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病因与病机参考模板范本.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病因与病机参考模板范本.doc》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疾病 认识 病因 参考 模板 范本
- 资源描述:
-
1、第3章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病因与病机【教学目标】掌握六淫的概念、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七情、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和致病特点。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熟悉劳逸过度、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发病的基本原理。预防疾病的主要内容。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内容。中医学认为,任何病证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映。中医的病因学,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也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病证的临床表现,以便更好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人体阴
2、阳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病理变化。中医病机理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病因一、外感病因(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 六淫病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致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为外感性。六淫致病初期,常见恶风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舌薄、脉浮等表证。(2)季节性 六淫之邪与六气太过或不及
3、、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关,而六气变化又有一定的季节性,故六淫致病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天多风病,夏天多热病及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3)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久居湿地常见湿邪致病,高温环境作业常见火热病邪致病。(4)相兼性 六淫之邪可一邪单独致病,亦可二种以上邪气合并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温燥、凉燥等;痹证中,风寒湿或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5)转化性 六淫致病的发病过程中,病证证候特点与初受之邪所致的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变化。多与体质和邪郁有关。3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风为春季之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为病,四季皆有,而以春季为多见。风邪侵
4、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见外风病证。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善动而不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称为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邪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津气外泄;风邪侵袭,易袭阳位,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伤风者常见头痛、眩晕、鼻塞、流涕、喷嚏、喉痒、肩背上肢疼痛、汗出、恶风、皮肤瘙痒等症。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风性善行数变 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善行即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数变即风性变化多端。风邪致病,一则表现为病位游走无定处的特点,如风邪偏盛所致之“风痹”或“行痹”,其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无定处。二则表现为症状变化多
5、端、迅速无常,如风邪所致之风疹(荨麻疹),其症发作无常,皮肤瘙痒不已,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等。3)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使物体动摇不定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见肢体异常运动的症状特点。临床所见眩晕、抽搐等症可归属为风性主动范围,如破伤风所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面瘫所见面部肌肉瘛动、口眼斜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中首要致病因素,寒、暑、湿、燥、火(热)诸邪,常依附风邪而伤人致病,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寒湿等兼夹证。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2)寒邪寒为冬季之
6、主气,冬季气候寒冷,若寒冷太过,或不注意防寒保暖,则易感受寒邪为病;此外,其他季节中若淋雨涉水、气温骤降、汗出当风等,亦可感受寒邪致病。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的自然特性是寒冷,与热相对而言,属于阴邪。故寒邪致病,易损伤阳气,表现为寒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如:寒邪侵袭肌表,卫阳受遏,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证;寒邪直中太阴,损伤脾阳,则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证;寒邪直中少阴,心肾阳气受损,则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证。寒邪致病,因其所伤部位不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
7、,郁遏卫阳,见表寒证者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见里寒证者为“中寒”。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致病,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功能减弱,则人体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而引起各种疼痛。如寒邪侵袭肌表,可见头身疼痛;寒邪直中于里,可见脘腹疼痛;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可见关节疼痛剧烈。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而寒邪凝滞引起的疼痛,其特点为遇寒加重,得温痛减。3)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其性寒冷,冷则收缩,故寒邪有收缩、牵引的特性。寒邪致病,可收敛气机,使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致腠理收缩、汗孔闭塞,见恶寒、发热而无汗等症;寒邪客于经络关节,筋脉挛急,见四肢拘
