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堂笔记(DOC)(DOC 18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经济学课堂笔记(DOC)(DOC 18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课堂笔记DOCDOC 18页 经济学 课堂 笔记 DOC 18
- 资源描述:
-
1、 经济学笔记 杜瑞第一章引论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学)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后两者是同一制度的不同阶段)经济-养活人-生存-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谁来决策自然经济-小农,自给自足,以家庭为中心,由家庭来解决资源配置计划经济-经国家计划为中心,由国家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以市场计划为中心,由市场(价格)来解决资源配置三、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萌芽时期(重商主义时代):15世纪-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时代(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17世纪中叶-19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时代(马
2、歇尔微观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 研究方法的(定性定量) 与马克思理论分开:价值由需求决定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微观经济学(个量经济学):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 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 宏观经济学(总量经济学):国民生产总值理论乘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与通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流派新自由主义流派新制度流派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 什么是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且有能力购买商品数量的总和。 影响需求的因素:价格(反比)收入(正比)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关系(反比),替代关
3、系(正比)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自已能够举例说明) 需求函数:Qf=f(P)表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需求曲线二、 什么是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生产且有能力生产提供到市场上商品数量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价格(正比)成本(反比)相关商品的价格(回报率)技术水平(正比)生产者的预期 供给函数:Qs=f(P)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曲线三、 什么是均衡价格、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均衡价格-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此时成交量最大) 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政府干预价格)
4、限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4.均衡价格的意义四、 什么是弹性、弹性需求、影响弹性需求的因素、供给弹性、收入弹性1、 弹性-因变量变动百分比/质变量变动百分比2、 需求弹性(需求价格的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量百分比 =Q/P*P/Q 弹性系数E:1,富有弹性:商品替代多,越有弹性,可以降价1,缺乏弹性,提价销售:生活必需品1,单位弹性0,无弹性,特殊商品3、 影响因素:商品的重要程度商品价格占收入的比重商品的替代性(富有弹性)商品的使用时间4、 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量百分比5、 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消费者收入变动百分比第三章 1、什么是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效用表示
5、一个消费者从不同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相对满意程度。从多消费的1 单位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部分就是边际效用,总效用就是消费每个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2、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经济学里面引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规律,就是:当一个正向的动因增加时,会换来一定效果,但是当动因持续增加时,效果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论动因如何增加,效果都不增长了,这就是“递减”。3、什么是基数效用、序数效用?(1)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
6、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4、消费者是如何均衡的?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
7、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5、什么叫恩格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第四章 1、什么是生产函数、生产要素、规模经济?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
8、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属于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2、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边际产量数值上就等于该点的切线斜率。在可变要素投入刚开始的时候,边际产量也就不断递增,对应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正,且不断增大;当边际产量达到增大值时,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点的切线斜率最大,而且这也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若继续增加投入,边际产量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总产量曲线向上凸。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这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即,当MPL0,TP上升;当MPL平均产量0,因此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递增,总产量曲线在第一阶段就表现为向右方凹进(以递增的速率递
9、增)。第二阶段以递减的速率递增,第三阶段递减。6、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怎么进行的?在生产的经济区域内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生产都是可行的,但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组合。这个最佳组合点就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在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MPL/ MPK = PL /PK 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MPL/PL = MPK/PK 它表明:当生产者花费在各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即在既定的产量目标下使成本最小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使产量最大。 如果投入要素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的公式为:MP1 /P1 = MP2 /P2
