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温病学笔记汇总(DOC 12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6010915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0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温病学笔记汇总(DOC 12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温病学笔记汇总DOC 12页 温病学 笔记 汇总 DOC 12
    资源描述:

    1、温病学笔记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温病的概念:(1) 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而造成。(2) 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

    2、度的发热。(3) 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 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4) 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基本特征:(1) 起病急,传变快(2) 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 易化燥伤阴(4) 易内陷生变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病邪性质纯热无湿(风热、暑热、燥热)温热相兼(如湿热、者湿等)发病部位多为肺卫,亦可发于气分或营血分多为脾胃起病、传变及病程特点起病较急,传变较快,病程一般不长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解)证候特点热象显著,易出现化燥伤阴现象。初起多见肺卫表证或里热亢盛证;继之

    3、见肺胃气分热盛证,以及热入营分、热闭心包、热盛动风、热盛动血等热入营血之里热证候;后期则多见气阴两伤,出现肺胃阴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多不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着,多表现为湿重热轻,见上、中焦卫气同病之证;继之则留恋气分,果阻脾胃,弥漫三焦,以中焦为病变重心,出现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之证;后黹既可化燥伤阴,出现腑实、营、血分证,亦可从湿而化,损伤阳气,出现湿胜阳微证治疗特点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芳香、苦温、苦寒、潆渗等方药包括病种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等。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霍乱等分别温病

    4、与伤寒的关系风温伤寒病因风热病邪风寒病邪病机特点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胃热盛,甚则热陷心营,后期易伤肺胃阴液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继则寒邪化热内传入里,后期易伤脾肾阳气初起证候呈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呈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初起治法辛凉解表辛温解表初起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后期治法滋养肺胃温补脾肾后期用方如沙参麦冬汤如理中汤、四逆汤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形成条件致病特点风热病邪多形成冬春季节,具有风热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多先犯肺卫:可通过口鼻呼吸入侵,初起时邪袭上焦肺卫,引起肺卫

    5、失宣,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证,进一步发展,多见邪热壅肺,或痰热阻肺,临床可见咳喘、痰呜、气急暑热病邪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具有强烈火热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如壮热,大汗出,面赤,口渴,脉洪大易于耗气伤津:易见身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症状易致闭窍动风易夹湿邪为患燥热病邪燥为秋令主气,每逢初秋季节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病位以肺为主,燥热病邪亦从口鼻而入,所以先犯于肺;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热势渐盛时,导致肺燥阴伤,症见热甚,咳嗽气急,胸满胁痛,咽干口燥等,病之后期则表现为肺阴伤之证

    6、,可见干咳少痰,口燥,舌光红等易致津液干燥温热病邪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亦称之为伏寒化温病初即导致里热证,温热病邪不兼具风,暑,湿,燥等病邪特性,故初起就有明显的里热证,初病即见里热炽盛证候,或见灼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等气分证;或见班疹,神昏,舌绛等营分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由于温热病邪的温热特性突出,易化火,化毒,多见闭窍,动风之变而发生神昏,痉厥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初起即可见到烦渴,尿短赤,便秘等,病程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低热,颧赤,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手指蠕动,舌干红绛而痿等症状。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新感温

    7、病伏邪温病成因感邪后主即发病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机传变初起病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透邪不尽,则病难痊愈证候特点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治疗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清里为主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临床上的意义:

    8、(1) 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2) 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3) 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4) 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卫气营血临床表现: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卫邪郁卫表,邪正相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气邪正剧争,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营热灼营阴,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红绛血动血耗血,瘀热

    9、内阻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舌质深绛三焦临床表现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上焦温邪犯肺卫气受郁,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身热,咳喘,苔黄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身热不掦,胸闷,咳嗽,苔白腻邪犯心包邪热内陷,机窍阻闭身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神昏,肢厥,舌绛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身热,神识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或有谵语,苔腻神识昏蒙,苔腻中焦阳明热炽胃经

    10、热炽津伤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苔黄燥,脉洪大面数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阳明邪结肠道热结传失司曰晡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而燥潮热,便秘,苔黄黑燥,脉沉实有力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湿阻大肠大便不通,神识如蒙,少腹硬满,苔垢腻,脉濡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湿热中阻湿热果阻脾胃,升降失司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等;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脘腹痛满,恶心欲吐,舌绛,苔黄腻,黄浊身热,脘痞,呕恶,苔腻有湿与热偏轻偏重的区别下

    11、焦肾精耗损邪热久羁耗损肾阴神疲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虚风内动肾精虚损,肝失涵养,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瘛瘲,脉虚弱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痿,脉虚 温病发生后,病情往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动态的变化就是传变,主要是温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的结果,也反映了温邪在患者体内的发展变化,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规律,一般不外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多数温病由卫分证开始,再由气分、营分、血分传变,但临床上传变的情况是复杂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上、中、下

