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 年高 语文 三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模拟 试题 分类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
2、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材料
3、二: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趋于实。节选自苏轼正统论)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下列选项中所加三处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三A代B之C相D代E或F以G至H公I或J以K大L义M皆N得O天P下Q之R正A. D H LB. D I MC. E H LD. E I M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 得,具备的意思,和荀子劝学中“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相同。B. 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C. 虽,虽然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D. 卒,最终意思,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字意思不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B. 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C. 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
5、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D. 欧阳修认为,正统之争兴起,是因为学者对篡权夺位等不正当的和有正当性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情况产生疑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
6、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
7、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只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节选自通鉴纪事
8、本末河决之患)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B. 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C. 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D. 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
9、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备非常”中的“非常”是指意外的情况,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含义相同。B. “秩中二千石”中的“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与“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中的“石”意思相同。C.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中的“当”是阻挡、面对着的意思,与“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中的“当”含义不同。D. “增卑倍薄”中的“倍”是在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与“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倍”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黄河屡次决口,给百姓带来巨大
10、灾难,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理水患,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B. 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决堤,更兼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C. 鸿嘉四年,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这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D. 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2)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
11、,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
12、:“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节选
13、自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B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C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D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14、“贞观”为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历史上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B“遽进而言”的“遽”是“急忙匆忙”的意思,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相同。C“人主”指一国之主,也作“人君”,如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D“陆氏抗表”的“抗”是“抗拒、拒绝”的意思,和答司马谏议书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仁基的女儿是个容貌美丽的佳人,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将之留在后宫作为嫔妃,唐太宗于是将她聘为充华,发布了诏书。B魏徵在进言时先表明帝王作为百姓的父母应当忧百姓所忧、
15、乐百姓所乐,然后指出唐太宗让郑氏之女入宫是有欠考虑的。C大臣们劝说唐太宗继续册封郑女,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要顺从帝王旨意;陆氏极力撇清关系的行为,却让唐太宗觉得疑惑。D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这正反映出唐太宗自己的话仍旧不足以真正取信于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2)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淳化二年,以郑文宝为陕西转运副使,许便宜从事。会岁歉,文宝诱豪民出粟三万斛,活饥者八万六千余人。三月已已,帝以岁旱蝗,诏言蒙正等曰:
16、“元元何罪,大谴如是,盖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一台,朕将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蒙正等惶恐谢罪,匿诏书。翼日而雨,蝗尽死。先是帝召近臣问时政得失,枢密直学士寇准对曰:“天人之际,其应如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用法轻重如是!帝大悟,明日见沔,切责之。左正言谢泌,数论时政得失,帝嘉其忠芯。泌一日得对便殿,帝复面加赏激,泌谢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末有孟昭图者,朝上谏疏,暮不知所在。前代如此,安得不乱!”帝动容久之。十一月,帝顾谓宰相曰:“杨徽之操履无玷,真儒雅士。出理州郡,非
17、其所长,置之馆殿,正得其宜矣。”初,执政欲用右谏议大夫张泊为翰林学士,因对,言泊文学久次,不在士安下。帝曰:“极知泊不减士安,第德行不及耳。”执政乃退。淳化三年二月,盐铁使魏羽等,言诸州茶盐主吏,多负官课,请行决罚。帝曰:“当按问其实。若水旱灾诊,致官课亏失者,非可加刑也。”五月,己酉,帝以时雨久愆,遣常参官十七人分诣诸路按决刑狱。是夕,雨。四年五月,壬寅,帝谓宰相李昉等曰:“朕观在位之人,未进用时以管、乐自许,既得位乃竞为循默,曾不为朕言事。臣主之道,当如是邪?昉等惶惧拜伏。帝曰:“事有未至,与卿等言之,亦上下无隐耳。”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18、确的一项是(3分)A.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B.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C.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D.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宜从事指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便宜与“价
19、格便宜的“便宜”不同。B.元元指百姓、平民,亦可指原始、物质本源等,在文中取前者意。C.“第德行不及耳”中“第”指“仅”,与成语“书香门第”中意思不同。D.“时雨久愆与“匪我愆期”(氓)两句中“愆”字意思完全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淳化二年,大地干旱,蝗灾暴发。皇帝认为这是自己不仁德导致的天谴,下诏让吕蒙正等人筑一座高台,准备在此暴晒赎罪。B.寇准认为,天与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发生正是因为皇帝徇私枉法。皇帝因此醒悟,严肃处理了王沔。C.皇帝对于谢泌的忠诚十分称赞,曾当面加以赏赐激励。对此,谢泌举出孟昭图的事例来表明皇帝从谏如流,皇帝听
20、后感动良久。D.有大臣认为,很多州的茶盐主吏没有完成征税任务,应予以惩罚,但皇帝不完全同意,他认为要看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出理州郡,非其所长,置之馆殿,正得其宜矣。(5分)(2)未进用时以管、乐自许,既得位乃竟为循默,曾不为朕言事。(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
21、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
22、“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10下列对文
23、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B.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C.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D.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鄙,轻视。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鄙”字意思相同。B.资,凭借。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