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教育 目的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四章 教育目的学习目的1、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4、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特点;5、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6、“五育”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
2、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一般包括:(1)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2)教育工作的方向;(3)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4)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1.原始人对“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2.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的追求3
3、.文艺复兴的理想:塑造完善全面的人4.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人”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旧分工是那种把人强制性和凝固性地长期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活动范围内的一种分工。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提出要求:技术基础的不断更新,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必然造成个人职业的变换和职能的更动。可能性: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由时间,是劳动时间之外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第五,人
4、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第六,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1.体能、智能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体能与智能的发展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体能与智能的发展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前提。2.活动能力活动能力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要运用的实际能力,或者说是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
5、质要素中居于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地位。3.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要条件。4.情感、意志、性格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这四种因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
6、位论(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见word文档)(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及历史的具体统一1.对立的根源(1)社会的现实根源(2)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看到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对人性和个性的戕害。社会本位论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稳定,强调教育应规范个人认同社会。2.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必须把二者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恰当的结论。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以人为中心和
7、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1.人性不变2.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人文主义教育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典著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在总体上反对教育对当前社会的适应,认为教育的第一位只能是培养学生适应真理的能力,第二位的目的才是去适应变化中的现实世界。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比较重视超现实的非功利目的。功利性的谋生教育只能在实施好更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集中体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育上。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所谓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