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第四 社会知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本 章 要 点*社会知觉的概念*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心品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认知启发认知启发*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情境同一性情境同一性*自我监控理论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第一节
2、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硬币实验硬币实验 布鲁纳(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
3、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一)对自我的知觉(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二)对他人的知觉(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
4、、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三)对人际的知觉(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境的知觉。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2、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
5、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则更关注人。3、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vs 印象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社会知觉实验。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社会知觉实验。(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原有经验。2、个体的价值观念。3、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4、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三)认知的情境(三)认知的情境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三
6、、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结果。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7、(一)自然特征(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二)社会特征(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所属群体、社会角色(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人际关系(真诚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笨拙)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
8、,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Fishbein,1964)。)。(二)平均模式(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的总体印
9、象。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四)中心品质理论(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
10、影响人们的总体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特征特征A特征特征B真诚真诚+3(3)理解理解+3(1)热情热情+3(2)自信自信+1(3)聪慧聪慧+2(4)多嘴多嘴0(3)多嘴多嘴-3(3)注:括号中为权重注:括号中为权重a.加法模式加法模式(特征多少特征多少)A:3+3+2+(-2)=+5 B:3+1=+4 ABb.平均模式平均模式(特征强度)(特征强度)A:+541.25 B:+422 ABd.中心品质理论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多嘴 BA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
11、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化:展变化:个人属性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对个人的知觉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个人状态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团体属性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对团体的知觉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团体状态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研究发现(
12、Krech,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面部表情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身段表情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
13、ssion),是,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二)对他人个性的知觉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Kenny&Voie,1984;Kenny&Albright,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这个模型的
14、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危难考验:患难见真情 利益考验:利动小人心,义动君子心 世态炎凉考验 五五.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塔旧里(Tagiuri,1953)做了一个实验,被试是由互不相识的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往,自由谈论,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然后向被试提出一些问题a.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b.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如果他们所选出来的对象是同一对象(例如,甲提出自己喜欢乙,而且,也认为乙会最喜欢
15、自己,而乙提出自己喜欢甲,认为甲最喜欢自己),就说明甲乙两人认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是正确的。如果双方提出的人选不一致,那就表示双方对于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正确。C.如果选小组长,你会选谁?d.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选他?若选出的人与他的估计是一致的,说明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正确的。如果,甲提出要选乙,甲认为其他人都会选乙,而事实也确是如此的话,就说明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塔旧里从其研究结果中,归纳出人际关系认知中常见的三种倾向:其一,自己喜欢某人,就可能认为对其一,自己喜欢某人,就可能认为对方同样也喜欢自己;方同样也喜欢自己;其二,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其他人也其二,认为自己喜欢的人,
16、其他人也喜欢;喜欢;其三,人缘好的人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其三,人缘好的人倾向于低估自己的人缘,人缘较差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人缘,人缘较差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人缘。的人缘。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晕轮效应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De Lucchi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
17、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他内向还是外向?(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材料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吉姆呆板、害羞、内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材料呈现顺序外向(被试判断)内向(被试判断)单独外向953单独内向386先外先外后内7811先内先内后外1863a.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b.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18、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
19、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估其所有的特点。评定特征高吸引者一般吸引者无吸引力者受欢迎性65.3962.4256.31婚姻能力1.700.710.37职业地位2.252.021.70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下表:二、晕轮效应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