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5章-频率特性解析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6042915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PPT
  • 页数:86
  • 大小:2.7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5章-频率特性解析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频率特性 解析 课件
    资源描述:

    1、1第五章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法 5.1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5 稳定裕量稳定裕量 5.6 闭环频率特性闭环频率特性 5.7 频率特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21 频率法的思路是:频率法的思路是:建立频率特性建立频率特性 作为一种数模作为一种数模 相应的系统分析方法相应的系统分析方法 频率指标频率指标 利用与时域指标的对应关系利用与时域指标的对应关系 转换成转换成时域指标时域指标2 频率法的特点:频率法的特点:(1)应用奈氏稳定判据,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研究应用

    2、奈氏稳定判据,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稳定性,而不必解特征方程的根;闭环稳定性,而不必解特征方程的根;(2)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实验方法测出;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实验方法测出;(3)用频率法设计系统,可使噪声忽略或达到规定的程用频率法设计系统,可使噪声忽略或达到规定的程度;度;(4)频率法可用某些非线性系统。频率法可用某些非线性系统。35-1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trtcdttdcT 11)()(TssRsC解:解:RC电路的微分方程为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式中,T=RC。网络的传函为:。网络的传函为:R C r(t)c(t)例:例:RC线性电路,当输入为正弦电压线性电路,当输入为

    3、正弦电压r(t)=Asin t 时,时,c(t)的稳态输出为多少?的稳态输出为多少?4如果输入为正弦电压如果输入为正弦电压r(t)=Asin t,c(t)的稳态输出:的稳态输出:AC sTss221()1 A TA TAsTTTsTs222221()1()1()1/tTA TA TAc tettTTT222()cossin1()1()1()sstA TAc tctttTT22lim()()cossin1()1()ATttT2cossin1()5ATttTTT2221cossin1()1()1()AtTT2sin(arctan)1()ATttT2cossin1()css(t)1 T6 tr(t)

    4、arctansin(1)(lim22TtTAtct css(t)t r(t)t0css(t)t07由此可见:由此可见:网络的稳态输出电压仍然是正弦电压,其频率和输入网络的稳态输出电压仍然是正弦电压,其频率和输入电压频率相同。电压频率相同。稳态输出电压幅值是输入电压幅值稳态输出电压幅值是输入电压幅值 ,是是频率频率 的函数,称为的函数,称为RC网络的幅频特性。网络的幅频特性。2)(1/1T )arctansin(1)(lim22TtTAtct 稳态输出电压相角比输入电压相角迟后了稳态输出电压相角比输入电压相角迟后了arctan T,是频率是频率 的函数,称为的函数,称为RC网络的相频特性。网络的

    5、相频特性。TjTjTeeTjjTj 1111)(1111arctan2 上式完全地描述了网络在正弦输入电压作用下,稳上式完全地描述了网络在正弦输入电压作用下,稳态输出电压幅值和相角随正弦输入电压频率变化的规律,态输出电压幅值和相角随正弦输入电压频率变化的规律,称为网络的称为网络的。8 即把传函中的即把传函中的s 用用j 代替就可得代替就可得到频率特性。到频率特性。TjTjTeeTjjTj 1111)(1111arctan2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Tj 11Tj 11 相频特性相频特性|1111 jssTTj 下面证明对图所示的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与频率特下面证明对图所示的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与频

    6、率特性的关系,性的关系,。G(s)c(t)r(t)sGG s j(j)()9mmmmnnnnb sb sbsbC sG sR ssa sasa1011111()()()ttrrr trtee jj000()cos22 假设假设mmmmnnnnb sb sbsbrrsa sasass10110011111()2j2j niiiCDBssss1()jj nsittiic tC eBeDejj1()()10nsittiic tC eBeDejj1()()ttc tBeDejj()srBG sR ssG 0j()()(j)(j)2srDG sR ssG 0j()()(j)(j)2 tGtGsrrc t

