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等教育学论述题(DOC 10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6009844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4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等教育学论述题(DOC 10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DOC 10页 高等 教育学 论述题 DOC 10
    资源描述: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高等教育学论述题1、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答:目的: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意义:(一)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等教育历来使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使举足轻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转换,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

    2、位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将被推到社会的中心,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功能。作为在这一“中心”活动主体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前途无量。这的确是值得欣慰、令人鼓舞的。(二)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所从事的高等教育的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理论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认识高等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内在要素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对高等教育目的及实现途径的理性把握,可以使我们明确高教活动的努力方向和正确道路;对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

    3、体制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制度性支持、规范性要求和变革的趋势等等。(三)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学习高等教育学,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加强,对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在方法论的层面上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技能。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它有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主义性质。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条件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坚持社会注意办学方向,这一点不容动摇。第二,中国特色的特征。目前我国

    4、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科技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发差距。因此,高等教育既要积极发展,但又不能急于求成。第三,广阔的时代背景。我们高等教育学习、研究,必须面对、正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国际形势和改革不断深化的国内形势,遇难而上,逐步深入。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它包括学校层次和环境、学科建设和发展、课程设置和安排等。高等教育学的学习要结合这些实际加以理解和消化。这样才具有针对性,提高实效性。(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理论运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了解,不能停留于字面上的解释。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要思考其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

    5、为现实的条件。再次,要制定具体的运用步骤和措施,包括组织、安排、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内容。(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要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4)要关注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教理论源于高教实践又指导高教实践,高教实践推动高教理论又检验高教理论,两者处于矛盾运动过程中。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实践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

    6、高教实践。2、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答:(一)培养专门人才。它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如此,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承担了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发展科学。发挥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

    7、的水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然集中大量具有丰富科学理论的专家,设置科类齐全的专业,购置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收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高校已成为科学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大学科研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研已不仅为教学所用,而且也成为发展科学的重要活动。 (三)社会服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

    8、的指导和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广泛,由生产到生活,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科技、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服务的对象既有政府,也有工厂,乃至个人。主要服务形式有教学服务(委托培养、推广教育、举办技术、人力培训等),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装备服务(仪器设备、实验室、电教中心等精良装备向社会开放)。 (四)国际合作。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等。国际合作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

    9、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总之,这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服务社会是前两项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3、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认识。答:社会本位论是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认

    10、为每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主要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是不全面的。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为代表。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需要来确定。人生来就是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以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11、。但是,它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4、论述通才教育论和专才教育论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答:通才教育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个性得到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受教育者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其心智和潜能是否得到开发,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安身立命。专才教育是提倡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专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在于

    12、受教育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这一职业、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某一职业、行业的实际需要。一般而言,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二者相结合。这是因为:第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第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密切结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第三,由现有国情决定。我国经济属于后发型经济,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高级专门人才数量不能满

    13、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专才教育的任务还相当重。另一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学校的人学率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成本又较高,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所以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有必要给予他们较全面的教育。5、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答:目前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校院系或校系之间权利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上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2)学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

    14、得过死。(4)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改革方向:第一,扩大高校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强调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个性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分化十分明显,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办学规模、性质、功能、目标和任务都并不相同,内容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改革思路和方法必然会有所区别,无法做到“整齐划一”。因此,必须扩大高校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允许高校自主规划其改革的方向、内容、重点、方式及其时机的选择等。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激发高校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支持各高校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各种因素全面分析,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内部管理体制

    15、和运行机制。第二,调整院系结构,把内部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学校应进一步下放权力,赋予系相应的自主权:负有统筹本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的责任,使学科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和增强。进行院系的重组和职能的调整,实行管理权限重心下移,简化校内院系管理职能,校内院系以教学、科研和教师业务管理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教学人员的人数。最终形成“两级管理,重心在系”的管理体制。第三,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涉及职务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高校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些成效,但一些根本性问题仍未能得到

    16、有效解决,造成了改革的障碍。所以,如何适应社会的变革,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是目前亟待在实践中加以探索的难点之一。第四,转变管理模式,依靠教授办学。“大学之大,不在高楼,而在大师”。教授是领导学术组织完成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和交流学术等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中坚力量。当前,血多高校并未将教授的职责与权利一致性问题解决好,往往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权利与职责更得到重视,他们也很难真正履行作为一名“教授”的职责。因此,必须要明确和落实教授的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教授办学,才符合办学规律,办出一流大学。第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建立新的分

    17、配制度目的是要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主要策略包括: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搞活学校内部的分配力度,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办法,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第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产业化、企业化与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

    18、负盈亏的实体。该举措目的在于扔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使学校集中有限财力与精力来支持教学与科研,从而实现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6、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答: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包括:(1)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前者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为办好高等教育贡献力量。(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

    19、识结构。高校教师首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能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此外还应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学习相邻学科与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做到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3)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在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进行教学锻炼的同时,还要将它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深化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研不断探索学习,才能保持对学术发展的敏锐

    20、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师要善于捕捉提炼问题;要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创造能力。整体素质要求包括:(1)职称结构。它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大学的职称结构怎样才算合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基础,承担不同任务的高校,可以有不同的职称结构。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与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适应。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形,以增强教学力量;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讲师所占比例较大,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小;培养研究生和科研任务较重的大学,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应较大。高校只有依据不同的基础、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综

