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文言积累附全解全析.docx

  •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 文档编号:615094
  • 上传时间:2020-07-04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06.5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文言积累附全解全析.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期末 知识 完全 梳理 练习 文言 积累 附全解全析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08 08 课内文言积累课内文言积累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一、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1 1、作家作品、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陶渊明,东晋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元亮,名潜潜,别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世称靖节靖节 先生先生。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 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田园诗 人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 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

    2、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 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 2、记、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 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主题解说】二、【主题解说】 桃花源记通过叙述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 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安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3、,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三、【重点三、【重点字词】字词】 1 1、字音字形、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俨俨 yn 然 阡陌 阡陌 qin m 垂髫 髫 tio 间 间 jin 隔 此中人语 语 y云 诣 诣 y 问津 津 jn (2)易错字形 武陵陵 人 缘缘 溪行 缘溪溪 行 豁豁 然 开朗 平旷旷 俨俨 然 阡陌阡陌 垂髫髫 怡怡 然 具具 答之 咸咸 来 问讯讯 邑邑 人 焉焉 遂遂 与外人 间隔隔 及郡郡 下 诣诣 太守 太守即遣遣 人 问津津 2 2、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字词解释 (1)缘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缤纷缤纷 :繁多的样子。 (3)仿佛仿佛 若有光:隐隐

    4、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屋舍俨然俨然 :整齐的样子。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类。 (6)阡陌交通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7)悉悉 如外人:都。 (8)黄发垂髫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9)具具 答之:详尽,详细地。 (10)问今是何世世 :朝代。 (11)此人一一为具言具言 所闻: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叹惋 :感叹、惋惜。 (13)便扶向扶向 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14) 处处志志 之:做标记。 (15)及及 郡下,诣诣 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6)欣然规规 往:计划。 (17)未果未果 ,寻寻 病终:没有实现/随即,不久。(18

    5、)后遂无问津津 者:渡口。 3 3、通假字、通假字 便要要 还家:“要”通“邀”,邀请。 4 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寻寻:寻寻 向所志(寻找) 寻寻 病终(不久) 舍舍:便舍舍 船(舍 sh,动词,舍弃。) 屋舍舍 俨然(舍 sh,名词,“房屋”) 中中:中中 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中 (年间) 其中中 往来种作村中中 闻有此人此中中 人语云(里面) 志志:处处志志 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 (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之:忘路之之 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之 (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之 属(代词

    6、,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之 (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之 (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之 ,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之 (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为:武陵人捕鱼为为 业(读 wi,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为 具言所闻不足为为 外人道也(读 wi,介词,对,向) 遂遂:遂遂 迷,不复得路(终于) 遂遂 与外人间隔后遂遂 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得:便得得 一山(出现) 得得 其船(找到) 乃乃:见渔人,乃乃 大惊(就) 乃乃 不知有汉(竟然) 其其: 欲穷其其 林(代词,这)其其 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其 家(代词,他们的) 得其其 船(代词,他

    7、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其 往(代词,他,代渔人) 5 5、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芳草芳草鲜美鲜美 :新鲜美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阡陌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率率妻子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率妻子邑人来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 (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无论无论 魏晋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不足不足 为外人道也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古);不充足,不满(今)。 6 6、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欲欲穷穷 其林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渔人甚异

    8、异 之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 7、出自本课的成语、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 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其他:落英缤纷其他: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怡然自乐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为外人道 无人问津无人问津 四、【课文理解】四、【课文理解】 1 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 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

    9、,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

    10、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怡然自乐。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来问讯。B.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云

    11、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 2、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 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再寻 桃花源桃花源,贯穿起来。 3 3、第、第 1 1 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 美好作了铺垫。 4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

    12、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留 白) 答:(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 酷剥削和压迫。 (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6 6、

    1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2) 源中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7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 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8 8、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

    14、描写表现出来)、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9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 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10、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

    15、样的理想?、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社会安定。 (2 2)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唐宋八 大家”。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16、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写山水游记, 本文是他永州八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河东集。 二、按原文填空: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

    17、,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三、注音: 篁(hung)竹 清冽(li) 卷(qun)石底以出 为坻(ch) 为嵁(kn) 参(cn)差(c)披拂 佁(y)然不动 俶(ch)尔远逝 翕(x)忽 犬牙差(c)互 寂寥(lio) 悄(qio)怆(chung) 幽邃(su ) 四、四、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一)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斗折蛇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犬牙差互。犬牙

    18、: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凄神寒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二)重点词语: 1、篁竹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伐:砍伐。取取:这里指开辟。道道:路。 4、水尤清冽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尤:格外,特别。冽冽:凉。 5、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以:用来。为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卷石底以出:石底向

    19、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卷:弯曲。以以:而。 7、坻坻:水中高地。 8、屿屿:小岛。 9、嵁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 许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6、俶尔俶尔:忽然。 17、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乐:逗乐,取乐。 19、斗折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犬牙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可知其源:不

    20、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可:能够。 24、寂寥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邃:深远。 27、以以:因为。 28、清清:凄清。 29、居居:停留。 30、乃乃:于是、就。 31、之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去:离开。 33、游游:游玩。 34、隶隶:附属,随从。 35、从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五、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 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珮珮带的带的珮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

