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学习笔记汇总(DOC 88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天津市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学习笔记汇总(DOC 88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学习笔记汇总DOC 88页 天津市 中医药 师承 教育 学习 笔记 汇总 DOC 88
- 资源描述:
-
1、附件2天津市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 理 单 位: 指导老师姓名: 继承人姓名: 记录时间段: 目 录学习时间集中/自学学习书目及内容备注2日期阳历阴历学习书目伤寒学学习笔记内容伤寒论六经辩证的概念一、六经的基本概念: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六经是把外感病中错综复杂的证侯加以分析综合。 1、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简称。三阴三阳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其阳气量是三份,又称大阳。 阳明明者,著也。其阳气量是两份,不如太阳之量大。 少阳少者,小也。其阳气量最小,为一份。又称嫩阳,稚阳。 太阴指阴气量大,其阴气量为三份。 少阴其
2、阴气量为两份。 厥阴厥者,尽也,极也。其阳气量为一份,阴气少到尽头。 2、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不是生理而是病理的概念。见下表:病位病性病变趋势太阳:足太阳经,膀胱腑,体表阳证阳证初起阳明:手足阳明经、腑阳证阳证极期少阳:手足少阳经,胆腑、三焦阳证阳证后期太阴:脾经,脾脏阴证阴证初期少阴:手足少阴经、心肾两脏阴证阴证危重期厥阴:肝、心包经阴证阴证末期阳复 二、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与经络的关系:六经循行特点表现证侯足太阳循行人体背部头项痛,腰脊强足阳明循行人体前面目赤,目痛,鼻干,腹满痛足少阳循行人体侧面耳聋,胸胁苦满足太阴入腹属脾络胃腹胀满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咽
3、干咽痛足厥阴上额会督巅顶逢头顶痛 2、与脏腑的关系: (1)、阳与腑:足太阳膀胱经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足阳明胃(包括大肠)腹胀痛,拒按,便秘。 足少阳胆口苦,咽干,目眩。 (2)、阴与脏:足太阴脾腹满,腹痛。 足少阴肾(心)虚寒,气血不足脉微细,但欲寐。 足厥阴肝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食。 三、六经辩证的治则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而且始终贯串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1、祛邪:为泻法,适用于实证。三阳为实热,治以祛邪为主。太阳:经:表实无汗开泄腠理。 表虚有汗解肌调营卫。 腑:蓄水化气行水。 蓄血活血逐瘀。阳明:经清
4、。 腑下。少阳(半表半里)和解。 2、扶正:为补法,适用于虚证。三阴为里虚寒,治以扶正为主。太阴温中散寒燥湿。少阴:寒化扶阳抑阴(四逆类)。 热化育阴清热(黄连阿胶类)。厥阴寒温并用。 3、扶阳气:三阴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三阴以扶阳为主,如四逆汤、附子汤等。三阳亦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伤寒之法,法在救阳”。如太阳表证,肌表热盛而不用寒凉清热,其意在辛温达表的同时,有固护阳气的深意。 4、存阴液: 扶阳气固然重要,但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机能的发生,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故存阴液同样重要,特别是阳邪盛时易耗阴液。如白虎汤之清,承气汤之下,都有制止阳邪,保存阴液的积极作用。再如黄连阿胶汤、炙甘
5、草汤都是存阴液的方剂。 伤寒论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已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4日期阳历阴历学习书目伤寒学学习笔记内容六经辨证传变的一般规律1、传变: (1)、何谓传变?传:邪气由此经进入彼经,叫“传经”。如太阳传阳明。变: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侯发生了变化,新的证侯不属于六经病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后世医家称其为“变证”。传变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是一个统一整体。若正虚邪盛,则邪气由表传里,由阳入阴,属邪胜病进;若正复邪退,则邪气由里出表,由阴转阳,属邪衰病退。 坏病:凡是反复误治所造成的变证,伤寒论称其为“坏病”。 变证或坏病的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6、”辩证施治。 (2)、传的一般规律由表而里,由虚而实。 循经传:邪气依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 (但伤寒论并无阳明传少阳的实例。) 越经传:邪气不依照上述顺序,而越过一经或多经相传。 表里传:邪气在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相传,如太阳传少阴,阳明传太阴。 直中:外邪不经三阳,直接入侵三阴而发病的,叫“直中”。 原因:A、阳气素虚,抗邪无力,病邪直入阴经而发病,(病情较重)。B、素体不虚,但感邪太重,外邪直中阴经,(治疗得当,预后较好)。 首尾传:太阳厥阴。 (3)、变:A、失治:失治不变“太阳病10日已去”。 失治变“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 B、误治:包括误汗、误下、汗下倒置、误吐
