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室内设计师理论教程4(DOC 26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6008311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
  • 页数:26
  • 大小:3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室内设计师理论教程4(DOC 26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年室内设计师理论教程4DOC 26页 2021 室内设计师 理论 教程 DOC 26
    资源描述:

    1、室内设计师理论教程4 第十二章 室内色彩 第一章 色彩的物理理论 第一节 色彩原理 1 光与色 没有光源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什么是光呢?从广义上讲,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物体),它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光的色彩我们肉眼都可以分辨。只有波长在 380纳米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知觉。这段波长的电磁波叫可见光谱,或叫做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通

    2、称不可见光。如:长于780纳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实际上,阳光的七色是由红、绿、紫三色不同的光波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我们把这红、绿、紫三色光称为三原色光(目前彩色电视所采用的是红、绿、蓝,实际上混合不出所有自然界之色,只是方便而已,但光学一直采用红、绿、蓝为三原色,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色图”来表示),国际照明学会规定分别用x、y、z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百分比。由于是百分比,三者相加必须等于1,故色调在色图中只需用x、y两值即可。将光谱色中各段波长所引起的色调感觉在x、y平面上做成图标时,即得色图(见图2)。因白色感觉可用等量的红、绿、紫(蓝紫)三色混合而得,故图中愈接

    3、近中心的部分,表示愈接近于白色,也就是饱和度愈低;而在边缘曲线部分,则饱和度愈高。因此,图中一定位置相当于物体色的一定色调和一定的饱和度。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实验,他用三棱镜将太阳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 _带。据牛顿推论:太阳的白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分解叫做色散,虹就是许多小水滴为太阳白光的色散,各色波长如下: 单位:纳米 可见光谱表: 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图3) 2物体色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颇大,有人认为有固有色,有人认为没有。

    4、主张没有的人说:没有光什么物体也不具备颜色,物体之所以有色,是因为不同物质对七色光中不同的色光吸收或反射不同,所以呈现色彩不同。他们又说:绿叶这种物质能反射绿光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绿的,红花这种东西是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红的。而主张有固有色的人说: _红花照上红光会显得更红,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红色素,它的红色已饱和,所以全部反射出来,而将红光照到绿叶上,绿叶会变成黑色,这是因为绿叶中没有红色素,它全部吸收,自然会成为黑色的,而白色纸上任何色素都不具备,照上任何色光它大部分都反射出来。另外白色的棉花因为它不具备任何色素,所以反射全色光,当染上红色素后,其质地没有多大变化,

    5、因而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为了免其争论,我们称它是物体色,但要说明物体之所以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不同物体反射不同色光, _?因为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反光曲律,这种曲律,人们称为色素。比如说,红色物体,它的曲律能反射红光,也就是说它的曲律是能反射640750纳米的电磁波,如果红光照到上面,即可产生同步共振的效应,使红光反射回来,只有一部分红光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所以我们看到它为红色,也称该物体反射红光。如果是其他色光照到上面,因为曲律不同而产生波长的干扰作用,所产生的干扰波不一定是多少,如果是550600纳米的黄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会产生类似600640纳米的干扰波,即类橙色,这就是所谓黄光

    6、被吸收。如果是480550纳米波长的绿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产生较为紊乱的干扰波,这种干扰波大部分不在可视光波之内,仅有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产生视知觉,我们说这种绿光波吸收而产生黑灰色的视知觉。如果是白色光照在红色物体上面,只有白光中640750纳米的光波产生同步共振,其余的光波产生干扰,我们说,这是红光被反射出来,而其余光波被吸收。能反射不同波长的物体,因为其曲律不同而对不同色光产生同步共振,我们称它能反射不同色光。如果是黑色物体,它不能纯净地反射某种色光,也就是说:不能使任何一种色光同步共振,只能反射干扰后的混合型较杂乱的电磁波,所以我们称它为黑色吸光体。黑色之所以吸光,就是因为色光照到它上面

