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6008468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2.6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图版 地理 必修 知识 汇总
    资源描述:

    1、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 人口过渡理论3.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高高低(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 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工业化前期)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应紧张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2、过渡模式增长下降阶段(工业化后期)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三低”模式 工业化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 (特别是西欧负增长, 死亡率略有上升);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鼓励生育,鼓励移民,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3、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 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

    4、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1.2人口的迁移1、 概念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2、 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方向:旧大陆(亚、欧、非)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

    5、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3、 推拉理论及实例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具体分为: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如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如1972年乌干达亚

    6、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种族、求学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4、特别提醒:a 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国家:美国b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 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

    7、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1.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数量特点最大值最佳值计算依据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淡水,其次是土地。开放程度、自然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相对性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范围的 特别提醒 a 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 b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 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2.1城市的空间结构1、 概念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区之间不

    8、一定有明显界限。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2、 特点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住宅区最大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3、 原因a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

    9、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 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10、:小城镇: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2、 城市中心地理论: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

    11、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特别提醒: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2.2 城市化1、 城市化的内涵及标志a.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b.人口:向城市集中。c.地域: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a.城市化进程快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张、地价高、环境恶化;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发展中国

    12、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地理位置-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自然条件-平原地带空间分布特点-多呈带状延伸政治经济因素-各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问题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问题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交通问题:堵塞、汽车尾气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对策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

    13、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问题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 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2、 对城市的影响a. 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b. 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结构中国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

    14、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美国建筑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c. 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风格中国建筑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 “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西方建筑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3.1 农业区位因素

    15、与地域类型问题一 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相对稳定)a. 气候最重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影响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b. 地形平地适于发展种植业,坡地适于发展林木、畜牧。如:山地的垂直(立体)农业c. 土壤包括肥力,酸碱性的影响如: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山东的花生d. 水源灌溉如: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粮棉,南疆的棉花2、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现在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a. 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城市郊区的农副产品基地(乳牛、花卉、蔬菜)。改革开放后,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b

    16、. 交通运费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产品,或者易腐的产品 如: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注:现代交通工具和冷藏保险技术,使易腐食品接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一般 运输距离越远、远量越大,则单位运费越低,使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类型可以远离市场。b. 政策政府采用补贴等形式c. 科技能够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扩大农业区位的范围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成本降低,意味着农民支付运费的能力提高,使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对农业选址的影响降低。 问题二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迁移农业1、 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注:迁移农业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为简单,也无固定的农田。 2、

    17、 传统农业 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注:a 地中海农业临近欧洲市场,蔬菜、水果、园艺的生产受到极大推动,因此,许多地区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水果、蔬菜、园艺)所替代。 b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和迁移农业的不同在于,其耕地是持续耕种下去的。3、 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注:澳大利亚小麦绵阳带的分布图(P54) 问题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土壤盐渍化(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蒸发作用把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很明显,如华北平原)2、荒漠化(

    18、由于植被破坏,农业用水过渡,湿地破坏,过度垦植,过度放牧)3、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农药)3.2 工业区位问题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 原料指向型原因: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举例: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2、 市场指向型原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举例:啤酒厂、汽水厂、印刷厂、家具厂、石化加工厂、棉布厂、面粉厂等。3、 动力指向型原因: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举例:有色冶金(炼铝),化学工业4、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举例:服装、包装、制伞、制鞋、电子装配5、 技术指向型原因:技术要求高举例: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生物技术问

    19、题二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增强。如钢铁厂选址的三次变化:选择靠近煤炭20世纪初期,技术改进,需煤量减少,选择靠近铁矿二战后,技术改进,运输成本降低,选择靠近海港。问题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概念一些工厂往往在空间上近距离集中称为工业集聚。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工业联系共用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资源、能源);产品上下游关系或零部件组装关系。3、工业地域的发展由低到高工业点:少数

    20、几个工厂,规模最小。工业区:城市内部较大的工业聚集区。如中关村。工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工业地区:若干工业城市连成一片。如沪宁杭、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工业区并非所有工业点都能发展成工业枢纽或工业地区。像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由于生产过程复杂,需要与众多与之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往往能发展成为较高等级的工业地域。所以有“钢铁城”,而没有“糖果城”问题三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区条件工业部门发展特点欧洲西部工业区煤、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市场广大,科技水平高,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电子、宇航等高新科

