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讲解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资治通鉴讲解稿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治通鉴 讲解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资治通鉴讲解稿资治通鉴讲解稿 2011级 历史文化学院 国学班刘莹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待其著而后救之。翻译:翻译: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注释:(注释:(1 1)夫:)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2 2)微:)微:1.小,细小:细。轻。小。型。观。雕。积分。电脑。量元素。谨小慎。乎其。2.少;稍:稍。笑。调。3.衰落;低下:卑。贱。4.精深
2、;精妙:妙。精。言大义。5.隐约;不明:茫。词(隐晦的批评)。6.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亡”。7.暗中察访:行。8.无,非:“斯人,吾谁与归”。9.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百万分之一)。此句话中,“微”取第一个小,细小之意。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待其著而后救之。(3 3)著:)著:1.显明,显出,显著:名。称。显。昭。卓。2.写文章,写书:述。编。书立说。3.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巨。遗。译。作。4.古
3、同“贮”,居积。在此句话中,“著”取显明,显著之意。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4 4)圣人:大意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圣人:大意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德和神圣的人(文中取其本意)。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称圣人。圣人的介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之书籍。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圣人,但也有的圣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圣人。基督宗教(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圣公宗、东正教会)、印度教、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
4、亚教中都有圣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圣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了孔子对“圣人”的描述,虽然此书真伪有辨,但
5、这段话却对“圣人”一词的真实意涵做出了最详尽,最贴切的解释:“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
6、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中国圣人之流派:中国圣人之流派:儒家:儒家:基于“圣人”一词原始的儒学立场,中国古典中记载的、著名的、比较受认可的圣人主要有:伏羲、皇帝、炎帝、颛顼、帝喾、尧、皋陶、舜、禹、伊尹、傅说、商汤、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而颜子、孟子、子思和曾子,还有一些先贤大儒,只能被视为境界接近圣人的人(虽然他们有时也被尊称为圣人,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圣人。)道教:道教:由于受到儒学的影响,有些人会把道家讲的达到返璞归真而无名(无碍,不被世间一切所累)之人称为“圣人”,但其实老子推崇“绝圣弃智”(这里
7、的圣人指儒家推崇的圣人,但也说明了圣人一词是专门指向儒家的),所以这种称呼违背了道家的初衷。道家对应于儒家“圣贤”的境界是“仙真”。但道教修炼中有“结圣胎”的说法,某些道教神祇也被称为“圣”。佛教:佛教:有时也会将“佛”称为圣人,这是受到儒学的影响。民间:民间:孔子之后,中国文化就没有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圣人了。但还有许多专业领域的精英被后人尊称为“某圣”,犹如今人呼为“股神之类,但这些世俗之圣都已经与“圣人”的本意无关。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
8、(5 5)谨:)谨:谨慎。(6 6)治:)治:1.管理,处理:理。家。丧。标。本。国安邦。自。统(管理;分配)。2整理:河。水。3惩办:罪。处(ch)。4医疗:病。疗。医。5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蝗。蚜虫。6从事研究:学。史。7安定:世。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8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所。9姓。此处“治”取处理之意。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7 7)众人:)众人:1.大多数人。众人都感到惊奇。2.大家。众人竭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3.一般
9、人,普通人。今之众人。唐韩愈师说为众人师。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众人待其身。唐韩愈原毁众人皆以奢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泯然众人。此处“众人”取常人,一般人之意。(8 8)识近:)识近:见识短浅。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竭力而不能及也。翻译:翻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注释:(注释:(1 1)寡:)寡:1.少,缺少:薄。恩。陋。趣。优柔断。2.淡而无味:味。清汤水。3.妇女死了丈夫:妇。母。居。守此处取小、少之意。(2 2)竭力:)竭力:竭尽全力之意。(3 3)不能及:)不能及:不能达到成
10、功。易易曰:曰:“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至”,书书曰: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曰:分莫大于名也。翻译:翻译:周易说:“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尚书说:“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注释:(注释:(1 1)易易:即:即周易周易。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
11、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易曰:曰:“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至”,书书曰: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曰:分莫大于名也。(2)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至:坤初六爻辞。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此处卦象解读不太明白。(3)书书:即:即尚书尚书。中国上古文献汇编。中国上古文献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
12、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是王和贵族讲的话。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公文总集。易易曰:曰:“履霜,坚冰至
13、履霜,坚冰至”,书书曰: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曰:分莫大于名也。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途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易易曰:曰:“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至”,书书曰: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
