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点).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原理(考点).docx》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原理 考点
- 资源描述:
-
1、1、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知识与理论的起源1. 奴隶社会:学校-教师教师的教育活动经验2. 早期思想家:社会思想地教育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在西方,3. 培根的知识分类教育知识(二)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1从教学论到初具形态的教育学的出现(1)拉特克17 世纪初,德国学者拉特克运用归纳法,概括教学经验,确立了通过经验分析来构建教育学的新起点。1617 年:新方法概括了教学原则。(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书。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 6 大建树:第一次明确答复了教育学的理论性质问题:教育是艺术,教育学是关于教人学习知识的创造了相对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首创“人本主义”的教育学逻辑起点论首次从科学
2、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原理树立了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典范开创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2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18 世纪 30 年代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中开设,存在两种取向的教育学理论体系:(1)哲学取向的教育学(2)科学取向的教育学3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赫尔巴特为“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对教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普通教育学1806 年作为科学教育学产生的里程碑。赫尔巴特的奉献:建构了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第一次找到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将教育学研究置于科学条件与实践基础之上;教育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实践
3、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 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1)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元教育学:以教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的发展立法。当代德国教育学者布雷钦卡是元教育学的倡导者。教育学元研究:对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本身进行研究,把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演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教育学发展出诸多的分支学科。当代西方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教育学分支科不断出现,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不断深入。(四)西方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范畴1.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2.
4、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五)西方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实验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3. 实用主义教育学4. 制度教育学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 批判教育学2、教育学的理论品性(一)教育学的特殊性受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支配和决定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1) 以人为直接对象(2) 以影响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为直接目的(3) 具有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4)具有预测性与动态生成性(5)本质上是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转化为学习者的现实发展2教育学的特殊性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对象,研究与人的生命成长相关的问题。(二)教育学是一种事理研究1. 事理研究对人做事情的依据和有效性、合理
5、性的研究,以人类自己所创造、从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包括价值、事实、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以综合研究为特征的一种研究。2. 教育学是事理研究以研究教育的综合生成和动态转化过程,揭示这一生成过程的一般规律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包括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及规律性演变、教育过程的本质及规律研究。(三)教育研究是一种转化性研究 1社会的追求转化为学生的个体发展2. 学生个体的潜在发展转化为现实发展3. 不同学科间的综合转化3、教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生成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劳动到达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境界。 (1)从教育学蕴涵的生命性,获得强烈的生命感。(2)从教育学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现实感。(3)从教育
6、学的系统性中,获得严谨的逻辑感。(4)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5)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现实的透析感。4、教育的基本精神P8.四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从中西文“教育” 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人”本体价值,“才”工具价值。“人才”既强调本体价值,也强调工具价值。5、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1. 学校教育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式教育标准确立。2. 教育与全球化问题及
7、其困境相联系,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手段。3. 全球化导致人才规格标准变化,教育目的需要有所变化。4. 全球化促使教育内外部矛盾尖锐(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2) 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3) 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矛盾;(4) 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5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内部要素产生消极影响(1)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2)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3)对课程与教学的消极影响 (4)对教师的消极影响6、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内部要素产生的消极影响(1)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价值失范、认知缺失、工具理性强化(2) 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 “侵蚀“学校特色,使学校趋同;导致教育制度权力分散;学
8、校与学校间的差距拉大。(3) 对课程与教学的消极影响事实与价值在知识上背离;知识的作用与系统性弱化,能力日益重要和突出,导致知识与能力对立;教学的不确定与模糊性增强。(4) 对教师的消极影响身份认同危机、权威松动、职业自主性匮乏。7、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影响1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型(1) 教师的“讲”变为“引”(2) 学生的“听”变为“学”(3) 集体教学变为教学的个别化和多样化(4) 教学内容追求学生适应性与迁移能力的培养(5)注重学生高级思维和技能的发展 2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1) 信息技术运用中可能的消极后果电脑取代人脑(2) 信息技术制约教育教学离开信息技术,无法教学;信息技
