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考宝典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603993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宝典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考宝典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中考 宝典 专题 24 年级 下册 文言文 知识点 梳理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中考宝典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1.桃花源记 一、作者作品 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字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

    2、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字音字形 豁(hu)然开朗 屋舍(sh)俨(yn)然 阡(qin)陌(m)交通 黄发垂髫(tio) 妻子邑(y)人 间(jin)隔 语(y)云 诣(y)太守 刘子骥(j) 四.词语汇总

    3、 (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 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花 3.甚异之 诧异 4.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 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 详尽 10.咸来问讯 都 11.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 再 14.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15.延至其家 邀请 16.处处志之 作标记 17.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 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22.欣然规往计划 23.寻病终不久 (二)通假字

    4、“要”通“邀”,邀请 。 “具”通“俱”,完全,详尽。 (三)词类活用 (1)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5)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6)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7)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四)古今异义 (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

    5、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 (8)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五)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舍(sh),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舍(sh),名词,“房屋”) (2)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 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4)闻: 鸡犬相闻(听见) 闻有此人(听说

    6、) (5)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属(zh)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6)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7)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六)重点虚词。 1.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2.其: 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

    7、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六、重点语句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有良田美

    8、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

    9、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理解默写 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的原因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内容理解 1.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2.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1、皆出酒食。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6.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9.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12、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至少三个)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九、文章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

    13、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写作手法 1.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2.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

    14、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 2.小石潭记 一、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了解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

    15、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

    16、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四、字音字形 篁竹()清冽() 卷石底()

    17、 为坻() 为嵁() 佁然() 幽邃() 参差() 俶尔() 翕忽() 悄怆() 寂寥() hungliqunchknysu cnc chxqiochunglio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从:自,由 。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冽 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用。为,作为。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

    18、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有一百条左右。可,大约。许,左右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过,透过。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然,愣住的样子。 俶(ch)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

    19、迅速。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寂寥无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凄神寒骨,悄(qio)怆(chung)幽邃(su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骨脊寒冷,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深邃极了。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冷清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

    20、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当时的情景。去,离开。 隶而从者:跟着我一同去的。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 崔氏二小生:姓崔的两个年轻人。小生,年轻人,对读书人的称呼。 (二)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5.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爬行) 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三)

    21、一词多义。 1.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2.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3.环: (1)如鸣佩环(玉环) (2)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4.乐: (1)心乐之 (以为乐) (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 5.道: (1)伐竹取道(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见: (1)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2)明灭可见(看见) 7.清: (1)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 (3)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8.差: (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2、交错,动词) 9.以: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 10.居: (1)不可久居(停留) (2)居十日(过)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五)重点虚词 1.以: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用) (3)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 (1)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2)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3)隶而从者(表并列)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吾)心乐之。(省略主语

    23、) (向)潭西南而望。(省略介词) (2)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六、重点语句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挂在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的)心里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

    24、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七、理解默写 1.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

    25、的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八、内容理解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

    26、悲凉。 2.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

    27、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背景了解,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还是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

    28、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7.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答:例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8.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九、文章主旨 课文生动地

    29、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十.写作手法 (1)采用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核舟记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

    30、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

    31、洢(y)罔(wng)黍(sh)峨冠(gun) 髯(rn)髻(j) 神情与苏、黄不属(zh)器皿(mn)贻(y) 八分有奇(j) 箬(ru)篷 糁(sn) 楫(j)篆(zhun)壬戌(rn x)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7)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

    32、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形容词作名词,奇妙

    33、精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 (四)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

    34、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如有所语 (说话) 此中人语云 (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 (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 (五)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

    35、 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罔不因

    36、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7)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大声

    37、呼叫似的。 (8)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9)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的)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0)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清清楚楚。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13)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神奇啊! 七、理解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具体说明雕刻人技艺高超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6.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八、内容理解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试简要说明。 答: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舟的顶部。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3.第三段文字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考宝典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3993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