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6135711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169.4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 年高 语文 考前 冲刺 文学 文本 阅读 模拟 试题 精选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但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浪考验。中国式现代化犹如一艘在大海中勇毅前行的巨轮,要想使这艘巨轮到达理想的彼岸,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摸清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前进途中的各种优势因素、有利因素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在积极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通过

    2、调查研究,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现实创造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能进一步领略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性和时代性,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好“六个如何始终”问题,也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这些“独有难题”的表现形态、形成原因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同时通过调查研究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党的

    3、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摘编自刘靖北、韩振峰、刘西忠深入调查研究,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材料二:作为当代生活的直观反映,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各种文艺思潮的汇合点,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山海情都挺好等电视剧为百姓津津乐道,这些作品的爆红,说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正稳步提升。现实题材电视剧应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业界的基本共识。但对于如何把握现实主义精神,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应该看到,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还用十九世纪的观念要求今天的作品,无异于削足适履。毕竟,社会生活日趋多元,现实主义也需要新的内涵、形态和手法。从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来

    4、看,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回应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为作品注入了活力,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更具传播力,也给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增添了新的维度。在一个多变的文化环境中,不管潮流和风尚如何变化,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应当始终是对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一些作品出现了脱离生活、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倾向,比如过度理想化。现实主义当然不排斥理想,现实主义作品如果缺乏理想的光华,就容易流于粗鄙和刻板。理想应该融入生活之中,而不应该成为阻隔生活与艺术的鸿沟。过度理想化让形象失真,让生活失重。还有一些都市情感剧热衷于展示生活的光鲜浮华,刻意追求画面的唯美、色彩的亮丽、环境的优雅、气氛的浪

    5、漫,而偏离了生活的自然状态。此类作品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越充分,往往对生活本质的偏离度越大。相反,有些表面看来打磨得不那么精细的作品,却因还原了生活本身的粗糙质感,而产生了较好的美学效果。标签化是现实题材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作品热衷于给故事、人物设置议程,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去深入挖掘故事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这些作品满足于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的浮光掠影,用套路代替艺术,用话题代替深层次问题,看似个性鲜明,实则风格浮夸。这是一种新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当然,现实主义不是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现实中总会有一些喧哗和噪音,也会有一些难以把握甚至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艺术家们

    6、敏锐地观察生活,睿智地分析生活,写出自己独特而深切的生命体验。首先,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避导致虚假,而能深刻揭示人们面对问题时积极向上的力量、追求幸福的艰难曲折过程,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其次,要善于发现创作中的盲点。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寻找那些别人没有表现过的东西,还要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题材、旧素材中发现新意、开掘价值。再次,要敢于面对艺术创作上的难点。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中华审美风范与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用民族化的艺术语言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作品。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理想,而且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影视作品中,这不仅体现

    7、为情境和人物的真实,而且应该体现为一种有意味的讲述方式:既能感染观众,又能触动观众;既能产生娱乐效果,又能激发深刻思考;既能展现多样化的生命状态,又能促使观众心中形成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精神力量。(摘编自李跃森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该怎样坚守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摸清前进路上的风险和有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的问题,从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B. 调查研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深刻领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离不开调查研究。C. 对生活细

    8、节的描绘,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的浮光掠影,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中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D.善于发现创作中的盲点,要求影视剧创作者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从新的领域和老的题材中不断发掘新意和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行于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标准,已经与当今时代现实主义作品的要求背道而驰。B.现实主义电视剧既不能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又不能描述浮于生活表面的理想。C.深入挖掘故事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才是真正践行现实主义的要求。D. 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要重视的“现实”。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

    9、点的一项是(3分)A.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史记殷本纪)B.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C.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D.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答福建巡抚)4.“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拟写的颁奖词中的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则颁奖词的理解。(4分)5,调查研究对电视剧创作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10、,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摘编 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材料二:对于王国维先生的“有我之境”,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称:“有我之境指的是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所谓对立之利害关系,即充分肯定我的存在,以我为主体,天地万物是对立的客体,因为天地万物是自然存在的,但不同的人观看就能

    11、够看出不同的精彩,如同一棵树,有的人观看重点在树干,而有的人观看重点在树叶,即便同观树叶,其所思所感亦不同,故而观世间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是以在文学作品中,带入了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情感鲜明,喜怒哀乐读之即感,即是有我之境。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人心随景物变化而变化,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诗文中,并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王国维先生称:“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对此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称:“而无我之境则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泯灭了自我的意志,

    12、也就是说作者在诗文中已经把自我拿掉,将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到淡远静穆的客观景物之中,从而不存在自我的意志,只留下纯然的事物,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就是在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对外物静观从而产生“物”与“我”浑然一体之境,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完全融入到所观照的外在世界中,自我的精神意识与外界的事物,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相处状态,此时的我与物都已经淡到不可分清的浑化程度。这要求作者的内心精神意志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必须要把个人的自我去掉,才能够达到与外在事物空前的吻合,使外界的一切物象与作者的精神意志没有任何的冲突。“无我”在道家的哲学当中,是一种超越社会现实,超越“自我”“小我”至“大我

