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资本论》第一卷讲义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6137117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PPTX
  • 页数:106
  • 大小:234.9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资本论》第一卷讲义课件.pptx》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资本论 第一 讲义 课件
    资源描述:

    1、资本论第一卷讲义一、第一卷的研究对象(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二)研究直接生产过程,除了考察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基本条件的劳动力买卖以外,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式变换和物质变换被假定为前提。(三)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目的是揭示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贯穿全卷的一条红线。二、第一卷的结构(一)第一篇,阐明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二)第二至第五篇,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狭义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三)第六篇,阐明科学的工资理论。(四)第七篇,阐明资本积累理论。三、第一卷的意义

    2、第一卷从本质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趋势,因而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历史唯物主义的证实及其重大意义。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本篇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是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理论基础。本篇共三章,重点阅读第一章。第一章 商 品本章阐明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由四节组成。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原因。商品的性质。(二)商品的使用价值。1.商品首先是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质使物成为使用价值。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使用价值从质上看,它是许多自然属性的总和,

    3、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从量上看,其衡量尺度多种多样。3.商品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三)商品的交换价值。1.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从众多偶然性看其内在的必然性。2.商品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一切商品都凝结了一定的人类劳动。(四)商品的价值。1.商品中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五)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六)商

    4、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区分不同质的劳动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它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平均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的倍加的简单劳动。(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1.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

    5、素。2.劳动二重性会引起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3.劳动二重性的概括性表述。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一)研究价值形式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价值作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通过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二)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商品的值关系。1只羊2把石斧 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2.价值表现的两极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3.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即阐明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相应地,商品价值的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怎样得到相对表现的。

    6、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4.等价形式是一个商品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分析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5.从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看,它是商品内部矛盾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也是价值形式不充分的胚胎形式。(三)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个商品同一系列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2.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使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量也得到了明确表现。3.每一种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都成了特殊的等价形式或特殊等价物。相应地,生产这些特殊等价物的多样的具体劳动都成为抽象的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4.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两极都存在缺点;这就决定它必然向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四

    7、)一般价值形式。1.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关系。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两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价值形式两极的发展关系是: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3.一般价值形式的缺点在于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因而它必然向货币形式过渡。(五)货币形式。1.当一般等价形式由于社会习惯最终地同金这种商品的特殊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就转化为货币形式。2.商品金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3.价格形式是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的拜物教不是从商品的各个个别因素产生的,而是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二)商品拜物教或神秘性根源于生产商

    8、品的劳动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三)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者的支配强化了商品的神秘性。(四)商品拜物教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非历史观。第二章第二章 交换过程交换过程本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货币的本质和起源。这与第一章第二节从逻辑演绎的角度揭示货币的本质和起源是不同的。从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的意义。一、商品交换的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的内在矛盾,进而决定商品必须进入交换过程。(二)同一交换过程既是个人的过程,又是一般的社会过程,从而产生交换过程的矛盾。二、交换过程矛盾的克服和货币的产生(一)克服交换过程困难的社会过程的结晶是货币。(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

    9、币天然是金银。(三)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特点是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四)资产阶级货币理论评价。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本章通过对货币各种职能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以及使本质模糊的现象。马克思以金作为货币商品。此章的三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价值尺度(一)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为商品界提供表现它们价值的材料。这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用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二)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三)包含一定金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是价格标准。(四)分析货币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五)价格形式包含的矛盾:1.价格同价

    10、值在量上偏离的可能性。2.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价格形式还包含着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流通手段(一)在商品流通或商品的形态变化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1.WG 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2.GW 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或买,是商品的最终形态变化。3.WGW 是商品的总形态变化。4.在商品的形态变化中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二)货币流通及其特点。1.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2.货币流通的特点是货币总是作为购买手段,与加入流通的商品相交换。(三)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1.货币流通单方

    11、面的形式(GW),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2.从现象上看,好象是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这种假象产生于商品流通本身。(四)货币流通量规律。1.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首先取决于一定期间内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还取决于货币自身的流通速度。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量公式。(五)铸币、价值符号。1.金属货币的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国家把金属条块铸成一定的形状,规定一定的成色和分量,打上一定的印记,这就是铸币。辅币是在小额买卖中代替金币发挥作用的银记号或铜记号。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纯粹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应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3、作为流

