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认识 世界 改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l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教学要点】o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o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2、要的基本的观点观点o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o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o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o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o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o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o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真理与价值o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一)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构成要素 从实践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主体与客从实践
3、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过程。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实践主体主体中介中介客体客体 1.1.主体主体 l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动的人。l 基本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基本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l 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2.2.客体客体 n客体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对象。n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
4、体和精神客体。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n属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属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o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区别:客观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切事物,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到人的实践和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实在。只有与主体发生一定的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属于客体。3.中介中介n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应用操作这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应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n在认识过程中,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组成。(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主体和客体
5、的关系 1.1.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l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l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l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l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 2.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 (三)实践的环节(三)实践的环节 1.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l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和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实践目的而
6、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2.2.实践方案的实施实践方案的实施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实际的作用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3.3.反馈调节反馈调节n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正是通过这些环节,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带能动的变革着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动的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
7、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例如: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例如:o 农牧业生产天文学农牧业生产天文学o 丈量土地数学丈量土地数学o 建筑业、手工业力学建筑业、手工业力学o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o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n恩格斯: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8、推向前进。”18201895l第二,第二,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真切地接触认识对象,从而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l第三,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第三,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人的知识来源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个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因此,要重视读书、重视向他人请教。间接经验是“流”,直接经验才是“源”。马克思主义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是因为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很多问题必须亲身实践、亲自体会,才会理解得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
9、的动力 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求知欲”、“理论兴趣”对于认识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就整个人类知识来说,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n首先,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要求人们首先,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要求人们去解决,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去解决,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譬如,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譬如,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实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实践中一个崭新的课题,经济学家解决此课题就能践中一个崭新的课题,经济学家解决此课题就能推动经济知识的发展。推动经济知识的发展。n其次,实践为认识的
10、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物质条件和手段。人靠自身感官去认识外界事物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人靠自身感官去认识外界事物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n如果没有如果没有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伽利略也就不,伽利略也就不可能在可能在16081608年认识到银河是由许多星星年认识到银河是由许多星星聚合而成的。聚合而成的。n如果没有如果没有显微镜显微镜,胡克就不可能在,胡克就不可能在16651665年看到细胞,从而为细胞学说的产生年看到细胞,从而为细胞学说的产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n如果
11、没有如果没有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人类就不可能,人类就不可能深入认识原子和内部的结构,并发现深入认识原子和内部的结构,并发现新的粒子。新的粒子。l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聪明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认识能力、聪明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脱离实践,再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迟钝。再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迟钝。l鲁迅:“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3.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l马克思马克思
1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o 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注意:注意: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任务的区别。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达到真理性认识。二、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本质n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各种哲学派别对此有不同的论
13、中的核心问题,各种哲学派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看法。(一)反映论和先验论(一)反映论和先验论 1.1.反映论反映论 是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是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观点。o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主张。2.2.先验论先验论 是指把人的认识、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是人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观点。n孔子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之者,又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n孟子: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14、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良知也。”n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3.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n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n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及
15、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2.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一:o 英国的休谟休谟:认为超出人的感觉范围的东西是不可认识,如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因为上帝看不见、摸不着。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二: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二:o 德国的德国的康德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认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认识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能识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能认识此岸世界,无法达到彼岸认识此岸世界,无法达到彼岸世界。世界。3.3.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 n辩证法
16、可以从理论上驳斥不可知论,它主张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它把整个世界和认识看作是过程,认为人能在漫长的过程中认识整个世界及其本质。n恩格斯恩格斯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实践。因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实践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可以创造出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的认识程度。(三)能动的反映论与消极的反映论(三)能动的反映论与消极的反映论 n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但它只从客体方面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忽视
17、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n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o 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过程。(四)认识的本质(四)认识的本质 1.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n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
18、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认识本质的两个特征认识本质的两个特征:n一是摹写性一是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n二是创造性二是创造性。人在反映过程中,会对认识对象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等。2.2.反映、选择与建构反映、选择与建构n选择、建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主体主体客体客体摹写摹写选择选择建构建构创造创造认识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19、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o 认识的运动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认识的运动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o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o 特点:特点:直接性、具体性。l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起点。知觉知觉是感觉
20、的组合,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表象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思考:思考: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o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o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
21、相混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荒谬的判断。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n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n特点:间接性、抽象性特点:间接性、抽象性l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如,“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
22、、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是什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毛泽东毛泽东:“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推理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大前提)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小前提)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结 论)论)例:例:19121912年年4 4月月1515日,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被认为是永日,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误撞冰山而导致沉没,有误撞冰山
23、而导致沉没,有15951595人丧生。泰坦尼克号长约人丧生。泰坦尼克号长约269269公尺,排水量为公尺,排水量为4600046000多吨多吨,头等舱的票价相当于如今的,头等舱的票价相当于如今的5000050000美元,是有史以来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巨轮。最大、最豪华的巨轮。3.3.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 l(1 1)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2 2)两者又是统一的:)两者又是统一的:n
24、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n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n第三,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三,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3 3)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n经验论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主义。n唯理论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会导致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会导致教条主义。
25、4.4.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n第一,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一,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丰富丰富”是从量上对感性材料的要求。是从量上对感性材料的要求。“真实真实”是从质上是从质上对感性材料的要求。对感性材料的要求。n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作。毛泽东: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表及里。”5.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n广义的理性因素广义的理性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