    21、技产业工业化早,高度发达北美工业区高度发达,微电子占有率高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重工业为主中国日本工业区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交通便利传统工业区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区代表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硅谷,中关村工业部门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电子、航空、生物技术发展基础煤矿和铁矿科研单位和高校区位条件煤铁资源、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人才充足,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规模较小发展趋势面临资源消耗大、运量大、污染重等问题。世纪年代,尤其是年代以后开始衰落,并经历长期的改造

    22、历程。增长速度很快,产品更新换代快,研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问题四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3 地域联系问题一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当前地域联系的各种方式都向着网络化、快速化、专业化发展。1、 交通运输(多、快、好、省)如果是大运量,首选水运和铁路如果是近距离,首选公路如果是很紧急,首选航空如果是石油和天然气,首选管道如果是临河(海),首选水运550km,水运 2、 通信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3、 商业贸易购储运销问题二 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交通为例)影响到自然和人文的方方面面,以下面两方面为例1、 对聚落形态的影响a. 因水路兴起,沿河流带状发展

    23、c.铁路、公路使聚落沿交通轴发展b. 综合交通使城市沿多方向发散发展c. 城市由内聚形演变为放射状,向外围分散出卫星城或新城 2、 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点”: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吧“节点”编制成“网”的便是各种交通线。 交通便捷处,商业网点密度更大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衰落,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内城人口压力大,环境恶化,地价高,外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 3.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a 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b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4.1 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问题一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元凶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CO2人为原

    24、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植被破坏;自然原因:正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淹没,土壤盐渍化;风暴及洪涝增多,气候异常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替代能源;加强国际合作减排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等产品含有氟氯烃化合物皮肤癌,白内障和传染病;灼伤动物、植物,影响其生长。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寻找替代物质;国际合作减排酸雨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煤和石油等燃料(不包括天然气)的燃烧时,产生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毁坏森林;湖水酸化,鱼虾死亡;土壤酸化,作物减产;腐蚀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替代能源;回收利用废气,制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质疏松,坡度大植树造林荒漠化植被破坏;水资

    25、源枯竭植树造林保护水资源是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应积极倡导生态农业。问题二 环境问题分布1、 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都是由于工业和人口密度大)2、 我国南方比北方酸雨灾情严重的原因:南方雨多;南方土壤为酸性;南方丘陵地形不利于有害气体扩散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问题一 人地关系与人地思想演进人类谋求协调发展发展阶段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新技术革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问题二 可持续思想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原则:公

    26、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持续性、共同性3、内涵:社会可持续(目的);经济可持续(条件);生态可持续(基础)3、 对策:转变观念(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消费观、伦理道德观),调整行动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

    27、0%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 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 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

    28、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 微弱经济文化发达 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北差异(P9图) 自 然 环 境 人 类 活 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

    29、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 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

    30、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高 低发展进度快 慢特征能源、矿产缺乏对外贸易,海洋开发 新兴产业基地能源、矿产丰富能源

    31、、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能源、矿产丰富能源基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人地关系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依赖自然农业社会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改造环境、驯化家禽、栽种植物工业社会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后工业社会环境质量优越(原因:可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

    32、、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影响环境质量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航海技术阶段影 响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进步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底矿产 太平洋最丰富 深海盆:锰结核 美、日、英、德已开采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工业化阶段影 响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补充: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33、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 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

    34、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路 线输出地输入地南水北调 水泵,大运河东线:扬州 天津(华北) 修运河中线:三峡,丹江口水库 郑州、石家庄、北京(华北)隧道西线

    35、: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黄河上游(西北)(1)减轻洪涝灾害(2)长江口盐度升高,水质变差(1)解决北方缺水问题(2)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西气东输 管道塔里木盆地 上海(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1)缓解能源紧张状况(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西电东送 火电北线:山西、内蒙 华北 黄河上游 水电 (京津唐) 三 峡 水电中线:长江上游 华中(沪宁杭) 珠江上中游 水电南线:贵州、云南 华南火电 ( 珠三角)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

    36、、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低级形态高级形态第一产业(农业)逐渐较少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水平的标志)稳步增加(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4、举例:亚洲:美国 日本 四小龙、东盟 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5、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1)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2)导致环境污染人文环境(1)失业人口增加(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1)加快工业化进程(2

    37、)缓解就业压力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

    38、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基本条件 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

    39、资源等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治理措施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因地制宜地开发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经 验启 示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生态 特点:干旱脆弱环境 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084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