    7、不能产生同步共振的返回,所有不同波长电磁波 _扰,干扰后即将光能消耗在干扰之中,产生热量,这就是黑色吸光的作用。而白色物体能将七色光的电磁波大部分同步共振地反射回来,仅有一小部分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所以,我们称它反光率高,有凉爽感。 这就是物体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另外,我们知道,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因而它同样具备电磁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这又是与色光相同的物体色反射相同色光的又一原因之所在。 任何物体对光都具有吸收、透射、反射、折射的作用。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也最强。比如说:清晨的太阳 _是红的?这是因为清晨的太阳光要照到我们身上需穿过比中午几乎厚三倍的大气层

    8、,而且清晨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子。阳光穿过它时,其他色光许多被吸收、折射或反射了,只有红光以巨大的穿透力,顽强地穿过大气层、水蒸气来到地面,在此其间,大部分蓝紫色光都被折射在大气层及水蒸气里,而到达地面上的太阳光大部分是红橙色,所以太阳看上去是红的。 在卫星上看天空本来是漆黑一团,但 _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蓝色的呢?这就是因为太阳光照到地球上,其中蓝紫色的光因其穿透性最弱而被空气吸收、折射、反射了,这些 _散布在空气中,看上去自然是蓝的。而海水 _是绿的呢?水不是无色透明的吗?这也是因为阳光照入水中,大部分青绿色光折射在水中,所以看上去海水是青绿色的。在空气污染极少的天山,我们发现,近山是绿树

    9、,中景山是青蓝色,而远景山则是蓝紫色,故人称“青山绿水”。由于以上原因,我们绘画中就出现了“色彩的透视”,即:近暖、远冷,近实、远虚,近纯、远灰,此处暂不多赘 第二节 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洋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和白。试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做成一个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3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6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10的色彩称为高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3以内的对比称

    10、明度的弱对比,又称短对比。35的对比称为中对比,又称中调对比。5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 _大,作用也最大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和另外色的对比属长调对比,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用这种办法可以把明度对比大体划分为高短调、高中调、高中短调、高中长调、高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高短调、中低短调、中长调、中高长调、中低长调、低短调、低长调、低中调、最长调等16种:以下略举9种(见图4;彩图1618) 一般来说,高调明快,低调朴素,明度对比较强时光感强,形象的清晰程度高;明度对比弱时光感弱,不明朗、模糊不清。明度对比太强时,如最长调,有生硬、空洞、眩目、简单化等感觉,而

    11、且有恐怖感。(参见彩图115)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色彩的三要素、三属性或三特征。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眼睛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每种波长色光的被感觉就是一种色相。 依色散可分出色相的序列关系,即红、绿、蓝(蓝紫)三原色加间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并可在色相环中细分为 (2)纯度: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有称之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在七色相中各有其纯度,七色光混合即成白光,七色颜料混合成为深灰色;黑白灰属无彩色系,即没有彩度,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倘若加入无彩

    12、色系任何一色的混合即可降低它的纯度。在七色中除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并列的色散序列色相带,将各色同样等量加灰,使其渐渐变为纯灰,通过实验可以明确看到红色最难,青绿色最容易,这就说明红色纯度最高,而青绿色纯度最低。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等。 无论投照光还是反射光,在同一波长中,光波的振幅愈宽,色光的明亮度愈高。在不同波长中,振幅比波长的比数越大,明亮知觉度就越高。(见图3) 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

    13、度。混入白色愈多,亮度提高愈多。黑色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稍混一些,反射率就明显地降下来,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黑色愈多,明度降低愈多。灰色属于反射率95以下与10以上的色彩,即属中等明度的色彩,黑白与不同明度的灰色,可以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 不同色相的光的振幅不同。红色振幅虽宽,但波长也长;黄色虽然振幅与红色相当,但它的波长短。红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小于黄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所以红色较黄色明度要弱。 我们可以将色散带展开,即:紫红、红、橙红、橙、橙黄、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蓝紫、紫、紫红。使紫红居两端,黄色居 _,向上逐

    14、渐加白,可以发现,黄色很快就可变成纯白,而紫色最慢变为纯白。向下逐渐加黑,紫色很快即可变为纯黑,其次为青色,而黄色最慢才变为纯黑。整个表变为w形,这说明黄色明度最强,而紫色最弱,其余类推。(见图5) 这种现象,通过电脑色谱即可明晰分辨,原理是:太阳光投射到大地上的七 _光中,实际上仅靠其中红、绿、紫这三原色即可混合出自然界所有颜色。而这三原色中的绿 _光占50,其余两色红光与紫光,约各占25。但因为紫光光波短,穿透空气时形成的角度大,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蓝紫色光被反复折射在大气层中,这就形成了蓝色天空。而红光光波是可见光波中最长的光波,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形成的角度小,大部分红色光波都

