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异位骨化治疗-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肘关节异位骨化治疗-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肘关节 骨化 治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肘关节异位骨化诊治1概述2分期及鉴别诊断3诊治进展4小结一、定义及发病机制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它与代谢性疾病,如高钙血症,营养不良所致的钙化不同,它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状新生骨。1883年Reidel 首先描述了这种现象,1918年Dejerine和Cecillier报道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髓损伤的士兵里出现的异位骨化的情况,称之为关节周围骨关节病。组织学上,异位骨化与骨痂形成并无区别。早期表现为大量纤维母细胞的增殖,成熟后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呈现典型的分层现象,内层包含大量未分化的间质细胞,中层有大量骨样组织及丰富的成骨细胞,外层有大量矿物质沉积,形成
2、外壳,最后形成致密板层骨对于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但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1.成骨的前体细胞:原始细胞、成骨母细胞、纤维母细胞、间质细胞2.损伤诱导物:骨形态诱导蛋白(BMP)、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前列腺素(PGE2)等3.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钙磷代谢障碍出现高钙血症等认为异位骨化的形成与否取决于局部和全身多种刺激成骨和抑制成骨因素的平衡结果分类根据成因可分为原发性异位骨化和获得性异位骨化。原发性HO是指遗传相关性的,如进行性骨化纤维发育不良获得性HO包括:1、创伤后骨化性肌炎,可以源于任何形式的肌
3、肉骨骼损伤,如较常见的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肌肉或软组织挫伤。2、创伤后神经源性HO,源于脊髓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及脑血管意外等。3、源于其他原因的HO,如烧伤、血友病、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等。异位骨化也可按其所在组织分为:肌肉内异位骨化 肌腱内异位骨化 韧带内异位骨化 关节囊内异位骨化 关节软骨内异位骨化临床表现 分期局部肿胀硬性包块X线检查AKP(碱性磷酸酶)骨扫描 一期明显不明显无发现明显升高阳性 二期明显可触及云雾状影明显升高阳性 三期减轻明显可见骨化影可升高可阳性 四期减轻明显骨结构清晰正常阴性异位骨化诊断诊断:依据创伤病史,肌肉有硬性肿块,伴有
4、疼痛或局部压痛,可致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依据X线片、同位素骨扫描或者CT 检查结果对诊断有重要价值。需鉴别诊断的疾患:发红胀肿时应与皮肤蜂窝织炎、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关节炎以及骨髓炎相鉴别。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局部外伤、手术后、脊髓损伤、脑外伤等病变,有时会逐渐形成异位骨化。有关机制尚不明确。以淤血导致软组织的营养异常学说较有说服力。严重关节损伤后骨膜下血肿骨化过程中,进行粗暴的牵伸,导致血肿扩散,使骨膜下血肿与肌肉组织中血肿相通,成骨细胞随之进入肌肉,经机化、钙化、骨化后在骨膜下和肌肉组织内形成一种类似骨痂的新骨组织。是得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充分发挥功能,形成骨化。HO 就其本质来说,是软骨细
5、胞和肌腱(韧带)细胞间的互转化而后的骨化,其产生包括一些目前较为公认的高危因素:骨折、手术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烧伤、局部缺氧等。Chalmers 等认为HO 形成必需具备3 个条件:成骨的前体细胞、成骨诱导物、成骨的组织环境;且认为HO 的形成取决于局部和全身多种刺激和抑制成骨因素的相互作用。软骨细胞与肌腱(韧带)细胞之间的互转化现象。原定细胞分化方向改变,而转向分化成同一胚层来源的另一种类型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为互转化。细胞之间的互转化其实现的途径。目前综合相关文献报道认为细胞之间的互转化其实现的途径(即成骨的诱导)主要是通过以下3 点:miRNA 对多功能干细胞(MSC)定向分化的调控作
6、用;TGF/BMP-Smad 信号通路在软骨细胞与肌腱(韧带)细胞之间互转化调控机制;miRNA 和TGF/BMP-Smad 信号通路可以联合作用,组合成不同的密码来裁定细胞的命运和表型。临床表现和诊断异位骨化的临床表现最早出现于伤后3周,最晚可达伤后12周。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除了关节活动障碍,异位骨化的并发症还包括周围神经嵌压和压迫性溃疡。异位骨化的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蜂窝组织炎、血栓性静脉炎、骨髓炎或肿瘤类似。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AKP)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对于早期检测异位骨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般于伤后2周开始升高,10周时达到高峰,1
