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19年江苏卷-名师深度解析高考历史真题.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626078
  • 上传时间:2020-07-1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54.3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年江苏卷-名师深度解析高考历史真题.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9 江苏 名师 深度 解析 高考 历史 下载 _历年真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1 2019 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 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题,每题 3 分,共计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19 年江苏卷年江苏卷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 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井田制的历史。

    2、题干材料的讲了一个历史事实:西周中后期,“叫矩的贵 族用 13 块耕地”,从他人手中“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西周 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将土地分封到各级贵族手中,贵族只拥 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土地是不能买卖的。但是题干材料提供的事实是,西周中后期,土 地可以自由买卖了,其本质就是反映了的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符合题意的是 A 项。B 项,不符合 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出世袭制的信息,与世袭制解体没有任何关系。不符合逻辑推理,叫矩 的贵族用土地换取了高等级贵族才能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充其量也就是不合乎礼乐制度罢了,与 世袭

    3、制解体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不符合史实,一方面大规模的世袭制解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 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而开始的,即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血缘贵族政治, 世袭制走向解体;另一方面小范围的世袭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存在,如皇位世袭制,皇子爵位世 袭制一直存在。故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用土地换取盛服和玉饰,与抑商政策没有关系。不符 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的后世沿用的政策,战国以后才有所谓的“抑商 政策”。故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礼乐制度崩坏发生在春秋战国;不符合逻辑,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他人手中“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如

    4、果仅仅出于艳羡,买来只是收 藏而已,而没有在公众场合穿戴过,这就不能说明“礼乐制度崩坏”。假如叫矩的贵族换来盛服和玉 饰后,穿戴者在公开场合露面,招摇过市,那可以说“礼乐制度崩坏”,但是但是但是,题干材料并 没有交代叫矩的贵族是否穿戴换来盛服和玉饰,故无法推出“礼乐制度崩坏”的结论。故错误。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 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2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制度建设。根据基础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所提供的时间属于隐性 时间史记里提到的“汉朝

    5、”就是西汉;“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意思是西 汉的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心怀鬼胎,图谋叛乱,不服从中央的管理,严重威胁西汉政府的中央集 权。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刘邦在总结吸取秦亡教训没有实行分封制,败于孤立无援的基础 上,实行的一种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故 C 项为正确答案。A 项,察举制是选 官制度,与题干材料没有任何关系。错误。B 项,独尊儒家学说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出现的情景,即解决王国问题之后出现的情况,而题干材料所述史实,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之前 的情形。错误。D 项,“全面”太绝对;另外,题干如果全面推行郡县制,就不会出现“诸侯或骄奢,

    6、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的现象。故错误。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 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科举制。题干材料呈现了两个史实,说的一个意思,参加科举考试 的两个人,都有朝廷里边都有显贵亲戚,但两个人屡试不中,这说明了唐朝科举考试面前,人人平 等,体现的就是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符合题意的选项就是 D 项。A 项呈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特 点,而题干材料反映

    7、的是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 A 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 项,不符合题意,题 干材料说的是两个朝廷有显贵亲戚的士子率考不第,这是因为科举考试按成绩录用,他们多次考试 都没有达到录取的要求,并没有说科举考试阻止中断或妨碍贵族入仕,故错误。C 项,不符合逻辑, 两个朝廷有显贵亲戚的士子率考不第,恰好说明了这两个学渣,唐政府根本就没有给予宗室子弟科 举考试关照的特权。没有被关照的特权,也就更谈不上“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事了。错误。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 此可知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8、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城市与商业发展情况。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意思时黄池镇商业繁荣;“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意思是黄池镇所属州县所需花费, 皆来自于黄池镇商业税收。两句话综合起来,意思是黄池镇市镇经济繁荣、发达,再结合宋代城市 3 与商业发展的史实(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商业繁荣) ,可已推知,类似黄池镇这样的情况 比较多,故符合题意与基础知识的选项为 D 项。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将商税与农业税 或其他税种作比较,故无法得出“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结论,

    9、尽管其符合史实。做选择题的 主要依据是题干材料,说什么选什么;没有说的,尽管符合史实,那也是错的。错误。B 项,不符 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城市商业活动时空界限打破的信息,故无法得出 B 项结论,尽管其符合 史实。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和基本史实,题干材料没有显示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的信息,加 之宋代只是放宽了抑商政策而已,并没有由“抑商”转变为“扶持市镇经济”。故错误。 (2019 年江苏卷年江苏卷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 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