    15、能到达地面。所以,实际上到达地面的色光中红光比紫光要多。黄光是由绿光与红光加光混合而成。我们知道,加光混合后新产生的光,要比原两种光的任何一种都亮。其原因是:640750纳米光波的红光与480550纳米光波的绿光相混合时形成新的干扰波形,这些波形以不同色相呈现出来,那就是600640纳米的橙红光,580600纳米的橙色光,560580纳米的黄色光,530560纳米的黄绿色光等。而这些新产生的波形,尤其是黄色光和黄绿色光,它们的振幅与波长之比,较红光和绿光的振幅与波长的比数都大。这就是混合后的加色光要比混合前任何一种原色光亮的原因。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青光,也是由绿光与紫光加光混合而成,所以它

    16、也比混合前的任何一种原色光要亮。这是加光混合的原理。 再看减光混合: 黄光=白光-紫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绿光=白光-红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青光=白光-红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紫光=白光-红光-绿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红光=白光-绿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这样,就形成带形色谱的“w”型,这各色的明亮次序按“w”型排列为:紫红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紫紫。 不同色相的光的振幅不同。红色振幅虽宽,但波长也长;黄色虽然振幅与红色相当,但它的波长短。红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小于黄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所以红色较黄色明度要弱。 我们可以将色散带展开,即:紫红、红、橙红、橙、橙黄、黄、黄

    17、绿、绿、青绿、青、青蓝、蓝、蓝紫、紫、紫红。使紫红居两端,黄色居 _,向上逐渐加白,可以发现,黄色很快就可变成纯白,而紫色最慢变为纯白。向下逐渐加黑,紫色很快即可变为纯黑,其次为青色,而黄色最慢才变为纯黑。整个表变为w形,这说明黄色明度最强,而紫色最弱,其余类推。(见图5) 这种现象,通过电脑色谱即可明晰分辨,原理是:太阳光投射到大地上的七 _光中,实际上仅靠其中红、绿、紫这三原色即可混合出自然界所有颜色。而这三原色中的绿 _光占50,其余两色红光与紫光,约各占25。但因为紫光光波短,穿透空气时形成的角度大,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蓝紫色光被反复折射在大气层中,这就形成了蓝色天空。而红光光波是

    18、可见光波中最长的光波,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形成的角度小,大部分红色光波都能到达地面。所以,实际上到达地面的色光中红光比紫光要多。黄光是由绿光与红光加光混合而成。我们知道,加光混合后新产生的光,要比原两种光的任何一种都亮。其原因是:640750纳米光波的红光与480550纳米光波的绿光相混合时形成新的干扰波形,这些波形以不同色相呈现出来,那就是600640纳米的橙红光,580600纳米的橙色光,560580纳米的黄色光,530560纳米的黄绿色光等。而这些新产生的波形,尤其是黄色光和黄绿色光,它们的振幅与波长之比,较红光和绿光的振幅与波长的比数都大。这就是混合后的加色光要比混合前任何一种原色

    19、光亮的原因。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青光,也是由绿光与紫光加光混合而成,所以它也比混合前的任何一种原色光要亮。这是加光混合的原理。 再看减光混合: 黄光=白光-紫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绿光=白光-红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青光=白光-红光 (减去一种原色光) 紫光=白光-红光-绿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红光=白光-绿光-紫光 (减去两种原色光) 这样,就形成带形色谱的“w”型,这各色的明亮次序按“w”型排列为:紫红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紫紫。 第三节 色彩的表示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方便地运用色彩,必须将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排列起来。历史上曾有许多色彩学家作过努力和研究。 1牛顿色相环

