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宝典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宝典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宝典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中考 宝典 专题 22 年级 上册 文言文 知识点 梳理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中考宝典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1.三峡 一、作者作品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内容概括 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了上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通过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表现。夏季水涨流急,交通阻断。春
2、冬则水退谭清,风景秀丽。秋季则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如此将三峡的美丽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朗读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字音字形 略无阙处(qu)
3、重岩叠嶂(zhng) 不见曦月(x) 夏水襄陵(xing)沿溯阻绝(s)素湍绿潭(tun) 绝巘(yn) 飞漱其间(sh) 属引凄异(zh) 林寒涧(jin)肃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略无阙处 “略无”: 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到 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 良:的确,实在 8.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 属:zh,连续 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 故:所以 11.不以疾也
4、 疾:快、急速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四)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3)清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4)其: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 飞漱其间 代词,它们,代古柏 (五)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
5、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4)林寒涧肃 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5)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飞漱其间 “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 不以疾也 “不以(之)疾也,省略代词“之” 七、课文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群山连绵,完全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
6、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显出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时间才消失。所
7、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写三峡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水势
8、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九、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 3.三峡一文写景有何特色?试具体
9、分析。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
10、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5.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十、文章主旨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十一、写作特色 1.布局合情合理。 作者先写七百里山
11、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它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素。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连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有张有弛。 江水通过三峡,时而象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层次过渡自然。 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
12、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 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 2.答谢中书书 一、作家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背景了解。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
13、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三、内容概括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14、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沉鳞竞跃(yu) 猿(yun)与其奇者(y)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15、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七、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八、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16、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九、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
17、,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十、内容理解: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
18、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5.“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6.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7.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
19、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十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
20、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十二、课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