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课时跟踪练(十九)-城市化-高考地理总复习.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课时跟踪练(十九)-城市化-高考地理总复习.doc》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课时 跟踪 十九 城市化 高考 地理 复习
- 资源描述:
-
1、课时跟踪练(十九)城市化一、选择题(2019襄阳模拟)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定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13题。1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 D耕地劳动力房产2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
2、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3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减少,而由于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而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而乙曲线随着建设先增加后
3、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出现主要在阶段二和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A。第3题,读图,结合材料,该村在2001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主要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B。答案:1.D2.A3.B(2019梅州模拟)美、日、德三国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但由于地理历史背景、经济社会条件等差异,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包括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约2.6亿人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占总人口的83.7%。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
4、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仅有2 500万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较大城市,占总人口的30%左右,而有70%的人口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较小城市中。下图示意美、日、德三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据此,完成46题。4甲乙丙分别对应的国家是()A日本、德国、美国 B美国、日本、德国C美国、德国、日本 D德国、美国、日本5三国的城市化进程()A甲国城市化起步最早B二战后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C目前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D三国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6与甲国、丙国相比,乙国城市化模式的优势是()A城市总数量少 B大城市病不严重C小城市数量少 D城市间竞争小解析:第4题,由材料
5、可知,美国城市化水平为83.7%,可知甲为美国;工业革命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再向北美、亚洲等各大洲发展,三国中德国城市化开始最早,可知乙为德国;三国中日本的城市化起步最晚,可知丙为日本,故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三国中乙国城市化起步最早;二战后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目前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三国均出现逆城市现象,所以B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乙国为德国,该国仅有30%左右的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较大城市中,且较大城市人口数量少,小城市数量多,因此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不严重,故B正确。答案:4.C5.B6.B(2019衡水金
6、卷)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7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8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A珠三角技术水平较高B工业化速度最
7、快C人均GDP最低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9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相关性不同说明()A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C珠三角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为正相关关系,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投入,所以C对,B错;而工业化程度高并不一定空气质量差,如珠三角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错;图示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为负相关关系,D错;故选C。第8题,读图可以发现,珠三角R&D经费占GD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