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607307
  • 上传时间:2020-06-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8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作文 素材 备考 2020 最新 时评 下载 _高中作文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作文素材备考: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 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 目录: 1、 中青报:寻找沟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2、 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3、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4、 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5、 发个朋友圈,为什么还要字斟句酌? 中青报:寻找沟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下称杜甫 )引起 不少国内观众特别是青年网友的热烈关切, 该片主持人和导演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 学教授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 ,他深度参与的其他作品如中华的故事 中国 改革开放的故事等此前同样被国人追捧和喜爱。

    2、 要找到能够相互感知和理解的“共通性” 。杜甫的诗歌及其精神世界在中华文明中 历经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辉, 但是如何让西方观众对他们陌生的诗人同样感兴趣?并且让 中西方观众同时欣赏和喜欢?伍德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人的故事、情感和心灵世界,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共通性。中西文化某些方面能 够实现共通,也在于其间的“理,事,情” 。杜甫的伟大,在于其传世诗歌的形式之美, 还在于他具备打动观众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语言的能在不同文化中流转的 “共通性” 内容, 即对生命疾苦的关注是生命受困之时的坚韧和达观, 是在自然和天地中感受到的沉 郁和壮阔之美。杜甫一生随唐王朝兴衰而起伏颠沛,但是,他对国家的情意、对妻子的 爱

    3、意、对孩子的歉意、对朋友的诚意,这是人心最根本的共通之“理” 。这个“理” ,不 会因为肤色、人种、民族、国家的差异就有所不同。 杜甫一生所为之事,大多是在困顿中坚持、于险阻中奔波、在无望中努力,他的诗 歌中始终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对山河的热爱,对家国的心愿,虽沉郁凝重,但神 思飞扬,创造了一个自由且丰沛的情感世界。因而,杜甫既活在历史中,也活在当下; 既活在中国,也活在世界。伍德是在讲杜甫的故事,也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要带着“温情和敬意”走进他者的文化。钱穆先生曾主张用“温情和敬意”对待中 国古代文化和制度。细致观摩杜甫和中华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我们足以感受到 这种“温情和敬意”

    4、。伍德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让中国观众感觉到尽管是外国人 制作的这部纪录片是真实的,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诗人的肖像,他们会赞同也会感到 舒服,就像中华的故事一样。 如果制作一部关于外国文化的电影, 而这种文化中的人们觉得这部电影不符合他们 的感情,也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那么整个事情就毫无意义了。 杜甫及中华的故 事 ,其视角、态度和话语,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他者”对“自我”文化的尊敬和温情, 也体会到一种友善和真诚。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温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比 如,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小女孩背诵杜甫的诗歌,就很好地传递了这种温暖,以及古老 故事在现实中国的传颂。 伍德认为,虽然大多数人是通过翻译

    5、来阅读世界上伟大的诗歌,这比不上通过母语 的阅读,尤其像杜甫这样在语言、节奏和典故层次上如此成熟、丰富的诗人,但是,伟 大的诗人能在不同文化间产生共鸣,他诗歌中的人类心灵世界,在英语文化中同样非常 强烈,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兵车行 。 选择合适、恰切的讲述方式和结构。 杜甫及此前的中华的故事都选择了把 旅行、生活文化、风景和遇见与讲故事的人融合在一起。伍德像一个寻访者,踩在中国 的大地上,行走在现实与古老并行的路上,用脚步、心思和目光去丈量、打量和思量中 华文化的模样,在中国当代探寻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通过杜甫当年的实际旅行来跟踪杜甫的生活故事。在杜甫中,伍德从洛阳到西 安,从奉先一直

    6、到成都,顺流而下到白帝城,再到长沙和平江。在实地行走的过程中, 切身感知杜甫一生的行走,历史就此铺展开来,人物从史书中跃然而出。对于任何一种 文明的寻访之旅,必须是语境化的,如果不能在长出一种文明的土壤中去发现其适宜性 和必然性,就无法知晓其文明为何以某种特定形式展示出来。 无论是“他者”视角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还是我们关于中国故事的自我叙述,找 到可以融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以及合适的讲述者和讲述方式,并以温情、 平等和敬意之心来对待,都是优秀中华文化如何实现全球有效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伍 德说,自从数年前的中华的故事开始,他一直非常热衷于拍摄一些客观并且积极描 述中国人民及其文化

    7、的电影(纪录片) ,所以才有纪录片杜甫的诞生,而伍德拍摄 系列中国题材纪录片持续受到热烈欢迎的秘密,或许都在于此。 人民日报学术随笔: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俞荣根 中华文明绵延 5000 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流传下浩如烟海的法律典籍, 成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汲取传统法律思想的智慧,一 个前提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学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不过,在对我 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读。比如,一些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史的 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 ,即把我国古代法

