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6144537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PPT
  • 页数:147
  • 大小:2.5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认识 世界 改造 课件
    资源描述: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l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教学要点】o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o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2、要的基本的观点观点o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o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o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o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o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o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o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真理与价值o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一)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构成要素 从实践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主体与客从实践

    3、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过程。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实践主体主体中介中介客体客体 1.1.主体主体 l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动的人。l 基本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基本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l 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2.2.客体客体 n客体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对象。n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

    4、体和精神客体。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n属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属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o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区别:客观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切事物,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到人的实践和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实在。只有与主体发生一定的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属于客体。3.中介中介n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应用操作这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应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n在认识过程中,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组成。(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主体和客体

    5、的关系 1.1.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l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l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l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l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 2.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 (三)实践的环节(三)实践的环节 1.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l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和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实践目的而

    6、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2.2.实践方案的实施实践方案的实施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实际的作用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3.3.反馈调节反馈调节n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正是通过这些环节,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带能动的变革着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动的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

    7、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例如: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例如:o 农牧业生产天文学农牧业生产天文学o 丈量土地数学丈量土地数学o 建筑业、手工业力学建筑业、手工业力学o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o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n恩格斯: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8、推向前进。”18201895l第二,第二,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真切地接触认识对象,从而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l第三,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第三,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人的知识来源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个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因此,要重视读书、重视向他人请教。间接经验是“流”,直接经验才是“源”。马克思主义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是因为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很多问题必须亲身实践、亲自体会,才会理解得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

    9、的动力 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求知欲”、“理论兴趣”对于认识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就整个人类知识来说,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n首先,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要求人们首先,实践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要求人们去解决,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去解决,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譬如,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譬如,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实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实践中一个崭新的课题,经济学家解决此课题就能践中一个崭新的课题,经济学家解决此课题就能推动经济知识的发展。推动经济知识的发展。n其次,实践为认识的

    10、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物质条件和手段。人靠自身感官去认识外界事物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人靠自身感官去认识外界事物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n如果没有如果没有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伽利略也就不,伽利略也就不可能在可能在16081608年认识到银河是由许多星星年认识到银河是由许多星星聚合而成的。聚合而成的。n如果没有如果没有显微镜显微镜,胡克就不可能在,胡克就不可能在16651665年看到细胞,从而为细胞学说的产生年看到细胞,从而为细胞学说的产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n如果

    11、没有如果没有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人类就不可能,人类就不可能深入认识原子和内部的结构,并发现深入认识原子和内部的结构,并发现新的粒子。新的粒子。l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聪明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认识能力、聪明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脱离实践,再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迟钝。再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迟钝。l鲁迅:“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3.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l马克思马克思

    1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o 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注意:注意: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任务的区别。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达到真理性认识。二、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本质n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各种哲学派别对此有不同的论

    13、中的核心问题,各种哲学派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看法。(一)反映论和先验论(一)反映论和先验论 1.1.反映论反映论 是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是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观点。o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主张。2.2.先验论先验论 是指把人的认识、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是人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观点。n孔子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之者,又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n孟子: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14、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良知也。”n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3.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n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n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及

    15、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2.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一:o 英国的休谟休谟:认为超出人的感觉范围的东西是不可认识,如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因为上帝看不见、摸不着。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二: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之二:o 德国的德国的康德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认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认识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能识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能认识此岸世界,无法达到彼岸认识此岸世界,无法达到彼岸世界。世界。3.3.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 n辩证法

    16、可以从理论上驳斥不可知论,它主张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它把整个世界和认识看作是过程,认为人能在漫长的过程中认识整个世界及其本质。n恩格斯恩格斯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实践。因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实践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可以创造出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的认识程度。(三)能动的反映论与消极的反映论(三)能动的反映论与消极的反映论 n这种认识论坚信人们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世界,但它只从客体方面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忽视

    17、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n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o 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过程。(四)认识的本质(四)认识的本质 1.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n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

    18、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认识本质的两个特征认识本质的两个特征:n一是摹写性一是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n二是创造性二是创造性。人在反映过程中,会对认识对象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等。2.2.反映、选择与建构反映、选择与建构n选择、建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主体主体客体客体摹写摹写选择选择建构建构创造创造认识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19、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o 认识的运动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认识的运动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o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o 特点:特点:直接性、具体性。l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起点。知觉知觉是感觉