10、 =.= MPn /Pn第六章1、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如何划分?完全竞争市场 (一)理想的市场结构. 1._ 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2._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_ 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_ 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 3)_ 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 4)_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 6)_ 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 1._ 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
11、_ 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_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
12、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 2._ 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 3._ 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第七章1、什么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包含哪些?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
13、)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完全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2、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有哪些特征?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市场中有许多厂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像为基础的
14、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在两家不同饭馆出售的同一种菜肴(如清蒸鱼)在实质上没有差别,然而,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却认为一家饭馆的清蒸鱼比另一家鲜美。这时,即存在着虚构的产品差别。 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行业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它是指生产同一种无差别的产品的厂商的总和。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别这一重要特点使得上述意义上的行业不存在。为此,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垄断竞争市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市场上厂商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
15、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第二,各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的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
16、,进入和退出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较普遍的。3、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有哪些特征?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占,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寡头垄断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同垄断竞争市场一样,都是中间形态的市场,而侧重偏向于完全垄断。同完全垄断市场比,二者都有垄断的因素,但垄断程度小于完全垄断。 相互依存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由于厂商数目少而且占据市场份额大,不管怎样,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影响对手的行为,
17、影响整个市场。所以,每个寡头在决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时,都非常重视对手对自己这一策略和政策的态度和反应。作为厂商的寡头垄断者是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这样,寡头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或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签订协议,可以暗中默契。 对于寡头在市场中的行为,已有不少的理论和模型,但与其他三种市场理论相比,寡头理论要复杂得多,具体表现为:种类多。有少数纯质寡头垄断,双头纯粹寡头垄断,双头异质寡头垄断,等等。行为多样。寡头相互依存,可能是相互猜测的独立行为,也可能是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勾结和协作。竞争方式不同,可能是价格竞争也可能是非价格竞争
18、。第八章1、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如何确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生成方式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投入多少要素,获得相应的要素的回报。经济学将这种分配方式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FunctionalDistributionofIncome)。这里的“功能”,指的是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或做出的贡献。将功能与分配联系在一起,反应了以要素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其报酬或价格水平高低的基本要求。注意到合理的要素价格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研究收入的功能分配问题对于推进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工资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功能的报酬,因为劳动要素的投入是按照市场原则来运行的,对报酬水平的
19、确定和评价当然也应该采取市场评价办法。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主体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工资的生成。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性质不同,工资的市场生成具有不同的制度表现。如果我们将劳动力市场分割成公共部门(财政机构、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和非公共部门(厂商、赢得性事业单位)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的工资生成具有不同的制度模式。按照国际惯例,市场经济国家非公共部门的工资生成采用集体谈判工资制,劳动供求主体双方追求各自的利益目标(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追求收入最大化),利益目标的背离在工资决定过程中表现为双方牵制、制衡和约束,从而决定工资率的形成。构成双方集体谈判势力基础的基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厂商会在劳动
20、边际产品价值与现行工资率平衡点处决定劳动需求量(此时能保证厂商获得最大利润),个人将在工资效用与闲暇效用的平衡点处决定劳动供给量(此时能保证个人获得效用最大化),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会校正双方的工资预期目标,从而形成均衡工资水平。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一般是通过同企业各类人员进行平衡比较、“滞后跟进”的方式确立的。考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工资和增长机制,可以发现许多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关工资自动跟踪企业工资的机制。以企业工资水平作为参照系来确定机关、公益部门职员的工资是世界各国公职人员工资增长运行的一般规律。工资生成制度的创新,除了需要构造完整的市场行为主体、创建工资谈判的
21、组织和规则、消除劳动力流动的行政障碍之外,需要对工资范畴的内涵进行革新。工资范畴按照其内涵分为全额报酬工资制和部分报酬工资制。西方国家实行的全额报酬工资包含四项基本内容:物质消费(衣、食、住、行、医)、精神消费(学习、旅游、娱乐、享受)、后备消费(保险、退休)和社会消费(赋税)。这种工资在货币数量上呈现出高于劳动者个人实际消费的特征。而部分报酬制主要包括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日用品、文化消费资料等)的商品性支出和非商品性支出(如住房、医疗、交通、文化设施、旅游、学习等)。这种非商品性支出在工资中只象征性地体现一部分,大部分则以“单位办社会”的公共消费方式无偿供给,并不进入工资和流通;另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