    20、 这是较为科学的早期表示方法。后来人们把太阳七色概括为六色,并把它们圈起来,头尾相接,变成六 _环,在三原色与三间色中十分明确的区分开来。 红、黄、蓝三原色是由一个正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当时误将黄色认为原色,如今只认作减光混合)。而橙、绿、紫也正处于一个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 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色的补色;也可以说,三间色中任何一种间色都是其他两种间色之原色的补色。(图6) 2色立体 色立体是借助于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如果我们借助地球仪为模型,色彩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位置和结构来表示:赤道部分表示纯色相环;南北两极连成的中心轴为无彩色系的明度序列,南

    21、极为黑,用s表示,北极为白,用n表示,球心为正灰;南半球为深色系,北半球为明色系;球的表面为清色系;球内为含灰色系(浊色系);球表面任何一个到球中心轴的垂直线上,表示着纯度序列;与中心轴相垂直的圆直径两端表示补色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以图5的色彩明度序列表将球包裹起来,可以发现纯度最大的黄色不在赤道上,而是偏向n,其次为青色。纯度最大的紫色也不在赤道上,而是偏向s,这样就构成一个波浪起伏式偏赤道的色球仪。(图7) 色立体的用途 (1)色立体相当于一本“配色字典”。每个人都有主观色调,在色彩使用上会局限于某个部分。色立体色谱为你提供了几乎全部色彩体系,它会帮助你丰富色彩词汇,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2

    22、)由于各种色彩在色立体中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色相秩序、纯度秩序、明度秩序都 _得非常严密。它指示着色彩的分类、对比、调和的一些规律。 (3)如果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色立体谱,这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将带来很大的方便。只要知道某种色标号,就可在色谱中迅速而正确地找到它。但是色谱也具有若干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色谱只能用自己的色料制作,但色料不仅受生产技术的限制,在理论上限制也很大,据色彩学家分析,还不可能用现有的色料印刷出所有的颜色来;其次,印刷的颜色也不可能 _保存不变色。在实用美术中,色立体只能作为配色的工具,科学的工具毕竟不能代替艺术创作。 奥斯特华德色立体 奥斯特华德是德国化学家,他对染料化学

    23、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曾经得过诺贝尔奖金。1921年他出版了一本奥斯特华德色彩图示,后被称为奥氏色立体。他将各个明度从0. _1-0.035分成8份,分别用a、c、e、g、i、l、n、p表示,每个字母分别含白量和黑量(他这种分法是以韦伯的比率为依据的)。以明暗系列为垂直中心轴,并以此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其顶点为纯色,上端为明色,下端为暗色,位于三角中间部分为含灰色(图8)。各个色的比例为:纯色量+白+黑= 100。奥氏运动空间的方法是将纯色、白色、黑色按不同比例分别在旋转盘上涂成扇形,旋转混合,得出混合各种所需的色光,然后再以颜料凭感觉 _。 奥氏色立体的色相环由24色组成,色相环直径两端的色互为

    24、补色,以黄、橙、红、紫、青紫(群青)、青(绿蓝)、绿(海绿)、黄绿(叶绿)为8个主色,各主色再分三等分组成24色相环,并用124的数字表示(图9)。每个色都有色相号/含白量/含黑量。如8ga表示:8号色(红色),g是含白量,由表查得22;a是含黑量,查得是11,结论是浅红色。 他将每片颜色订在一起,形成一个陀螺状的色立体(图10)。 孟塞尔色立体 孟塞尔是美国的色彩学家, _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美国早在1915年就出版过孟塞尔颜色图谱,1929年和1943年又分别经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光学会修订出版孟塞尔颜色图册。最新版本的颜色图册包括两套样品,一套有光泽,一套无光泽。有光泽色谱共包括1450块

    25、颜色,附有一套黑白的37块中性灰色,无光泽色谱有1150块颜色,附有32块中性灰色。每块大约1.82.1厘米。孟氏色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颜色的视知觉特点所制定的标色系统。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该标色系统作为颜色的分类和标定的办法。孟氏色立体的中心轴无彩色系从白到黑分为11个等级,其色相环主要有10个色相组成:红(r)、黄(y)、绿(g)、蓝(b)、紫(p)以及它们相互的间色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r与rp间为rp+r,rp与p间为p+rp,p与pb间为pb+p,pb与b间为b+pb,b与bg间为bg+b,bg与g间为g+bg,g与gy间为gy+g,