    7、GeGej(j)j(j)00()(j)(j)22r GtG0(j)cos(j)sGG s j(j)()111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指线性系统或环节在正弦函数作用下稳态:指线性系统或环节在正弦函数作用下稳态输出与输入复数符号之比对频率的关系特性,用输出与输入复数符号之比对频率的关系特性,用G(j)表示。表示。物理意义:反映了系统对正弦信号的三大传递能力物理意义:反映了系统对正弦信号的三大传递能力幅幅2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稳态输出与输入振幅之比,用稳态输出与输入振幅之比,用A()表示。表示。A()=G(j)3 相频特性:相频特性:稳态输出与输入相位差,用稳态输出与输入相位差,用 ()表示。表示。(

    8、)=G(j)4 实频特性:实频特性:G(j)的实部,用的实部,用Re()表示。表示。5 虚频特性:虚频特性:G(j)的虚部,用的虚部,用Im()表示。表示。G(j)=A()e j()=Re()+j Im()12 特点是:把频率特点是:把频率 看看成参变量,当成参变量,当 从从0时,时,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在同一个复数平面上。前面在同一个复数平面上。前面讨论的讨论的RC电路的极坐标图。电路的极坐标图。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幅相频率特性曲线)=1 =0ImRe0 2.伯德图(对数伯德图(对数频率特性曲线)频率特性曲线)包括对数包括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和对数

    9、幅频特性曲线和对数相频特性相频特性曲线。横坐标曲线。横坐标表示频率表示频率 ,按对数分度,单位是,按对数分度,单位是rad/s。G(j)10 lg 20.30130.47740.60250.69960.77870.84580.90390.95410113横轴按频率的对数横轴按频率的对数lg 标尺刻度,但标出的是频率标尺刻度,但标出的是频率 本身本身的数值。因此,横轴的刻度是不均匀的。的数值。因此,横轴的刻度是不均匀的。横轴压缩了高频段,扩展了低频段。横轴压缩了高频段,扩展了低频段。在在 轴上,对应于频率每一倍变化,称为一倍频程,例轴上,对应于频率每一倍变化,称为一倍频程,例如如 从从1到到2,

    10、2到到4,3到到6,10到到20等的范围都是一倍频等的范围都是一倍频程程;=1=10 2345 6 7 8 9每变化十倍,称为十倍频程(每变化十倍,称为十倍频程(dec),例如,例如 从从1到到10,2到到20,10到到100等的范围都是十倍频程等的范围都是十倍频程;所有的十倍频程;所有的十倍频程在在 轴上对应的长度都相等。轴上对应的长度都相等。20304014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的的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的函数值,均匀分度,单位是函数值,均匀分度,单位是dB(分贝分贝)。L()=20lgA()相频曲线相频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相频特性的函数值,均匀的纵坐标表示

    11、相频特性的函数值,均匀分度,单位是度。分度,单位是度。()=G(j)15L()/dB()/()90 9020 20 (rad/s)(rad/s)1 2 3 4 5 6 10 20 30 100 1 2 3 4 5 6 10 20 30 10016下图是下图是 RC网络网络G(j)=1/(1+jT),T=0.5时对应的伯德图。时对应的伯德图。L()/dB0202-20dB/dec-90()/()017-90()/()0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 其传递函数为其传递函数为 G(s)=K 频率特性为频率特性为 G(j )=K(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 A()=K

    12、 ()=0 (2)伯德图)伯德图 L()=20lgK ()=0 ImRe0K20lgK L()/dB020()=0 18 jjG1)(1)(A(2)伯德图)伯德图 L()=20lgA()=20lg ()=90 ImRe0=0=(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 ()=90 90()/()0 20dB/dec L()/dB020110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 193 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 G(j)=j (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 A()=()=90 (2)伯德图)伯德图 L()=20lgA()=20lg ()=90 由于微分环节与积由于微分环节与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互为分环节的传

    13、递函数互为倒数,倒数,L()和和 ()仅仅相差一个符号。因此,相差一个符号。因此,伯德图是对称于伯德图是对称于 轴的。轴的。ImRe0=0=90()/()0 L()/dB02010120dB/dec204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频率特性为频率特性为TjjG 11)(2222111)(TTjTjG TTjG arctan11)(22 (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实部与虚部表达式为:实部与虚部表达式为:其模角表达式为:其模角表达式为:222222222221)(Im)21)(Re()Re()(Im)(Re )(Re)(Im11)Re()()(Re)(Im )Re()Im(TTImRe0 =0 121(2)