8、急、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等症。(3)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分,伤暑者,感受暑邪发病后,发病相对较缓,病情较轻;而中暑则发病急,病情重。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暑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邪致病,多表现为阳热亢盛之症,如:高热、烦渴、面红、心烦、目赤、脉洪大等。2)暑性升散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伤津气。暑邪致病,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多则气随汗泄,伤津耗气,见口渴多饮、舌红少津、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等津气两伤之症;暑邪上犯头目,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暑邪上扰心神,见突然昏倒、不省
9、人事等症。3)暑多夹湿 夏季气候炎热,又多雨潮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湿多相兼为病,症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泻、小便短赤、苔黄厚腻等。(4)湿邪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为农历六月,夏秋之交,此时天之阳热尚盛,地之湿气上腾,为一年中湿气最盛之季,湿气淫盛,易伤人致病而为湿邪。湿邪致病,长夏多见,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若涉水淋雨、或水上作业、或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或贪食生冷等,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均易感受湿邪而致病。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湿为阴邪,损伤阳气 湿属水类,水属阴,故湿性属阴。湿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致气机升降失常。湿为阴
10、邪,阴胜则阳病,湿邪易伤脾阳,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见不思饮食、脘痞腹胀、神疲、四肢困重、口不渴、便溏不爽、尿少、水肿等症。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感受湿邪,常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周身困重等症。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见关节疼痛、酸楚重着等症,即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混浊之意。湿邪为病,常见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点。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或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见疮疡、湿疹等脓水秽浊等症。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一为湿邪致病症状的粘滞性,如便溏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
11、畅、妇女带下粘滞、皮肤湿疹流出粘滞分泌物、口粘、口甜、舌苔厚腻等;二为湿邪致病病程的缠绵性。湿性粘滞,不易化解,故起病隐缓、病程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温、湿疹、湿痹、湿毒病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4)湿性趋下 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亦有趋下、下注的特点。湿邪致病易伤及人体下部,且湿性重浊,易于下注,其症状多见于下部,如小便淋浊、妇女带下、泄泻、下痢、下肢浮肿、下肢溃疡等。(5)燥邪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季气候干燥,水分匮乏,燥气太过侵入人体则成燥病。燥邪致病有温燥和凉燥之别:初秋有夏热之余气,或久晴无雨,燥与温热之气相结合侵犯人体,则为温燥;晚秋气候凉爽,有近冬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
12、则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燥易伤津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故燥邪为病,易见伤津干涩症状,如:口干唇燥、口渴、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皴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最易伤肺,劫伤肺津,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而见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肺津液,可致肠燥大便干结。(6)火(热)邪火(热)为夏季之主气。火热之气太过,伤人致病则成温热病。夏至以前发病多称为温热病,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发病多为暑邪所致的暑温病。然由外感而发的温热病,不仅限于夏季,一
13、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温热病的病因中有温、热、火三者,均属阳邪,常混称为温热或火热之邪。三者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临床症状方面,外感温热多见全身性的阳热亢盛症状,如发热(甚则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火则表现为脏腑功能亢进,如心火、肝火、胃火等,有炎上、动血及易致肿疡的特性。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故火为阳邪,火热致病常见阳气偏亢之实热症状,如高热、恶热、心烦、口渴、汗出、尿赤、脉洪数等;同时,火热炎上,其症状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等症,且火热之邪易上扰心神,见心烦、失眠
14、,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狂躁不安之症。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为阳邪,津液为阴液,阳胜则阴病,阳长则阴消。故火热致病,一则耗灼津液,见口渴多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亏伤之症;二则迫津外泄,气随津脱,且火热耗伤人体元气,故发热、汗出同时,又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即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伤津血,肝之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见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症。因热盛引动肝风,又称热极生风、热盛化风。动血,即火热之邪侵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等。4)火
15、(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侵入血脉,停聚局部,气滞血瘀,腐败血肉而发痈肿疮疡,可见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等症。(二)疠气1疠气的概念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戾气、疫毒、乖戾之气、异气等。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疠、瘟疫、温疫或瘟病等。包括了现代临床医学中的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疠气发病与流行,常与气候因素、环境和饮食卫生、预防隔离、社会因素等有关。疠气与六淫,同属外感病邪,均由外感受,但疠气较六淫之邪,毒力更强、传染性更强、致病力更强,所致疾病病情危重。2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传染性强是疠气致病的最主要特点,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