    8、归纳为“律”和“令”两 种法典形式。 “律” “令”都属于“公法” , “律”即刑律, “令”是对“律”的延伸、补 充和细化。对“律令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但不能将我国古代法仅仅归纳为“律令体 制” “律令法系” , “律令”并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传统中华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我国 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 少学者称为“礼法” ,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早期研究者中曾有人认为: “西人所谓法 者,实兼中国之礼典。 ”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礼典,也要纳入法律的范畴内。汉代就有 傍章作为礼典,唐代大唐开元礼集

    9、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作为典章 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定道德规范。同时,几乎历朝历代都 会修订法律。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律典以其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 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 唐律疏议是传统律典的代表作。此外, 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 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 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 家法族规、 村规寨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 面。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偏重刑律,而民事法律不发达。实际上,只要存在民间 活动,相应的规范就会存在,只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国古代存在 大量礼

    10、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容扎根社会土壤,深入百姓心田,成为一种生活的 常理、常情、常识,并一代代口耳相传。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 加以规范和调整。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祖宗血脉、财 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 “礼法之治” 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夏商周三代之时, 夏有 “夏 礼” “禹刑” ,商有“殷礼” “汤刑” ,周有“周礼” “九刑”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 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 制领域向“礼”回归。同时,礼典和民间礼俗习惯法都有所发展。不同规范形式有其各 自

    11、作用领域,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 系。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 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 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 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 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 ,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 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对于“礼法”一词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 “礼法” 是一个法哲学范畴,也是一个治理概

    12、念。 “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 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 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学者在研 究中需要注意这些内容,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加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 更为全面准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在传统法律文化这个园地中辛勤耕耘,为法 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魏 寅 61 岁的万雪琴,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学员。今年 3 月,这所老年大学开 通“空中课堂” ,万雪琴第一时间进行了注册。白

    13、天要照顾外孙女,她就利用空闲看时 间短、 集数少的课; 晚上 10 点以后, 就看时间长、 集数多的课。 平均每天学 35 门课, 一个多月以来,她已经学完了茶艺、隶书、楹联等多门课程。此外,万雪琴还给同学推 荐优质网课,并组织交流互动,帮助大家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荀子劝学有云, “学不可以已” 。学无止境,而之所以要“劝学” ,是因为养成 学习自觉并不容易。每天学 46 个小时的万雪琴则相反,她不仅不需要别人“劝学” , 就连女婿“劝她少看会儿”都不听。她说: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到了这个年纪睡得少, 有时间可以多学些知识。 ”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一生而不是学一阵的品质,

    14、难能可贵。 近段时间以来,像万阿姨这样走红网络的“学习达人”还有不少。在武汉的方舱医 院, 一位年轻人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 在河南洛宁, 一个初中女孩每晚去村委会 “蹭网” , 不落下一门功课;在湖北五峰,一名小学生在卤味店里的案板下,聚精会神上网课 一个个动人场景说明,无论身处何地、条件怎样,只要想学习,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人们 汲取知识的脚步。正如网友所说: “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 一个家住珠峰脚下的大二男生,为了不错过每一次和老师“面对面”上课的机会, 每次都要骑摩托去找网络, 来回近 6 个小时。 学习是自我提高的机会, 不浪费每个机会, 就要更自觉一些、更主动一些、更自律一些。认真学习

    15、有用的知识,理应困而学之、学 而不厌。 有人说,学习是“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 。疫情给人们带来了不小冲击,原有的生 活节奏打乱了, 原本的学习计划搁浅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人们对学习也有了新认识: 在线教育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有益补充, 知识供给更丰富、 知识获取更便捷; 烹饪、 维修、手工等技能增长为生活添加一抹亮色,以劳动乐趣充实身心。在这个过程中,人 们往往不是“被迫成才” ,而更乐意“自愿成长” ,不负居家时光,用乐观、豁达心态迎 接挑战和机遇。 古人云,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我们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 止境。每个人都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跬步以至千里, “

    16、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 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能早日建成。 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邹翔 人民日报评论 “连我们喜欢吃的活鱼都组织供应,武汉不孤、湖北不孤。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 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一位代表回忆起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国各地在湖北最艰难的时候搭把手、拉 一把时这样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殷殷叮嘱: “武汉人喜欢吃活鱼, 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 。此后,一车车活蹦乱跳的鲜鱼从四面八方向武汉集聚, “游”上了武 汉市民的餐桌。百姓餐桌,民生大事。对群众基本生活的牵挂,折射出我们党深厚的为民情怀。 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

    17、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要求“保持疫情期间基本民生服 务不断档” ,部署“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号召“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在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为抗击疫情筑起坚强后盾。眼下,要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六稳”工 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保障和改善民 生的兜底作用需要继续加强。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必须切实把民生工作 抓实抓细,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实” 。民生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