    14、伯德图)伯德图对数幅频特性对数幅频特性 222212011lg20)(TTL 因此,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可用两条直线近因此,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可用两条直线近似表示,这两条直线称为渐近线。两条直线交于似表示,这两条直线称为渐近线。两条直线交于 T=1或或 =1/T。频率频率1/T 称为惯性环节的交接频率或转折频率。称为惯性环节的交接频率或转折频率。1/T L()1当当 1/T时,时,L()20lg1=0 20dB/dec2当当 1/T时,时,L()20lg T22 1/lg201lg20/1 1lg20)(2222TTTTTL 如图可见,交接频率的地方误差最大,约如图可见,交接频率

    15、的地方误差最大,约 3dB3dB。0.1/T 1/T 2/T 4/T 8/T 10/T0dB 1dB 2dB 3dB 4dB用渐近线近似表示用渐近线近似表示L(),必然存在误差,必然存在误差L(),L()可按以下公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计算:L()=L()La()式中,式中,L()表示准确值,表示准确值,La()表示近似值,有表示近似值,有23相频特性为:相频特性为:()=arctan T T=0 ()=0 T=0.3 ()=16.7 T=0.8 ()=38.7 L()/dB0201/T 20dB/dec 90()/()0 T=1 ()=45 T ()=90245 一阶微分环节一阶微分环节 频率

    16、特性频率特性 G(j)=1+j T(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221lg20)(TL (2)伯德图伯德图幅频特性幅频特性 相相频特性频特性为为 ()=arctan T 221)(TA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为为相相频特性频特性 ()=arctan T ImRe0=0=90()/()0 L()/dB0201/T20dB/dec252222)()(nnnjjjG 2222224)1(1)(nnA 2212arctan)(nn (1)极坐标图极坐标图 幅频特性为幅频特性为相频相频特性为特性为 根据零根据零-极点分布图极点分布图绘制极坐标图绘制极坐标图 6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频率特性为频率特性为26 1 BPAP

    17、An 2)(A BP j 2 jsnjsBsAssGjG )()()(221)(G(j0)=1 0 G(j n)=1/2 90 G(j)=0180 0 270ReIm1 =0 值小值小 值大值大 n28 rMr A()由图可见,幅频特性的最大值随由图可见,幅频特性的最大值随 减小而增大其值减小而增大其值可能大于可能大于1 1。可以求得在系统参数所对应的条件下,在。可以求得在系统参数所对应的条件下,在某一频率某一频率 =r(谐振频率)处振荡环节会产生谐振峰(谐振频率)处振荡环节会产生谐振峰值值Mr。在产生谐振峰值处,必有。在产生谐振峰值处,必有 2121)(rrAM221 nrrAdd 0)(2

    18、9可以看出:可以看出:1)0.707,没有峰值,没有峰值,A()单调衰减;单调衰减;2)=0.707,Mr=1,r=0,这正是幅频特性曲线的,这正是幅频特性曲线的初始点;初始点;3)1,r 0,幅频,幅频A()出现峰值。出现峰值。而且而且 越小,峰值越小,峰值Mr 及谐振频率及谐振频率 r 越高;越高;4)=0,峰值,峰值Mr 趋于无穷,谐振频率趋于无穷,谐振频率 r 趋于趋于 n。这表明外加正弦信号的频率和自然振荡频率相同,这表明外加正弦信号的频率和自然振荡频率相同,引起环节的共振。环节处于临界稳定的状态。引起环节的共振。环节处于临界稳定的状态。峰值过高,意味着动态响应的超调大,过程不平稳。

    19、峰值过高,意味着动态响应的超调大,过程不平稳。对振荡环节或二阶系统来说,相当于阻尼比对振荡环节或二阶系统来说,相当于阻尼比 小,小,这和时域分析法一章所得结论是一致的。这和时域分析法一章所得结论是一致的。2121)(rrAM221 nr302222224)1(1lg20)(nnL 根据上式可以作出两条渐近线。根据上式可以作出两条渐近线。当当 n时,时,L()20lg 2/n2=40lg /n。(2)伯德图)伯德图 幅频特性幅频特性 L()n 40dB/dec31 2222222222/lg20)/2()/1(lg20)/2()/1(lg20),(nnnnnL 误差计算公式是误差计算公式是:这是