7、、误火等。 (4)、传变与否决定于: A、正气的强弱:若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不内传;反之则邪易内传。 B、感邪的轻重:若感邪重而势盛,则多内传;邪衰势微,则不内传,或虽已内传,亦可有外出之机。 C、治疗的当否:在发病过程中,治疗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是否能截断病程,及时治愈,也关系到疾病的传经与否及传经的趋向。 D、体质的强弱及宿疾的有无: 体弱者,病邪易传,且多传三阴;体强者,不易传经,即便传经,亦多传三阳。有宿疾者,其传经多与宿疾所在的脏腑有关。 2、合病并病和两感: 两经或三经的证侯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叫“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合病常因邪气太盛,动则侵
8、犯数经。一经证侯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侯,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叫“并病”。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里,只用于三阳病,三阴经无合病并病。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者,称为“两感”。如太少两感。日期阳历阴历学习书目伤寒学太阳病辩证纲要学习笔记内容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分析: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侵袭,首犯太阳,使太阳经气功能失常。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外浮而抗邪,气血必充盛于表,脉象应之而浮。特点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即浮而有力)。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走项后,连腰脊。邪气侵袭,太阳经气不利,致太阳经循性部位的筋脉拘急,肌肉痉挛
9、,故见头痛伴颈项部拘紧不柔和。 恶寒风寒束表,郁闭卫阳,卫气失于温煦。 此外,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晚之故,如第3条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但应知,太阳病初起发热虽较恶寒出现晚,但一般是恶寒发热同时存在。因此时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奋起抗邪,所以必现发热。恶寒与发热并见,是太阳病的特征。辩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总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原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解词:中风指肌表被风邪所伤的证侯,与后世的中风偏瘫不同。提要:太阳中风提纲
10、证。本证成因:风邪袭表。分析:本证的形成,与患者的体质有较大关系,即患者体质偏虚,腠理疏松,感受风寒外邪而成太阳中风证。本证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恶风,脉浮缓。汗出(1)风邪伤卫,卫外失固; (2)风性疏泄,营阴外泄。发热风邪客表,卫阳抗邪,正邪交争。恶风A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B卫阳不能温煦。 注:恶风为恶寒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一般说恶寒怕冷的感觉较重,随时可见;恶风怕冷的感觉较轻,遇风时方觉怕冷。两者常可并见,不可截然划分。脉浮缓缓为松缓之意,即相对无力的表现。因:A风性散漫不收;B汗液外出,脉失充。即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病机:外邪袭表,卫外
11、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注意:太阳中风证的两个要点:(1)病机在郁闭基础上兼有开泄;(2)虽属实证,但正气相对不足(并非虚,只是与无汗表实证相对而言)。(二)太阳伤寒:原文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解词:(1)未发热为暂时未发热,与无热不同。 (2)脉阴阳俱紧阴指尺部,阳指寸部,即寸关尺三部脉都见浮紧。提要:太阳伤寒脉证提纲。成因:寒邪袭表。分析:本证是感受风寒病邪而寒邪偏重的类型。其形成与患者体质有关,即患者体质偏壮,腠理致密,感受风寒易形成太阳伤寒证。本证主要表现为: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较重,脉浮紧。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风寒侵袭卫表
12、,卫阳被束,温煦失司,故初起即恶寒,为必然证。至于发热迟早,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有关。体痛(周身疼痛)太阳经气受阻,营阴郁滞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温养。呕逆阳郁不宣,胃失和降。无汗寒性凝敛,毛窍致密。脉阴阳俱紧寒主收引,经脉拙急。紧即浮紧而有力。辩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中风和伤寒的鉴别要点:在有汗无汗。(三)温病:原文6(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解词:(1)温病属广义伤寒之一。提要:太阳温病的主证。分析: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暑、燥等热性病邪而致的外感疾病。其典型表现为:发热而渴,轻微恶寒(不恶寒)。发热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正