    12、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价值符号。三、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都使它固定成为商品价值的唯一的独立存在的形式。(一)货币贮藏。1.商品形态变化一旦中断,货币就会停止流动,由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变为贮藏的货币。货币贮藏的职能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二)支付手段。1.当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而不是用于双方的交换时,货币便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出现后,货币流通量公式会发生一些变化。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会产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三)世界货币。1.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

    13、2.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以贵金属的自然形式执行的。3.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三方面的具体职能;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作为社会财富的化身,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小结。作为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对商品货币学说简要加以概括。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本章是第二篇唯一的一章,共三节。阐述的基本问题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从流通到生产的连结点,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奠定前提和基础。一、资本的总公式(一)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基础。2.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

    14、了它所需要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二)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同点和区别。1.共同点:都具有买卖两个过程以及相应的买者与卖者的对立。2.区别在于: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具有不同的经济内容。是否发生价值增殖的运动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三)资本与资本家。1.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殖自行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四)GWG 是资本的总公式。它明显而准确地反映了一切资本的共同特征。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一)货币在流通中带来剩余价值与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存在着矛盾。(二)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1.资本在流通过程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带来剩余

    15、价值。2.资本离开流通过程也不能使价值增殖。3.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这就是,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三、劳动力的买和卖(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流通行为GW 上。2.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第二流通行为WG 上。3.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三)劳动力商

    16、品的特殊性。1.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们具有特殊的规定性。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其内容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这些都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四)劳动力自由买卖及其实质。1.劳动力买卖从形式上看,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这是资产阶级及其学者所宣扬的天

    17、赋人权的真正原因。2.劳动力买卖的实质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并受资本家剥削才得以生存。(五)关于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的探讨。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篇共五章,阐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第五、六、七章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质的规定,具有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第八、九章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量的规定。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本章共二节,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第一节分析劳动过程,第二节分析价值增殖过程。一、劳动过程(一)劳动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1.它包括三个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如果从结果或产

    18、品的角度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3.一个使用价值究竟作为原料、劳动资料或产品,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只有和活劳动接触才能形成现实的使用价值。4.劳动过程是人类生存永恒的自然条件。(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1.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2.它的特点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二、价值增殖过程(一)资本家的生产目的,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二)价值形成过程分析。1.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

    19、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2.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原料是劳动的吸收器,产品是所吸收劳动的测量器。3.价值形成过程实例分析。(三)批判节欲论、服务论、劳动工资论等资产阶级利润理论。(四)价值增殖过程分析。1.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在于:劳动力的日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新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2.通过实例说明价值增殖过程。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这里得到解决。(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1.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2.作为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3.它们都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

    20、重性引起的。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本章的分析,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一、劳动在新产品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一)产品中新价值的形成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同一劳动的二重结果。1.同一劳动既创造新价值又转移旧价值。2.同一劳动的二重结果由劳动二重性产生。3.同一劳动的二重作用可以从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中表现出来。(二)具体分析上述二者结果的过程或媒介。1.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2.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具体劳动的结果,这是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即活劳动的自然恩惠。3.产品中新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工人抽象劳动的结果。但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加进新价值,

    21、因为他总是必须在一定的有用的形式上加进劳动。新价值首先用于补偿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预付的货币,还会形成一个剩余价值,即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价值的余额。(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1.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2.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只转移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故称为不变资本。3.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会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生产出剩余价值,故称为可变资本。4.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区别;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5.区分不变

    22、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意义。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本章共四节,从量的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阐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计算方法。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为m=m/v。2.剩余价值率也可以表现为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的比率,即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二)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一)产品价值可以分别表现在各个不同的生产要素上,反之亦然。这只是产品价值形式上分配的表现。产品价值各构成部分的形成由空间上的并存,现在变为时间上继起。(二)相应地,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可以表示产品价值的相应部分。(三)

    23、上述形式上的划分所产生的错觉。三、批判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一)这是西尼耳为反对工厂法和工人争取十小时工作日而编造出来的一种反动谬论。(二)西尼耳的错误在于:1.不懂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把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产品价值和价值产品混同起来。2.把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同它的生产混淆起来。四、剩余产品(一)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二)剩余产品是相对必要产品而言,剩余产品的相对量由与必要产品的比率决定。(三)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工作日。第八章 工作日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首先是靠绝对延长劳动时间。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方法。本章共七节,阅读重点是第一、二节,第三

