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及器形分析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代 博物馆 收藏 茶盏 分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
2、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器型上,唐代的茶碗或茶瓯口径较大、高度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径,有利于观看茶汤的色泽与变化;高度较矮有利于手的把持。茶盏在成为专门饮茶器具后,唐人在茶盏的器用之外,开始对茶盏有了美的视觉需求。唐 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 口径14.4cm 足径6.0cm敞口卷唇,斜壁,浅腹,玉璧形底足。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底部无釉。白釉莹润,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坚緻。越窑青釉瓷茶碗规格:通高84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83厘米陆羽认为,越州碗的最好造型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的小碗。所谓“
3、口唇不卷”,是说碗的口唇薄平而外侈,“底卷而浅”则是指底壁宽厚的浅圈足而言。像这样的茶碗,不仅饮用适口,而且易于把握,平稳,又不烫手。这件秘色瓷茶碗,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通体为五瓣葵口圈足状,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底径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花纹,既有造型活泼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茶碗在供藏时,因用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包装,至今其图案印痕还在碗壁留有痕迹,为茶碗增添了姿色。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
4、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纹碗,高5.1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7厘米 出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敞口,弧腹,圈足。胎色灰白,外施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青釉不及底,釉层开细片。口沿饰四块对称褐斑,碗内用褐绿双彩绘一朵盛开的重瓣莲花。器型规整,釉色光亮如新。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径14.4cm,足径6.6cm。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
5、cm,口径14.1cm,足径6.5cm。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以束口盏为例一一、束口盏束口盏是建盏内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器型1、盏心盏心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心。2、止釉线止釉线(施釉线)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这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3、盏壁角度盏壁角度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4、指沟
6、、指沟近口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于溢出。5、口缘、口缘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6、胎体、胎体上薄下厚的胎体造成重心下压,茶盏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盏有一种金鸡独立般的挺拔沉稳感觉。而建盏的黑釉衬托著如粥面的茶汤形成强烈对比,阴阳调和,也方便检视斗茶时汤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盏因而成为斗茶的利器。束口宋建窑黑釉兔毫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高6.5cm,口径11.5cm,足
7、径4.2cm。弇口碗,口沿外缘向内束收,深腹、小圈足,施釉不及底,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足外墙竖直齐整,足内浅挖,并深刻一“律”字楷书。釉色青黑浓稠且流动性大,外壁垂淌至近足处,内底积厚釉,口缘则几乎无釉;碗身里外均有结晶析出的青黄色细密线条,随釉流动,深浅相杂,宛如兔毫,故宋人称之为“兔毫盏”。束口北宋建窑油滴盏,高5.9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4.4厘米。束口、斜腹、矮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带有银灰色点状斑纹,并夹杂深色枯枝状纹。该盏之中深色枯枝纹非常特别,十分罕见,其成因为晾坯时坯体产生暗裂,上釉前未修补,致使该处釉层积聚,其型极似剪纸贴花。束口盏束口盏,它的特征是撇沿束口,腹微弧,腹
8、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整个造型呈我们知道,当两条倾斜的线呈这种线型存在时,会相互排斥,相互抗衡,给人以舒展,开阔的视觉印象。而且,这种“V”字线形,体量关系对比强烈,它的口沿部分体量大,圈足部分体量小,两者之间相互衬托,体量小的圈足,衬托出体量大的口沿部更为突出,使视觉感更为明确,反之,体量大的口沿,烘托出体量小的圈足更为精巧,亭亭玉立。“V”字线形。从空间虚实对比来看,束口盏的造型,口沿曲折,外缘向内收缩,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这种凹凸线角,构成的虚实空间比较合理,空间关系虚实相辅,能够丰富造型形体,增强器形特点。从造型的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