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十四章胶体化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物理化学第十四章胶体化学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化学 第十四 胶体化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子溶液Colloid Chemistry物理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的科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的科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胶体化学又常被称为胶体化学又常被称为胶体与界面科胶体与界面科学学。胶体胶体是物质以是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一定分散程度所存在所存在的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质质。胶体的溶液称为。胶体的溶液称为溶胶溶胶。.14.1 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性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2、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而另一种呈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例如:云,牛奶,珍珠.一、分散体系的分类真溶液胶体分散体系粗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憎液溶胶亲液溶胶.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1.真溶液(分子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的单相,热力学稳定。分散相粒子半径小于1 nm。2.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相粒子半径1 nm100 nm。高分散的多相体系,粒子有自动聚集的趋势,热力学不稳定。3.粗分散体系 分散相粒子半径大于1000
3、 nm,多相体系,热力学不稳定。.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1.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A.液-固溶胶 如油漆,AgI溶胶B.液-液溶胶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C.液-气溶胶 如泡沫.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A.固-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B.固-液溶胶 如珍珠,某些宝石C.固-气溶胶 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A.气-固溶胶 如烟,含尘的空气B.气-液溶胶 如雾,云.按胶
4、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1.憎液溶胶 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溶剂与粒子间亲合力弱。溶剂蒸发后,再加入溶剂无法再形成溶胶。不可逆体系。胶体化学的主要研究体系2.亲液溶胶 溶剂与粒子(大分子)间亲合力强。溶剂蒸发后,产生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大分子溶液.(1)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在1-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高但有动力稳定性和乳光现象具有很大相界面的高分散体系。(2)多相不均匀性 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相界面,比表面很大。(3)聚结不稳定性 粒子有很大的界面,很高的界面能,有自动聚
5、集的趋势热力学上不稳定。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14.2 溶胶的制备与纯化溶胶的制备与纯化一、溶胶制备一、溶胶制备 分子分散体系胶体体系分散法粗分散体系凝聚法1分散法分散法(1)研磨法(2)超声分散法(3)电孤法2凝聚法凝聚法(1)物理凝聚法(2)化学凝聚法.化学凝聚法化学凝聚法 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初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在下形成溶胶。稳定剂:某一过量的反应物。A.复分解反应制硫化砷溶胶 2H3AsO3(稀)+3H2S As2S3(溶胶)+6H2OB.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 FeCl3+3H2O(热)Fe(OH)3(溶胶)+3HCl.C.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硫溶胶 2H2S
