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思辨: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DOC 8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600920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17.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思辨: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DOC 8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思辨: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DOC 8页 思辨 展现 语文课堂 魅力 DOC 下载 _其它资料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思辨: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敏锐的思辨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是构成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按古人的说法,敏锐的思辨又起于质疑。因此,在初中语文课中除了传授语文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任何学问都是从问中来、从疑中来,问题越多,思考得就越深、懂得的也就越多。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习是一种积极紧张的思维活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不少疑问。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道而未得之意”和“口欲言而未能之

    2、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开头的一段,讲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认认真真。讲完以后,教师问学生有哪些疑问,教室里没人吭声,没人提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提不出问题,会使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感到惊奇,其实这是一种毫不足奇的现象。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有关“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辨的课堂,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让他们稚嫩的思想在宁静而热烈的思考和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思考而灵动丰盈。一、思辨:勇于质疑,激活兴趣在教授庄子两则时,我设计了一个“质疑”的环节:我询问学生,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有道理,为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庄子有理,他

    3、们认为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并且对话的结果也是庄子驳得惠子无言以对。所以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庄子获得了这次辩论的胜利。于是我明确地对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理解。我给了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些学生在思索后点头,其中一位发言说,惠子的推理更符合逻辑,而庄子好像是在耍无赖。我因势利导地说,其实,庄子面对失败运用了诡辩术,偷换了概念。话题本是谁知谁的“乐”,而庄子却在最后把概念偷换成在什么地方知“乐”。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为什么会被庄子的观点所蒙蔽呢?本文我们所理解的和庄子所理解的产生了怎样的偏差呢?在探求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我们的学生社会阅历浅,往往会迷信权威,迷信实际的结果

    4、。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千篇一律的正面说教,还是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很明显,面对初中学生,重要的是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健康地发展成长。一方面,他们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认识水平低,道德评价能力差;另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但思维的片面性大;感情丰富,但容易感情用事。教师要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或需要释疑的矛盾科学地、艺术地摆在学生面前,促使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整体感知到理论逻辑的范畴过渡,在探求中不断激活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思维辨析能力。二、思辨:注重能力,求异创新

    5、思辨就应该不言他人之言,有创造性、有批判性地进行思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辨精神,主要体现在求异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求“活”与“新”,发散性思维要求寻求变异。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思辨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多元并举,不仅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还应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使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辨的能力。在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思辨题:对“渔人”形象展开讨论,你认为“渔人”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的学生说,他是桃花源的发现者,具有冒险和敢于探索的精神;也有的学生说:“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之人,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善良真诚的

    6、人们毫不保留地向他介绍隐居经历,并热情地款待他,对他毫无要求,只是分手送别时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是他一出桃花源,立刻就“及郡下,旨太守,说如此”。他还主动带上太守一班人马“寻向所志”,差点儿把桃花源人宁静、平和、美好的生活彻底打破。“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违背诺言、出尔反尔的小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站在未来需要的高度,认识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任务,通过各种途径,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

    7、生纯洁的心灵,并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让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三、思辨: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持久性的学习兴趣,思辨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或形成激励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力机制,要进行大量有效的思维训练。这类思维训练的前提是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阅历特征,先导是形象,中介是情感,手段是因势利导。通过思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善于精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艺术作品类比引导。在品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向学生提了一组

    8、预习问题: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否为唐代的兴盛时期?当时中国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否为船?长江是否为中国水运的主要航道?武汉是否为当时长江沿岸的重镇?“烟花三月”是否为商贾旅人外出的大好季节?黄鹤楼下的大小港口及其航道是否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学生们在查找资料后明确告诉我,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设好了圈套后,我继续提问,李白为何称孟浩然所乘的帆船为“孤帆”?条件限制后的思考是艰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但多数学生的思维很难跳出就“船”论“船”的窠臼来从整体考虑。学生苦思之后没有结果。于是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你同桌五年的好朋友小林就要随父母离开这座城市,他留下一张纸条给你,希望你今天晚上7点到火车站

    9、58次车9号车厢送他。你6点50分急匆匆地赶到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站台,面对长长一列几百个窗口的火车,你几乎很快甚至一眼就能在嘈杂喧闹中瞥见小林那熟悉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回答,朝夕相处的身影最熟悉,自然好找。而且,知道车厢号就只会注意好朋友所在的车厢,不会注意其他的了。我又引导他们:在百舸争流的长江中,船只虽多但唯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条小船才对李白有意义,李白一直将它目送至碧空尽头,而对其他船只视而不见。因此,诗人称孟浩然的船为“孤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写的是自己对朋友无比真挚的情感。经此引导,学生的理解就更为生动了。此种方法的运用在于能否恰当地把握住提出事物的可比性

    10、的“度”与“类比”的“质”。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所稔熟,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不能仅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终极目的,因此稍有牵强附会的类比都有可能直接削弱、抵消思维训练的作用,甚至造成误导。有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学中亦然。洋洋洒洒的说教,不如例举一两个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更有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在教授我的母亲时,分析课文的13小节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时,遇到了难题。这部分写作者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看似可以使用矛盾引导法,但细想这似乎与写母亲的教育并不矛盾。这篇课文是侧读课文,应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情感体验。于是我列举了战国策一例

    11、战败方丢盔弃甲、仓皇争船逃亡的细节:船少而争渡者众,已登船的兵士唯恐人多而船沉,未登船的兵士唯恐溺死而奋力将手扒住船舷,于是,船上兵士无奈纷纷举刀斩向船舷上的手指,被斩断在舱内的手指之多,一捧一捧。作者没有写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效果却胜似直接描写。联系我的母亲,再来看这问题,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在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母亲,这段短短的童年生活受母亲影响之大。作者开头写看似与母亲无关的事,其目的恰恰是为了写母亲。教无定法,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尽情地探究知识、大胆质疑、相互之间充分交流研讨。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高涨,达到自主

    12、、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更多的思索和收获。四、思辨:“任是无情也动人”当前的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如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等,不代替他们思考,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以自己的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激发潜能是思辨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现状,制定明确适宜的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课文的内容意义应是由学

    13、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一番思辨,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从韩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感慨中,感悟出自己的价值、优势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关键。在思辨对话中,教师应该是“首席”。学生受知识、生活及学习条件的限制,对于思辨中有些问题,很难获得进展,甚至会出现一种因百思不得其解而沉闷和苦恼的情形。这时,教师就要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等,将思辨引向更深层次。语文思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时时受到触动,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虽然思辨的课堂少了一些“热闹”与感性,但“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就是语文课堂中思辨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思辨: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DOC 8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0920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