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全章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 文档编号:6089496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6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全章教案.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版 沪科版八 年级 物理 下册 教案 下载 _八年级_沪科版(2024)_物理_初中
    资源描述:

    1、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

    2、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

    3、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表 面状 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 巾棉 布木 板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2、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通

    4、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

    5、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 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时,一定要认清所提供现 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

    6、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 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设计、方法、结论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题1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节 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一)

    7、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效理念,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共点力的合成3、了解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及角度关系。4、理解分力、合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等效替代。(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辨析,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2、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的互评,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二)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实施与结果分析 2、合力的范围教学用具 力的合成实验板、图钉、

    8、橡皮筋、棉线、白纸、直尺、弹簧秤、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按小组顺序提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包括自身想到的问题,并且让所有同学标记在自己的学案上,以备共同讨论交流展示。师:我们按照学案上学习内容的顺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F1F2F等效1、生活中有很多事例:两个力 或者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如(课件呈现):既然它们是等效的,就应该可以等效替代。什么是等效替代呢?生回答:当作用效果相同时,用一个力代替多个力,这就是等效替代。结论:只要我们关注的效果相同,物体的受力就可以等效替代。 师:对于这里谈到的力我们物理上给了定义,即合力与分力。2、生自主展示:如

    9、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个力 叫合力, 那几个力 叫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叫力的合成。思考:我们能否孤立地谈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为什么? 生回答:不能。因为合力与分力单独谈无意义。点拨F2F1F1F23、两个力方向相同和相反,即夹角分别是0和180时两力的合力是多少? 生:方向相同时,;方向相反时,(大减小)齐答4、师:若两个力成任意的一个夹角,如何求合力?请大家根据课前的预习进行探究实验,并完成学案上的问题。请做好的组最后展示。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O呢?生:为了保证效果相同。为什么要作力的图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图?生:因为我们要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所以

    10、必须用图示法。为了尽量减小实验中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读数要尽可能准确,尽量取较大的值,同时每次拉的时候方向必须准确,每次都要达到同一点O实验中若选取弹簧秤来测力,如何选取弹簧秤,也就是说如何判断两个弹簧秤读数是否准确?(讨论并表述)生:选用相同的弹簧秤,量程合适,可互拉一下看读数是否相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我们发现三个力的图示恰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和一条对角线。5、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什么? 齐声朗读: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强调要求熟记师:我们来对该法则进行简单应用。

    11、6、看课本例题并完成下面例题1例1、作图表示以下几种情况下两个力的合力F1F2F1F2F1F2交流讨论夹特殊角情形下的合力:(1)90时,;(2)两力相等且夹角为120时,;学生先展示,再点拨注意:力的合成是等效替代,比如F1、F2的合力是F,那用F替代F1、F2后F1、F2还存在吗?点拨:分析受力的时候不能重复分析。7、交流讨论:两个大小确定、方向未定的力F1、F2,当它们之间的夹角由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合力如何变化?能不能总结出合力的取值范围?生:合力在逐渐减小。合力的取值范围应该是进一步思考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反过来呢?(讨论总结)生:不一定。举例可说明。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无绝对关系

    12、。当堂训练 例2、求下面几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范围1、F1=8N 、F2=10N 2、F1=2N 、F2=10N 3、F1=10N 、F2=10N2N,18N 8N,12N 0,20N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B. 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分力。C. 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这几个力中最小的一个。D. 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这几个力中最大的力答案:CD例4、有两个力,它们的合力为0,如果把其中一个6N的向正东方向的力改变正南方向,大小不改变,它们现在的合力是多少?生黑板展示:,方向向正西南。9、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何求解两个力的合力,那我们该如何

    13、求解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呢?生:先对其中两个力进行合成,接着和第三个力合成,逐次把所有力的合力求出来。(多媒体课件演示)10、什么叫共点力?请牢记: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物体受多个力作用,若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力叫做共点力,见图示。强调牢记作业布置剩余的时间做下发的巩固案,课后完成课本后的“思考与练习”教后反思第三节 力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状态变化的原因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 4、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能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 3

    1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二、课型课时新授课; 一课时。三、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四、教学基本思路: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说明新课教学一、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1、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状态,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否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2、举例说明(课本图6-20、6-21、6-22),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1、二力平衡上面几个例子中,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5、的这几个力叫平衡力进一步举例(课本图6-23至6-25)来加深对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理解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的作用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状态?从而引入下一个问题2、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介绍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小车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静止吗?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平衡?二力平衡时合力的大小是多少?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能够使用的

    16、前提:被研究的物体必须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确认后要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例:(1)静止悬挂的电灯(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3)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对平衡力的作用)4、总结扩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物体所受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与牛顿第一定律不矛盾:让学生讨论课本“交流与讨论”中的问题,总结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巩固练习及讲评1、朗读课本,分析课本中图6-20至6-26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及各力关系2、完成课本P111 作业题课堂小结家庭作业板书设计第三节 力的平衡一

    17、、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平衡力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 二力平衡条件1、作用于同一物体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三、 总结扩展教学反思第三节 力的平衡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

    18、,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

    19、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

    20、法】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

    21、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教学过程分析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 图片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

    22、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猜一猜 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议一议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具体做法: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和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以及合力。活动二:对比演示

    23、、观察归纳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

    24、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议一议2】播放视频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

    25、展学生思维能力。【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环节六:巧布作业,动手动脑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全章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894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