    24、节至第七节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考察。一、工作日的界限(一)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时期是一个定量,但剩余劳动时间却是一个可变量,因而工作日是一个可变的量。(二)工作日变动的界限。1.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无法确定,但必须超过必要劳动时间。2.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可以确定,受到工人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的制约,具有较大的伸缩性。(三)工作日长度由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二、对剩余劳动的贪欲与封建领主相比,工厂主榨取剩余劳动的特点是:形式是剩余价值;贪欲的无限性;剥削形式更加隐蔽;维护资本主义剥削更具有欺骗性。三、简要介绍英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而进行斗争的历史进程第九章 剩

    25、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本章研究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是本篇的总结。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一)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工人人数;可变资本量的大小。(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1.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2.平均工作日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3.如果剩余价值率、劳动力价值已定,则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成正比例。二、货币转化为资本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相应地,货币所有者往往经历一个由“小业主”向资本家的转变过程。三、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强制关系(一)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表现:1.资本家对工人的强制,有权指挥

    26、、监督工人劳动。2.资本对劳动的强制,使其从事更多的劳动。3.生产资料对工人的强制,造成生产过程主客观、人和物关系的颠倒。(二)劳动形式上隶属资本。1.旧的技术条件决定工人的体力和技术仍然是生产中的重要因素。2.形式隶属关系随技术条件变化必然向实际隶属转变。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篇研究资本主义榨取剩余劳动的特有形式和方法。全篇共四章,重点阅读第十章,以后三章既是第十章理论的展开,又是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考察。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一、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一)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可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二)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

    27、必要劳动时间。(三)“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本身”发生革命的含义。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机制(一)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二)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它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三)各个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迫使他们竞相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随之消失,劳动力商品价值也随之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资本家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社会结果而实现的。(四)

    28、关于超额剩余价值源泉的探讨。三、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一)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二)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商品价值降低,其目的绝不在于缩短工作日,而是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70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十一章 协 作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一)资本主义协作是指较多的工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工作。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逻

    29、辑上,协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二、协作的优越性在于提高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能够使个人劳动取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二)能够节约生产资料,使单个产品的价值降低。(三)能够创造劳动的集体力。(四)能够刺激劳动者的竞争心和使人精神振奋,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五)能够促使劳动对象尽快通过劳动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六)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减少损失。(七)能够扩大劳动的空间和生产规模,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节约非生产性费用;等等。三、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一)资本主义协作的必要条件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定数量的集中。(二)资本家对协作的管理,在内容上是二重的,在形式上是专制的。一切

    30、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4页)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

    31、值增殖过程,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那末,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随着大规那末,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中文第二版第384384页)页)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业上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业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正象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

    32、性,正象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一样。(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一样。(马克思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中文第二版第386386页)页)作为协作的人,作为一个工作机体的肢体,他们本身只不作为协作的人,作为一个工作机体的肢体,他们本身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而资本正是把

    33、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之下的。因为劳动的社而资本正是把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之下的。因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会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所以劳动的社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好象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会生产力好象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产力。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一一)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劳动为技术基础、以分工为特点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劳动为技术基础、以分工为特点的

    34、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形式。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形式。(二二)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形式产生的。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形式产生的。1.1.资本家把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资本家把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共同生产一种产品。2.2.资本家把具有同一专长的手工业者结合在一个工场里,资本家把具有同一专长的手工业者结合在一个工场里,让他们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各自独立完成制造某种让他们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各自独立完成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于是劳动有了分工。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于是劳动有了分工。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

    35、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这种偶然的分工一再重复,显示作由协作工人同时进行。这种偶然的分工一再重复,显示出它特有的优越性,并渐渐地固定为系统的分工。商品从出它特有的优越性,并渐渐地固定为系统的分工。商品从一个要完成许多种操作的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产品,变成一个要完成许多种操作的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产品,变成了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联合体了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

    36、联合体的社会产品。的社会产品。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起。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中文第二版,第392392页)页)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使生产过程人的因素和工具的因素都向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