6、(稀)+SO2(g)2H2O+3S(溶胶)Na2S2O3+2HCl 2NaCl+H2O+SO2+S(溶胶)E.离子反应制氯化银溶胶 AgNO3+KClAgCl(溶胶)+KNO3D.还原反应制金溶胶 2HAuCl4(稀)+3HCHO+11KOH 2Au(溶胶)+3HCOOK+8KCl+8H2O .二、二、溶胶的净化溶胶的净化(1)溶胶的净化:除去过多的电解质,使胶体稳定、不聚沉。但不能使电解质全部除去,否则胶体在不带电情况下也会容易聚沉。(2)溶胶的净化的方法 渗析法: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分离出溶胶中多余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超过滤法:利用吸滤或加压的方法使胶粒与含有杂质的介质在压差
7、作用下迅速分离。.三、三、溶胶的溶胶的形成条件形成条件和和老化机制老化机制 溶胶形成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即:溶胶形成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即:晶核的晶核的形成形成和和晶体的生长晶体的生长。晶核形成过程的速率决定于形成晶核形成过程的速率决定于形成和生长两个因素:和生长两个因素:(1 1)晶核形成的速率)晶核形成的速率 1()Qsvks(2 2)晶体长大的速率)晶体长大的速率 2()QsvDA 要得到分散度很高的溶胶,则必需控制两者的值,要得到分散度很高的溶胶,则必需控制两者的值,使使 很小或接近于零。很小或接近于零。2vQ过饱和浓度过饱和浓度 s 固体溶解度固体溶解度D溶质扩散系数溶质扩散
8、系数 溶质粒子移动距离溶质粒子移动距离 即使是经过纯化后的胶粒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慢慢增即使是经过纯化后的胶粒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慢慢增大,最终导致沉淀,这一过程称之为大,最终导致沉淀,这一过程称之为溶胶的老化溶胶的老化,老化,老化过程是自发过程。过程是自发过程。.固体的溶解度与颗粒的大小有关,颗粒半径与其相固体的溶解度与颗粒的大小有关,颗粒半径与其相应的溶解度之间服从应的溶解度之间服从Kelvin公式公式:2121211lnsMsRTRR 若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同时在一个溶胶中,较小颗粒若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同时在一个溶胶中,较小颗粒附近的饱和浓度大于较大颗粒的饱和浓度,结果是附近的饱和浓度大于较大颗粒的饱
9、和浓度,结果是小者小者愈小,大者愈大,直到小颗粒全部溶解为止愈小,大者愈大,直到小颗粒全部溶解为止。而大颗粒大到一定程度即发生沉淀,这就是而大颗粒大到一定程度即发生沉淀,这就是产生老产生老化化过程的原因。过程的原因。.四、均分散胶体的制备和应用四、均分散胶体的制备和应用 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可能制备出形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可能制备出形状相同、尺寸相差不大的沉淀颗粒,组成均分散相同、尺寸相差不大的沉淀颗粒,组成均分散系统。颗粒的尺寸在胶体颗粒范围之内的均分系统。颗粒的尺寸在胶体颗粒范围之内的均分散系统则散系统则称为均分散胶体系统。称为均分散胶体系统。Perrin用大小均匀的藤黄粒子作悬浮体
10、,证用大小均匀的藤黄粒子作悬浮体,证明了明了Einstein理论理论的正确性:的正确性:16RTDLr1.制备制备.制备制备均分散系统均分散系统的的方法方法有:有:(1)沉淀法;沉淀法;(2)相转移法;相转移法;(3)多组分阳离子法;多组分阳离子法;(4)粒子粒子“包封法包封法”;(5)气溶胶反应法;气溶胶反应法;(6)微乳液微乳液法等。法等。2.应用应用(1)验证基本理论)验证基本理论;(2)理想的标准材料)理想的标准材料;(3)新材料)新材料;(4)催化剂性能的改进)催化剂性能的改进;(5)制造特种陶瓷。)制造特种陶瓷。.14.3 溶溶胶的动力性质胶的动力性质一、一、布朗运动布朗运动 胶粒
11、在其它质点的作用下作无规则运动胶粒在其它质点的作用下作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是胶体粒子的热运动。胶体粒子的热运动。爱因斯坦-布朗运动平均位移平均位移公式:2/1)3(rLRTtx 式中,为t时间间隔内粒子的平均位移,r为粒子半径,为分散介质的粘度。x当半径大于5 m,Brown运动消失。.根据菲克第一、第二扩散定律,可得根据菲克第一、第二扩散定律,可得:D:扩散系数扩散系数。其物理意义为:单位。其物理意义为: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
12、面积的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二、二、扩散与渗透压扩散与渗透压 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的现象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的现象扩散。扩散。txD22.这样,由D r m M(胶粒摩尔质量)334rm LrmLM334与爱因斯坦平均位移公式结合,可得:DtLrRTtx26)(2LrRTD6.渗透压:渗透压:由于由于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介质分子,而介质分子或外加的电解质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所以或外加的电解质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所以胶粒有从化学势高的一方向化学势低的一方胶粒有从化学势高