    18、性工程,衣食住行、水电燃气、通信供 暖,莫不是群众利益所系、民生关切所在。抓实民生意味着实实在在,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每 一个方面都容不得马虎敷衍。例如稳住居民“菜篮子” ,需要保证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等基本生活物资 质量优、种类丰、价格稳,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有可能影响百姓生活。从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 作用到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从全面落实稳就业举措到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加强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必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在办好事、 办实事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暖” 。民生工作是“暖心”的工作,需要把群众冷暖放在

    19、心上,紧紧围绕 人民群众的心头之困、 生活之急、 发展之忧, “多做一些雪中送炭、 急人之困的工作, 少做些锦上添花、 花上垒花的虚功” 。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努 力把疫情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疫情给中小学生上学、学龄前儿童上幼儿园带来实际困 难,给餐饮、旅游等服务业造成诸多不利,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 业造成一定影响。托底民生,就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出台帮扶、减负、稳 岗、扩就业等各项暖心措施。用真心、见真章,民生项目就能切实成为暖心项目,提高人民群众的幸 福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

    20、凝聚民力。抗击疫情过程中,武汉“12345”市长专线日办理 1 万多条市 民诉求意见和求助信息,相关部门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率,更好听民声、畅民意、解 民忧、纾民困。每位市民来电可能只是“12345”日接听量的万分之一,但诉求能否解决,对他的影响 就是 100%。用 100%的负责态度回应民生诉求、解决民生困难,民生举措就能温暖人心、安稳民心。 发个朋友圈,为什么还要字斟句酌?发个朋友圈,为什么还要字斟句酌? 董晓伟董晓伟 人民日报评论人民日报评论 近期,微信上线了一个新功能,首次支持修改微信号,每个用户一年可以修改一次。不少用户拍 手叫好,终于可以跟曾经那些幼稚甚至“中二”的微信

    21、名说再见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用户不满 意,希望能够增加“朋友圈内容可以二次编辑”的功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朋友圈里的那些事儿。 先问个问题,你是“朋友圈困难户”吗?这个从去年火到现在的词儿,指的是“在朋友圈发个动 态也要思前想后,不断反反复复修改编辑,最后觉得不发或者只发个表情比较好” 。这种字斟句酌的纠 结并不是个案,在社交媒体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人生活时间的背景下,这种心态已经成了常态。 英国一名研究者在他最新发表的论文中,将用户的这一纠结准备过程称为社交媒体的“排练舞台” 。他 认为社交媒体的可编辑性和异步性,让用户得以建立一种独特的排练舞台。在排练舞台中,用户可以 编辑、打磨自己发

    22、送的信息,甚至在有必要时推倒重来。尤其是他提到,这种排练对于“面子”的保 护和“身份”的建构至关重要。 说起舞台,有句俗语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所有看过表演的人都知道,舞台上的绝美表 现离不开舞台下的辛苦排练。从舞台表演到社交媒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空间,放在一起竟然 意外的贴切。其实这也很好解释。正如舞台表演需要观众检验一样,很多人发朋友圈的目的就是为了 交互。当按下“发表”的那一刻,其实就开始了等待检验的过程。文字有没有呈现我的完美状态?发 出来的照片有没有拍好?会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会不会没有人给我点赞?发多了大家会不会烦 渴望与忐忑交织、兴奋与顾虑并存,字斟句酌的排练也就

    23、不难理解。 其实,与其说大家在意的是朋友圈内容有没有编发好,不如说是担心有没有收获朋友圈的肯定。 社交媒体打破了人们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丰富了交流互动的方式,但与此同时,少了面对面的交 流,随之而来的是孤独感倍增。人终归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展示自我,需要获得认可。社交媒体的一 大特性,就是通过用户精心编辑发送的信息,让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生产自我形象的能力, 从而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一言以蔽之,对不少人来说,编辑的是朋友圈,经营的却是形象。 只是,朋友圈展示的形象毕竟不能跟真正的生活划等号。有人朋友圈里岁月静好,生活中鸡飞狗 跳;有人朋友圈中恩爱幸福,生活中每天争吵;有人朋友圈里勤奋积极

    24、,生活中又丧又躁。在传播学 里有一个“拟态环境”的概念,说的是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投 射,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性地对新闻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再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信息环境。在某种 程度上来说,朋友圈也是用户自己建构的拟态环境。从假装环游世界,到打造精致人设,经过经营和 包装的生活,并不真实。 现在,还有不少人不再发朋友圈。除了不敢发、不知道发什么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将生活重 心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 需要宣泄心情的时候, 不再在朋友圈里找共鸣; 需要珍藏生命中的精彩时刻, 也不再通过朋友圈进行记录;需要收获肯定的时候,也不再在朋友圈里看点赞数。其实,发朋友圈没 错,但认真生活更美。把字斟句酌的朋友圈“排练舞台”挪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现一方更美好的 天地。 这正是:与其朋友圈字斟句酌,不如现实中好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作文素材备考:2020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时评.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730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