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 年高 语文 考前 冲刺 文学 文本 阅读 模拟 试题 精选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但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浪考验。中国式现代化犹如一艘在大海中勇毅前行的巨轮,要想使这艘巨轮到达理想的彼岸,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摸清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前进途中的各种优势因素、有利因素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在积极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通过
2、调查研究,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现实创造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能进一步领略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性和时代性,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好“六个如何始终”问题,也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这些“独有难题”的表现形态、形成原因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同时通过调查研究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党的
3、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摘编自刘靖北、韩振峰、刘西忠深入调查研究,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材料二:作为当代生活的直观反映,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各种文艺思潮的汇合点,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山海情都挺好等电视剧为百姓津津乐道,这些作品的爆红,说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正稳步提升。现实题材电视剧应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业界的基本共识。但对于如何把握现实主义精神,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应该看到,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还用十九世纪的观念要求今天的作品,无异于削足适履。毕竟,社会生活日趋多元,现实主义也需要新的内涵、形态和手法。从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来
4、看,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回应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为作品注入了活力,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更具传播力,也给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增添了新的维度。在一个多变的文化环境中,不管潮流和风尚如何变化,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应当始终是对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一些作品出现了脱离生活、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倾向,比如过度理想化。现实主义当然不排斥理想,现实主义作品如果缺乏理想的光华,就容易流于粗鄙和刻板。理想应该融入生活之中,而不应该成为阻隔生活与艺术的鸿沟。过度理想化让形象失真,让生活失重。还有一些都市情感剧热衷于展示生活的光鲜浮华,刻意追求画面的唯美、色彩的亮丽、环境的优雅、气氛的浪
5、漫,而偏离了生活的自然状态。此类作品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越充分,往往对生活本质的偏离度越大。相反,有些表面看来打磨得不那么精细的作品,却因还原了生活本身的粗糙质感,而产生了较好的美学效果。标签化是现实题材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作品热衷于给故事、人物设置议程,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去深入挖掘故事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这些作品满足于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的浮光掠影,用套路代替艺术,用话题代替深层次问题,看似个性鲜明,实则风格浮夸。这是一种新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当然,现实主义不是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现实中总会有一些喧哗和噪音,也会有一些难以把握甚至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艺术家们
6、敏锐地观察生活,睿智地分析生活,写出自己独特而深切的生命体验。首先,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避导致虚假,而能深刻揭示人们面对问题时积极向上的力量、追求幸福的艰难曲折过程,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其次,要善于发现创作中的盲点。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寻找那些别人没有表现过的东西,还要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题材、旧素材中发现新意、开掘价值。再次,要敢于面对艺术创作上的难点。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中华审美风范与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用民族化的艺术语言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作品。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理想,而且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影视作品中,这不仅体现
7、为情境和人物的真实,而且应该体现为一种有意味的讲述方式:既能感染观众,又能触动观众;既能产生娱乐效果,又能激发深刻思考;既能展现多样化的生命状态,又能促使观众心中形成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精神力量。(摘编自李跃森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该怎样坚守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摸清前进路上的风险和有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的问题,从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B. 调查研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深刻领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离不开调查研究。C. 对生活细
8、节的描绘,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的浮光掠影,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中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D.善于发现创作中的盲点,要求影视剧创作者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从新的领域和老的题材中不断发掘新意和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行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标准,已经与当今时代现实主义作品的要求背道而驰。B.现实主义电视剧既不能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又不能描述浮于生活表面的理想。C.深入挖掘故事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才是真正践行现实主义的要求。D. 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要重视的“现实”。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
9、点的一项是(3分)A.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史记殷本纪)B.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C.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D.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答福建巡抚)4.“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拟写的颁奖词中的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则颁奖词的理解。(4分)5,调查研究对电视剧创作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10、,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摘编 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材料二:对于王国维先生的“有我之境”,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称:“有我之境指的是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所谓对立之利害关系,即充分肯定我的存在,以我为主体,天地万物是对立的客体,因为天地万物是自然存在的,但不同的人观看就能