    10、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商业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 对贫穷持道德中立态度,转变为鄙视由懒惰和短视造成的贫穷。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推导,明 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给人们提供了追求富裕好生活的许多机会,勤劳、头脑灵活就可以致富, 面对贫穷,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这是贫穷者的短视或好逸恶劳造成的。正所谓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符合题意是 B 项。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们 对贫穷态度的变化,即反映的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

    11、化,并不能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 受。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很弱小,手工工场主严格来看,还想算不上新兴的 资产阶级。故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并没有呈现贫 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信息;不符合逻辑,人们怀疑贫穷是贫穷者的短视或懒惰造成的,与社会道 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根本就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错误。D 项,题干材料说的是人们对贫穷的社 会观念的转变,这并不是反正统思想。退一万步来说,假如人们对贫穷的社会观念转变是一种反正 统思想,但是但是但是,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这种“反正统思想”与别的思想做对比,怎么得出其成 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故

    12、错误。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 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重点是对校歌意思弄清楚,“经义治事,安定(北宋 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意思是以儒家思想“治事”,强调体用兼顾。“旧学沉沦,新知 4 潮涌,两端执乎中”,意思是面对中学沉沦、西学迅速发展的现状,要在中学和西学之间寻找一个很 好的平衡。综合起来,校歌的意思就是,在治事时,要体(中学)用(西用)兼顾,要在体用

    13、中找 好平衡点。这与洋务运动时期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相似之处,可见校歌体现的是对中体西 用的崇尚。故符合题意就是 D 项。A 项,“全面”太绝对,另外不符合题意,校歌体现的是对中体西 用的崇尚,没有呈现全面复兴旧学之意。故错误。B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对中体西 用的崇尚,不是排斥西方新学。不符合史实,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救国 救民的历史,不管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对西方新学是学 习的态度,而非排斥的态度。故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治事”时新学与旧学要有 机结合,非但没有要用新学消解旧学之意,而且还强调“

    1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错误。 7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 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社会生活的历史。题干材料的意思,清末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 宁波一带依然有人在贩卖缠脚布(即脚带) ,而且还比较畅销。这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女子缠脚的陋习 依然比较普遍,符合题意的是 C 项。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

    15、的是女子缠脚的陋习依然比较 普遍,脚带还比较畅销,并非“无人问津”,况且,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人们观念转变的信息,也就 更不可能体现“已致”的逻辑因果关系。错误。B 项,不符合题意,诏令颁布后,依然有人贩卖脚带, 不可能出现妇女解放的现象,更不可能“普遍解放”。错误。D 项,不符合逻辑推理和题意,清政府 废止缠足令颁布后,社会上的缠足陋习并没有停止,从缠足的脚带依然畅销来看,人们的旧观念还 大行其道,废止缠足不可能成为社会共识,故错误。 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 :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 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

    16、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 年 B. 18951911 年 C19121945 年 D. 19461949 年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国建立后中日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的历史。题干材料有两个重要信息: 一是苏州“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说明日本在中国有租界,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1895 年马 关条约签订后的事,因为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日本后来在 苏州盘门地区设立领事馆;二是车夫回答“只拉我国的大国民”,这个说实话,真的不好判断,这道 题的难点就在这个地方,细心的同学会通过“大国民”这个词确定这是民国建立后,由于推翻了清朝 5

    17、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民众认为自己成为了“大国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民主、 民族意识增强。两个信息综合起来,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是民国建立后的,符合题意的是 C 项。 A 项,用日本在苏州设立领事馆的时间即可排除。B 项确实迷惑性很大,可用题干中第二个信息“只 拉我国的大国民”排除。D 项,日本侵略者 1945 年就被中国人民打败,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可能出 现题干中所反应的历史现象。 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 (见下图) ,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夫唱妇随赴战场 B. 抗战流血不流泪 C. 国共北伐齐协力 D. 解甲归田喜而泣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