    13、”“超我”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够达到将心灵与天地自然交游,而不被现世的一切所束缚,从而达到与天地的齐我为一,是以“无我之境”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就是“万物与我齐一”的超越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之间虽境界有大小之别,但于诗文之中却并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论。在好的诗文当中不管是“泪眼问花”的小我,还是“与物同体”的大我,或者是“以物观物”的无我,皆是王先生所言之境界,是对审美不同方向的追求,不能强求“无我之境”而轻视“有我之境”。亦如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言:“静安先生对于有我无我二种境界并没有什么轩轾之意,这我们只要看一看他对那些属于有我一类的

    14、作品及作者,如小说中之红楼梦,词人中之李后主的倾倒喜爱,便可证明他决不是一个偏重无我之境而轻视有我之境的人。”(摘编自张浩然“有无之境”浅谈)材料三:王国维先生又于第四则中补充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指出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物”“我”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西方“移情说”理论把“我”的情感移植于天地外物,使天地外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与情感。“无我之境”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无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主体“隐”在客体中,“客观”描写,从作品外表看不出主体的身影,但却达到了

    15、高度的“物我同一”。王国维在叔本华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谈道:“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而这里关于“优美”“壮美”的论述则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优美”与“崇高”概念相对应。“有我之境”创造于作者由心潮澎湃转为平静之后,诞生于“欲望的压迫”与“和平的静观”两者的“相互交替”与“对立”之中,故曰宏壮。古人所创作品大多是作者在此情形下创作而出。“无我之境”于作者心思宁静时所得,“物”与“我”之间无利害对立之关系,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优美。“有我之境”易得,但“无我之境”得之者稀

    16、,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要能入乎其内,还须做到出乎其外,才能向更高的境界靠拢。(摘编自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是一致的。B叶嘉莹认为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依据是看“我”与“外物”是否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C西方“移情说”理论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要追求“物我同一”的高度。D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对应作者创作时的“壮美”和“优美”之情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所说“我”与外物有某

    17、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是指“我”为主体,外物是对立的客体,而非“我”与“外物”有功利意义上的对立、利害冲突。B“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于诗文之中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论,只是二者境界有大小之别。C创造于“欲望的压迫”与“和平的静观”两者的“相互交替”与“对立”之中的“有我之境”,不等同于诗词中的壮美之景物。D“无我之境”即完全没有“我”的境界,景就是客观的景,不掺杂“我”的情感和思维,从作品外表看不出主体的身影。3下列各项中,属于“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C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8、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有人认为“无我之境”优于“有我之境”,请结合材料加以反驳。5在品鉴诗词时,怎样辨析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

    19、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科学方法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科技文化存在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科学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左右原子能技术为何种目标服务。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

    20、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工具理性愈益强大,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呼唤人文传统,并对其加以现代改造,便显得有双倍的必要。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

    21、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人文学者借鉴科学技术的成就与方法,自然科学家也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启示。学术泰斗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遗物(考古材料)比照纸上之遗文(文献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是人文学者借取科学的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达尔文与华莱士不约而同地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获得灵感,则是人文学科滋补自然科学发展的典型例证。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彼此间存在相关性、联系性

    22、和互补性。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材料二: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或境界。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如图1“教育

    23、心智塔”)教育心智塔的这四个层次,虽然是人的发展的四重境界,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境界,即一个教育活动能在怎样的高度自觉地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这四个层级,反映的是每一个教育活动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在智慧和精神等很高层次上来展开教孩子们“1+1=2”这样简单知识的教育活动; 而一个大学教师讲授高级微积分的教育活动或许只能达到知识的层次。在谈论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将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实际上,在教育心智塔的两个较低层次,人文和科学的确是可以分开的; 然而,一旦教育活动进入智慧和精神的高级层次,人文和科学就是统一一体、密不可分的了,这里的科学也是

    24、人文的一部分。科学,即便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尽管它生产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无一不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层面,科学必须还原为人文,才能真正显现其作为科学的意义。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真正的目的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而不是止步于记住这些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不过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知识唯有转化成智慧,才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科学与人文的疏离,实质上是科学知识与自身意义的疏离,其结果就是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异化。当下,知识更加易得,也日益失去了获得之后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同时教育也逐渐丧失了神圣感

    25、和崇高感,并逐渐向教育心智塔的低层退缩,最后退化为一种简单记住一些无意义符号的活动,这是一种只是“记住”而非“知道”的未完成教育。 教育仅限于常识和知识层次,对人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我们只是要培养一名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匠,智慧和精神层次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也只有在智慧和精神层次的人文化过程中走向完整,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乃至科学教育本身的再人文化,是当代学校教育走出危机所必需的。(摘编自项贤明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危机)1. 对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词语,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物质化”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体验、理解、领悟、量化处理

