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DOC 18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DOC 18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DOC 18页 教育学 教学法 基础知识 难点 DOC 18
- 资源描述:
-
1、.word格式,第一章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古代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以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统称为学校教育。1、夏朝:痒、序、校。2、西周:国学和乡学之分。礼、乐、射、御、书、数。3、春秋:儒、墨。4、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 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6、明代:八股文。二、近代学校教育1、 近代教育的开端: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一1878张焕纶【正蒙书院】中国第一 所新式小学一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成为我国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学制雏形一1898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中
2、学为体,西学为用”开设中西结合分科课程。成 为我国近代高等大学教育的开端。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2、清末的学校教育1902年,清政府“壬寅学制”但未实行,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实行的学制。3、中华民国的学校教育1912年壬子学制一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学制 18年,三个阶段,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1949年-1956年:学校教育主要受苏联教学体系影响,全国统一编写教材, 改进旧的课程教材。-1956年一文革前中国教育形成时期,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的统一 管
3、理。 改革开放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1982年:【宪法】用法律形式规定,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1995年9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依法执教的时期。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课程概述: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某一门学科。课程意义:1、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依据。 3、 学生汲取知识的来源。3、合理课程设置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4、 4、评估教 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读,写,算)任务不同来分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学科课程:文化知识为基础分科课程根据属性来分根据内容和组织方式分T,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必修和选修 根据课程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课程。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二、教
5、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 3、劳动起源说三、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西方: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欧洲教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古代教育特点:等级性,刻板性, 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 2、近代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 俗化,法制化。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民主化, 教育内容更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终身教育。四、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第二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内涵:广义:人
6、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内涵样的变化。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二)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和具体价值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应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不同流派1个人本位论: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 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等、2、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
7、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代表: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3、教育的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代表:美。杜威4、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 准确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三节教育功能含义: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类型(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
8、、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德育是 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健康基础, 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运用和实施。他们不能代替,但是又相互联系和促进。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 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社会功能: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政治(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文化(教育对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创新功能,融合功能)人口功能、调节人与自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作用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功能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人的身心发
9、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身体发展指:生理机能成熟。心理发内涵:展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体身心发展基本理论:1、内发论一个体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具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靠外在的力量。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环境个体身心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荀子“蓬生麻中,不 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三节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顺序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
10、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2、阶段性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 段进行,教育工作的针对性。3、不平衡性和教育: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4、互补性和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性的,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位 学生。5、个别差异性与教育:人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 研究者二、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复杂性、劳动任务和
11、内容是复杂 的。2、示范性3、创造性4、长期性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三、教师专业发展:两种理解 1、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由专业程度低向专业 程度高转化2、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 学生。2、发展的5阶段理论: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 精干阶段、专家阶段。第二节学生一、学生本质特点:发展的主动性,可塑性,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向师性。二、学生的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人身自由。义务:遵守法律、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节师生关系、概念: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
12、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 本的人际关系。二、构成: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育关系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模式: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本身、学生、家长和社会。(二)良好师生关系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教育态度分方式、加强自身修养第五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一、概念: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 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协调,指
13、导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二 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二、原则:全员激励、自主参与、管教结合、协调一致、平行管理、情通理达三、模式:1、常规管理一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管理模式。2 、平行管理-把对集体和个体的管理结合起来。(受马卡连柯)3 、民主管理一班级所有成员在保证吉特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民主、平等 地参与各项事务的管理。4 、目标管理一最早由德鲁克提出的,强调自我、自控管理的重要性,以自我管理为中心。四、班级文化建设:1、物质文化建设一内外环境布置、师生仪表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五、班级危机管理:1、危机预设2、危机防范3、危机确认4、危机控制5、危机善后第
14、二节班集体与班主任、班集体的概念与特征:概念一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特征一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三、班主任概念及其作用概念: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作用:1、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路人。2 、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3 、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学生(前提)2、组织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重要手段、重要 方法、基本途径)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学生自评-小组评议
15、-班主任 评价-信息反馈)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第三节中小学班队活动一、概念: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共同参与,在 学科教学以外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二、基本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2、班队例会3、班队文艺活动4、体育活动5、科技活动6、班队劳动7、班队游戏活动三、组织班队活动大方法和要求:1、主题选择要合适 2、形式选择要突出趣味性 3、活动目的要突出教育性 4、给学生自主权利第六章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含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 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二、特点:1、目的
16、在于探索教育规律2、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恰当 陈述3、要有科学的研究设计4、方法的科学性5、创造性三、任务:1、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2、研究教育现状3、预测教育发展趋势4、开展教育改革的实验5、进行国内外教育的比较。四、意义:研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节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行动研究法一有计划有步骤的由教师或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 行动。二、经验总结法三、教育观察法一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教育 活动的自然状态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四、教育实验法一研究者为解决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有目的、 有计划的观察记录测定五、个案研究
17、法收集资料一诊断原因一矫正特殊行为一继续个案研究第七章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二、课外活动的意义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 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4 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三、 课外活动的特点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 放性、实践性四、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1.班会 2 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 其他班级活动五、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要求
18、:(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教学目标含义: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生成性第二节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道一理解一运用一分析一综合一评价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注意)-反应一价值评价一组织一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哈罗(反射动作一基础动作一知觉能力一体能一技巧动作一有意的沟通)辛普森(知觉一定
19、势一指导下一机制一复杂的外显反应一创作)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国家发展需要2、教育发展的必然二、 三维目标的表达方式: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自发挥独特作用。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过程概述一、含义: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二、有关教学过程的观点1、孔子:学-思-行2、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3、赫尔巴特:统觉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