    20、的组合,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表象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思考:思考: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o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o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

    21、相混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荒谬的判断。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n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n特点:间接性、抽象性特点:间接性、抽象性l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如,“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

    22、、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是什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毛泽东毛泽东:“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推理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大前提)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小前提)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结 论)论)例:例:19121912年年4 4月月1515日,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被认为是永日,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误撞冰山而导致沉没,有误撞冰山

    23、而导致沉没,有15951595人丧生。泰坦尼克号长约人丧生。泰坦尼克号长约269269公尺,排水量为公尺,排水量为4600046000多吨多吨,头等舱的票价相当于如今的,头等舱的票价相当于如今的5000050000美元,是有史以来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巨轮。最大、最豪华的巨轮。3.3.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 l(1 1)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2 2)两者又是统一的:)两者又是统一的:n

    24、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n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n第三,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三,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3 3)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n经验论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主义。n唯理论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会导致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会导致教条主义。

    25、4.4.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n第一,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一,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丰富丰富”是从量上对感性材料的要求。是从量上对感性材料的要求。“真实真实”是从质上是从质上对感性材料的要求。对感性材料的要求。n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第二,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作。毛泽东: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表及里。”5.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n广义的理性因素广义的理性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26、等。判断、推理等。狭义的理性因素狭义的理性因素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它具有自觉性、逻辑性的特点。o 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第一类包括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第二类第二类包括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它属于人的认识能力,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n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n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

    27、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和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消极的。n例如:意志对人的认识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例如:意志对人的认识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n马克思: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的顶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局限性: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局限性:n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片面强调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至尊

    28、地位,片面强调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至尊地位,认为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是认识的巨大障碍。认为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是认识的巨大障碍。n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把非理性因素看作人的本质,否定理把非理性因素看作人的本质,否定理性思维的作用,由此走向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性思维的作用,由此走向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主义。(二)从认识到实践(二)从认识到实践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o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o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

    29、条件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n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n要把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n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结合起来。n要让群众掌握理论,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主体主体客体客体摹写摹写选择选择建构建构创造创造认认识识实践实践新新的的实实践践指指导导制制约约(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1.制约作用:制约实践的范围和效率制约作用:制约实践的范围和效率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误导和阻碍作用 2.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一,有助于制定科学实践方案;第二,有助于降低实践的成本或代价

    30、;第三,能够形成精神支柱与思想动力;第四,有助于评价实践结果和总结经验教训。(四)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四)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l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n造成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造成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第一,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第二,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条件的限制。第三,受主体自身的知识水平、立场、观点、方法、能力、经验等条件的限制。2.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无限性n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空上都没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空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

    31、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人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只能无穷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只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世界的认识。3.3.把握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把握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方法论意义l 第一,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里的“具体性”,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相统一。这里的“历史性”,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n一是当事物已经向前发展

    32、了,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右倾保守的错误右倾保守的错误。n二是当一个事物还在发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的事,就容易犯“左左”倾冒险的错误倾冒险的错误。毛泽东毛泽东:“我们的结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或右的错误思想。”n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是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33、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程。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线是一致的。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客观性 1.1.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含义 认识中的根本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的结果应该使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得到解决,即主客观达到统一。o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2.真理的客

    34、观性真理的客观性l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表现在: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从真理的客观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真理的客观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o 真理是一元的o 真理没有阶级性o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o 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与权力、地位无关,取决于他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把握o 坚持真理客观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3.3.反对主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 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波格丹诺夫夫:“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认为多数人承认的意见即真理。18731928 美国的詹姆士詹姆士和杜威杜威等人提出“有用即真理”。1842 1910 杜威杜威 1

    35、8591952 4.4.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 (1 1)谬误的含义)谬误的含义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思考:思考:谬误是否可以避免?谬误是否可以避免?(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l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的真理和谬误的性质是相反的,性质是相反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思考:思考:相对性真理是否包含错误?相对性真理是否包含错误?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表现在: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统

    36、一的。表现在:二者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二者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列宁:列宁:“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3 3)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一是要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斗一是要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斗争。争。方志敏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摇我们的信

    37、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成为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899193519001928n二是要勇于修正错误。二是要勇于修正错误。恩格斯:恩格斯:“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快。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快。”鲁迅:鲁迅: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1820189518811936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