    37、使生产过程人的因素和工具的因素都向着片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着片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旦劳动过程的不同操作彼此分离,并且每一种局部操作在局一旦劳动过程的不同操作彼此分离,并且每一种局部操作在局部工人手中获得最合适的因而是专门的形式,过去用于不同目的部工人手中获得最合适的因而是专门的形式,过去用于不同目的的工具就必然要发生变化。工具形式变化的方向,是根据从工具的工具就必然要发生变化。工具形式变化的方向,是根据从工具原来形式带来的特殊困难中得出的经验决定的。劳动工具的分化原来形式带来的特殊困难中得出的经验决定的。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

    38、场手工业的特征,前者使同类的工具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前者使同类的工具获得了适合于每种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获得了适合于每种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 使每种这使每种这样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样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用。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

    39、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第4444卷,卷,中文第二版,第中文第二版,第396396页)页)三、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三、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一一)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是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组成的工场手工业,是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组成的工场手工业。(二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它是工场手工业的典型形式。它是工场手工业的典型形式。四四、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一一)分工的

    40、种类: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分工的种类: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二二)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联系与区别。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联系与区别。1.1.联系是:第一,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第二,物质前提都联系是:第一,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第二,物质前提都是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口;第三,社会分工是工场内部分工的前提;第四,是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口;第三,社会分工是工场内部分工的前提;第四,工场内部分工又使社会分工发展起来。工场内部分工又使社会分工发展起来。2.2.区别是多方面的。无论从产品性质、分工媒介、生产资料集

    41、中和分散,区别是多方面的。无论从产品性质、分工媒介、生产资料集中和分散,还是从生产的比例性、计划性以及服从的权威等方面看,都存在质的区别。还是从生产的比例性、计划性以及服从的权威等方面看,都存在质的区别。3.3.社会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具有独特的资本主义性社会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具有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质。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换产生的。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的分离。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

    42、,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在这里,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代替了工人在同一个工提。在这里,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代替了工人在同一个工场内的密集。场内的密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第4444卷,第卷,第408408页,中文第二页,中文第二版)在工场手工业中,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使一定数量的工人从事一定的职能;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诚然,不同的生产领域经常力

    43、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则,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中文

    44、第二版,第412页)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正如在动物界中一切反对一切的战争多少是一切物种的生存条件一样。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18页,中文第二版)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本章共十节。第一节至第四节

    45、分析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第五节至第七节,阐述资本主义矛盾如何表现为阶级斗争;第八至第十节,说明机器大工业对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影响。阅读重点是一至四节。一、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一)机器的发展1.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具机构成。现代机器又增加了控制系统(控制机)。2.工业革命就是从手工工具向机器的转变。3.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4.用机器生产机器,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1.机器的使用使产品价值降低,价格便宜。2.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三)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1.资本家可以雇佣

    46、大量童工女工,资本统治空前强化。2.工作日延长。3.劳动的强化。(四)工厂。1.资本主义工厂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2.工厂的特征是机器对工人的支配和统治。第一,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最终确立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第二,机器成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第三,工厂创造了资本家专制的兵营式的纪律,工厂成为“温和的监狱”。二、工人阶级反对机器生产的斗争(一)斗争的实质是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一种表现。(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三、机器大工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一)引起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二)对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资本主义化。第五篇 绝

    47、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篇共三章。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进行综合研究,深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阅读重点是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概念(一)简单劳动过程的生产劳动概念。1.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2.这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概念。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协作关系的发展使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2.剩余价值生产又使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考察,生产劳动就是直接生产

    48、物质资料的劳动。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劳动过程中协作关系的发展,使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就是说,由于协作关系的发展,直接和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例如,不仅直接操纵机器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人在生产劳动,而且产品的工艺设计者如工程师、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如经济师、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如经济师等,也是生产劳动。二、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一)一般关系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二)区别在于:1

    4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求变革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2.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让位于实际上的隶属。(三)共同点是:1.都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即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前提。2.从静态看,相对剩余价值又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又是相对的。只有在剩余价值生产的动态变化中才能区别它们。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一)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而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有关。(二)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是提供剩余价值的可能性,而绝不是现实性。(三)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存在,说明自然条件不决定剩余价值生产。(四)自然条件的优劣影响剩余价值生

    50、产量的大小。(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而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前提。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懂得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因而有意回避它。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第三篇分析了工作日长度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四篇分析了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本章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因素的变动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着重研究劳动力价格(工资)和剩余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本章共四节,前三节分别分析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的影响,第四节综合分析三个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一、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资本论》第一卷讲义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13711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