    26、gy与y间为y+gy,y与yr间为yr+y,yr与r间为r+yr。为了作更细的划分,每个色相又分成10个等级。每5种主要色相和中间色相的等级定为5,每种色相都分出2.5、5、7.5、10四个色阶,全图册共分40个色相(图11、 任何颜色都用色相/明度/纯度(即h/v/g)表示,如5r/4/14表示色相为第5号红色,明度为4,纯度为14,该色为中间明度,纯度为最高的红。( _1978年12月出版了一套颜色样卡,称新 _颜色系,包括5000块颜色,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多的颜色图谱。它也按孟塞尔色彩图谱命名,但考虑到孟氏色立体中的40个色相,不能满足实际上的需要,尤其是在r到y和pb区间。因而又增加了1

    27、.25r,6.25r,1.25yr,3.75yr,8.75yr,6.25y,3.75pb,6.25pb等8个色相,总共48个色相,光值即明度,分为10个等级,每个等级为0.5,即由19.5,纯度分14个等级,每级差为1,即由114。) 思考题: 试析光与色的关系: 何为物体色?试析物体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简述物体所以能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色彩有哪两类?它们各有哪些特征?何为色彩三要素? 何谓色立体?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华德色立体有哪些异同?它们有何实用价值? 作业: 作黑白明度推移11阶梯序列表。 按无彩色系明度等级比例任意构成明度对比9个色调。 制作色相序列,明度序列,纯度

    28、序列(可构成在一张图内),要求渐次均匀。(参见彩图1923;3637) 第四节 色彩混合 1三原色(三基色) 何谓三原色?就是说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这三个 _的色称之为三原色(或三基色)。 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混合又得白光,因此他认定这七种色光为原色。后来物理学家大卫?鲁伯特进一步发现染料原色只是红、黄、蓝三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他的这种理论被法国染料学家席弗通过各种染料配合试验所证实。从此,这种三原色理论被人们所公认。1802年生理学家汤麦斯?杨根

    29、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论。他认为色光的三原色并非红、黄、蓝,而是红、绿、紫。这种理论又被物理学家 _韦尔证实。他通过物理试验,将红光和绿光混合,这时出现黄光,然后掺入一定比例的紫光,结果出现了白光。此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色光和颜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色光混合变亮,称之谓加色混合。颜料混合变暗,称之谓减色混合。 2加色混合 从物理光学试验中得出:红、绿、蓝(蓝紫)三种色光是其他色光所混合不出来的。而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几乎可以得出自然界所有的颜色。所以红、绿、蓝(蓝紫)是加色混

    30、合最理想的色光三原色。加色混合可得出红光+绿光=黄光;红光+蓝紫光=品红光;蓝紫光+绿光=青光;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如果改变三原色的混合比例,还可得到其他不同的颜色。如红光与不同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橙、黄、黄绿等色;红光与不同比例的蓝紫光混合可以得出品红、红紫、紫红蓝;紫光与不同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绿蓝、青、青绿。如果蓝紫、绿、红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出更多的颜色,一切颜色都可通过加色混合得出。由于加色混合是色光的混合,因此随着不同色光混合量的增加,色光的明度也渐加强。所以也叫加光混合,当全色光混合时则可趋于白色光,它较任何色光都明亮(图15)。 加色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

    31、完成的,因此是一种视觉混合。 彩色电视的色彩影像就是应用加色混合原理设计的,彩色景象被分解成红、绿、蓝紫三基色,并分别转变为 _号加以传送,最后在银屏上重新由三基色混合成彩色影像。 如前所述,所有色物体(包括颜料)之所以能显色,是因为物体对色谱中色光选择吸收和反射所致。“吸收”的部分色光,也就是减去的部分色光。印染染料,绘画颜料、印刷油墨等各色的混合或重叠,都属减色混合。当两种以上的色料相混或重叠时,相当于照在上面的白光中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其剩余部分的反射光混合结果就是色料混合和重叠产生的颜色。色料混合种类愈多,白光中被减去吸收光愈多,相应的反射光量也愈少,最后将趋近于黑浊色。这就是减色混

