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第1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污染生态学-第1章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染 生态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之间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之间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科学。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理论为基础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灼相互关系。灼相互关系。第一章第一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迁移规律迁移规律 生物体对污染物生物体对污染物吸收、迁移吸收、迁移是研究污染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毒害以及生物体解
2、毒、物在生物体内富集、毒害以及生物体解毒、抗性作用的基础是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抗性作用的基础是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生理、生态、遗传及分子毒性效应的第一生理、生态、遗传及分子毒性效应的第一步。步。本章介绍污染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分本章介绍污染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规律,类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规律,最后阐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几最后阐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几个主要因素。个主要因素。三、污染物的分类三、污染物的分类1、来源分:、来源分:自然、人为自然、人为2、环境因素分:、环境因素分:大气、水土、土壤大气、水土、土壤3、形态分:、形态分:气体、液体、固体
3、气体、液体、固体4、性质分:、性质分: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物理、生物5、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分:一次、二次一次、二次 p5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 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安全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感的时期内,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4、,称为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最高允许浓度50、70、80、90,表示改浓度下有50、70、80、90的生物出现受害症状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一)(一)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黏附和吸收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黏附和吸收 种类:种类:SO2、NOx 光化学烟雾、飘尘、浮尘降尘。光化学烟雾、飘尘、浮尘降尘。过程:过程:1、黏附和吸收、黏附和吸收 2、气孔、皮孔进入。、气孔、皮孔进入。(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的吸收(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的吸收 1,污染物到达植物根部,污染物到达植物根部 途径两个:途径两个:1)、质体流途径)、质体流途径(主要途径)(主要途径)2
5、)、扩散)、扩散(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 1、污染物到达植物表面(根和叶)、污染物到达植物表面(根和叶)到达根的表面两个途径:到达根的表面两个途径:A、质体流途径(质体流途径(mass flow)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随水流到达根的表面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随水流到达根的表面。B、扩散途径、扩散途径 浓度梯度的扩散到达表面。浓度梯度的扩散到达表面。重金属移动速度重金属移动速度(扩散扩散)是很慢的(是很慢的(Zn2+:310-10cm/s,Mn:310-8 cm/s),只),只是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是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
6、面。面。所以污染物主要通过质体流途径到达根表面。所以污染物主要通过质体流途径到达根表面。1)1)、污染物在细胞壁上的吸附、污染物在细胞壁上的吸附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无机物从表皮到中柱(横向移动)的两个途无机物从表皮到中柱(横向移动)的两个途径:径:非共质体通道:非共质体通道:细胞壁和胞间隙运动。水和无机离子细胞壁和胞间隙运动。水和无机离子 共质体通道:胞内原生质体流动和胞间连丝共质体通道:胞内原生质体流动和胞间连丝 不同的物质途径不同:不同的物质途径不同:镉以共质体方式运动镉以共质体方式运动 铅以非共质体方式运动铅以非共质体方式运动 在植物横切面上:在植物横切
7、面上:表皮(皮层和内皮层)中表皮(皮层和内皮层)中PdPd2+2+高,向中柱高,向中柱内降低,以非共质体运输。扩散运动。内降低,以非共质体运输。扩散运动。进入中柱的进入中柱的PdPd主要集中在导管的薄壁细胞中,而主要集中在导管的薄壁细胞中,而导管的很少。导管的很少。镉镉CdCd,不同:,不同:在玉米幼苗根中:皮层的少,中柱的大。在玉米幼苗根中:皮层的少,中柱的大。在中柱中:导管的大,木质部薄壁细胞的少。在中柱中:导管的大,木质部薄壁细胞的少。说明主动运输为主、在高浓度是镉可以通过共质说明主动运输为主、在高浓度是镉可以通过共质体运输。体运输。有研究发现,在较低浓度铅处理时(100 mgL处理玉米
8、5天),玉米叶肉细胞内只沉积少量铅;而经高浓度铅处理(1000凹L时),在叶片维管束内的导管中有大量铅沉积。在透射电镜下,发现铅主要沉积在导管壁上,导管内沉积铅量较少。还发现从导管向外直到周围的叶肉细胞,铅的沉积虽大为减少(彭鸣等1989)。因此,铅主要通过本质部导管到达叶片。进入叶导管的铅跨过维管束鞘,进入叶肉细胞;叶肉细胞壁的部分铅进入细胞后,沿叶绿体外膜沉积,少数进入叶绿体,沉积在类囊体上。在叶肉纫胞中沉积的铅,有一部分通过筛管进入可食部分。有实验证明、豆科植物根吸收的锌经导管输送到成熟叶片,经沉淀后,有一部分进入筛管而运到可食部分。而水稻的Zn经根的导管上升似乎是通过茎节直接转移到筛管
9、,再转移到幼嫩器官。筛管进行短距离运输。叶片吸收的重金属通过导管向下运输。表18,p920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 1、物质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物质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络和活离子状态。2 2、吸收部位:根吸收的部位不同,向地上部移动的、吸收部位:根吸收的部位不同,向地上部移动的速率也有差异速率也有差异。如小麦根尖端14cm区域吸收的离子最易向地上部转移;由更成熟的部位吸收的离子,移动速度就僵得多。3 3、和植物的发育阶段有关,幼小部位吸收的物质和植物的发育阶段有关,幼小部位吸收的物质易向上迁移易向上迁移 王焕校等(1990)在水稻不同发育阶段施硝酸铅,结果以拔
10、节期施铅的地上部含铅量最高。4 4、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浓度过高时,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的速率相应变小。土壤中离子浓度高低影响离子的形态: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浓度低时,则以络合成有机络合物的形态迁移,并按第二种通路进行向效移动,在高浓度情况下,是以游离的离子态形式存在,主要是按非代谢的第一种通路移动。当离子进入内皮层中柱周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使移动速度变侵。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流动性大的元素则可向上运输金属分布在根部。流动性大的元素则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到茎、叶、果实中。如
11、镉的吸收(杨居荣等,如镉的吸收(杨居荣等,1994)1994)作物吸收作物吸收CdCd量及自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比量及自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比率决定和其率决定和其耐受性耐受性机制有关:吸收量相对较低,机制有关:吸收量相对较低,并且大部分果积在根部较少向地上部移动的作并且大部分果积在根部较少向地上部移动的作物,耐受性相对较强;反之易向地上部输送的作物,耐受性相对较强;反之易向地上部输送的作物,耐受性差物,耐受性差(表表1 17)7)。2、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不同。迁移的方式不同。植物可吸收大气汞,也可吸收土壤汞。当植物汞源于气汞时,其地上
12、部汞含量高于根部;源于土壤时,则根汞高于地上部汞第四节第四节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二、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二、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是通过呼吸道、消化管、皮肤等途径(一一)经呼吸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 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呼吸道后通过气管进入肺部,其中直径小于5nm的粉尘颗粒能穿过肺泡被吞噬细胞所吞食;部分毒物如苯并(a)花、石棉、铍等能在肺部长期停留,会使肺部致敏纤维化或致癌;肺泡总面积约55m2,是皮肤的40倍。肺泡上皮细胞膜对脂溶性、非脂湾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度的通透性。因此,当肺泡中吸人的污染物达到一定量,容易进人血液很快引起中毒。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