    38、对性和相对性 1.1.含义含义 o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是指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展着的物质世界的。o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只是对客: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只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真理只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的反映。真理真理确定性、确定性、无条件性无条件性绝对性绝对性近似性、近似性、有条件性有条件性相对

    39、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l(1)两者相互对立、区别两者相互对立、区别:概念不同。l(2)两者又是统一的两者又是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另一方面,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l(3)人类的认识永远处在从相对真理向人类的认识永远处在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l(4)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的

    40、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思考思考: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l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和相对性的统一。l第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关键在于正第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要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边坚持边发展;在坚持中发坚持,又要发展;边坚持边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展,在发展中坚持。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教条主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又要

    41、反对所谓的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又要反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论”、“无用论无用论”的的错误。错误。三、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n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l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l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检验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

    42、不是相符合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不是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把主观和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沟通起来的中连接起来,沟通起来的中 介、桥梁、纽带,这就是实介、桥梁、纽带,这就是实践。践。n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它不仅有普遍性特点,而且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它不仅有普遍性特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特点,特别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有直接现实性特点,特别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用人们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引出一定的客观结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引出一定的客观结果,这样就能

    43、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照,从而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2.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o 确定性确定性(绝对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绝对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认识的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真理性。o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相对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历史局限性;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还要都有历史局限性;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l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

    44、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有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才能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只有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才能反对教条主义、独断论。3.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o 所谓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判断和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判断的正误的思维方法。第一,逻辑证明能够把特殊的实践结论提第一,逻辑证明能够把特殊的实践结论提高到普遍。高到普遍。例如例如,小岗村的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的经验是正确的,那么它是否适合全国农村呢?通过逻辑证明可以使特殊结论具有普遍性。第二,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第二,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认识。

    45、接检验的认识。如哥德巴赫猜想,人类起源理论等。第三,逻辑证明能在实践检验前初步第三,逻辑证明能在实践检验前初步判定认识的正确性,为实践提供理论判定认识的正确性,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依据。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o 其一,逻辑证明中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其一,逻辑证明中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来检验。o 其二,逻辑证明中所使用的规则来自实践。其二,逻辑证明中所使用的规则来自实践。o 其三,逻辑证明所得出的结论还要再回到实践其三,逻辑证明所得出的结论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作最后的检验。中去,由实践作最后的检验。四、真理与价值四、真理与价值 1.1.

    46、价值及其特性价值及其特性 (1 1)含义)含义o 价值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把握以下两点:把握以下两点:l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l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不是实体范畴、不是属性范畴,而是关系范畴。马克思:马克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 2)价值的特点)价值的特点l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l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会因主体及其

    47、需要不同而不同。l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具有社会性、历史性。l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的多方面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如电脑可以满足人们学习、办公、查找资料、聊天、游戏等方面的需要。2.2.价值评价价值评价 (1 1)什么是价值评价)什么是价值评价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有了价值现象,就有对价值现象的认识问题。从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来看,人们的全部认识可以分为知识性的认识和价值性的认识。n所谓知识性的认识所谓知识性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

    48、身的性质、状况、结构、规律等的反映,是回答关于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n所谓价值性的认识(即价值评价)所谓价值性的认识(即价值评价)是认识主体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是回答关于好不好、要不要、该不该、有没有用等问题的认识。l例:关于苹果的认识例:关于苹果的认识:知识性的认识知识性的认识是回答苹果的结构、成分是怎样的,苹果是怎样生长的等问题。价值性的认识价值性的认识是回答苹果的味道、营养好不好,苹果能满足人的哪些需要,证实苹果有什么效益等问题。(2)价值评价的特点)价值评价的特点 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l第一,价值

    49、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一,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为任务;价值评价则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弄清客体对自己的效用为任务。l第二,价值评价的结果一般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第二,价值评价的结果一般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移。科学认识作为事实性认识,不以主体的情感、利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价值评价是主体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它根据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

    50、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l第三,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第三,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的知识性认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3 3)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的功能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总要和周围事物打交道,总是同周围事物处于有利或无利、有害或无害的价值关系中,因而任何人都要对人或者事物作出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实践起着精神驱动、制约和导向的作用。n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14453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