    18、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历史。 图片中的时间信息“1940 年”非常重要, 将图片题目不许戎衣有泪痕置于抗日战争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分析,题目就简单多了,这不由得让人想 起了著名的抗战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其中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著名词句。可以推测 一下题目所反应的历史现象:一位国民党将官即将开赴前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妻子难过的给丈夫 收拾衣服,泪水涟涟,此一别何时再相见,同样心中不是滋味的丈夫,强忍悲痛,说了这么一句“不许戎衣 有泪痕”泣人泪下的豪言壮语。这反映了中华儿女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舍小家,为大家的大无畏的 英雄气慨。看到这幅画,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胜过千言万

    19、语的空头说教。符合题意是 B 项。A 项,不符合 题意,图片显示的是妻子给即将上战场的丈夫收拾衣服,妻子难过的伤心落泪的场景,看不出妻子也要上 战场。故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图片无法反映国共合作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史实,国共协力北伐, 那是 1924-1927 年的事,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D 项,不符合逻辑,1940 年时正是中华 民族英勇抗敌的关键时刻,此时怎么可能解甲归田呢?故错误。 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 6 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

    20、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题干材料包含着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但”, 表明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在转折部分,及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过 有限度的迅速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到能脱离半殖民地的程度,即没有能跳出手帝国主义压制而走上 独立发展的道路。“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因受外来侵略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上主权不独立, 领土不完整;经济上发展不独立,既受外来侵略压制,又对外来侵略具有一定的依

    21、赖性。综上,符 合题意就是 D 项。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民族工业发展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制而走 上独立发展道路,并非说民族工业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不符合逻辑推理,如国没有发展空 间,就不会有 1912-1919 年的“短暂春天”和 1927-1937 年枝繁叶茂的“夏天”。错误。B 项,不符合题 意,材料说的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矛盾夹缝中发展,并非依赖帝国主义的矛盾而发展。不符合史 实,民族工业发展在 1912-1919 年的“短暂春天”,促使民资工业发展迎来“春天”的主要原因是外因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其他时间的发展主要是有内因决定, 如

    22、1927-1937 年的“夏天”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而促成的迅速发展。故错误。 C 项叙述颇具迷惑性,道理确实如此,但题干材料没有呈现民族工业蓬勃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信 息,不符合题意,错误。 11.1949 年 10 月 3 日, 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 (见下图) ,对这幅漫画所含信 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7 A. 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 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 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环境,属于否定式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 。从逻 辑上看,新中国刚刚建立的第

    23、三天,国际社会对新中国还有个认知的过程,不可能立刻就获得国际 社会的普遍承认。 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新中国并与之建交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 故符合题意是 D 项。 新中国建立时,就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就将红旗插在 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大楼顶上,标志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新中国建立的开国大典 上,毛泽东曾庄严的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即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故 A、B、 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错误项。 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

    24、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 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题干材料讲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取得重大 成就,使“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里的“变 化”意即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也就是说,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是,我国工业落后的面 貌得到了初步改变。符合题意的就是 B 项。A 项,“完成”太绝对,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是奠定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距离“完成”还差得很远,因

    25、为直到今天,我国都没有明确说完成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故错误。C 项叙述太宽泛,并没有准确反映“变化”的最主要含义开始改变我国工 业罗的面貌。故错误。D 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农轻重比例的信息,更谈不上“农轻 8 重各部门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已经出现不协调的发展态 势,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二五计划。故错误。 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26、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美关系。基辛格认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外交关系 正常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当时的“世界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世界环境:一是两极格局下 出现了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日本的崛起等) ,使世界格局 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二是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难以自拔;苏联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经发展放缓) ;三是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甚至发生了珍宝 岛事件,中苏矛盾尖锐。此时,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变双方关系的愿望。最终经过乒乓外交。小

    27、球推 动大球转,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符合题意就是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改善外交关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与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没有任何关系。 故错误。B 项,“基本消除”太绝对,既不符合基本常识,也不符合史实,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矛盾长期存在,另外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也必然长期存在。故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当 时处在“文革”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有实力才有魅力,不可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力 量。故错误。 1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 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

    28、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 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本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我们今天来个小题大做,采用类似 解答主观大题的方法来解析本题,文字量可能会很多,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思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题干材料逐字逐句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解读; (2)将解读出的意思 综合; (3)将综合起来的意思,转化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一个成

    29、语、逻辑推理或题干中关键词)表达; (4)带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去看四个选项,答案或许脱口而出。具体解读如下: (1)第一步:逐字逐句解读题干材料。)第一步:逐字逐句解读题干材料。 9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对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联系所学,解读如下: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享有的政治权利越大, 以财产多寡取代了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标准,“摧毁了权威的根基”,使平民获得了参与政 权的机会,为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所述现象应是梭伦改革时期的历史。 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

