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居住 建筑 外部 空间 环境设计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住宅套型设计第三章 住栋设计 低层住宅设计 多层住宅设计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第四章 不同地区和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第五章 住宅造型设计第六章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1PPT课件第六章第六章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l第一节 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状况l第二节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l第三节 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的设计标准l第四节 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2PPT课件61相关概念n “外部环境”广义上是指围绕着主体的周边事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即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部世界。它既是作用于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总和,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
2、和感知的外界的总体。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及社区环境。n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城市特定住区的居住场所、与居住行为相关的周边事物以及人们相应的心理认知。因而从狭义的空间角度而言,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指由住宅等建筑围合的家庭生活之外的一切活动空间领域。包括用于居民出行的道路空间,居民活动的绿化游憩场所,住宅周边的室外空间、庭院,以及公共活动空间中的建筑小品、连廊和住宅底层架空并用于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等等。3PPT课件 612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n生活性、n领域性、n动态性、n综合性、n艺术性、4PPT课件(1)生活性n
3、与工业区、商业区等城市空间相比,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地,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外部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生活性特征。5PPT课件(2)领域性n城市居民居住在特定范围的居住区内,与其他城市空间和其他住区之间往往具有显著的空间划分而形成特定的地域范围,使其避免外界和城市外部活动的干扰和保障住区内部的安宁与安全。n在住区内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也有空间领域的划分,如住宅紧邻的邻里空间,住宅组群中的组团空间,以及整个住区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等,具有活动内容与活动服务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6PPT课件(3)动态性n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因居民构成的多样性、活动的规律性及
4、随机性,使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人们的参与中和需求变化中具有动态特征,呈现出动态多样的生活场景。7PPT课件(4)综合性n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物质上是由自然环境和各种人工环境构成,在技术上,涉及地上与地下、建筑与绿化、道路交通与工程管线等等,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外部空间特征的总和与整合,是多工种技术设计人员共同协作的系统集成。在外部空间的使用上,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不同使用方式、不同活动内容和活动频率的复合多样化的综合特征。8PPT课件(5)艺术性n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各种需求以外,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环境视觉审美的要求,艺术性成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
5、境的重要特征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空间肌理、场所形态、视觉感受等,体现城市和社区特有的民俗和人文特点,是工程技术与环境艺术的综合与整合。9PPT课件721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功能n (1)融合功能n (2)表征功能n (3)场所功能 10PPT课件(1)融合功能n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居住空间的分异日趋显现,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本身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小社区,居住区内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教育背景、职业差异等不同,使得居住区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建立社区归属感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发展的目标之一。n 人的身心发展,无不与他儿童时代、成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6、。优质的居住环境有助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居住区通过特定的外部空间环境、服务设施的配置,达到共享生活、共同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目的。n因此,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相应的社会融合功能,具有融合功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社区归属感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居住环境的融合功能,还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居住小环境与城市大环境的融合,居住区小社会与城市大社会的融合。11PPT课件(2)表征功能n 居住环境是居住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居民社会属性、生活方式与居住文明程度的表征。居住环境应是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理念、追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不
7、仅为社区提供使用与服务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n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而社区文化又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居民、社区与居住区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并使居住环境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n 人类的建筑史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文脉隐藏于城市的深层结构中,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都自觉与不自觉地扮演了传播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角色。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物化形态承载和表征着特定社区的居住文化的演进。12PPT课件(3)场所功能n人总是被自己
8、构筑的大大小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空间包裹着的。住区空间环境是居民生活、行为的物质载体,具有承载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的场所功能。n 现代人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们向往自然,向往开放的、可自由介入的、置身其中可全身心放松的居住空间。居住环境要提供这样的场所:人们可在自由的活动中释放个性;在相互交往中获得情感的交流;在优美的环境中忘却厌烦和疲倦;在社区中体会关爱和温馨。13PPT课件622居住行为需求n居住行为主要意指居民在住区中的户外活动,是主客体互动作用下行为主体意愿的表达。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是由居民的生活行为需求所确定的,反之,外部空间的物质环境影响、制约和支持着居民的户外活动行为。
