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用户(游D人间)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北京市 朝阳区 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答案 下载 _高考模拟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1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二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二 语语 文文 2023.5(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本试卷共 10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小题,共 18 分。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材料一材料一 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
2、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古人用蚕丝制
3、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材料二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
4、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 2 醒的呐喊与呼号。性烈才隽、琴艺高超的嵇康,临刑东市前以一曲广陵散直抒悲愤与决绝;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在人们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于陋室中怡然调弄素琴,展现了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用,体现出古人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中国画构图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理论,琴曲的节奏也有类似的特点。弹奏人情绪和缓,弹出的节奏舒缓平和,随着情绪的波动爆发,曲调的节奏转为
5、紧张急促。境由心定,曲随意去,所谓“琴者,心也”。“乐也者,动之于内者也”,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风。旷达时自然浩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和曲风呈现出“自由性”的特征。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表现性灵。传统的古琴曲谱没有节奏划分的标识,给予后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编曲者对“自由性”的推崇。归根结底是人在演绎琴曲,而非琴曲定人。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抚琴者的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个体的人”的尊重。(取材于祁冰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琴名
6、称的由来与西方文化的引入有关。B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C梧桐木以其独特的木质成为优质的琴材。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历史上某些文化工具是由实用器物逐渐发展而来的。B传统琴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C魏晋时人们对古琴曲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顶峰。D弹奏古琴曲时节奏错误可表现弹奏者的性灵。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新论琴道记载了古琴创制的故事和“琴禁”的观念。B诗经中记载的选材制琴之法,到了唐代依然有所沿用。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D白虎通论述的琴道
7、承袭与发展了新论琴道的思想。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有千年历史的古琴“九霄环佩”,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演奏。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C中国画的构图与古琴曲的节奏,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D弹奏者的情绪起伏和心境变化,会影响古琴曲弹奏的效果。3 5.从古琴文化中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6 分)【链接材料】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从容抬起:
8、这才心身俱正。红楼梦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小题,共 28 分。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1】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
9、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4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10、(三)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
11、,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取材于王安石伯夷)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适于义而已 适:符
12、合 B.与天下之诸侯 与:赞同 C.不忍事之 忍:愿意 D 太公相之 相:辅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A而伯夷、叔齐耻之 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 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 以待天下之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5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13、)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 分)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1)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樊迟问仁。子
14、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注释:【1】子夏:名商。6 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2-14 题。(共题。(共 12 分)分)竹枝歌竹枝歌【1】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
15、畏狼虎。竹枝歌竹枝歌 苏轼 其三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其四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苏辙诗开篇描写景色,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B苏辙诗中“足悲诉”承“如有嗟”而来,引起下文。C苏轼诗中“似当年”勾连起古今跨越千年的场景。D苏轼诗中描写了人们围观长鲸的场景,令人震撼。13.下列对苏辙、苏轼二人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都描写了人们歌唱的场景。B都用了反问修辞加强语气。C都各自在内容上前后相承。D都
16、形制短小而又立意深刻。14.“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同。(6 分)7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择师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蕴藉深沉。(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文末补记“庭有枇杷树,”,睹物怀人,寄寓悼亡之思。(4)我们可以用屈原离骚中的“,”两句,提醒自己时不我待,不要虚度光阴。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小题,共 18 分。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6-19 题。题。风吹乌桕风吹乌桕
17、童年,在静寂荒远的乡下,我见过几棵孤独的乌桕。它们像一个个有着另外方言的行旅者,偶然经过吾乡,寂寂作了停留。我和弟弟常常在秋天的乌桕树下玩耍,我们那时个儿太小,心太浅,不懂得仰首远眺乌桕霜红的枝头,更不会去体味乌桕的秋天跟其他草木的秋天有什么不同。我们在秋天流连乌桕树下,仅仅为捡拾枝头落下的乌桕子。那些落下的乌桕子被我们一直玩耍着,总要等秋雨长长下过,等白雪飘落又融化成泥,那时乌桕子们终于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游戏才会结束。在偏远乡间,我和乌桕树,曾经是那么近距离地相伴生长着。风把我吹着吹着,我就长大了。风把乌桕吹着吹着,乌桕就老了。我们像小小的乌桕子吗?有一天,我们会长成有着行旅者气质的乌桕吗
18、?秋天去皖南看塔川秋色是一趟不可省略的旅程。从车窗边遥望,窗外秋色已是残山剩水,路边的几棵老树下,霜叶落了一层,那是乌桕的叶子。塔川的秋色,是由乌桕的出场谢幕的。在塔川的水泥路两边,一棵棵新移栽的乌桕,还带着收不住的乡野之气。这些新移来的乌桕,呼应着远处丘陵上的野生乌桕,半认真半散漫地书写着塔川的秋色。看着那些有着明显移栽痕迹的乌桕,我心里微微一疼,莫名起了漂泊感。植物也有漂泊感吗?也有异乡感吗?风吹乌桕,乌桕树会不会像漂泊异乡的人一样,悄悄隐起来,独自承受凋零、别离,承受疼?一年,在江南石台县残雪覆盖的茶山上,有一场文人雅集。初冬的山间,视野放旷,山色幽深,大家在煮茶的松烟袅绕中看茶,看山,
19、看雪。我看到了一棵乌桕。几乎落光叶子的乌桕,孤零零在山顶上,那枝梢上还悬缀着一两片红色的叶子,像个姓氏,在告诉我:这是乌桕。心上一阵疼惜:乌桕在他乡,老了。也许,在我们离开茶山的那个午后,乌桕仅存的一两片叶子也在风里零落最后,只剩下那棵彻底交卸荣华的乌桕,独立于茶山之顶,以异乡者的姿态,在风中,缄默不言。这感觉,很像民谣离家五百里那种离家的淡淡忧伤和眷恋。“若你错过了我搭乘的那班列车,那就是我已独自黯然离去我已离家五百里,如今我衣衫褴褛,依旧一文不名。”许多独处的时光,我循环播放这首歌,一直听,一直听,直到窗外黄昏,晚霞苍黄的余光软软铺在对面楼宇的墙上。这个大地上,有多少离家的人呀,他们或者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