13、气抗邪。本证发热特别突出。渴风热阳邪,耗伤津液。本证口渴而喜冷饮。轻微恶寒(不恶寒)感受阳邪,故轻微恶寒(与伤寒相对而言)。辩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轻微恶寒),脉浮数。病机:温邪袭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注:本证治宜辛凉解表。8日期阳历阴历学习书目伤寒学大青龙汤证学习笔记内容原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解词:(1)厥逆即手足厥冷。 (2)筋惕肉瞤惕,动也;瞤,眼睑跳动也。此句指肌肉不自主跳动。语译:太阳中风若汗出很少,又见脉浮紧,应视同太阳伤寒。若太阳伤寒出现脉浮
14、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太阳伤寒阳郁重证,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大青龙汤发汗力强,典型的太阳中风见汗出恶风,或脉微弱者,不可服用,误用则严重损伤阳气阴津。阳气伤不能温煦则四肢厥逆;筋肉失于温养则筋肉不自主跳动,如此,病情就要恶化了。参考原文39、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解词:(1)但重只身体沉重。 (2)乍有轻时指身体重,偶尔有所减轻。提要:太阳伤寒兼郁热证证治和大青龙汤的禁忌。成因:38条为寒闭肌表,阳郁化热;39条为湿郁肌表,阳郁化热。本证典型表现为伤寒表实证兼烦躁。分析: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伤寒表实证。 脉浮缓,身不痛,但重
15、,乍有轻时,无汗湿郁肌表,表气郁遏。 烦躁素体阳热亢盛,复为外寒闭郁,热无宣泄之路,热扰神明。 本症外有寒邪闭郁或湿邪郁遏而成表实,内有阳郁化热而成烦躁。辩证要点: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解词:温粉指炒热的米粉。现代用法用量:麻黄
16、10-15g,桂枝10g,炙草10g,杏仁6g,生姜15g,大枣4枚,石膏15g。先煎麻黄去沫,后纳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取微似汗。若服1次出汗,后即停服。 郝万山说:“本方麻黄剂量是伤寒论中最大者,为发汗之峻剂,应用时要注意:取微微汗出为佳,切勿过汗。若汗出过多,用炒热的米粉扑身止其汗。之所以要用炒热的米粉,因本证原为寒邪闭表,在汗出之后,若突然用冷米粉敷体,犹恐冰伏余寒。这就像我们今天给发汗后的病人擦汗,常用热毛巾而不用冷毛巾的道理是一样的。且本方服一次药汗出邪解,就不要再服第二次,即使有病证反复也不可再用。再用就容易过汗,乃至亡阳”。方解: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石膏宣泄郁热 生
17、姜助麻黄汤发汗 草枣补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之效。 药后汗出表解,热除烦解,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故名大青龙汤。 现代应用:适用风寒表证见高热烦躁而无汗者。 大青龙汤禁忌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分析:脉微弱,汗出恶风表里阳虚,禁汗。 临床体会:邢锡波说:“大青龙汤适用于中风、伤寒初起,内有郁热,发热恶寒无汗伴烦躁不安或面色正赤,脉浮大滑数,或伴轻度谵语。此时若不用大青龙汤疏表邪而宣郁热,往往很快即转入阳明。至于大青龙汤的用法,要根据病势之轻重,年龄之大小,在剂量上适当调配。如表邪重,麻黄量可稍大,成人一般812 g,必须配以大
18、量之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能宣散内郁之热从表而透出。热邪外达,不但可疏邪外出,更可阻病势之发展。石膏之用量,常为麻黄3倍,如热势盛者,石膏量还可加大。麻黄为辛燥之品,若内有郁热,服之每感烦躁不安,而佐石膏则无此弊”。日期阳历阴历学习书目伤寒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学习笔记内容原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参考原文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提要:汗下后,邪热雍肺作喘的证治。语译:太阳病,发汗或下后,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再用桂枝汤,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分析:邪热雍肺证的典型表现为:汗出而喘,
19、无大热,伴咳嗽,口渴等症。1、成因:表证发汗或攻下不当。2、症状:汗出邪热雍肺,迫津外泄; 喘邪热雍肺,肺气上逆; 无大热邪热雍肺,加之汗出,故表热不甚而热盛于内。既为邪热雍肺,热盛于内,则可见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喘促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辩证要点: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等。3、病机:邪热雍肺,肺气不降反上逆。4、治法:清宣肺热。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用量:麻黄20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