9、术使教学低效;信息技术使教学进入错误的方向压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特殊性为培养人服务,要解决“技术、媒介、人的发展的关系”。8、当代社会转型性变革的主要趋势1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相对稳定体制改革社会流动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教育成为社会流动与阶层分化 的主要机制:教育复制或再生产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并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微调提供了渠道。2社会多元与断裂并存人的利益与需要的多元形成不同利益群体,产生以多元政治力量为基础的政治框架,出现多样性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社会的不同群体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整个社会出现分裂。3 我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社
10、会处于转型时期。转型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社会转型表现在如下变化上:(1)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智力密集型,三大产业结构比发生变化(2) 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3)社会的开放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竞争与合作(4) 社会深层次的转型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转型生存时间意识从重过去转向重未来,生存方式从重稳定转向重发展,生存价值追求从趋同转向多元、自主。(5) 社会转型促进教育变革社会转型作为学校教育的社会环境,激发学校更新、调整内在需求;社会转型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推动学校内部教育活动与关系的改变。9、学习社会对教师的要求(1)养成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
11、行学习与思考的习惯(2)更新教育观念(3) 具有探索、创造的勇气和体悟、反思自身改革实践的能力(4)提高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自觉性奉献型创造型;吃苦型享受型; 被动型主动型;事务型事理型; 事理型智慧型10、影响到人的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二)环境因素比较遗传素质而言,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三)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的作用,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
12、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四)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于个体自己;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 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由缓慢、稳定、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形态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互动性、开放性的社会形态.。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2. 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
13、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需要在积极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中生存与发展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影响儿童的发展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消极的社会因素产生影响。3. 社会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变化社会分层、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学生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出现极大差异,相互关系呈现多样性。4. 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倡知识价值、强调创新人才、需要负责任的公民、需要独立自主的个体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升学竞争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感受、关注、思考当代儿童的生存环境及其对他们发展的影响。12、当代学校教育需要重建学生观1. 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1) 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学生生来就发展
14、着,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一种具体的可能性转为现实性时,又生成着一种新的成长可能性。(2) 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主动地探索、反思与重建。2. 认识学生的具体性(1)学生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2)学生间的相互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资源每个学生都“全息”着其全部的家庭、地区、时代的特征,有其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3)学生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学生在群体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3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1) 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包含着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2) 学生的成长内容是多维度、多层面综合互动、有机构成的整体包含着:个体的精神状
15、态、个人的具体素养、个体的行为方式、个体的人格发展等。4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1)成长着的学生“全息”着历史与时代的相关信息;(2)学生成长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现实的;(3)学生个体成长本身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性力量13、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需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一)认识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当前的生存状态是学校教育的直接起点。 “需要”与教育的关系:教育要按照人的需要的发展逻辑,以自己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产生并与成长相关的需要。 (二)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其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1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1) 新关系、新活动对生命意识与
16、主动生存方式的奠基性影响(2) 学习性的需求,提升思维发展层次,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 交往的需要(4) 主动发展意识与自主发展能力2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1) 青春期的“叛逆”与自我意识的唤醒(2) 学生对“成人”权威的“蔑视”与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3)学科兴趣的形成与深化(4)对社会的关注与主动参与3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1)关系域的改变:学科压力、家长与教师的期望、异性(2)对现实世界的关注(3)独特精神文化世界的形成:兴趣(4)成人意识的发展(5) 学习压力(6)情感的发展14、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1.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化从“一”与
17、“多”的关系维度看,强调了“一”,无视了“多”。2.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下化、直接化从根本问题与外表问题的关系维度看,强调了外表问题,无视了根本问题。3.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凝固化从可能与现实的关系维度看,停留在实现层面,没有意识到发展的内在力量与需要。15、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建1. 学校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以“自我”的身份承担自身的时代责任学校教育对自身的价值基础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价值取向无意识的学校教育、只关注操作性的技能与程序的学校教育,都不是当代社会需要的。有“关心生命”自我意识的学校教育,要有意识地融会历史与未来,吸收各种生命资源于自身中,促进人的自我生成的生活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