13、的一方向化学势低的一方自发渗透的趋势。自发渗透的趋势。RTVn 溶溶胶的渗透压值很小胶的渗透压值很小,实验中很难精确测,实验中很难精确测出。出。但对于但对于高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或或胶体电解质溶液胶体电解质溶液,由于溶解度大,渗透压可通过实验由于溶解度大,渗透压可通过实验测定。测定。.多相分散体系中的物质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沉降产生浓度差,导致反方向扩散作用,当扩散速率等于沉降速率时,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各高度处胶粒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沉降平衡。三、沉降与和降平衡三、沉降与和降平衡.在达到沉降平衡时,可推导得:在达到沉降平衡时,可推导得:)()(34exp12312xxRT
14、LgrNN介质粒子 式中式中N1、N2分别是高度分别是高度x1和和x2处单位处单位体积内溶胶的粒子数。体积内溶胶的粒子数。1.1.沉降平衡中粒子的分布沉降平衡中粒子的分布高度分布公式高度分布公式固定固定(x2 x1),粒子粒子,N2/N1。r ,N2/N1。.表表14.2 一些分散体系中高度分布定律的应用一些分散体系中高度分布定律的应用分散体系分散体系粒子直径粒子直径/nm粒子浓度降低一粒子浓度降低一半时的高度半时的高度/m氧氧 气气高度分散的金溶胶高度分散的金溶胶超微金溶胶超微金溶胶粗分散金溶胶粗分散金溶胶藤黄的悬浮体藤黄的悬浮体0.271.868.3518623050002.152.510
15、221073105 粒子半径越大,浓度降低一半所需高度越小,粒子半径越大,浓度降低一半所需高度越小,说明粒子沉降越快。说明粒子沉降越快。.2.沉降速度沉降速度 对于粗分散体系对于粗分散体系(一个半径为一个半径为r的球形粒子的球形粒子)grF)介质粒子重力(343dtdxrdtdxfF6阻力当粒子以当粒子以恒速沉降恒速沉降时,其时,其 ,则有,则有阻力重力FFdtdxrgr6(343)介质粒子.gdtdxr)(2)/(9介质粒子(14.11)若已知若已知 、和和 ,则可以从测定的粒子,则可以从测定的粒子沉降速度沉降速度 来计算粒子的来计算粒子的半径半径 r。粒子介质dtdx 将将上上式改写为球形
16、质点在介质中的沉降公式式改写为球形质点在介质中的沉降公式9(22grdtdxv)介质粒子.结论结论:(1)vr2,粒子半径增大时,沉降粒子半径增大时,沉降速度显著增加,粒子越小,沉降速度速度显著增加,粒子越小,沉降速度越慢。越慢。(2)v1/,黏,黏度增大时,沉降速度增大时,沉降速度减小。度减小。落球式粘度计落球式粘度计的设计原理。的设计原理。.3.超离心力场下的沉降平衡超离心力场下的沉降平衡)(2)(34ln21222312xxLrNNRT介质粒子)()/1(ln22122212xxccRTM粒子介质 胶团的摩尔质量或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胶团的摩尔质量或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式中式中为
17、超离心机旋转的为超离心机旋转的角速度角速度,x为从为从旋转轴到溶胶中某一截面的距离。旋转轴到溶胶中某一截面的距离。.14.4 溶溶胶的光学性质胶的光学性质 一、一、Tyndall效应效应丁达尔现象实质是光的散射光的散射 Tyndall现象又称乳光现象 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光散射现象光散射现象 当光束通过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当光束通过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一部分被吸收吸收、反射反射或或散射散射。可见光的波长约在。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 700 nm之间。之间。(1)当光束通过)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粗分散体系,由
18、于粒子大于入射光,由于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反射,使体系,使体系呈现混浊呈现混浊。(2)当光束通过)当光束通过胶体溶液胶体溶液,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见,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主要发生光波长,主要发生散射散射,可以,可以看见乳白色看见乳白色的光柱。的光柱。(3)当光束通过)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看不见散射光。.二、二、Rayleigh公式公式 1871年,Rayleigh研究了大量的光散射现象,导出了散射光总能量的计算公式:022212221222422
19、)cos1()2(29InnnnRVI I0为入射光强度,为入射光强度,为观察方向与入射方向的夹角,为观察方向与入射方向的夹角,I为为 方向、散射距离为方向、散射距离为R处的散射光强度,处的散射光强度,n1、n2分分别是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粒子的折射率,别是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粒子的折射率,为单位体积为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中的粒子数,V为每个粒子的体积,为每个粒子的体积,为入射光的波为入射光的波长。长。.(2)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愈显著。(3)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大,则散射光愈强。高分子真溶液折射率相差较小。(4)散射光强度与粒子的数密度成正比。(1)散
