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秋战国 时代 城市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公元前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社会发展概况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一、社会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社会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百家争鸣 军事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工具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 2、城市建设 城市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城市商业中心。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2、。城市政治中心 城市军事据点。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城市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选址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西“城”东“郭”的连结布局)春秋战国中原诸城有共同的布局特点,就是由西“城”和东“郭”相结合。这种布局是西周时东都成周首创,随着诸候大国的称王,于是这种王都的布局被先后采用了。1、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位置 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故城东临淄水,西依系水(泥河),由西南小“城”和东北大“郭”连结而成(图P58)。规模 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 万以上。特点(
3、杨宽):小城在大郭的西南角,从其城门和道路的布局看,是坐西朝东的,以东门北门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小城四周有城壕,且在大郭内的城壕较宽深,防卫加强。据最近考古调查,可以断定临淄大郭的时代早于小城。当齐国最早都城临淄时,只筑有一个大城,他们仍然沿用商代的礼制,把宫殿造在城内东北部,所以大城的东北部文化堆积层最厚。年代大致为临淄大郭的建筑可以早到西周时代,而小城的建筑则在战国时代。平面布局 由大郭和小城构成,大郭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周围约17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小城为宫城,位于大郭西南角,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1400米。北部是宫殿区,中心留有高14米、南北长86米的椭圆
4、形建筑基址,今称“桓huan公台”。大郭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郭相接,有道路相连。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2、郑韩都城新郑 位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为西城及东廓两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西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边,遗址中有房基、下水管道和水井,居住区北有残存的烧陶窑址。东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宽著)西城
5、位于东郭的西北,与临淄城布局相似。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西“城”的建筑较早,东“郭”的城墙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时代修筑的。但从文献资料记载看,春秋前期已有郭及郭门,郭门内有大道及市,但当时的郛或郭是“依水为城”,利用洧wi水、黄水等堤防连结而成,并不四面建筑有完整的郭城2017年3月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通过对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郑韩故城的瓮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这是郑韩故城考古工作开展50多年来,经过科学发掘找到的第一个城门。”发掘领队、省
6、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说,通过对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城墙缺口剖面的清理,发现城墙主体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了大面积的修补。同时,在城墙缺口外侧约50米处,发现了一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夯土墙基,和城墙缺口两侧向外突出的墙体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体系。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了保护城门,通常在城门外修筑一个小城,将城门包围起来,这个小城就是瓮城。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守军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就有对郑韩故城瓮城的描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闍yn d,有女如荼。”“闉闍”即为瓮城。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
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后期都城长达539年之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开始对其实施发掘。此次发掘基本廓清了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的结构。同时,考古人员在清理春秋晚期一条道路时,发现一条深约4米、宽达14米的壕沟,和道路并行进入了城内。专家由此推测,这和当时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关,表明城门由下穿的门洞及水门两部分构成,具备瓮城防御体系并有“渠门”。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q巾,聊乐我员。(綦指绿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r l,聊可与娱。(指降红色)译文:信步走出东城门,美女熙
8、熙多如云。虽然美女多如云,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绿佩巾,才能赢得我的心。信步走出城门外,美女熙熙如茶花,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红佩巾,才能同我共双娱。2017年2月挖掘至今,经过近9个月的挖掘清理,距今2400多年的郑国3号车马坑已基本挖掘完毕。目前,已清理出4辆马车,90匹陪葬马匹,是“郑韩故城”内挖掘出土的最大车马坑。河南新郑市是历史上著名的诸侯国都城,从春秋时期的郑国到战国时期的韩国,新郑有500多年的国都史,被后人称为“郑韩故城”。从上世纪60年代起,“郑韩故城”就开始发掘并有重大考古发现。此次发掘的郑国3号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西南角的郑国贵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一代郑国国君墓的
9、专用车马陪葬坑。其中,发掘出土的1号车体量巨大,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等设施,装饰奢华,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舆顶部周边装饰着管状铜器、骨器,刷新了“郑韩故城”内出土马车的纪录。此外,发掘显示,1号车和2号车南北并排,且陪葬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马骨上不见马器具,这符合文献关于郑国陪葬车实行“拆车葬”的记载。郑国车马坑景区主任李宏昌解释说,陪葬车一般分为“整车葬”“拆车葬”“车马混葬”等不同形式,郑国一般实行“拆车葬”。“拆车葬”是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尸体之上。从发掘情况看,3号车马坑陪葬的马车可能是郑国国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车
10、。但具体是郑国哪一代国君,目前还无定论。“由于主墓严重被盗,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也没有相关文字记载,因此墓主人身份难以定论。”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根据目前发掘情况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河南新郑市是东周时期著名的诸侯国都城,其地下埋藏了数不清的文物遗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郑韩故城”就开始发掘并有重大考古发现。今年二月,郑韩故城的三号车马坑再次启动发掘工作,经过五个多月努力,2400多年前的“香车宝马”开始陆续露面。专家介绍,这次发掘的“郑国三号车马坑”,是郑国国君墓的陪葬坑。这辆鞍车是郑韩故城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装饰最豪华的国君用车。古代的
11、鞍车,类似现在的房车,车厢宽1.6米,长两米多,能躺能坐能睡觉。最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它的车棚,就是车的顶盖,非常的清晰,它是由彩席,由伞骨,加上青铜器的装饰,和一些骨头的装饰,像这样豪华的车,并且保存得几乎完整,是非常罕见的。出土的三辆车车身散乱,周围还分布有零散的马骨。考古人员介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所采用的整车葬不同,郑韩故城统一进行拆车葬,即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的底部,然后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的尸体之上。由于年代久远,木质已经完全腐化成泥,文物发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土中找土”,依靠土的颜色和软硬质感来从土中发现文物。3、晋国都城新田 多年前,在今山西候马西北发现一组古
12、城,位于汾水的东南,浍hui水以北。其中平望、牛村、神台三座古城,长宽都在1000米以上,面积大小不等,相互连结成“品”字形,该即是春秋中期以后晋国都城新田,这种布局方式,后来为赵国所沿用,古城的东南23公里以内,是“郭”的区域,至今还没有发现郭城的建筑遗址。候马晋国都城遗址候马晋国遗址平面图4、秦国都城雍 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的294年间,雍城一直作为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庇护着秦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此后,秦虽有新都,但这里的宫殿与宗庙依然继续使用,特别是传统的重要礼仪,还要到雍的祖庙来举行。直到秦始皇时还是如此,
13、秦国礼制,王22岁必须到祖庙举行“冠礼”才能亲自处理政务。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雍古城,在今陕西凤翔城南,南靠雍水,整个城址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宽约3300米,南北约长3200米。雍的主要宫殿和宗庙建筑,都在城内偏西南的中部地区。以西南作为君主和贵族的居住区,是很明显的。不仅宫殿和宗庙都造在城内偏西南地区,而且墓葬也都在城外的西南地区。雍的布局是和中原各国都城制度是一致的。“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苦民矣。”这是史记秦本纪里,西戎使者对秦雍城(位于今凤翔县)的感叹。(穆公时期)秦雍城遗址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由城址(都城)、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