    20、一条斜率为这是一条斜率为 40dB/dec直线,和零分贝线交于直线,和零分贝线交于 =n的地方。故的地方。故振荡环节的交接频率为振荡环节的交接频率为 n。32下图为下图为 L(,)的曲线的曲线 0.1 0.2 0.4 1 2 4 6 8 10 /n201612840-4-8 =0.05 =10.10.20.30.40.50.60.833相频特性相频特性2212arctan)(nn =0 (0)=0 =n (n)=90 ()=180 由于系统阻尼比取值不同,由于系统阻尼比取值不同,()在在 =n邻域的角邻域的角度变化率也不同,阻尼比越小,变化率越大。度变化率也不同,阻尼比越小,变化率越大。340

    21、.1,0.2,0.4,0.6,0.8,1,235nnjsnnnjssjG 2)1(2)(22222 ImRe0=01=7 二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其频率为特性其频率为特性 由于二阶微分环节与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互为倒数,由于二阶微分环节与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互为倒数,因此,其伯德图可以参照振荡环节的伯德图翻转画出。因此,其伯德图可以参照振荡环节的伯德图翻转画出。极坐标图为极坐标图为:36由于由于()随频率的增长而线性滞后,将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随频率的增长而线性滞后,将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ImRe0 大大 ()/()0 L()/dB0 小小=0 8 延迟环节延迟环节 其频率特性为其频率特性为:G(

    22、j)=e j T 幅值为:幅值为:A()=e j T =1 相角为:相角为:()=(rad)=57.3()由于幅值总是由于幅值总是1,相角随频率而变化,其极坐标图为一单位圆。,相角随频率而变化,其极坐标图为一单位圆。375.3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5.3.1 开环极坐标图开环极坐标图 设开环频率特性为:设开环频率特性为:)(21)()()()()(jnkeAjGjGjGjG niinAAAAA121)()()()()(nii1)()(式中式中 分别计算出各环节的幅值和相角后,按上式便可计算分别计算出各环节的幅值和相角后,按上式便可计算出开环幅值和相角,从而就可绘制出开环极坐标图

    23、。出开环幅值和相角,从而就可绘制出开环极坐标图。38 解解:RC超前网络的传函为超前网络的传函为()=90 arctan T2)(11)(TTA 111)(TjTjTjTjjG 例例5-1 如如图所示图所示RC超前网超前网络络,要求绘制它的幅相曲线。要求绘制它的幅相曲线。1)(TsTssG式中式中 T=RC。其频率特性为。其频率特性为 R C r(t)c(t)395.0 0.982 11.32.0 0.895 301.0 0.707 45幅相曲线如图幅相曲线如图ImRe0 T=125 T=T=01 T A()()()0 0 900.1 0.0995 84.30.3 0.288 73.3 10(

    24、)=90 arctan T2)(11)(TTA 40 jsTssjG 1)(把开环频率特性按实部和虚部分开,然后再用一系把开环频率特性按实部和虚部分开,然后再用一系列列 值代入,计算相应的实频和虚频值值代入,计算相应的实频和虚频值,绘制出开环幅相绘制出开环幅相曲线。曲线。由开由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形式先标出每一零点和极点,环传递函数零极点形式先标出每一零点和极点,当当s=j 时,可作出相应零点或极点对应的矢量时,可作出相应零点或极点对应的矢量(频率特频率特性性),根据所对应的,根据所对应的 值,计算出有关矢量的长度和角度,值,计算出有关矢量的长度和角度,就能求得频率特性。就能求得频率特性。例例5

    25、-2 由极点由极点零点分布图求例零点分布图求例1中的频率特性中的频率特性 解:解:41 jsTssjG 1)(G(j0)=0 90 G(j1/T)=0.707 45 G(j2/T)=0.895 30 G(j5/T)=0.982 11.3 G(j)=1 0 0 j-1/Tj+1/T ImRe0 =1/T2/T5/T =42 (1)根据开环零根据开环零-极点图确定起点极点图确定起点(=0):精确求出:精确求出 A(0),(0);(2)确定终点确定终点(=):求出:求出A(),();(3)确定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确定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G(j)=Re()+j Im()与实轴的交点:与实轴的交点:令令