    26、等。B.“价值中立”指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科技成果的走向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C.“意义危机”指当下社会注重工具理性,缺乏价值理性而造成的道德迷失的现状。D.“记住”而非“知道”描述的是低层次的教育,学生只能记住某些符号,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精神,没有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2.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B.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C.根据“教育心智塔”,能够在智慧

    27、和精神等高层次上展开教育的老师,和只讲解知识的老师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和层次更高。D.科学教育只有从知识提高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才能使科学转化成人的创造力,才能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的意义。3. 下列名人的论述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梁启超“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B.托尔斯泰“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C.爱因斯坦“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D.池田大作“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4. 两则材料都有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思考,但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 小王

    28、是一名高中生,立志成为科研人才,他一心沉浸在理科的刷题中,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请你以老师的口吻,劝说小王同学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

    29、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

    30、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

    31、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32、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国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

    33、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感。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

    34、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如剧本写作、电影剪辑等,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 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 C.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 D.AI续写的故事让网友觉得匪夷所思、脑洞大开

    35、,有的故事画风改变,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更为高效,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可能会被其取代。 B.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 C.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 D.主持人侯贞认为正如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AI写作不可能取代人类创作。3.下列事实能够作为“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这一担忧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训练,微软机器人小冰掌握了写诗技能,并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B.AI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

    36、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 C.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 D.AI续写寂静的春天,主角不忍风暴吞噬生灵,最终促成上帝与人类的和解。4.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押题解读】信息类文本阅读,多选择学术论文、新闻类、科普类、传记类、文艺评论类和政论类文章;文体以论述或说明为主;选文非连续文本居多(也有连续文本)内容涉及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前沿理论、革命文化

    37、、文化自信等领域;题型为三选择两简答,选择多考核信息筛选、归纳概括、文意推断、理解概念词语、文章论点论据、图文转化等,主观题多考查概括文意、比较侧重点、探究文章内容或文体特征、分析文章脉络或论证结构方法特征以及说明方法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5年前,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38、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他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未来现代化的美好蓝图:筑铁路、铺公路、建大港当时有人认为,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天方夜谭。百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高铁飞驰领先世界,公路纵横遍布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

    39、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然而,当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一度蔓延。不少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未能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过了发展机遇,落入发展陷阱。而那些现代化发展曾领先世界的部分西方国家也日益难以摆脱“乏力感”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福利下降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

    40、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

    41、代化。(摘自徐宁字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我国多年来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而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按照具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特征的,即在每个时点上给定又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要素禀赋,以及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原因在于,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就可以在初次分配时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有效率,经济就能相对快速地发展,财富就能相对快速地增加。如果在初次分配的同时实现公平,就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

    42、础。并且,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政府的税收也会增加,政府也就更有能力在二次分配时解决弱势群体、鳏寡孤独、地区差距等问题,进而推进共同富裕。并且,政府也可以用税收等方式来倡导慈善捐赠(三次分配)。这样,就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大家能共同富裕,就能够在实现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精神文明的发展,二者相互协同。并且,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大家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就会不断提高。美好生活的期望中包含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企业也会有自生能力,更有意愿和能力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比较优势发

    43、展不是依靠掠夺,而是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由互利共赢的贸易,在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全球化的环境中发展,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财富水平,也会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从而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摘自林毅夫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中山先生绘就的未来现代化美好蓝图,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成为现实并远远被超越了。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推进和拓展。C西方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曾一度干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D现代化模式不是固定的

    44、,每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都应保持发展自主性,抓住机遇。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对象都是中国式现代化,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B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C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是提出新结构经济理论的前提。D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3下列选项所包含的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不学礼,无以立。”C司

    45、马迁史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D左传:“易子而食,析骸而爨。”4常言道:“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句话也曾经被习主席引用,现已广泛流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句话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启示。(4分)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优点。(4分)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答案版(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但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风浪考验。中国式现代化犹如一艘在

    46、大海中勇毅前行的巨轮,要想使这艘巨轮到达理想的彼岸,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摸清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前进途中的各种优势因素、有利因素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在积极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现实创造和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能进一步领略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性和时代性,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47、两个维护”。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好“六个如何始终”问题,也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这些“独有难题”的表现形态、形成原因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同时通过调查研究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摘编自刘靖北、韩振峰、刘西忠深入调查研究,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材料二:作为当代生活的直观反映,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各种文艺思潮的汇合点,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山海情都挺好等电视剧为百姓津津乐道,这些作品的爆红,说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正稳步提升。现实题材电视剧应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业界的基本共识。但对于如何把握现实主义精神,每个人的见解不尽相同。应该看到,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还用十九世纪的观念要求今天的作品,无异于削足适履。毕竟,社会生活日趋多元,现实主义也需要新的内涵、形态和手法。从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来看,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回应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为作品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13571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