9、n 14PPT课件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活动行为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n必要性活动行为它们基本不受物质构成的影响而无选择的余地,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时间条件下都会产生的活动行为,如上学、上班、出行、买菜等;n自发性活动行为它受人们参与的意愿所决定,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可能发生,如散步、晨练等,对外部环境有相应的要求;n社会性活动行为即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中有赖公众参与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如儿童游戏、聚会、下棋、交往等具有广泛的被动式接触特点的社会性活动。三类活动行为反映了人们的固有行为、人与环境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15PPT课件居住行为需求n (a)生理需求,如冬暖夏凉,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无
10、噪声,通风好等等;n (b)安全需求,保障生活的私密性和人身安全;n (c)社会交往需求,邻里互助友爱,社区和谐;n (d)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n (e)美的需求,有特色的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可获得视觉与心理的愉悦。16PPT课件(2)物质空间环境与非物质空间环境n(A)物质空间环境(硬环境)n(B)非物质环境(软环境)17PPT课件A)物质空间环境(硬环境n(A)物质空间环境(硬环境)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表现为由各种物质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空间环境,即居住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各类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以
11、及各种活动场所等共同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实体环境;体现为两个方面,n一是环境质量,即大气、水质、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主要适应人们的生理需求;n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通过各种文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道路广场、交通状况来反映,满足人们赖以生活的基本需求的环境,包括住房、广场、绿地、交通空间、商业、服务、文化设施等建筑设施和工程设备。n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应具有很好的空气质量、水环境和植被绿地,充足的日照,以及完善便利的公用设施,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行为需求。18PPT课件(B)非物质环境(软环境)n(B)非物质环境(软环境),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舒适度、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
12、,也指人居社会环境,还包括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即居民的生活情趣、信息交流与沟通、邻里关系、精神风貌、道德修养、风俗习惯等等。19PPT课件n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社区精神的物质空间载体,需要安宁、愉悦,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给人以轻松、安全的感觉和美好的视觉感受,提供人与人“面对面”社会交往的“现实”空间,也可以通过通信、网络为住区提供“虚拟社区”的信息交往。n 居住建筑外部物质空间环境与非物质空间环境是形式与内涵、载体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内涵与行为是特定的居民群体生活需求和社会属性的集体反映,而物质空间环境是这些需求的载体和物化形式。n 居住建筑外部物质空间环境是城市总体功能环境背景之下
13、,其技术经济、使用功能与环境营造的综合体现(图71)。20PPT课件21PPT课件(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包括 自然要素n人工要素、n空间要素n人文要素22PPT课件自然要素n 自然要素: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自然地形地貌、水系、树木、绿地等;自然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生态环境而赋予其最基本的特征。n自然环境条件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形成的基质。23PPT课件人工要素n人工要素:指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小品、水塔、雕塑等)、道路、桥梁、街道、广场以及依附于其中的环境设施如坐椅、花坛、喷泉、雕塑、标识等;n人工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次生景观,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
14、构成要素。24PPT课件空间要素:n 空间要素:是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次生环境,具有相应的功能和形态,如道路与开放空间,绿化广场与节点(如入口)空间,滨水空间等,n空间要素主要有空间的基面、界面、空间容量与空间比例尺度等,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活动载体。25PPT课件人文要素n 人文要素:可分为社会要素和居住行为要素,构成居住区的软环境。意指人们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特性和人文内涵;n居住空间是人们生活的活动舞台,在这里表现出居民特有的生活场景与风貌,如散步、聊天、下棋、晨练(跑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生活方式和习俗。26PPT课件(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27PPT课件73
15、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原则n(1)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n(2)共享性与领域性相兼容的原则 n(3)非均质性与公平性相兼顾的原则 n(4)休闲性与生态性原则 n(5)功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 28PPT课件(1)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n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有机复合与交织的结果,由各个局部按照制定的功能关系和活动要求与空间序列整合而成。n因此,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门时空艺术,必须坚持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局部环境设计的多样性服从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性。29PPT课件(2)共享性与领域性相兼容的原则n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以住区的边
16、界为界,主要为住区内部居民提供服务,满足住区内部居民不同层次、内容的共同活动需求。因此,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具有共享性要求,住区内的所有居民都具有使用的平等条件与权利;同时又具有领域性的要求,服务于不同对象和范围的空间场所(如邻里空间与组团空间,或住宅周边空间与住区中心之间等)之间应具有相应的空间划分,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不相容活n动与人员的干扰。30PPT课件(3)非均质性与公平性相兼顾的原则n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无论是空间上或是设施分布上都是不均质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必须兼顾和体现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性原则首先指:居住区的全体居民,包括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