    26、 Im()=0 求出求出 x 代入代入 Re(x)(4)由起点出发,绘制曲线的大致形状。由起点出发,绘制曲线的大致形状。)1)(1()(21 sTsTksGk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解:系统开环频率特性解: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例例5-3 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43(1)Gk(j0)=k 0 (2)Gk(j)=0180(3)当当 增加时,增加时,()是单调减的,从是单调减的,从0 变变化到化到 180。)1)(1()(2121TjTjTTkjGk 0j-1/T1-1/T244ImRe0=0 幅相曲线大致形状如图幅相曲线大致形状如图:)1)(1()(21 s

    27、TsTksGk45例例5-4 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解:系统开环频率特性解:系统开环频率特性)1(1)(sssGk(1)Gk(j0)=90 (2)Gk(j)=0180(3)与实轴的交点)与实轴的交点:0j-1j+1)1(111)1(1)(22 jjjjGk 当当 =0时,实部函数有渐近线为时,实部函数有渐近线为1,可以先作出渐,可以先作出渐近线。通过分析实部和虚部函数,可知与坐标轴无交点。近线。通过分析实部和虚部函数,可知与坐标轴无交点。46开环开环概略极坐标图如下所示:概略极坐标图如下所示:ImRe0=0 1)1(1)(sss

    28、Gk47例例5-5 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解:根据零解:根据零-极点分布图极点分布图 0j-1-2-0.5 1)Gk(j0)=180 2)Gk(j)=0270 3)与实轴的交点:)与实轴的交点:)1)(5.01()21()(2ssssksGk )1)(25.01()5.0()5.21()(22222 jkjGk令令 Im()=0 x=0.707 Re(x)=2.67k48ImRe0=0 2.67k开环开环概略极坐标图如下所示:概略极坐标图如下所示:)1)(5.01()21()(2ssssksGk 49 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和开环对数

    29、相频特性分别为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和开环对数相频特性分别为 nii1)()(niiniikLAAL11)()(lg20)(lg20)(说明:说明:Lk()和和 k()分别都是各典型环节的叠加。分别都是各典型环节的叠加。例例5-6 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函为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函为)12.0(10)(sssG要求绘制伯德图。要求绘制伯德图。50 L()/dB0201 20dB/dec105 40dB/dec 20dB/dec)12.0(10)(sssG 解:开环传函由以下三个解:开环传函由以下三个典型环节组成:典型环节组成:比例环节比例环节 10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 1/s 惯性环节惯性

    30、环节 1/(0.2s+1)51分析开环对数幅频曲线,有下列特点:分析开环对数幅频曲线,有下列特点:(1)最左端直线的斜率为)最左端直线的斜率为 20 dB/dec,这一斜率完全由,这一斜率完全由G(s)的积分环节数决定;的积分环节数决定;(2)=1时,曲线的分贝值等于时,曲线的分贝值等于20 lgk;(3)在惯性环节交接频率)在惯性环节交接频率5(rad/s)处,斜率从处,斜率从 20dB/dec变为变为 40 dB/dec。L()/dB0201 20dB/dec105 40dB/dec 20dB/dec52一般的近似对数幅频曲线特点:一般的近似对数幅频曲线特点:(1)最左端直线的斜率为最左端

    31、直线的斜率为 20NdB/dec,N是积分环节个数是积分环节个数;(2)在在 =1时,最左端直线或其延长线的分贝值等于时,最左端直线或其延长线的分贝值等于20lgk(3)在交接频率处,曲线的斜率发生改变,改变多少取决在交接频率处,曲线的斜率发生改变,改变多少取决于典型环节种类。例如,在惯性环节后,斜率减少于典型环节种类。例如,在惯性环节后,斜率减少20dB/dec;而在振荡环节后,斜率减少;而在振荡环节后,斜率减少40 dB/dec。绘制近似对数幅频曲线的步骤:绘制近似对数幅频曲线的步骤:在半对数坐标上标出所有的转折频率;在半对数坐标上标出所有的转折频率;确定低频段的斜率和位置;确定低频段的斜

