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一定是理解性的学习.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深度学习一定是理解性的学习.docx》由用户(刘殿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度 学习 一定 理解
- 资源描述:
-
1、张华:深度学习一定是理解性的学习导语:随着第四届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SSLC 2020)的圆满成功,教师同仁们对于”深度学习“的探讨进一步深入。此次研究院特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围绕”深度学习“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为视频文字实录。演讲人 | 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大家好。首先祝贺真爱梦想共同体研究院又一次召开盛会。我今天想用这样的方式跟大家聊聊,究竟什么叫做深度学习、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深度学习。1.什么是”浅层学习“我可以从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讲什么叫做“浅层学习”。我记得在1986年,我从山东省莱芜师范毕业。毕业后我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
2、为了备考文科地理,当时记忆了很多的地理事实。因为1986年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设立了沿海的14个港口开放城市,从最北边的大连一直到最南方的某个城市,一共14个。我在那个时候就想这14个城市怎么记?于是我就用了一个心理学记忆术,事实上是一个雕虫小技。当时我把这14个城市分成了两组、一组七个城市,把每一组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形成了两句七言诗。分别是: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这样就把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城市记住了。当然,如果要考察我学这种知识的效率,从1986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4年,我依然记得它。我用的方法就是“技
3、术”。“技术”是很好听的名字,但事实上用杜威的话说就是“方法的技巧和花招”。这与内容没有关系,我只是为了记住它。但是大家想想看,34年以来,这沿海14个开放城市,我至少大概去了12个左右,但我去那个地方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它是个沿海开发城市,我就只是把这条知识点牢牢的记在脑子里面而已。它除了在那一次成人高考的时候可能会被考到,在我这一生中什么时候还能被再次用到呢?它虽然占据了我大脑的一部分空间,但一生都用不着。这种知识叫做惰性知识。也就是通过某一种方式,无论是技术还是以奖励、以惩罚作为灌输的方式,学生把某一个事实记住了,但永远不会用到,那么这种学习就叫“浅层学习”。概括言之就是以死记硬背的
4、方式掌握学科事实为目的学习就叫浅层学习。浅层学习所获得的是一种惰性知识,这种知识一辈子都不会用到。怀德海认为这种知识的学习“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它不能用。大家再去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这15年如一日的学习,有多少知识是不能用的。如果这种知识不能用,那它就属于惰性知识,学这种知识的过程就叫做浅层学习。这就好像我当年记14个沿海开发城市一样,是毫无意义的。它既不能促进我的理解,又不能够互联应用。那么浅层学习的根源是什么?概括起来我想很可能有两方面的根源。第一是知识论的根源。我们把知识当作专家的发现或发明,放在外部,然后交给老师。老师对知识不做任何改动,他们只是谦卑
5、地等待着去接受专家的知识,然后把接受的现成知识再原封不动地、不做任何改变地交给学生,这种知识就是外部的学科事实。只要我们把知识等同于学科事实,直接记下来就必然会导致浅层学习。但是难道直接知识毫无用处吗?教学难道没有传递功能只有探究功能吗?其实也不是。教学当然有一定的传递功能,但它的占比非常小,而且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通过传递信息的方式让人掌握某种知识,它能够做的事情是极其有限的。例如,为了方便记住重要人物的电话号码,一个幼儿通过重复几遍记住了把爸爸或者妈妈电话号码。某一天走失的话,可以通过拨打父母的电话号码找到回家的路。再例如,救护车的号码是120,报警的号码是110像这种生活当中需要记住的也
6、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是不需要记忆的。所以我认为,传递信息不是没有价值,但它的范围非常有限,且尤其不能探究。120、110、119这样的数字如何探究?父母的电话如何探究?它其实是没法探究的。 但是悲剧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把太多这样鲜活的学科知识变成了让人死记硬背的事实,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浅层学习。这是需要我们坚决改变的,如果不改变这一点,就一定无法培养出核心素养,一定不能走入深层学习,一定会阻碍学生的发展。特别在信息时代,这种方式一定是阻碍学生的进步、阻碍整个社会发展的。这种把知识当作将死的存在,它与人的心灵和人性的性质是相背的。人生下来就带着探究本能、社会交往本能。因此如果把知识变成死
7、记硬背的事实,孤独地去做题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怀德海说过,人的心理是活的有机体。活的有机体最害怕死知识的伤害,死知识如果填充进头脑后,不仅无法使用知识,而且会阻碍人从鲜活的经验中学习。这就回到怀德海当年所说,为什么那些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人,有时候对问题的判断还不如读书很少的家庭妇女?因为读书很少的家庭妇女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反观,如果读了很多书,但不理解此书,无法应用,反而会变得愚腐。所以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第二,除了事实本位的知识观会导致浅层学习之外,自上而下的控制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也是导致浅层学习重要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采用的教育学观念源自前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凯
8、洛夫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系统讲授。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他由此提出了教学过程本质的第一个性质为“教师的主导性”。用他的原话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对学生而言具有法律的性质”,这就叫做主导性、主导取向。第二个性质为课堂教学是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的。换句话说,老师在课堂上只要把学科专家提供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够了。单位时间里传递的越多、越好、越高效,课堂教学就越好。这样的方式就是间接经验观。第三种性质为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所以称作“有教育性”。所以我们传统的教育学教科书源自凯洛夫教
9、育学,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叫做有领导、间接性和有教育性。新中国建国后把这三个观点从前苏联引进,改革开放后80年代又有一批教育学大学教授把凯洛夫教育学转化成中国版的凯洛夫教育学,也就变成了中国教育学的母体或者核心。 所以在今天,大学里给学生讲教育学课的时候,依然有老师通过系统讲授、传递见解经验授课,依然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本质。我认为这是一个过时的教育学、过时的教学内容。但这种控制取向的教学和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又极其配合,所以导致了自上而下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这种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是阻碍我们走向深度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论的根源,必须要改变这种控制取向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它不仅会使人的能力丧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