7、8周后逐渐降至正常,峰值达到正常的3.5倍;AKP的增高往往出现在临床表现明显的病例中;但其缺乏特异性,在骨折和一些其它骨骼系统疾病后同样可以升高。而且,AKP的水平并非与病变的活性度一致,因此,并不能作为预示异位骨化成熟以及复发可能的指标。血钙水平一般正常或偏高,早期(13 周)时可下降。测定24h尿中PGE2可用于早期检测异位骨化。PGE2排泄量的突然增高提示应做进一步检查。尿羟脯氨酸(UHP)浓度同AKP浓度平行,其排泄峰值同反映胶原降解的一种特殊的多肽片段相关。但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患者尿中羟脯胺酸浓度都增加,对诊断异位骨化作用不大,也无法判断异位骨化成熟与否脊髓损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P
8、K)水平越高,异位骨化发生率越高,CPK正常者无异位骨化发生,提示CPK可作为早期诊断和判定异位骨化严重程度的指标普通X线片在伤后46周才能发现异位骨化。典型表现为环形的骨化区伴随一个透光中心CT可以明确异位骨化的部位以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指导手术切除。部分病例CT可发现在异位骨化病变与周围肌肉间存在低密度阴影,这些阴影被认为是未骨化,但具有骨化潜能的结缔组织,术中应一并切除,否则容易复发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最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静脉注射99TcMDP后作三相连续摄片:血流相和血池相可最早在伤后2.5周出现摄取率增高,1周后在延迟相出现阳性表现。通常在伤后
9、数月内,骨扫描可显示异位骨化活动性的峰值。在612月内逐渐恢复正常。通过系列的定量骨扫描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异位骨化的代谢活性,决定手术时机,并预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异位骨化在MRI上的表现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早期:T1加权相病变处与肌肉同等信号,T2加权相病变中心呈轻到中度不均匀高信号局灶影,密度比脂肪高,其周围组织广泛水肿,有时呈现低信号环状影。进展期:T1加权相病变中心信号等于或高于与周围肌肉,病变周围出现低信号环。T2加权相病变中心出现极高信号,周围组织极度水肿并有完整的低信号环。成熟期:T1加权相病变中心高信号,与脂肪同等密度,高信号周围存在低信号环。T2加权相外周及中央均为低信
10、号。这些特征性表现并非在所有病例中均出现,只要T2加权相出现环形低信号带,即可诊断鉴别诊断:骨化性肌炎、异位钙化 骨化性肌炎骨化性肌炎是指在肌肉组织内出现钙盐沉积,而异位钙化异位钙化则指在软组织结构内或周围出现矿物化(mineralization)或石灰样沉积(calcium deposit)。跟腱末端病钙盐沉积、肩袖钙化、后纵韧带钙化均属于异位钙化的范畴。异位骨化异位骨化有成熟的板层骨、松质骨、骨髓腔、滋养血管,以及少量的造血功能和肌纤维薄膜等类似正常骨的结构,其周围软组织水肿、增生,肌肉坏死和骨质疏松是H0的继发性反应,而不是原因。H0往往位于关节周围的肌群或韧带的间隙,而不是侵 袭到这些
11、组织内;即使包绕正常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将H0切除后,这些组织结构仍基本完整;而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钙化往往侵及组织本身。刘克敏.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与关节功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01-1004预防和治疗目前,异位骨化的预防大多为早期识别并处理其危险因素。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瘫痪程度、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痉挛状态、压疮、持续的压迫及尿路感染等预防是关键治疗 1.药物治疗 2.运动疗法 3.理疗 4.放疗 5.基因治疗 6.手术治疗1.1.药物治疗A.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目前公认的预防异位骨化形成的最有效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止
12、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改变触发骨质重建的局部的炎症反应,并抑制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消炎痛(25mg,Tid)阿司匹林(0.1,Tid)和布洛芬(200mg,Tid)连续应用4周。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出血、对于骨折患者有抑制成骨作用不利于骨折恢复B.羟乙二磷酸二钠(依替膦酸钠)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非晶形磷酸钙转化成羟基磷灰石,从而阻止骨基质矿化但由于不能阻止骨基质合成,故而停药后很容易反复,是谓“反弹性骨化”。Thomas等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性应用依替膦酸钠患者进行最短2年随访,发现髋关节活动范围与未用药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且最终并未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加之EHDP还有着疗程长、费用昂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