    32、率和位置;由低频段开始向高频段延伸,每经过一个转折频率,由低频段开始向高频段延伸,每经过一个转折频率,曲线的斜率发生相应的变化。曲线的斜率发生相应的变化。53 对数相频特性作图时,首先确定低频段的相位角,其对数相频特性作图时,首先确定低频段的相位角,其次确定高频段的相位角,再在中间选出一些插值点,计算次确定高频段的相位角,再在中间选出一些插值点,计算出相应的相位角,将上述特征点连线即得到对数相频特性出相应的相位角,将上述特征点连线即得到对数相频特性的草图。的草图。k()=090arctan(0.2)-90()/()0-180 k(0)=90 k()=180 k(1)=101.3 k(5)=13

    33、5 k(10)=153.4 1 5 1054 例例5-7 绘制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绘制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20)(1()2(100)(sssssGk试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曲线。试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曲线。解:将传函化简成标准形式解:将传函化简成标准形式 L()/dB020-20dB/dec-40dB/dec-20dB/dec110220-40dB/dec)105.0)(1()15.0(10 ssssccccA 10 0.5()11 c=5 c 幅值穿越频率幅值穿越频率55定义定义:开环零点与开环极点全部位于开环零点与开环极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的系统为左半平面的系统为 最小相位系统,否则称

    34、为非最小相位系统。最小相位系统,否则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例例5-8 已知两个控制系统的开环传函分别为:已知两个控制系统的开环传函分别为:sssGsssG211)(211)(21 试绘制两系统的开环伯德图。试绘制两系统的开环伯德图。解:由定义知解:由定义知G1(s)对应的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对应的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G2(s)对应的系统为非最小相位系统,频率特性分别为:对应的系统为非最小相位系统,频率特性分别为:211)(211)(21jjjGjjjG 56 0j 1j+1 0.5 j+0.5j 01 j 0.5 j+0.51其对应的零其对应的零极点分布图如下极点分布图如下:22141120lg

    35、 211lg20)(jjL)(41120lg 211lg20)(1222 LjjL 1()=arctan arctan2 2()=arctan arctan2 sssGsssG211)(211)(21 57 L()/dB1-20dB/dec0.5 L()/dB1-20dB/dec0.5-90()/()0-180-90()/()0 1()=arctan arctan2 2()=arctan arctan2 58结论:结论:在具有相同的开环幅频特性的系统中,最小相位在具有相同的开环幅频特性的系统中,最小相位系统的相角变化范围最小系统的相角变化范围最小;最小相位系统最小相位系统L()曲线变化趋势与曲

    36、线变化趋势与()一致;一致;最小相位系统最小相位系统L()曲线与曲线与()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分析时可只画出系,因此在分析时可只画出L()。反之,在已知。反之,在已知L()曲曲线时,也可以确定出相应的开线时,也可以确定出相应的开环环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最小相位系统最小相位系统当当 时,其相角时,其相角()=90(n m)n为开环极点数,为开环极点数,m为开环零点数。为开环零点数。例例5-9 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某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示,试写出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示,试写出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59)2/11()7/11(6.5)

    37、(ssssG L()/dB020-20dB/dec-40dB/dec-20dB/dec1 7 10215 解:低频段直线斜率是解:低频段直线斜率是 20 dB/dec,故系统包含一个,故系统包含一个积分环节。据积分环节。据 =1时,低频段直线的坐标为时,低频段直线的坐标为15 dB,可知,可知比例环节的比例环节的k=5.6。交接频率为。交接频率为=2和和=7,可以写出系可以写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统的开环传递函数:60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简称奈氏判据简称奈氏判据)是根据开环频率是根据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准则。特性曲线判

    38、断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准则。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以下特点:(1)应用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就可以判断闭环稳定性。应用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就可以判断闭环稳定性。(2)便于研究系统参数和结构改变对稳定性的影响。便于研究系统参数和结构改变对稳定性的影响。(3)很容易研究包含延迟环节系统的稳定性。很容易研究包含延迟环节系统的稳定性。(4)奈氏判据稍加推广还可用来分析某些非线性系统的奈氏判据稍加推广还可用来分析某些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稳定性。如图示的控制系统,如图示的控制系统,G(s)和和H(s)是两个多项式之比是两个多项式之比 G(s)R(s)C(s)+H(s)61 )()()()()()(2211sNsMsHsN