11、够看出不同的精彩,如同一棵树,有的人观看重点在树干,而有的人观看重点在树叶,即便同观树叶,其所思所感亦不同,故而观世间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是以在文学作品中,带入了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情感鲜明,喜怒哀乐读之即感,即是有我之境。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人心随景物变化而变化,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诗文中,并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王国维先生称:“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对此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称:“而无我之境则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泯灭了自我的意志,
12、也就是说作者在诗文中已经把自我拿掉,将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到淡远静穆的客观景物之中,从而不存在自我的意志,只留下纯然的事物,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就是在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对外物静观从而产生“物”与“我”浑然一体之境,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完全融入到所观照的外在世界中,自我的精神意识与外界的事物,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相处状态,此时的我与物都已经淡到不可分清的浑化程度。这要求作者的内心精神意志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必须要把个人的自我去掉,才能够达到与外在事物空前的吻合,使外界的一切物象与作者的精神意志没有任何的冲突。“无我”在道家的哲学当中,是一种超越社会现实,超越“自我”“小我”至“大我
13、”“超我”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够达到将心灵与天地自然交游,而不被现世的一切所束缚,从而达到与天地的齐我为一,是以“无我之境”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就是“万物与我齐一”的超越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之间虽境界有大小之别,但于诗文之中却并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论。在好的诗文当中不管是“泪眼问花”的小我,还是“与物同体”的大我,或者是“以物观物”的无我,皆是王先生所言之境界,是对审美不同方向的追求,不能强求“无我之境”而轻视“有我之境”。亦如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言:“静安先生对于有我无我二种境界并没有什么轩轾之意,这我们只要看一看他对那些属于有我一类的
14、作品及作者,如小说中之红楼梦,词人中之李后主的倾倒喜爱,便可证明他决不是一个偏重无我之境而轻视有我之境的人。”(摘编自张浩然“有无之境”浅谈)材料三:王国维先生又于第四则中补充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指出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物”“我”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西方“移情说”理论把“我”的情感移植于天地外物,使天地外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与情感。“无我之境”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无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主体“隐”在客体中,“客观”描写,从作品外表看不出主体的身影,但却达到了
15、高度的“物我同一”。王国维在叔本华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谈道:“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而这里关于“优美”“壮美”的论述则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优美”与“崇高”概念相对应。“有我之境”创造于作者由心潮澎湃转为平静之后,诞生于“欲望的压迫”与“和平的静观”两者的“相互交替”与“对立”之中,故曰宏壮。古人所创作品大多是作者在此情形下创作而出。“无我之境”于作者心思宁静时所得,“物”与“我”之间无利害对立之关系,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优美。“有我之境”易得,但“无我之境”得之者稀
16、,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要能入乎其内,还须做到出乎其外,才能向更高的境界靠拢。(摘编自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是一致的。B叶嘉莹认为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依据是看“我”与“外物”是否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C西方“移情说”理论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要追求“物我同一”的高度。D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对应作者创作时的“壮美”和“优美”之情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所说“我”与外物有某
17、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是指“我”为主体,外物是对立的客体,而非“我”与“外物”有功利意义上的对立、利害冲突。B“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于诗文之中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论,只是二者境界有大小之别。C创造于“欲望的压迫”与“和平的静观”两者的“相互交替”与“对立”之中的“有我之境”,不等同于诗词中的壮美之景物。D“无我之境”即完全没有“我”的境界,景就是客观的景,不掺杂“我”的情感和思维,从作品外表看不出主体的身影。3下列各项中,属于“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C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8、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有人认为“无我之境”优于“有我之境”,请结合材料加以反驳。5在品鉴诗词时,怎样辨析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
19、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科学方法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科技文化存在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科学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左右原子能技术为何种目标服务。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
20、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工具理性愈益强大,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呼唤人文传统,并对其加以现代改造,便显得有双倍的必要。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
21、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人文学者借鉴科学技术的成就与方法,自然科学家也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启示。学术泰斗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遗物(考古材料)比照纸上之遗文(文献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是人文学者借取科学的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达尔文与华莱士不约而同地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获得灵感,则是人文学科滋补自然科学发展的典型例证。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彼此间存在相关性、联系性
22、和互补性。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材料二: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或境界。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如图1“教育
23、心智塔”)教育心智塔的这四个层次,虽然是人的发展的四重境界,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境界,即一个教育活动能在怎样的高度自觉地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这四个层级,反映的是每一个教育活动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在智慧和精神等很高层次上来展开教孩子们“1+1=2”这样简单知识的教育活动; 而一个大学教师讲授高级微积分的教育活动或许只能达到知识的层次。在谈论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将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实际上,在教育心智塔的两个较低层次,人文和科学的确是可以分开的; 然而,一旦教育活动进入智慧和精神的高级层次,人文和科学就是统一一体、密不可分的了,这里的科学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