    32、合。 过去习惯地把大红、中黄、普蓝称为颜色的三原色,从色彩学上讲,这个概念是不确切的。理想的色料三原色应当是品红(明亮的玫红)、黄(柠黄)、青(湖蓝),因为品红、黄、青混色的范围要比大红、中黄、普蓝宽得多,用减色混合法可得出: 品红+黄=红(白光-绿光- _); 青+黄=绿(白光-红光- _); 青+品红=蓝(白光-红光-绿光); 品红+青+黄=黑(白光-绿光-红光- _)。 从以上两组叠色混色图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加色混合的三原色,恰是减色混合的三间色,而减色混合的三原色又恰是加色混合的三间色。(图15、16) 根据减色混合的原理,品红、黄、青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从理论上讲可以混合出一切颜色。

    33、因此,品红、黄、青三原色在色彩学上称为一次色;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所得的色称为二次色,即间色,两种不同间色相混所得色称为第三次色,也称复色。 4空间混合 空间混合是指各种颜色的反射光快速地先后 _或同时 _人眼。我们说的先后,是指光在人眼中留下的印象在视觉中混合,或同时或几乎同时将信息传入人的大脑皮层,因此人们的感觉是混合型的。其试验,可取一圆盘,一半红、一半绿,当高速旋转后,可以看到盘中色是金黄(图17)。若一半红、一半蓝,当盘高速旋转后,可得蓝紫,彩色电视就是这个原理,实际上荧屏上有许多比例不同的红、绿、蓝紫小色点,但因为过于细小,人眼不易分辨,待传到人的眼中时,印象已在空中混合了,故称空间

    34、混合。点彩派也是利用这种原理,电子分色套色印刷也是这个原理。空间混合,也可称并列混合、色彩的并置,其明度是被混合色的平均明度,因此也称为中间混合、中性混合。 色彩的空间混合有下列规律: 1凡互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的空间混合,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如:红与青绿的混合可得到灰、红灰、绿灰; 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空间混合时,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青混合,可得到红紫、紫、青紫; 3有彩色系色与无彩色系色混合时,也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白混合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浅红。红与灰的混合,得到不同程度的红灰; 4色彩在空间混合时所得到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5色彩并置产生

    35、空间混合是有条件的。a、混合之色应是细点或细线,同时要求密集状,点与线愈密,混合的效果愈明显。色点的大小, 必须在一定的视觉距离之外,才能产生混合。一般为1000倍以外,否则很难达到混合效果。(参见彩图2434) 空间混合有三大特点: (1)近看色彩丰富,远看色调统一。在不同视觉距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效果; (2)色彩有颤动感、闪烁感,适于表现光感,印象派画家贯用这种手法; (3)如果变化各种色彩的比例,少套色可以得到多套色的效果,电子分色印刷就是利用这种原理。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所谓减色混合,实际也是空间混合的一种形式,因为色料是由许多细小色微粒组成,只不过分子染料较颗粒颜料更细微些罢

    36、了。无论是染料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也都是由不同色料混合的颜色,只不过我们肉眼分辨不出,但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面一望便知,其规律是相同的。所以,也可以说,空间混合也是放大了颗粒的减色混合,它的色光,也是减色混合的平均值。 5补色 凡两种色光相加呈现白光,两种颜色相混呈现灰黑色,那么这两种色光和这两种颜色即互为补色。补色的位置,在色相环上属一直径的两端,也就是对顶角的位置(图18)。 这里要指出:从王爱军先生将孟塞尔色立体中的互补色在二维坐标中显示(图19)可以看出,这多对互补色的连接线在通过中心轴时,并没有相交于5号灰的中心,而是相交在56号之间,出现有半度之差,这是 _呢?其原因是孟塞尔色立

    37、体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没有完全借助物理测定,这就是心理与物理之间差异之所在,感知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况且心理也是因人而异的。按照 _的理论,色料与色光有不同的明度,如果按平均色彩的 _作补色,不能混出五级灰,平均比量的色光也不能混出白光,所以他将各色比量改为黄3、橙4、红6、紫9、青8、绿6,按这种的比量的色光才能混出白光,同样按这样比量颜料作补色混合而得到五级灰,按这样坐标补色交叉线才能通过5号灰的中心。 其次,互补色相混,原则上可得到中间五号黑灰,但互补 _料的混合实际上所得的黑灰是有彩黑灰,而不同于黑白二色料混合后所得到的中性5号黑灰。 _?解释是:因互补 _料混合后所得的黑