    39、sMsG )()()()()()()()(1)()(212121sMsMsNsNsNsMsHsGsGs 开环传递函数为开环传递函数为 闭环传递函数为闭环传递函数为 把闭环特征多项式和开环特征多项式之比称之为辅把闭环特征多项式和开环特征多项式之比称之为辅助函数,助函数,记作记作F(s),F(s)仍是复变量仍是复变量s的函数。的函数。)()()()()()()(2121sNsNsMsMsHsGsGk )()()()()()()()()(212121sNsNsMsMsNsNsDsDsFkB =1+Gk(s)62 显然,辅助函数和开环传函之间只相差显然,辅助函数和开环传函之间只相差1。考虑到。考虑到物

    40、理系统中,开环传函中物理系统中,开环传函中m n,故,故F(s)的分子和分母两的分子和分母两个多项式的最高次幂一样,均为个多项式的最高次幂一样,均为n,F(s)可改写为:可改写为:niiniipszssF11)()()(F(s)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如下特征:1)其)其零点零点和和极点极点分别是分别是闭环闭环和和开环开环特征根;特征根;2)零点和极点个数相同;)零点和极点个数相同;3)F(s)和和G(s)H(s)只相差常数只相差常数1。式中,式中,zi和和pi分别为分别为F(s)的零点和极点的零点和极点。63 2)(11 njjmiipszssF F(s)曲线从曲线从B点开始,绕原点顺时针方向转了

    41、一圈。点开始,绕原点顺时针方向转了一圈。j 0 szi AF(s)ImRe0 FB5.4.在在 s 平面上任选一点平面上任选一点 A 通过映射通过映射F(s)平面上平面上F(A)。设设 s只包围只包围zi,不包围也不通过任何极点和其他零点。,不包围也不通过任何极点和其他零点。从从A点出发顺时针转一周回到点出发顺时针转一周回到A64 幅角原理:幅角原理:如果封闭曲线内有如果封闭曲线内有Z个个F(s)的零点,的零点,P个个F(s)的极点的极点,则,则s 沿封闭曲线沿封闭曲线 s 顺时针方向转一圈时,在顺时针方向转一圈时,在F(s)平面上,曲线平面上,曲线F(s)绕其原点逆时针转过的圈数绕其原点逆时

    42、针转过的圈数R为为P和和Z之差,即之差,即 R=P Z N若为负,顺时针。若为负,顺时针。(1)0型系统型系统 s为包围虚轴和整个右半平面。为包围虚轴和整个右半平面。s平面平面 s 映射映射 F(s)正虚轴正虚轴 j (:0)F(j)(:0)负虚轴负虚轴 j (:0)F(j)(:0)半径半径 的半圆的半圆 (1,j0)点点 0j s+65 F(j)和和G(j)H(j)只相差常数只相差常数1。F(j)包围原点就包围原点就是是G(j)H(j)包围包围(-1,j0)点。点。GH平面平面0F平面平面 1对于对于G(j)H(j):0 ,开环极坐标图;,开环极坐标图;:0,与开环极坐标图以,与开环极坐标图

    43、以 轴镜像对称;轴镜像对称;F平面平面(1,j0)点就是点就是GH平面的坐标原点。平面的坐标原点。66 奈氏判据:奈氏判据:已知开环系统特征方程式在已知开环系统特征方程式在s 右半平面根右半平面根的个数为的个数为P,开环奈氏曲线(开环奈氏曲线(:0 )包围)包围(1,j0)点的圈数为点的圈数为R,则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在则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在 s 右半平面根右半平面根的个数为的个数为Z,且有且有 Z=P R 若若Z=0,闭环系统是稳定的。若,闭环系统是稳定的。若Z 0,闭环系统是不稳,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定的。或或当开环系统稳定时,开环奈氏曲线不包围当开环系统稳定时,开环奈氏曲线不包围(1,j0

    44、)点时,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点时,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当开环系统不稳定时,开环奈氏曲线包围当开环系统不稳定时,开环奈氏曲线包围(1,j0)点点P圈时,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圈时,闭环系统是稳定的。67例例5-10 判断系统稳定性判断系统稳定性(2)p=0,R 2 z p R 2 0 闭环系统不稳定的。闭环系统不稳定的。Rep=0 ReIm0 =0 解:由图知解:由图知(1)p=0 且且 R=0 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ReIm0 1p=0 =0 68(3)p=0,R 0 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ReIm0 1 =0 p=069试用奈氏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试用奈氏判据判断系