    30、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 梭伦改革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助于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联系所学,解读如下:公民中平民人数占绝大多数,故梭伦改革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 对雅典社会产生的影响就是,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有助于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 形成。 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 相对其他古代国家,雅典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 联系所学,解读如下:公民是与现代国家紧密联系的名词。梭伦改革使雅典形成了更多参政议政 的民众公民,为雅典民主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第二步:综合解读出的题干意思。)第二步

    31、:综合解读出的题干意思。 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对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梭伦改革使更多的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助于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相对其他古代国家,雅典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 (3)化简)化简综合起来的题干意思。综合起来的题干意思。 梭伦改革培养了更多参政议政的公民。 (4)解读选项。)解读选项。 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在这种民主政治下,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符合 题干材料意思的选项是 B 项,故 B 项为正确答案。 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梭伦改革,使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在国家中影响力减弱, 并非国家官员不再履

    32、行管理职责。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识,如果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那 么谁来管理者国家?这个国家还能存在吗?另外,“不再”太绝对。故错误。 C 项,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使贵族世袭制被打破,贵族在国家中影响力减弱,使更多的平民 参与到政权中来,国家事务应由公民大会来决定,而公民大会的主体是平民。不符合史实,梭伦改 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国家事物不可能再由占雅典总人数最少的贵族来决定。故错误。 10 D 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民教育”。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提高了公民参政议 政的意识,即梭伦改革对于公民来说,起到了一个提高政治意识的教育作用,并没有强调这种教育 的结果(有利于处理

    33、公务)。故错误。 15.美国学者约翰 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 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的历史。题干的意思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将“罗马公 民理想人格的典范”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如下:文艺复兴最早 在意大利兴起,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的古典文化,尤其是具

    34、有人文主义 色彩的事, 来宣传人文主义; 在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时, 经常以当时影响很大的基督教思想作为借助手段, “曲 线救国”,如薄伽丘的十日谈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的西斯廷教堂圣母画像等;宗教改革时 期,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反对的是罗马教廷籍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主张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 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因此,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宣传具有人主义色彩的埃 涅阿斯,将其旅程解读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灵魂之旅,正是借助宗教题材来达到宣传人文主义、反对 天主教会的目的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目的。符合题意是 B 项。 A 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题干材料意思是意大

    35、利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古罗马古典文化宣传人文主 义,反对的是罗马神权统治,并非推崇其统治。错误。 C 项,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意思,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者否定的是天主教会的统治,并非否定其教 义,相反,如马丁路德认为宗教是好的,不好的是天主教会。况且,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 借助宗教及古罗马古典文化来宣传人文主义,并没有呈现 C 项叙述的意思。故错误。 D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他救”,即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借助宗教及古罗马古典文化来宣传 人文主义,以解放民众思想,而非“自救”。故错误。 16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

    36、见下图。据 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11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美大陆新体制的创新。本题属于典型的图文混合型选择题,解答关键是从最 大限度从文字和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文字信息:制宪会议召开了四个多月;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 宪法。这说明了体制创新(联邦体制)的产生历尽艰难。图片信息:反对与支持联邦体制的地区旗鼓相 当, 联邦宪法 (重要内容就是新体制确立) 被地方批准经历比较长的时间, 最晚的是北卡罗莱纳州, 1789 年 11 月才批准通过宪法,即接受联邦体制。说明了

    37、联邦体制在地方确立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图文信息综 合起来就是:联邦体制从创立到最后在地方确立,困难重重。符合题意就是 A 项。 B 项,“已经消除”,既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联邦体制确立过程中,通过两院制,实现了大州与小 州的妥协,并非消除了州与州的矛盾和分歧。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美大陆新体制即联邦体制 确立过程困难重重,并非反映各州的矛盾与分歧是否消除。故错误。 C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南北双方处于对立状态的信息。不符合史实,1787 年宪法通过 暂时保留黑人奴隶制,使南方与北方暂时达成了妥协,并非使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 项,不符合史实,美国刚刚独立后,建立