17、龄的人;既包括正常人,也包括残疾人,他们对环境的共同或不同的要求均应该得到尊重。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老龄人口的构成比例将会逐步提高,他们的环境要求应予重视,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公平性有利于建立社区归属感,促进社会稳定。公平性还表现在居住区环境对所有居民的开放,以及所有居民享有相n近或均等的社区服务与外部空间环境的权利。31PPT课件(4)休闲性与生态性原则n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城市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承载了一部分休闲的功能。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作为建筑内部功能的延续和补
18、充,是日常户外休憩行为包括散步、运动以及聊天等的主要场所。这就需要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氛围,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生理与心理需求。为此,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保护和利用自然基质条件,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上的自然环境、景观作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和空间脉络,在环境营造过程中贯彻自然和人文融合的生态理念。32PPT课件(5)功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n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和坚持场所设计的功能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避免华而不实。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经济条件,通过精心设计使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33PPT课件 641设计程序n 居住建筑外部空
19、间环境不仅要亲切宜人,同时也应该美观而实用。从宏观上看,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甚至区域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它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从微观上看,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又是为居住者服务的,与居民生活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等密切相关。因此,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的结合,是基于功能需求和美学原则的空间组织与系统建构。规划设计程序一般包括基地分析、功能定位、住区空间结构组织、住宅设计与布局、环境设计等,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规划局)、开发商互动,并尽量采用可能的方式方法鼓励公众参与设计。34PPT课件641规划设
20、计程序n基地分析、n功能定位、n住区空间结构组织、n住宅设计与布局、n环境设计35PPT课件(1)基地分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首先需要分析基地在城市中所处的区位(城市中心地区、老城区、新城区、城市边缘地带等等)、外部环境条件(自然环境、道路交通等)和制约因素;在基地内部,需要分析包括地质、地形、气候、水系等各种影响因素。n地质、n地形、n气候、n水系等各种影响因素。36PPT课件 1)地质n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渗透性,继而影响建筑基地的承载力与稳定性。基地的土壤渗透性与地形、地貌及地表水有较大关系,对住区环境规划的总体布局具有指导作用。37PPT课件 2)地形 地形地貌包括了地面高程、坡度
21、、坡向等要素,决定了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地形特征,对环境设计起提示作用。通过对用地现状的高程分析,可以判断地形的排水方向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地形关系。n 坡度是影响建筑布局适宜性与建设条件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地质稳定性越差,水土流失的可能性也越大,建筑布局和环境建设制约度也越大(图73)。38PPT课件39PPT课件3)水体n水体往往成为居住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自然要素,也是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的必要条件。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设计基地内的水体进行环境设计可以获得生动宜人的居住环境。40PPT课件4)气候n 我国地缘辽阔,地区间气候特征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如日照、通风、
22、降雨、气温等,直接影响到住宅及其外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影响到建筑的单体设计、朝向、日照间距大小、环境生态的养护等;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外部空间活动行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场所设计要求;还影响到居住区基础设施(如供热与否)的设置。41PPT课件(2)功能定位n特定地域的居住空间,需要在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当地住宅市场调查与分析评价的基础之上,研究其在城市中的区位与环境价值,并由此确定住区的服务对象与市场定位。进而基于居住服务对象确定建筑功能类型和住宅设计的套型与面积标准以及住宅形式与类型,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和外部空间可能的行为需求,确定相应的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的配置内容与要求。42PPT课件(3)居住建
23、筑外部空间结构组织n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结构组织是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基本框架。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居住区规划模式和组织结构形态。43PPT课件北京的“街道一胡同一四合院”和上海、武汉等地的“街道一里弄”(图74)是我国有代表性的传统居住形态。44PPT课件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采用居住街坊的布置方式。我国当代城市的居住区规划结构仍基本延续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和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的组织形式(图75),45PPT课件n但在构成内容与形式上出现了许多变革,如在公共设施配置上,
24、增加了文化娱乐(会所)和物业管理,在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上倾向于体现“均好性”而弱化“层级制”,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力求人车分流,在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上,从过去简单的绿化配置到追求生态性、人性化以及人文特色的创造等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46PPT课件 1)居住街坊居住街坊的组织方式是住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适量的公共建筑。街坊道路间距200300米,道路交叉口较多,儿童上学、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一些城市功能混合区和住宅小区采用了居住街坊的组织方式(图76)。47PPT课件2)居住小区n一般采取“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两级结构(图77)。居住小区是被城市或居住区级道
25、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区。n所谓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住区。住宅小区和组团常与相应的居民委员会及物业管理的组织单位相对应,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n 20世纪80年代,建设部在我国开展的住宅小区试点工作,使“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这一规划模式得以深化和发展(图78)。48PPT课件49PPT课件 3)居住区n当居住区规模(3000050000人)较大时,一般采用“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