    38、灰是由无数细小的互补色颗粒组成,用赫林的四色对立学说去解释,这些小颗粒对人眼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的补色感光视素(或红绿或黄蓝)作空间混合的感知。而黑白二中性色料的混合所得的五号中性灰,是由无数黑、白小颗粒,只对人眼视网膜上视杆细胞中黑白视素作空间混合的感知,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思考题: 浅述加色混合与减色混合之异同, _? _说空间混合是中性混合?印象派是如何加以运用的?效果如何? 作业: 仿照加色混合作一叠色效果,利用减色混合作一叠色效果。(参见彩图35、38、65) 利用细点或细线或小色块作一空间混合作业,或利用点彩派风格作一幅画。 通过实验证明,太阳光的三原色的确为红、绿、紫。目前所有彩色

    39、电视,彩色摄影等使用的三原色红、绿、蓝,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混合出自然界所有能用眼睛分辨出的真实色彩,也就是说,眼睛对阳光色散出来的色彩,我们通过任何其他手段是无法得到的,如果要想通过摄影、摄像等手段得到证实,其结果是,红偏淡朱,而且红加蓝只能得到品红,紫色根本无法得到。 因为光本身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它具有电磁的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的性能,如果物体具备某色素,即反射与该色素相同的色,而吸收与该色素不同的色,这就是选择吸收和反射。 加色混合中红光与绿光的混合可呈现黄光。减色混合中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可呈现黑灰色。而空间混合既非加色混合,也非减色混合。但既是加色又是减色。所以它所得到的新色是加色与减色混合的

    40、中性色。即黄色加黑灰色,是类似假金色的金黄色。 色光的三原色相混可得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相混可得5号灰色,空间混合既有色光混合的特点,又有颜料混合的特点。减光混合三原色相加得5号灰,而其中任何一原色的补色恰是其他二原色之间色。原色与其补色相混合即等于三原色相混故得灰色。因比例不同,灰色也有倾向性。 第二章 色彩的生理理论 第一节 人眼的生理与色彩视觉 所有的色彩视觉(包括色相、明度、纯度)都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基础上的,所以研究色彩还必须了解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 1人眼的构造及功能 眼球: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

    41、。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 _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眼球壁有三层膜组成。外层是坚韧 的囊壳,保护眼睛的内部,称为纤维膜,它的前1/6为角膜,后5/6为白色不透明的巩膜,中层称葡萄膜(或血素层、血管层),颜色像黑紫葡萄,由前向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简称网膜。(图20) 角膜:眼球最前端是透明的角膜,它是平均折射率为1.336的透明体,俗称眼白,微向前突出,曲率半径前表面约7.7毫米,后表面约6.8毫米,光由这里折射进入眼球而成像。 虹膜:在角膜后面呈环形围绕瞳孔,也叫彩帘。虹膜内有两种

    42、肌肉控制瞳孔的大小:缩孔肌(即环形肌)收缩时瞳孔缩小;放孔肌(即辐射肌)收缩时则瞳孔放大,其作用如同照相机的自动光圈装置,而瞳孔的作用好似光圈。它的大小控制一般是不自觉的,光弱时大,光强时小。 晶状体:晶状体在眼睛正面 _,光线投射进来以后,经过它的折射传给视网膜。所谓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以及各种色彩、形态的视觉或错觉,大部分都是由于水晶体的伸缩作用所引起。它像一种能自动调节焦距的凸透镜一样。晶状体含黄色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它影响对色彩的视觉。 玻璃液体:把眼球分为前后两房,前房充满透明的水状液体,后房则是浓玻璃体。外来的光线,必须顺序经过角膜、水状液体、晶状体、玻璃体,然后才能到达网膜