    38、的体制就是邦联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邦联制严重阻碍 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 1787 年召开制宪会议,最终废除了邦联制,确立了联邦制。主体不一致,题 干材料讲的联邦制的确立情况,并未提及邦联制。故错误。 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 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 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 12 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浪漫

    39、主义文学和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对本题解读如下: (1)“工业化初 期的英国”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故题干所述历史现象发生在 19 世纪上 半叶。 (2)18 世纪末以来,欧洲的革命和战争持续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 王国感到失望。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到 19 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其特点是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反对 崇尚理性, 强调抒发个人情感, 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以英国和法国成就最高。 (2) 题干材料包含着“过去 现在”的句式,强调的重点是“现在”,通过小男孩过去的快乐与现在扫烟囱痛苦的对比,说明工业革命 尽管是英国实现了工业

    40、化,但是工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3)“作者以小男孩第一人称的手法, 通过过去快乐与现在痛苦对比,描述小男孩当下的不满情绪;再加上“诗人”、“组歌”等信息,综合起来看, 这段文字带有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综上分析,工业化初期的英国,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如烟囱林立,污染了环境;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雇佣童工,凸显了“资本从来到这个人世间,每个毛 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诗人以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手法, 反映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符合题意就是 A 项。 B 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题干材料所述文学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而非现实主义文学;作者所写文 字反映了人们对工业革命消极

    41、影响的不满,并非揭露社会黑暗。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现代主义文学是 20 世纪出现的文学流派;不符合题意,作者借一小男孩之口,描述了人们对工业革命消极影响的不满,并 没有“表现自我追求”。故错误。D 项叙述纯属张冠李戴,印象主义属于绘画流派,强调瞬间的的光和色给人 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文学没有关系。故错误。 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 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新思潮

    42、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反 映了新思潮不是教条的利用过去现成的东西去预料未来,而是创新性的预料未来,即在过去认知的基础上, 创新性的预知未来。 “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而”是转折的意思, 强调的重点在转折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新思潮在批判旧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重在发现新世界(共产主义社会) ,即既要 “破”,更要“立”,也就是在批判旧世界时,更要给人们描绘科学合理的新世界。题干材料两句话合起来的意 思是,新思潮即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新性给人们设计了科 13 学合理的新世界即共产主义社会。符合题意就是 C 项

    43、。 A 项,重心不一致,题干材料重在强调新思潮主要功能是“发现新世界”,即强调的“立”,并非是新旧思 潮的杂糅。错误。B 项,不符合题意与史实,题干材料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理论的创新与超越,并非 “否定传统”,而且是“发现新世界”,即创建关于新世界的理论,不是“预知未来”(预知,即预测,不带有创 建的意思) 。故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特点在批判中继承与 创新,并没有呈现新世界建立时要“新旧世界结合”的信息,更谈不上“渐进式结合”。故错误。 191919 年 5 月 29 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 下观

    44、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成就相对论。“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 的弯曲”,意思是时空会在某些大质量物体产生强大引力中变形弯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爱因斯坦的 广义相对论理论。符合题意就是 B 项。从时间上可以排除经典物理学(1687 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出版)和进化论(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从内容上可排除量子论(揭示的是微观物 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 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

    45、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 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普遍的商业化和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冲击,使得该国家、该地区的传统文化日渐衰微,此时出现了一种错误思潮强调现代价值,而 否定传统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这种错误思潮不利于发扬广大传统文化价值和保持民族特色, 既不符合历史,也不尊重现实。这引起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警惕,人们开始努力回归本国、本地区的传统 文化,寻找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进

    46、程中,既能保持民族特色,更能将民族文化与 现代价值有机结合,形成更符合本民族发展特色的现代文化。符合题意的事 A 项。 B 项,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确实有使文化理念趋同的的现实情景,但是题干材料重在强调,在全球化中 通过回归民族文化,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即强调的是“异”,而不是“同”。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讲的是普遍的商业化冲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 并非讲“商业的文化功能”。 错误。 D 项, 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讲的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有冲击,因而人们才努力的回归民族文化,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价 值的重视。即强调的回归、重视传统文化,并非强调“外来文化的影响”。故错误。 14

    47、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题,满分 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题-第第 23 题为必做题,题为必做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题为选做题,包括,包括 AABBCCD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019 年江苏卷)2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

    48、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 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 轻便而实用的竹简、 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 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 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 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 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 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 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年江苏卷-名师深度解析高考历史真题.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2607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