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课件-00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农村环境保护》课件-002.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 环境保护 课件 _002
- 资源描述:
-
1、课程简介 本课程共十章 内容:知识点(抽象枯燥)、形式(相对滞后)。要求:平时作业、兴趣小组讨论、自学、卷面考试 授课安排:本学期共4次课,根据考试大纲,围绕知识要点,适当插入环保热点讨论。意义(为什么要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背景形势(不得不学):农村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体1、农产品(食品提供):肉、蛋、鱼、菜、毛蛤2、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必然课题(产业、城建规划)3、火力发电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4、农村环境保护工
2、作,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职责,也是农村群众的职责。第一章 绪论 本章的问题: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农业环境?2、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3、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第一节 农村农业与环境 一、环境概述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广义的环境概念: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大气圈)所组成的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狭义的环境概念:以人
3、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的内涵作如下定义: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也涉及部分社会环境。二、农业环境及其组成 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聚落环境。农业环境也可以由农业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两部分组成。并以农业的自然环境为主。学者买永彬等(1994)对农业环境
4、的定义: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 1、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大气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大气对流层中氮、氧、氢3种气体占99.96,二氧化碳约占0.03,还有一些微量杂质及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汽。大气环境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是指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2、水体环境 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积聚体。在环境学中,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
5、包括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质(泥)和水生生物等。水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淡水资源有限。缺水问题:南水北调、旱灾等 水体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分为有机物污染物(如化工业、农药施用、石油、造纸、治金等)、无机物污染物(如重金属汞、铅、砷等)3、土地资源环境 土地即地球陆地的表面部分,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空间场所。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切农业自然资源的属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但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我国
6、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从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稳带、温带直到寒带,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组合成农、林、牧、副和渔业的分布。土地资源数量正在不断减少、质量下降。P4 (1)土地沙化 (2)水土流失 (3)土地盐碱化 (4)土壤污染问题 4、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活动场所的周围环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传统的聚落环境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已不再是社会环境内容,而是不断溶入新的生命与内涵。聚落环境是人口集中也是各种畜禽集中的主要场所,如果管理不善,会造成环境污染。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等。(1)院落环境、生态
7、户和庭院建设 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自留地、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典型的院落环境的主要功能建筑由居室、畜禽舍、猪舍、厕所和仓室等组成。生态户:集居所、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如农家鸡猪沼气作物生产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庭院建设:农户在庭园布局和种植方式上,充分运用立体化的特点(P5)(2)村落环境 村落是由十几个或几十个或者更多的农户集中分布的场所,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的类型多种多样,现代化程度不同,既有城市化的农村,也贫困落后山村。村落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而且也包括一些新类型的污染,如噪声、汽车尾气、企业的“三废”排放。要发展生态村和
8、生态农场。(3)城镇环境 城镇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乡镇、县城或县级市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具有城市化或半城市化的城镇环境。城镇环境具现代化的一般性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环境问题。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夜空、夏天的室外气温)(P6)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灯芯桥的改造、长江洪灾、地面下沉等)(P7)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灭绝、变异、迁移如老虎岭)(P7)三、农村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农业环境的优劣。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并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良好的循环过程。当其中一个
9、环节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和物质、能量的转化。要想进行农业理想的农业生产,获得具有优质同时保证产量的农业生产产品,就必须创造优质的农业环境。第二节 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8):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垃圾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土壤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农业专家指出,要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现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是重要方法。第二章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本章的问题:1、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农业资源?2、什么是循环经济
10、?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3、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现状如何?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含义 自然资源一般泛指为:在自然资源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宇宙资源、地上和地下的全部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部和。二、自然资源的分类(P11)自然资源也可分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三、自然资源特点1、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资源综合系统
11、,其中作一个要素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并反馈到前一要素,如此往复不已,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体系。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第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和分布不均的。第二、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有限。第三、资源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第四、资源功能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不断扩大其利用程度和拓宽其应用范围,相对而言,自然资源的潜力是很大的。3、自然资源的变动性 由各种资源组成的生态系统通常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的平衡状态,多数自然资源在缓慢、渐进的变化,不易为人所觉察。由于人类的活动,可使自然资
12、源良性发展,也可使自然资源恶性发展。4、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如一条河)5、资源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13)1、资源总量大、各类齐全,堪称资源大国2、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相对紧缺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4、水、土资源与人口组合错位5、能源南北差异悬殊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相关概念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的生态化。2、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开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