    21、(我)心里感到高兴。2、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 风飘拂。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

    22、的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 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 蛇一样蜿蜒前行,蛇一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

    23、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 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 景致便离去了。景致便离去了。 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 凄悲凉的情感。 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

    24、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 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 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 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 不在写水。 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

    25、作者愉悦的心情。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 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A 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 比喻。C 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 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

    26、凉的心境,是全 文的点睛之笔.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抓住了 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衬”,“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的 好处。 答: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 境的雅静。 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7、”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 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 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七、朗读节奏:七、朗读节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8、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核舟记核舟记 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言词语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 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 木 (“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为字共三十有 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甫”同“父”,男

    29、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可 二黍许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

    30、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 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 。(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 糁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他们的(其其 两膝相比者) 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其 左膝)那,那个(其其 人视端容寂;其 船背稍夷)指船底(则题名其其上) 它的,指字的(其其 色墨;其其

    31、 色丹)代船(而计其其长曾不盈寸) 2、端: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端 )正(其人视端端容寂) 3、可:大约(高可可二黍许)可以(珠可可历历数也) 4、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曰王叔远)是(文曰曰“初平山人”) 5、者: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者为东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者) 6、为:雕刻(为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为之)是(中轩敞者为 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为东坡。) 刻有(为为人五;为窗八;为为箬篷,为为楫,为为炉,为为壶,为为手卷,为为念珠各一。为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的(能以径寸之之木)代船舱(箬篷覆之之)指窗户(闭之之)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之) 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之)

    32、 8、奇:q奇妙(明有奇奇巧人曰王叔远)j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 9、绝:极,非常(佛印绝绝类弥勒)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绝境) 10、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云)说(孔子云云) 11、并:和(题名并并篆文)都(并并怡然自乐) 12、语:y说话(如有所语语)y告诉(此中人语语云) 13、有:有,与“无”相对(明有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 约八分有有奇) 14、而:表承接(启窗而而观)表并列(中峨冠而而多髯者为东坡)表转折,但是(而而计其长曾不 盈寸) 三、特殊句式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

    33、。(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相 比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人五;为窗八窗八。(数词后置) 四、课文内容理解四、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 “核舟” 的艺术形象, 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 (或 “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 , 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总分总顺序总分总顺序 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 空间顺序空间顺序 总结(6)

    34、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 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可见作者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赤壁赋后赤壁

    35、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 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9、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0、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4、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 15 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

    36、刻者技艺的高超。 1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诗经两首诗经两首 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 (1)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305 篇,内容上包 括(风、雅、颂)(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赋 、比、比 、兴、兴)的艺术手法。 二、【重点字词】【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 ji) 窈窕(yo tio) 好逑(ho qi) 荇(xng)菜 寤寐(w mi) 琴瑟(s) 蒹葭(jin ji) 溯洄(s hu) 湄(mi) 溯洄(s hu) 未晞(x)

    37、 跻(j) 坻(ch) 涘(s) 沚(zh)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君子好逑 逑:配偶。 (2) 寤寐思服 思服:思念。 (3) 宛在水中央 宛:仿佛,好像。(4) 道阻且长 阻:艰险。 (5) 白露未已 已:干,变干。 3、一词多义 左右右采之(名词,向右边) 道阻且右右(动词,向右迂曲) 在河之之洲(助词,的) 左右流之之(代词,指“荇菜”) 溯洄从之之(代词,指“伊人”) 4、古今异义 (1)左右流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移动。)(2)道阻阻且长(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5、词类活用 (1)左右左右流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左边;向右边) (2)琴瑟琴瑟友之(名

    38、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3)钟鼓钟鼓乐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4)钟鼓乐乐之(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诗歌主旨】三、【诗歌主旨】 关雎关雎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 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 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 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蒹葭蒹葭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 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四、【重点

    39、内容】四、【重点内容】 1、关雎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关雎中起兴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关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和鸣的雎鸠鸟来象征爱情,(比) 和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产生了意义上的关联。(兴) 4、蒹葭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诗歌表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A点名了诗歌的时节和时间深秋的早晨;B.渲染的深秋凄清萧瑟的气氛; C.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和惆怅; D.“为霜”“未晞”“未已”生动地写出了深秋的清晨,露水凝结

    40、成霜又转化成水的情态,表现了时间的 推移,突出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6、蒹葭巧妙地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A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情感,突出主题,都有重要作用。B.同时它还有效 地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意味。 7、蒹葭重章叠句,层层推进手法的赏析。 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仅达到了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 意不断推进的作

    41、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的抒情主人 公凝望之间、追寻时间之久;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 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化,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 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的执着之情。 庄子二则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一、北冥有鱼 1.1.文学常识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 “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 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42、。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2.2.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 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 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遥,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而只有因循自 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3.3.通假字通假字 北冥 有鱼

    43、 (“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4.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怒 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 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5.古今异议古今异议 野马 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 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6.6.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名列前茅。 (名次)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

    44、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 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 时则不至。 (或者) 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其: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45、至极邪?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 7.7.重点内容重点内容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 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 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的道理,如大鹏一样

    46、,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 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 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知识完全梳理与练习:课内文言积累附全解全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15094.html
    cbx170117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