    12、三焦证候不仅表示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它同时也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温病的传变中,还有顺传与逆传之分:如温病初起,病邪始犯于上焦肺卫,再传至中焦阳明胃,一般称为顺传。若肺卫之邪不下传于胃,而内陷心包,则称为逆传心包。逆传心包的临床表现为:初病有恶寒发热等肺卫见证,甚或寒战高热,旋即发生神昏肢厥,病情危笃。顺传的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较盛,病情较稳定,预后较好。逆传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病邪以腑传脏,来劫凶猛而正虚邪实,病情重,预后较差“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二者共同点(1) 辨证意义上的共同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在温病的辨证意义上是一致

    13、的,二者均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从而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分析温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三焦辨证则主要阐述温病病变不同阶段所属脏腑的病变部位。(2) 病机及证候表现上的共同点: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于卫分证,上焦热壅于肺证属气分证范畴,而上焦热入心包证一般可归属营分证范畴;中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以及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分证范畴二者不同点(1) 证候表现上: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肺卫病证,相当于卫分证。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上焦肺热盛极而入血伤及肺络,引起咯血者则引属血分证范围。上焦病变中

    14、邪陷心包的病变,可归属于营分证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邪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2) 病理变化上:卫气营血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液虚损,甚至正气外脱的虚证病变,而三焦辨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期、中期和极期的病变,其上焦证和中焦证中对肺胃阴伤及下焦证中对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虚风内动等虚证也作了详细的阐述,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虚证的不足。“辨舌在温病诊断上具有相当临床意义” 是通过对舌苔和舌质及形态的观察,来判断病证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许多经络相通,同时又与肺、小肠、大

    15、肠等脏腑有间接的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舌犹如内在脏腑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对于掌握温病的病机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作用。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卫气营血治则中指出,邪在卫分主要用“汗”法治疗。汗“法即解表透邪之法,就温病而言,主要以辛凉解表为主,对有湿邪在表者,当用辛温芳香化湿之剂,如藿朴夏苓汤等。对表气中郁闭较甚而恶寒较明显、无汗的表热证,亦可在辛凉之剂中配合少许辛温之品,如淡豆豉、荆芥等,以增加透邪疏表之力三焦治则中提出,治上焦病应“轻”。其含义除了用药应主以质轻透邪之品外,同时也包含了治疗上焦病证所用药物一般剂量较小、煎煮时间较短

    16、意。对中焦病证的治疗应注意“平”体现了对该病证的治疗应以袪除病邪为主,邪庄而正自安。同时,由于中焦病证每为热之邪所致,对其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治湿与治热不可偏于一方,也含有“平之意。对下焦病证治疗主以”重“是指所用方药性质沉降重镇,多用介石类药物,且用药剂量较大、煎煮时间也较长。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都是针对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病证的不同病机特点而确定的,此外,对温病的治疗还有注重祛除病邪、重视顾护阴液等重要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应结合运用。温病各种治法及主要适应证和代表方一泄卫透表法:这是通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表证的一种治法。(1) 疏风泄热:属辛凉解表法,本法是用辛散凉泄之剂以

    17、疏散卫表风热之邪。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等。(2) 透表清暑化湿:本法是用辛温之品外散表寒,并配合清暑化湿之品内解在里的暑湿。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3) 宣表化湿:本法是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邪。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者,症见恶寒发热,头昏重如蒙,身体果重,四肢酸楚,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4) 疏表润燥:又称“辛凉清润”,也属辛凉解表法

    18、。本法是用辛凉透表和清润之品以疏解肺卫燥热之邪。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者,症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代表方剂如桑杏汤。二.清解气热法:这是用清解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气法”,适用于温病气分里热虽已亢盛,但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主要作用是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1) 轻清宣气:本法是用性质轻清之品宣畅气机、透热外达。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可见于温病初传气分,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未解时,邪热扰于胸膈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

    19、安,苔薄黄,脉数。代表方剂如栀子豉汤加瓜萎、杏仁、芦根等。(2) 辛寒清气:本法是用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亢盛的邪热。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症见壮热,大汗出,心烦,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代表方剂如白虎汤。白虎汤禁忌: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3) 清热泻火:本法是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代表方剂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三.和解袪邪法:这是通过和解、疏泄、分

    20、消,袪除半表半里病邪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邪不在卫表,又未完全入里,而处于少阳、三焦、膜原等半表半里者。(1) 清泄少阳:本法是用清化痰热之品以清泄少阳且经半表半里邪热,袪除痰湿,和降胃气。主治邪热疪痰湿郁于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者。本证多见于某些湿热性温病。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苔黄腻,舌红,脉弦数等。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2) 分消走泄:本法是用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焦邪热痰湿。主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既不外解,又不里传,而导致三焦气化失司者。本证可见于各种湿热性温病湿重于热阶段症见时寒时热,寒热时起时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代表方剂如温胆汤加减

    21、。(3) 开达膜原:本法是用疏利方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之邪。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本证多见于湿温或湿热性温疫的早期,症见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代表方剂如雷氏宣透膜原法。(4) 和解截疟:本法是用和解表里,截疟化痰之品治疗疟疾。主治疟疾病,症见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寒后热,继则大汗后热退,隔日或隔二日一发,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等。代表方剂如小柴胡加减方。四袪湿清热法:这是通过袪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各种湿热性筫的温病。() 宣气化湿:本法是芳化宣透之品以宣通你机,透化湿热之邪。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