20、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0221222122423)2(24InnnnVII.令:令:02212221223)2(24InnnnK334434crKrKccVKI(14.15)42VKI 则则 ,因为,因为 ,Vc334rV32121)(rrII2121ccII同浓度同浓度溶胶:溶胶:同粒径同粒径溶胶:溶胶:乳光计原理乳光计原理.浊度的定义为:浊度的定义为:0ltI/IetI0Il 透射光强度透射光强度 入射光强度入射光强度 样品池长度样品池长度 浊度浊度浊度的物理意义:浊度的物理意义:l1/e/IIt10当当浊度计浊度计的用处:的用处:当光源、波长、粒子大小相同时,溶胶的浓度不当光源
21、、波长、粒子大小相同时,溶胶的浓度不同,其透射光的强度亦不同,由浊度计算浓度。同,其透射光的强度亦不同,由浊度计算浓度。.三三、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测定、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测定 超显微镜分辨率高,可以研究半径为5150 nm的粒子。超显微镜观察的不是胶粒本身,而是观察胶粒发出的散射光。从而间接测定胶体粒子的大小。3/13)43(34mrrm 若体积为V的溶胶中,粒子数目为N,则:m=cV/N.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的信息:(1)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2)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粒子大小不同,散射光的强度也不同。(4)观察胶粒的布朗运动、电泳、沉降和凝聚等现象。(3)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
22、对称性。.14.5 14.5 溶胶的电学性质溶胶的电学性质一、电动现象一、电动现象 产生的原因:胶体粒子带电。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沉降电势、流动电势。在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的固、液两相可在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的固、液两相可发生相对运动;反之,在外力作用下,迫使发生相对运动;反之,在外力作用下,迫使固、液两相进行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固、液两相进行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溶胶这种与电势差相关的运动称为差。溶胶这种与电势差相关的运动称为电动电动现象现象。.二、电泳二、电泳电泳装置电泳装置 若胶粒带正电,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若胶粒带负电,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胶粒在电场中运动速率:KEv为介质的介
23、电常数,为介质的粘度,E为电场强度,为电势。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球形粒子球形粒子K=6棒形粒子棒形粒子K=4.生物化学:电泳法分离和区别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生物化学:电泳法分离和区别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医学:利用血清在医学:利用血清在纸上的电泳纸上的电泳,在纸上可得到不同蛋,在纸上可得到不同蛋白质前进的次序,反映了其运动速度,以及从谱带的白质前进的次序,反映了其运动速度,以及从谱带的宽度反映其中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差别,来诊断疾病。宽度反映其中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差别,来诊断疾病。电泳的应用电泳的应用测量电泳的仪器与方法测量电泳的仪器与方法显微电泳显微电泳界面
24、移动电泳界面移动电泳区域电泳区域电泳 .在外电场作用下,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不动胶体粒子不动而分散而分散介质作定向移动的现象。介质作定向移动的现象。三、电三、电渗渗 若分散介质向阳极移动,则分散介质带负若分散介质向阳极移动,则分散介质带负电,固定相(溶胶)带正电。若分散介质向电,固定相(溶胶)带正电。若分散介质向阴极移动,则溶胶带负电。阴极移动,则溶胶带负电。电渗速率公式:4IvI为电流,为电导率.四、四、流动电势流动电势 在外力作用下,胶体粒子不动而分散介质作定向移动时而产生的电势差。流动电势测量装置 流动电势是电电渗的反现象渗的反现象。.五、沉降电势五、沉降电势 胶体粒子在外力场(重力
25、场或离心场)作用下,在分散介质中作定向移动而产生的电势差。沉降电势是电泳电泳的反现象。的反现象。沉降电势测量装置图沉降电势测量装置图.14.6 双电层理论和双电层理论和 电势电势 一、一、胶粒表面电荷的来源胶粒表面电荷的来源 1.电离电离 2.吸附吸附 根据根据法扬斯法扬斯(Fajans)规则规则,胶核胶核优优先吸附先吸附那些与那些与胶核具有相同组分胶核具有相同组分而易而易于建成胶核晶格的离子。于建成胶核晶格的离子。3.晶格取代晶格取代.在分散介质中一部分反号离子被束缚在胶在分散介质中一部分反号离子被束缚在胶体离子周围,形成体离子周围,形成紧密层紧密层;另一部分由于扩;另一部分由于扩散的影响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