14、谓此类也。故,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曰:分莫大于名也。(4 4)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出处】尚书皋陶漠:“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安国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5 5)类:)类:1.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2.相似,好像:似。同。此处取“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之意。(6 6)分:)分:区分地位。易易曰:曰:“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至”,书书曰:曰:“一日二日万几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曰:分莫大于名也。(7 7)名()名(fnfn):):1.名位、职责、权利的
15、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3.料想:“自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子。此处取“名位”之意。匡正名分。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翻译:翻译: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注释:(注释:(1 1)呜呼:)
16、呜呼:句首感叹词,悲伤之意。(2 2)幽:即周幽王)幽:即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湦(shng)。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记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史记形容他“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因“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致使西周为犬戎所灭。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3 3)厉:即周厉王)厉:即周厉王姬胡(?前828年)即周厉王,周夷王之子
17、。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约公元前857年即位,在位37年。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他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知识扩充:知识扩充:谥号,它是在某人去世后,依其生前德行事迹给予的称号,原则上是有褒有贬,褒贬所加须与被谥者生前品行相符。如春秋五霸: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
18、,其中的“桓”、“穆”、“文”就是谥号,周幽王的“幽”、隋炀帝的“炀”都是谥号。逸周书逸周书谥法解谥法解谥号“幽”: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的为幽(刚刚接班就死了的)),壅遏不通曰幽(一意孤行,不听别人意见,很难沟通)、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大的典礼仪式都乱了常规)、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动静乱常曰幽、壅遏不达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周幽王属于“动祭乱常曰幽”。逸周书逸周书谥法解谥法解谥号“厉”:杀戮无辜曰厉。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
19、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4 4)周道日衰:)周道日衰: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周道:周代的周道:周代的治国之道。治国之道。(5 5)纲纪:)纲纪:1.大纲要领。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明何景明赠向先生序:“君子之治也,设其纲纪,而有其目,与民守之。”2.法度;纲常。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韩诗外传卷四:“说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汉书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
20、於议院,下之於报章,日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3.治理;管理。诗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汉书律历志上:“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宋 司马光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铭:“夫人嫠居二十馀年,抚育诸孤,纲纪家事,大小曲尽其宜。”镜花缘第五二回:“故舜命伯夷典三礼,所以弥纶天地,经纬阴阳,纲纪万物,雕琢六情,莫不以此节之。”4.古代公府及州郡主簿。后汉书文苑传下张升:“仕郡为纲纪,以能出守外黄令。”
21、文选傅亮:“纲纪: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微管之叹,抚事弥深。”李善 注:“纲纪,谓主簿也。教,主簿宣之,故曰纲纪,犹今诏书称门下也。”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二年:“有诏:王敦纲纪除名,参佐禁锢。”胡三省 注:“纲纪,综理府事者也。”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5.称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为“纲纪”。亦称“纲纪仆”。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六:“智士心郁然不乐,召纲纪仆让之曰:此第高广而圊不称。”苏曼殊绛纱记:“尔日有纲纪自酒肆来,带英人及巡捕入屋,将家具细软一
22、一记以数号,又一一注於簿籍。”此处取“纲常,法度”之意。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6 6)上陵下替:)上陵下替:陵:通“凌”,凌驾。替:废弛。在上位者凌驾于上,在下位者衰败无能。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同“下陵上替”。【出处】隋书炀帝纪上:“上陵下替,纲维靡立。”(7 7)诸侯:)诸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
23、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8 8)大)大(d)(d)夫: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9 9)擅政:)擅政:独揽朝政。后汉书朱儁jn传:“时董卓擅政,以儁宿将
24、,外甚亲纳而心实忌之。”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明史食货志一:“刘瑾擅政,遣官分出丈田责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知孔子素为鲁人所敬重,亦思借助,乃厚致礼币,遗以书曰:鲁自三桓擅政,君弱臣强,人心积愤。”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钦显皇后:“是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以文宗遗命,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擅政,两太后患之。”(1010)什丧七八:)什丧七八:沦丧十之七八。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翻译:翻译
25、: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大概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注释:(注释:(1 1)文、武之祀:)文、武之祀:周文王和周武王开创的政权。祀:祭祀,香火。(2 2)绵绵相属:)绵绵相属:绵绵不断延续。绵绵:微细;连续不断的样子。相属:相传。(3 3)盖以)盖以故也:故也:大概是的原因。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周文王: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后汉族)人,西周奠基者。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伯爵)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先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