16、疠气流行区域,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凡接触疠气者,多可发病。若预防措施得力,亦可为散发性,而非广泛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严重 疠气致病,其性疾速,潜伏期较短,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发病过程中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种类繁多,各种疠气性质不同,所致之疫病各异,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传变规律,然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故一气致一病,病状相似。二、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1七情的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情绪反应,适度的情绪反应,属生理范畴;七情过度,超过机体生理调节范围,则成为病因,引起机
17、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而使人致病。此病因即为七情内伤。2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 七情致病,多因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同时,发病后又多表现为精神情志失常。如郁证、癫证、狂证等,多与精神刺激有关,称之为情志病。2)直接伤及内脏 人体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与五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太过,可直接损伤内脏。七情对五脏的损伤有一定的选择性,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然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其中,心统领情志活动,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3)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致气
18、血运行紊乱而为病。不同情志影响不同的内脏气机,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郁,恐则气下。4)情志波动影响病情变化 在疾病过程中,情志的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致肝阳暴张,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心脏病患者,若遇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可见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突然死亡。反之,若病后情绪乐观豁达,则五脏气机调畅,病情可减轻或消除。(二)饮食失宜人体摄取食物,将其转化为水谷精微及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饮食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则为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19、1饮食不节,饥饱无度 正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均可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损伤脾胃之气而致病。过饥,即平素饮食明显低于本人适度的饮食量。因摄食不足,气血化生乏源,则气血衰少,脏腑组织失养,功能减退。临床常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少气乏力、眩晕、自汗等症。过饱,即暴饮暴食,超过本人适度的饮食量。因饮食超量,脾胃运化不及,则食积不化,临床见脘腹胀满、腹痛、胸膈痞闷、嗳腐吞酸、恶食、吐泻等症;食滞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进而导致痰饮、肥胖、小儿疳积等病证。2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入的食物不清洁、或陈腐变质、或被污染而致病。食入不洁食物,损伤肠胃,使胃肠功能紊乱,见腹痛、吐泻,发生痢疾及
20、其他胃肠道传染病;食入被毒物污染或有毒食物,则引起食物中毒,轻则见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重则昏迷、死亡;若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可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如蛔虫、蛲虫等。3饮食偏嗜 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偏寒偏热,或五味偏嗜,或种类偏嗜,或偏嗜饮酒等,均可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如饮食偏寒,易损伤脾胃阳气,见腹痛、腹泻、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等;若饮食偏热,则胃肠积热,损伤胃阴,见口渴、口臭、便秘、舌红等;若长期五味偏嗜,则导致脏气偏盛,功能失调而发生多种病变;若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则易生痰、化热,致肥胖、眩晕、胸痹、中风、消渴等病证;若偏嗜择食,则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致夜盲、瘿瘤、佝
21、偻病、脚气病等;长期饮酒过度,可损伤脾胃,酿成内湿、内热,见脘腹胀满、口苦口腻,甚则酒精中毒而发癥积、昏迷。(三)劳逸过度人体需要劳动与休息合理调节,方可保持身体健康,而过劳和过逸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劳逸过度,是指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1过劳(1)劳力过度 劳力过度,是指长期从事负担过重的体力劳动(包括剧烈运动),劳伤形体,积劳成疾。用力太过,初则劳伤筋骨,组织受损,见全身酸痛、困倦,久则耗损内脏精气,功能减退,见少气懒言、神疲体倦、自汗、气短、胃纳减少,或有所劳倦则发热,久立久行则腰膝筋骨酸软等虚劳病症。(2)劳神过度 劳神过度,是指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心主血藏神,肝藏血,
22、脾主运化,故思虑劳神过度,可耗伤心神,耗损心血,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脾主运化,在志主思,长期思虑过度,则耗伤脾气,脾失健运,见纳少、腹胀、便溏等症。(3)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是指房事太过,或手淫恶习,或妇女早孕多育等,使肾精亏损而致病。临床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健忘、消瘦,或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遗精、滑精、不育,或月经不调、带下过多,或不孕不育等。2过逸过逸,即过度安逸,既不劳动,也不运动,长期安闲少动,则脾胃功能减退,谷气不消,影响气血化生,导致气血不足,出现腹胀、纳呆、全身乏力、动则心悸、气短、汗出、神疲等症。而气血不足,正气减弱,又易发生他病。(四)病理产物性病
23、因中医的病因除了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外,尚有一类病理产物性病因,即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未能消除而滞留于体内,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引起多种病证,而成为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包括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1痰饮(1)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滞留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而为继发性病因。痰和饮合称为痰饮,二者又有所区别,较稠浊者为痰,较清稀者为饮。痰饮的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痰饮,即金匮要略中的四饮之一。广义的痰饮,包括很多病证。痰的概念亦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之痰,是指肺及呼吸道的分泌液,可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的粘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