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讲解(DOC 12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讲解(DOC 12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讲解DOC 12页 社会调查 研究 方法 笔记 整理 讲解 DOC 12
- 资源描述:
-
1、第二部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社会科学领域常见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概念: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社会调查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社会调查的特征:首先,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是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社会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范围
2、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方法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与电话访问);调查目的或作用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调查性质和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社会调查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指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抽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可以比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准确性高。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
3、社会调查: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o()o2、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选题阶段)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准备阶段)c) 资料的收集 (实施阶段)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分析阶段)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总结阶段)选题阶段的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
4、面);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问卷的准备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资料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3、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分析单位:即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五种类型:个人(大学生、工人)、群体(家庭、邻里)、组织(工厂、公司)、社区(乡村、城市)、社会产品(其他分析单位如书籍、歌曲)。分析单
5、位的特点:首先,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其次,将对这些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例: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户主。有时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由同一对象承担着。45页两种错误:(1)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在一个比较大的集群的分析单位上收集资料,而在一个
6、比较小的或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上来下结论的现象。如,收集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中作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47页(2)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二、测量1.测量的水平 o()o测量: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
7、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有效的测量要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测量过程中用来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反映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完备性(测量规则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和变异);互斥性(每个观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表示,即研究变量的取值必须互不相容)。测量的四个要素:测量的客体(测量谁,测量的对象)、内容(测量什么,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法则(怎么测,用数学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操作规则)、数字或符号(如何表示,用来测量结果的工具)。测量层次:a 定类测量:将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以确定其类别。例如性别、职业、
8、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b 定序测量: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例如文化程度、城市规模。c 定距测量: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例如智商和温度的测量。d 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2种层次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0点(有实际意义的0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例如出生率、性别比等。2.概念的操作化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变量: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的概念叫
9、做常量。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操作化方法:概念澄清与界定(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其次,对定义进行分类);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再发展指标)。 如:中国妇女地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地位等。3.信度与效度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
10、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再测信度: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复本信度:一套测量的两个或以上复本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测量并计算得分的相关系数。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影响信度的因素:在结构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中,信度主要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随机误差的来源:1.被调查者2.调查员3.测量内容4.测量环境和时间。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或者
11、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含义是内容性质与程度重合的统一。在评价各种测量的效度时,往往采用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的类型为标准。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准则效度: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建构效度: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
12、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种具有一致方向的变量,是否在测量的结果中表现出一致的方向性。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而具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量;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追求测量的信度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测量的效度,反之,当研究者努力提高测量中的效度时,其测量的信度则同样会受到影响。三、抽样抽样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概念: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
13、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即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和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单位: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是不同的。比如:元素学生与抽样单位班级。抽样框:又称抽样范围,指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指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如某厂工人的平均收入,是某厂工人这一总体在收入这一变量上的综合描述。统计值:也称样本值,是关于样,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是相应的参数值的估计量。置信水平:又称置信度,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14、,或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样本规模:样本容量,指样本中所含元素的多少。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总体的规模、估计的可靠性与精确性要求(置信度与置信区间)、总体的异质性程度、研究者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社会研究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100个个案。小型调查:100-300 中型调查:300-1000 大型调查:1000-3000。抽样的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在具体抽样前,对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做明确的界定。 制定抽样框:根据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名单进行统一编号来建立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根据研究的目的、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等因素来决定具体的抽样方法
15、,并决定样本的规模。 实际抽取样本: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测量,防止样本偏差过大而导致的失误。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可测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抽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非抽样误差:在调查、记录、填答、汇总等工作中出现的误差。1.概率抽样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即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16、PPS抽样、户内抽样)类型: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通过随机数码表进行纯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程序: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字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4.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5.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足够的数码个数; 6.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找出对应的元素。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
17、本的方法。注意两种情况:1.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具有某种次序的先后、等级高低时;2.有与抽样间隔相对应的周期性分布。步骤:1.给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抽样框;2.计算抽样间距K,即用总体规模除以样本规模;3.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个体,记下编号A,这是抽样的起点;4.在抽样框中,以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A,A+K,A+2K,A+3K;5.将这些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
18、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优点:1.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精度;2.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内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进行比较。注意:1.分层的标准问题: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各层内部同质性,各层之间异质性;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2.分层的比例问题:按比例和不按比例(某层次单位太少)两种,非比例抽样的结果应予以加权分析。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多段抽样: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PPS抽样: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