”的含义与功用的含义与功用“孝弟孝弟”的含义的含义“孝孝”(孝(孝顺父母顺父母););“弟弟”(通(通“悌悌”,顺从和敬顺从和
19、敬爱兄长)爱兄长)“孝弟孝弟”的功用的功用 不犯上作乱不犯上作乱(天下太平)(天下太平)(2)“国家国家”与与“孝弟孝弟”的历史演变的历史演变先先秦之前秦之前“国家国家”与与“孝弟孝弟”的关系的关系A.宗法制小国宗法制小国:“国家国家”(本来叫(本来叫“邦家邦家”,因避汉高祖讳,因避汉高祖讳,“邦邦”改改“国国”)国以家为基础(国装在家里面)国以家为基础(国装在家里面)B.以家治国以家治国: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家以男性和男性继承人(爸家以男性和男性继承人(爸爸,大哥)为主心骨,孝敬好爸爸,伺候好大哥,就家和万事爸,大哥)为主心骨,孝敬好爸爸,伺候好大哥,就家和万事兴,即国家稳定兴盛。
20、兴,即国家稳定兴盛。秦汉以后秦汉以后“国家国家”与与“孝弟孝弟”的关系的关系A.宗法制度破坏的结果宗法制度破坏的结果家是国家之下如细胞的东西,国把家是国家之下如细胞的东西,国把家装在里面。家装在里面。B.“孝弟孝弟”在在“小家小家”:具有个体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具有个体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义义;不在;不在“大家大家”(国家):非以契约性和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国家):非以契约性和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德所必需。社会性公德所必需。“孝弟孝弟”统一统一“仁仁”“”“礼礼”“孝弟孝弟”是在是在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下的下的亲情亲情,反过来为,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巩固宗法制度服服务。务。(3)孔子的创造性理论
21、孔子的创造性理论“儒学儒学”的的特点特点由由“礼礼”归归“仁仁”儒学半宗教儒学半宗教 没有人格神的上帝,影响与基督教不相上下。没有人格神的上帝,影响与基督教不相上下。儒学半哲学儒学半哲学 哲学(理性),半哲学(情理交融,合情合理,合乎情理)哲学(理性),半哲学(情理交融,合情合理,合乎情理)(4)“仁道仁道”的起源的起源原始氏族的血亲关系原始氏族的血亲关系 温情温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宗法制国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宗法制国家中的“孝弟孝弟”)人心人心(仁心),(仁心),爱人爱人A.“仁仁”的起点的起点 “孝弟孝弟”(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B.“仁仁”的同名词
22、的同名词“人人”,“人心人心”,“爱人爱人”,“拿人当人拿人当人”(拿自己当人,拿(拿自己当人,拿别人当人)别人当人)C.“不仁不仁”的同名词的同名词 “拿人不当人拿人不当人”人心(仁心)推广于人群人心(仁心)推广于人群 仁道仁道(人群相处之大道)(人群相处之大道)2.“孝孝”的具体做法的具体做法(2.8)(1)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养生养生A.具体做法具体做法 有事效劳有事效劳,给吃给喝给吃给喝B.孝的孝的“养生养生”与非孝的与非孝的“养生养生”给给“犬马犬马”吃喝是吃喝是“孝孝”吗?替失恋的吗?替失恋的“犬马犬马”出头是出头是“孝孝”吗?吗?C.孝的孝的“养生养生”“敬敬”(融有社会理性的感情,
23、起源远古祭祖敬神的畏惧、尊敬、崇拜的感情)(融有社会理性的感情,起源远古祭祖敬神的畏惧、尊敬、崇拜的感情)养色养色A.“色色”的含义的含义 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B.“养色养色”的特点的特点 敬敬,悦悦,侍奉侍奉C.孝的孝的“养生养生”“养色养色”养志养志 传承父母的志向传承父母的志向(2)中国人的中国人的“孝道孝道”与西方人的与西方人的“不孝不孝”中国人的中国人的“孝道孝道”养老养老西方人的西方人的“不孝不孝”A.子女子女 自强自立自强自立,不靠父母不靠父母“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曹雪芹红楼曹雪
24、芹红楼梦梦好了歌好了歌 失望失望没饭吃没饭吃(失民信,不守君臣父子等级失民信,不守君臣父子等级)B.父母父母 不要人养不要人养,上敬老院上敬老院,自尊自尊3.“孝孝”与与“礼礼”的关系的关系(17.21)(1)孔子的发明孔子的发明守孝三年守孝三年 没有理性的依据、解释没有理性的依据、解释孔子的发明孔子的发明 将将“礼礼”(“三年之丧三年之丧”)建立在)建立在心理情感原则心理情感原则(“心安心安”)上上孔子的孔子的“解释解释”的依据的依据 心理情感心理情感(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孝慈孝慈”)“儒法互补儒法互补”“”“儒道互补儒道互补”中以儒为主的原因中以儒为主的原因 农业家庭小
25、生产的社会始终以农业家庭小生产的社会始终以“孝慈孝慈”为情感心理的核心为情感心理的核心(2)宰我反对的理由宰我反对的理由 礼崩乐坏礼崩乐坏,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六、六、“礼乐礼乐”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17.11)(3.3)1.“礼乐礼乐”的本质与形式的本质与形式(17.11)(1)“礼礼”“”“乐乐”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礼主敬礼主敬 礼以修外而为异,异则畏敬,畏敬则不争。礼以修外而为异,异则畏敬,畏敬则不争。乐主和乐主和 乐以治内而为同,同则和亲,和亲则无怨。乐以治内而为同,同则和亲,和亲则无怨。“礼礼”“”“乐乐”合体合体 揖让而天下大治(揖让而天下大治(安上治民安上治民)“礼礼”“”“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