    45、统的稳定性。1)(TsksGkTjTkTjkjGk/11)(例例5-11 一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函一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函当当 =0,Gk(j0)=k180 当当 ,Gk(j)=090 ReIm0 =0 k 解:已知解:已知 p=1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 70 当当 k 1,R=1 z=p R=0 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当当 k 1,k 175 (3)由奈氏判据判稳的实际方法由奈氏判据判稳的实际方法 用奈氏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时,一般只须绘制用奈氏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时,一般只须绘制 从从 0时的开环幅相曲线,然后按其包围时的开环幅相曲线,然后按其包围(-1,j0)点的圈数点的圈数R(

    46、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和开环传递函数在(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和开环传递函数在s 右半右半平面根的个数平面根的个数P,根据公式根据公式 Z=P 2R来确定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个数,如果来确定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个数,如果Z=0,闭环系,闭环系统是统是稳定的稳定的。否则,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否则,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如果开环传递函数包含积分环节,且假定个数为如果开环传递函数包含积分环节,且假定个数为N,则绘制开环极坐标图后,应从则绘制开环极坐标图后,应从 =0+对应的点开始,补作对应的点开始,补作一个半径为一个半径为 ,逆时针方向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N 90 的大圆弧增补线,的大圆弧增补

    47、线,把它视为奈氏曲线的一部分。然后再利用奈氏判据来判把它视为奈氏曲线的一部分。然后再利用奈氏判据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断系统的稳定性。76重新做例重新做例5-10 判断系统稳定性。判断系统稳定性。(2)p=0,R 1 z p 2R 2 0 闭环系统不稳定的。闭环系统不稳定的。Rep=0 ReIm0 =0 解:由图知解:由图知(1)p=0 且且 R=0 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ReIm0 1p=0 =0 77(3)p=0,R 0 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ReIm0 1 =0 p=078 例例5-13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函为已知系统的开环传函为)1()11.0()(sssksGk

    48、起点:起点:Gk(j0)=270 终点:终点:Gk(j)=090 与坐标轴交点:与坐标轴交点:x=101/2 Re(x)=0.1k 开环极坐标图如图开环极坐标图如图 0j-101用奈氏判据判断稳定性。用奈氏判据判断稳定性。解解:(:(1)从开环传递函数知从开环传递函数知 p=1 (2)作开环极坐标图)作开环极坐标图79ImRe0=0 增补线增补线 1 0.1k(3)稳定性判别稳定性判别:因为是因为是1型系统,需作增补线如图型系统,需作增补线如图 当当 0.1k 10时,时,R=1/2,z=p 2R=0 闭环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1()11.0()(sssksGk80ReIm0 1(

    49、+)()由图可知,幅相曲线由图可知,幅相曲线不包围不包围(1,j0)点。此结点。此结果也可以根据果也可以根据 增加时幅增加时幅相曲线自下向上相曲线自下向上(幅角减幅角减小小)和自上向下和自上向下(幅角增加幅角增加)穿越实轴区间穿越实轴区间(,1)的的次数决定。次数决定。R=N N 自实轴区间(自实轴区间(,1 1)开始向下的穿越称为半次正穿越,自实轴)开始向下的穿越称为半次正穿越,自实轴区间(区间(,1 1)开始向上的穿越为半次负穿越。)开始向上的穿越为半次负穿越。81-180()/()0 L()/dB()(+)对数频率稳定判据:对数频率稳定判据:一个反馈控制系统,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其闭环特征

    50、方程正实部根其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个数个数Z,可以根据开环传,可以根据开环传递函数递函数s 右半平面极点数右半平面极点数P 和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为和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为正值的所有频率范围内,正值的所有频率范围内,对数相频特性曲线与对数相频特性曲线与 1802k 线的正负穿越线的正负穿越次数之差次数之差R=N N 确定确定 Z=P 2RZ为零,闭环系统稳定;否则,不稳定。为零,闭环系统稳定;否则,不稳定。82例例5-14 一反馈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一反馈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1()()(2 TssksHsG 解:解:由开环传递函数知由开环传递函数知 P=0,作系统的开环对数,作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5章-频率特性解析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4291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