13、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循环经济的属性1、本质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念经和生态学;要求运用生态学,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2、特征 循环经济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行到合理和持久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3、原则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3R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4、经
14、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传统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它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其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的后果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强调“清洁生产”,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反馈过程,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现循环,最终达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的。(三)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政府拟将采取的策略与措施(P15)1、转变观念2、搞好规划3、调整结构4、健全法制5、完善政策6、依靠科技7、示范推广8、强化管理9、宣传教育第二节 水资
15、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替代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全球水资源概况(P16)我国水资源概况(P17)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P18)1、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2、水资源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地区间分布不均;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各流域人均资源量分布不均。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宏观上存在的问题(P19)洪水泛滥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日益严重(二)微观层面上存在的问题(P19)1、供需矛盾突出 资源型缺水程度加剧 水污染
16、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不断扩大 因浪费缺水(水龙头)城市缺水、农业缺水、生态缺水2、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三、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1、给洪水以出路2、建设节水型社会3、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4、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管理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相关概念1、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场所。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指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在各种自然因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的长期作用下,以及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2、土壤资源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
17、松土地。但一般用于种植的土壤、牧草用地、渔业、养殖用地,才称为农业土壤资源。二、世界土地资源状况(P21)三、我国土地资源现况(P22)四、我国土地资源特点(P22)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6、耕地质量较差 五、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土地盐渍化、土壤污染等。(一)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概念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呈现沙质或砾质为主的地质
18、退化。沙化土地是地表呈现出以沙物质为主的土地。2、我国荒漠化问题(P24)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化在扩大、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地区分布 3、荒漠化原因 荒漠化除气候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一是过牧,二是滥伐、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4、防治荒漠化的对策(P25)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 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5、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法和技术(1)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法有植物防治沙、沙地造林种草、工程治沙、综合防沙治沙等。(2)荒漠化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
19、植物固定流沙技术、干旱绿洲防林技术、径流造林技术、公路和铁路防沙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P26)(三)土壤盐渍化概念:土壤盐渍化是指可溶性盐,如钠、钾、钙、镁等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等在土壤中积累,使土壤形成盐土或碱土的过程。防治途径:降低地下水水位,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减少蒸发等。(四)土壤污染详见本教材的第七章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 生物资源是指地球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
20、。二、生物资源的特征1、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生物资源是一类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不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生物的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基因库)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指生物种内或种群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21、物质的突变,遗传物质突变有两种类型: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P28)基因重组也是遗传物质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2、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两方面:区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公约(P28)(三)生物多样性现状(P28-29)1、全球概况2、我国概况 天然物种丰富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培育和驯化种丰富(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2、1、利于工农业的发展2、具有医药价值3、稳定生态系统4、具有美学、教育、科研及旅游价值(五)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P30)1、全球概况2、我国概况3、外来入侵生物种问题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认为是,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塞满杭州钱塘江航道的水葫芦 日本天皇贪吃引进美国鱼种(大鳍鳞鳃太阳鱼)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直接减少物种数量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
23、力降低(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P30-31)1、生境的丧失与改变2、过度开发3、单一化栽培和驯养4、环境污染,滥用农药(七)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P31)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2、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第五节 气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基本概念 气候资源: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主要是指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能源。人类利用气候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与物质的直接利用;二是间接利用,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气候
24、资源的特点(一)气候资源的普遍性特点(P32)1、自然性,多样性2、气候资源是变化中的资源 概念的变化;价值的变化3、利弊相生性(二)我国气候资源特点(P33)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简况(P3334)第三章 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 本章的问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生态农业?2、生态农业的几种实用技术是什么?3、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是如何应用的?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相关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含义、特性1、含义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一滴水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生物+无机环境生
25、态系统的特性(“+”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组成(P37)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异养生物,也叫还原者)(1)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