    22、者,症见身热午后较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面色淡黄,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代表方剂如三仁汤() 燥湿泄热:本法是用辛开苦降之剂以燥湿清热。主治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淜腻,代表方剂如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本法是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主治湿热郁阻下焦者,症见热蒸头胀,小便短涩甚至不通,大便或溏,渴不多饮,苔白腻。代表方剂如茯苓皮汤。五、通下逐邪法:这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的一种治法。本法又称称攻下法,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肠腑或下焦的病症,如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热

    23、瘀互结下焦等。(1) 通腑泄热:本法是用苦寒攻下之品攻逐肠腑实热燥结。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者,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代表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2) 导滞通便:本法用通导肠胃湿热积滞之品导泄胃肠湿热积滞,疏通肠道气机。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代表方剂如枳实导滞汤(3) 增液通下:本法是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之品以泻下肠腑热结。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者,症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代表方剂如增液承气汤。(4) 通瘀破结:本

    24、法是用活血通瘀攻下之品以破散下焦瘀血蓄结。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症见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代表方剂如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这是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种治法。(1) 清营泄热:本法是在清解营分邪热剂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可以外透气分而解,又称为透热转气法。主治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代表方剂如清营汤。(2) 凉血散血:本法是用凉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者,症见身灼热

    25、,躁扰不安,甚或狂乱谵妄,斑疹密,尿血、便血或吐血、衄血,舌质深绛或紫绛等。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3) 气营两清:本法包括了气营两清和气血两清,是清营法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的配合应用,以双解气营或气血邪热。主治气热炽盛而营血分邪热亦甚的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证见壮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血,吐血,衄血,苔黄燥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等。代表方剂如治疗气营两燔证的加减玉女煎,治疗气血两燔证的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七开窍醒神法:这是通过开通心包机窍,促使神去苏醒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治疗邪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而引起的神志异常病证。其作用

    26、主要为清泄心包邪热芳香透络、涤痰化浊、开闭通窍。(1) 清心开窍:本法是用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之品以促进神志清醒。主治温病患热邪陷入心包而致神志异常者,症见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代表方剂有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现代临床上常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新制。(2) 豁痰开窍:本法是用清化湿热痰浊之品以宣通窍闭,促进神志清醒。主治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而致神志异常者,症见发热,神识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脉濡数等。代表方剂如菖蒲郁金汤,现代临床上亦有用石菖蒲注射液等新制剂者。八、息风止痉法:这是通过平息肝风而制止痉厥

    27、的一种治法,用于热甚动风或阴虚风动证。其主要作用为通过凉泄肝经邪热,或滋养肝肾阴液等方法,以控制抽搐。(1) 凉肝息风:本法是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主治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风火相煽者,症见身灼热,手足搐,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苔黄舌红,脉弦数等。代表方剂如羚角钓藤汤。(2) 滋阴息风:本法是通过滋养肝肾、潜镇肝阳以平息肝风,主治温病后期因肝肾真阴亏损而致筋脉失于滋养,虚风内动者,症见手指蠕动,甚或瘛瘲,肢厥神倦,舌干绛而痿,脉虚细等,代表方剂如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九、滋阴生津法:这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种治法,又称养阴法、滋阴法。本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范围,主要用于

    28、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1) 滋养肺胃:本法是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肺胃阴液。主治温病后期肺胃阴液耗伤较着而邪热已基本消退者,症见口咽干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 增液润肠:本法是用甘寒、咸寒之品滋润肠液以通大便。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基燥,舌红而干等。代表方剂如增液汤。(3) 填补真阴:本法是用甘寒、咸寒、酸寒之品以填补肝肾阴液,又称为“滋补肝肾法”。主治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症见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痿,脉虚细或结代等。代表方剂如加减复脉汤。十、固

    29、正救脱法:这是通过大补元气、护阴敛液以固敛气阴或阳气,救治脱证的一种治法。主要是益气敛阴,回阳固脱。(1) 益气敛阴:本法是用益气生津、敛汗固脱之品补益气阴、收敛汗液以救虚脱。主治温病过程中气阴大伤而正气欲脱,症见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脉散大无力,舌光少苔等,代表方剂如生脉散。(2) 回阳固脱:本法是用辛热、甘温之品峻补阳气,救治厥脱。主治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者,症见四肢逆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絻等。代表方剂如参附龙牡汤。中医特色的预防温病方法(1) 培固正气,强壮体质:内经中明确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增强人体正气,就可以指高机体抗御温邪入侵的能。 一是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二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三是避免过度消耗正气 四是注意环境、个人、饮食卫生。(2) 及时沴治,控制传播(3) 预施药物,防止染病参考文献内经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作者:程士德人民卫出版社 1987 伤寒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作者:李培生成肇仁人民卫出版社 1987 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 朝代:清 公元1644-1911年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2003.1 温热论作者:叶桂 朝代:清 公元1644-1911年 12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温病学笔记汇总(DOC 12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1091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