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江西省新余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新余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江西省 新余市 2017 2018 年高 上学 期末考试 数学试题 Word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江西省新余市江西省新余市 20172017- -2018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12 小题,共小题,共 60.060.0 分)分) 1.已知集合,集合,则有(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解答: =2,+), ,=R, 故AB=A. 故选 D. 2.函数 f(x)=2 x+x-2 的零点所在区间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可得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 【详解】解:函数, (1), 根据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可得函数零点所在的
2、区间为,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零点的存在性定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3. 给定映射 f:(x,y)(x+2y,2x-y),在映射 f 下(4,3)的原象为( ) A. (2,1) B. (4,3) C. (3,4) D. (10,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x,y)在映射 f 的作用下的象是(x+2y,2x-y) 设(4,3)的原象(a,b) 则 a+2b=4,2a-b=3 故 a=2,b=1 故(4,3)的原象为(2,1) 故选 A 考点:本试题主要考查了考查的知识点是映射的概念的运用。 点评:根据已知中映射的对应法则,设出原象的坐标,并构造出相应的方程(组)是解答
3、本 题的关键. 4.设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面四个命题中不正确 的是( )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答案】D 【解析】 由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两个不同的平面,知: 在A中,若ab,a,b,则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b,故A正确; 在B中,若ab,a,b,则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故B正确; 在C中,若a,则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故C正确; 在D中,若a,则a或a,故D错误。 故选:D. 5.函数 f(x)x a满足 f(2)4,那么函数 g(x)|log a(x1)|的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4、从函数图像特征逐一分析。 【详解】函数 g(x)|loga(x1)的定义域为:| ,从而排除 D。 由 g(x)|loga(x1)| 0,排除 B。 时, ,排除 A。 故选 C。 【点睛】由题意得出,根据图形特征一一排除答案即可,注意看出图形的区别是关键。 6.过原点且倾斜角为 60的直线被圆所截得的弦长为( ) A. B. 2 C. D.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可得,直线方程为:,即, 圆的标准方程为:,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则弦长为:. 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点睛:圆的弦长的常用求法 (1)几何法:求圆的半径为r,弦心距为d,弦长为l,则; (2)代数方法: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及
5、弦长公式:. 7.下列四个不等式中,错误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答案】B 【解析】 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可得正确、错误,由 ,故 正确,因此选 B. 考点:实数的大小比较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涉及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等价转化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中档题型.首先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 断得正确、错误,再借助实数 可得 ,本题难点就是借助实数 巧妙解题. 8. 如图, 矩形 OABC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其中 OA6 cm, OC 2 cm,则原图形是 ( ) A. 正方形 B. 矩形 C. 菱形
6、D. 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斜二测画法的逆用 解:根据斜二测的画法可得,还原出的图如下, 其中(平行于轴的长度不变). (平行于轴的长度扩为2倍) . 由于,且,所以为平行四边形,又 ,所以为菱形.故答案为 C. 9.已知点 A 的坐标为(-4,4) ,直线 l 的方程为 x+y-2=0,则点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A的坐标 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设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为,利用垂直及中点在轴上这两个条件, 求出 、 的值,可得答案 【详解】解: 设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则由,求得,故点, 故选: 【点睛】本题主
7、要考查求一个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的求法,利用了垂直及中点在轴 上这两个条件,还考查了中点公式,属于基础题 10.设表示 , 中较小的一个,则的值域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在同一坐标系中将两个图像都画出来,发现两个图交于点,根据所给定义,截取交点两侧 下方的图像得到一个先增后减的图像,最大值为 0.最小值到负无穷。故值域就是。 故答案选:A。 11.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100 B. 108 C. 84 D. 9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得出该几何体是长方体去掉一个三棱锥的组合
8、体,求出该几何体的体积 即可 【详解】解: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长为 6、宽为 3、高为 6 的长方体,去掉一 个 底 面 直 角 边 长 为4和3 , 高 为4的 三 棱 锥 ;该 几 何 体 的 体 积 是 故选: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三视图还原空间几何体,从而求得体积,是基础题 12.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个不同的点 M、N 满足条件 M、N 都在函数 y=f(x)的图象上; M、N 关于原点对称 则称点对M,N为函数 y=f(x)的一对“友好点对”(注:点对M,N与N,M为同一“友 好点对”) 已知函数 f(x)=,此函数的“友好点对”有( ) A. 0 对 B. 1 对 C
9、. 2 对 D. 3 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友好点对”可知,欲求的“友好点对”,只须作出函数关于 原点对称的图象,看它与函数交点个数即可 【详解】解:根据题意:当时,则,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由题意知, 作出函数 的图象及函数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得两个函数图象共有两个交点,即的“友好点对”有:2 对 故选: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奇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的关键在于对 “友好点对”的正确理解,合理地利用图象法解决,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20.020.0 分)分) 13.空间
10、直角坐标系中,设 A(1,2,3) ,B(1,0,2) ,点 M 和点 A 关于 y 轴对称,则 |BM|_ 【答案】3 【解析】 【分析】 利用对称性先求出点,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求出的值 【详解】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设, 2 , 0 , , 点和点 关于 轴对称, 2 , , 故答案为: 3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中点点对称及两点间距离的求法,是基础题 14.知函数 f(x)=x 2-2kx-3 在4,+)上是单调增函数,则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_ 【答案】(,4 【解析】 对称轴为xk,则k4. 15.已知是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当时,不等式的解集用 区间表示为_ 【答案】 【解析】
11、根据题意,是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则有, 当时,为减函数,则当时,也为减函数,综合可得在 上 为减函数, 若,则有,解可得, 即不等式的解集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属于对函数单调性应用的考察,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 时,有,事实上,若,则,这与矛盾, 类似地,若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当时有;据此可以解不等式. 16.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 1,线段上有两个动点,且,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 平面; 平面平面; 三棱锥的体积为定值; 存在某个位置使得异面直线与成角. 【答案】 【解析】 由正方体 ABCDA1B1C1D1的棱长为 1,线段 B1D1上有两个动点 E、F,且 EF=,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