    21、合分析,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2)学历结构。它在较高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一般来说,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所具有的理论层次、学术水平越高,学校的科研、教学的潜力就越大。(3)年龄结构。其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能力及其兴衰趋势。因此较好的年龄结构是大多数高级职称的教师在3545岁的年龄段。(4)专业结构。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扩宽专业基础,打破学科、专业间的界限,培养具有宽厚专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

    22、力的专业教师,同时注意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重视基础课教学,鼓励高职称教师开设基础课,以提高教学质量。(5)学缘结构。它是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牵涉到学术传统、学校风气、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传承关系。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各学科各学派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日趋明显,单一的学缘结构已无法满足新的教学与科研需要。为此,有必要调整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总之,依据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任务,对高校教师个体和整体提出素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师资队伍建设的更加合理、完善。7、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答: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

    23、核心。它要求:(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师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上的,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知识优势和权利,更要靠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二)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应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这一小天地,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科技,进行更便捷更有效的沟通交流,或者向学生开放学校一切有利于师生交往的资源,为师生交往提供最大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开展舌头、科技活动,并邀请相关教师参与指导

    24、,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平道路。(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职业,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意识、职业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形式使每一个教师都明白自己的责任,从根本上树立教师的权威。(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鉴别力,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积极的回应,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25、8、什么叫专业特色?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答: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强。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在某一时期具有特色,在另一时期可能失去特色)、积淀性。要办好特色专业,应努力做到:(一)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特色专业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积极瞄准市场需求,以地方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为依托,围绕

    26、区域经济进行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不断更新和丰富专业内涵。(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特色教师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双师型、特长型、专家型骨干教师队伍。(三)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有创造性。应目光长远,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求出发来设计特色。要有创造性,掌握最新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站在改革最前沿,科学地、创造性地确定特色专业不同时期的特色。(四)有完备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要有适合特色专业办学的硬件环境。9、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答:(1)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作为主讲教师必须要有水平,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应有合理的

    27、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2)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的核心。努力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要具有针对性、协调性,注意本门课程内部和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协调。(3)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并以此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4)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教材使用上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加强纸质与电子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5)教学条件的改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后盾。争取多方支持与精品课程有关的实验设施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6)争取学校在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分配制

    28、度上的支持;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10、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答:大学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大学生能主动地安排、设计学习内容,能够根据未来发展目标作出总体规划。他们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能创造性地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它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方面是将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过渡性不仅表现在大学生的自主、自立性增强,还表现为教学内容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学方式让理论教学与社会生产劳动

    29、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四)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结合这些特点,要提高教学质量应做到: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等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科学落实高校教师的指导职能,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科研训练。紧密围绕学科专业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职业能力;加强学科教学理论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1、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高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国

    30、际化课程;更多采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认证与国际接轨,包括国际学分的互认等;新的教学方法很快会在全球内得到选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国际性成分增加,等等。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表现为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化等方面。高校教学趋向个性化。表现为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供学生充分选择;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趋向个性化,即针对每个人特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可以有所区别;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个别化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的活性化。保证个人按自身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跨学科选课;允许学生大学期间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倡导自主性学习。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有自己学习的选择权,有决定自己

    31、学习内容的权力。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表现在教学观念方面,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重组,而是知识的建构;改变传统的高校批量生产产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告诉学生知识是完整的体系,又要教会他们看到知识的不确定性,诱导他们去探索,去思考。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即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12、你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答: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两者之间并无矛盾,它们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立足教学搞科研,这是大

    32、学教师科研观的特点所在。也就是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搞科研,在所教的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要搞好科研促教学。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要服务社会,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还要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师不仅能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还能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立足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教学为科研的重要归宿,既是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经济有效的科研方法,也是大学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统筹兼顾的处理方法。13、试述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答:意义: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任务,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

    33、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它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途径: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活动。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有大量时间与其接触的机会,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积极参与教师所承担科研课题的前期工作,充当科研助手。大学生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创造发明,取得重大成果,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

    34、活动,因此,师生合作进行科研何有必要。让学生承担前期工作,可以培养其科研兴趣,掌握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能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大学生涉世未深,学习的多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需求知之甚少,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在实践中,容易发现问题,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对学生科研十分有利。因此,各种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利时机。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并指导学生以勤工助学、

    35、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使之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独立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进行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写作计划,拟定论文大纲,把握研究进度,修订论文成稿等。积极申报和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14、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现状:坚持对外开

    36、放,使我国高等教育由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通过体制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首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公办、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格局。第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第四,高等教育的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平稳发展。第五,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高等教育力量的提高。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空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不够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还比较低

    37、。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也还相当落后。趋势:(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对象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要针对不同的改革对象实行不同的改革措施,避免改革“一刀切”现象的发生。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多元化。它是指高等教育改革要分地区、分层次采取不同的政策。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多元化。它指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改革目标。(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更加完善。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模式有国家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和利益协调型三种,每种模式各有利弊。因此,要增强改革的实效性,还必须进一步寻求更加科学的改革模式。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更加科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更趋功效性。它指教育实际上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好处。步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功效性将日益突出。但它是建立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适应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基础上的,绝不是急功近利。16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论述题(DOC 10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098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