    43、。它们均带有色素,随环境和年龄而变化。 黄斑与盲点:黄斑是网膜中感觉最特殊的部分,稍呈黄色。色觉之所以有很大的个人差异与黄斑是有关系的,位置刚好在通过瞳孔视轴所指的地方,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最集中的所在,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我们看到物体最清楚时,就是因为影像刚好投射到黄斑上的缘故,黄斑下面有盲点,虽然是神经集中的部位,但缺少视觉细胞,不能看到物体影像。 视网膜:视网膜是视觉 _的所在,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神经中心。眼睛的感觉为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所致。视杆细胞能够 _弱光的 _,但不能分辨颜色,视锥细胞在强光下反应灵敏,具有辩别颜色的本领。在 _凹处之内,只有视锥细胞,很少或没有视杆细胞

    44、。在网膜边缘,靠近眼球前方各处,有许多视杆细胞,而视锥细胞很少。某些动物(如鸡)因视杆细胞较少,所以在微光下,它们的视觉很差,成为夜盲。也有些动物(如猫和猫头鹰)因视杆细胞很多,所以能在夜间活动。 视觉过程:入射光到达视网膜之前,是主要折射在角膜和晶状体的两个面上的。眼睛内部各处的距离都固定不变,只有晶状体可以突出外张,所以有聚像于网膜上的功能,这完全靠晶状体曲率的调整。如果起调节作用的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从远处射来的光线经折射后,恰好自动聚焦在网膜的感光细胞上。假如眼睛有病态,聚焦就落在较前方或较后方,落在网膜前面叫近视眼,落在网膜后方叫远视眼。正常人眼在观察近处物体时,可调节收缩睫状肌,使

    45、晶状体突出一些,这样由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凸出面的折射后,仍然可以汇集在视网膜上成像。由于凸出的曲率有限度,因而过于靠近眼睛的物体,它的成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水晶体的弹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调节的本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发生老年性远视。要使近处的物体落在网膜上,可用聚光镜将远处的光线收拢,方能使聚焦恰当地落到视网膜上,达到正常视觉。 视觉与年龄:视觉发生于出世后约一个月左右,大致一年以后即可对所有色彩具备完全 _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大约30岁开始)其效力日趋衰退(50岁以后特别明显)。 2色彩的视觉理论 赫尔姆霍兹的三色学说认为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当

    46、单色光或各种混合色光投射到视网膜上时,三种感光色素的视锥细胞不同程度地受到 _,经过大脑综合而产生色彩感觉。如:当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兴奋时,其他两种视锥细胞相对处于抑制状态,便产生红色感觉;当含绿色素的视锥细胞兴奋时,其他两种视锥细胞相对处于抑制状态,便产生绿色感觉;如果含红、绿两种视锥细胞同时兴奋,而含蓝色视锥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此时产生黄色感觉;三种细胞同时兴奋时,则产生白色感觉;三种细胞同时抑制则产生黑色感觉;三种细胞不同程度地受到 _时,则产生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如果人眼缺乏某种感光细胞,或某种感光的视锥细胞功能不正常时,就会产生色盲或色弱。 赫林的对立色彩学说也叫四色学说

    47、。1878年他观察到色彩现象总是成对 _,因而认定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的 _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 _时,白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对红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 _起建设作用。因为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白色,所以每一颜色不仅影响其本身视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白黑视素活动。根据赫林的学说,三种视素的对立过程的组合产生各种颜色感觉和各种颜色的混合现象。 第三种说法是:在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中有一种感光蛋

    48、白和三种感色蛋白,光照感光蛋白使其破裂,产生神经脉冲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有了光的感觉,这样就完成一个视觉过程。三种感色蛋白分别吸收红、绿、紫的色光,使其感色蛋白破裂产生脉冲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感到某种颜色。这种蛋白破裂之后,需要在1/16秒之内再重新合成,有的破坏了之后不能及时合成,使其感觉迟钝,或感觉其他颜色,这就是某种色的色弱。有的人根本看不到某种色,这就是说他缺少某种感色蛋白,这就是色盲。色弱的人,对物体色知觉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但由于他对于某种色光 _后,破裂的感色蛋白不能及时合成再去接受继续 _,继续产生色知觉。这时处于它相对应的那种蛋白十分活跃,因而使他产生一种对应色的色知觉。所以色弱的人迟钝的色知觉总是该色的补色。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室内设计师理论教程4(DOC 26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0831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