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 高中语文 必修 第二 单元 同步 辅导 德国 DOC 18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风向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3. 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学问1231.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2、,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2.作者和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3文体知识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
3、国策等。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4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
4、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5文化常识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其中第一等是公,第二等是侯,第四等是子,第五等是男。心有千千结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夜缒而出( ) (2)越国以鄙远( )(3)阙秦( ) (4)秦伯说( )(5)共其乏困( ) (6)失其所与( )【解析】(1) (2) (3) (4) (5) (6)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且贰于楚_(2)国危矣_(3)焉用亡郑以陪邻_(4)行李之往来
5、,共其乏困_(5)朝济而夕设版焉_(6)又欲肆其西封_(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9)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从属于两个主人 国都(指郑国国都) 焉,何,为什么;用,介词,表原因,因为;陪,增加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共,同“供”,供给 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如果没有 因,依靠;敝,损害;仁,仁道 勇武3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义。(1)晋军函陵 军:_(2)既东封郑 封:_(3)越国以鄙远 鄙:_(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_(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_(6)阙秦以利晋 阙:_【解析】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疆界,名词活用作
6、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边邑,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得雄厚乏,缺乏;困,穷苦。乏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侵损、减少,使动用法,使减少 4抄出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和本字。 通_ 通_ _ 通_ 通_【解析】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5下列句子都有省略,在括号中补出省略成分(若补代词,需说明代词的指代内容)。(1)晋军( )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3)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解析】于 之,指亡郑 君,指秦
7、伯 郑6翻译下列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译: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译: (3)失其所与,不知译: (4)吾其还也译: 【解析】晋国,(哪里会)有什么满足呢? (当初)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我们还是回去吧。7划出下列句子应该停顿的地方,用“/”标明。(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解析】(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且/矣,许君/焦、瑕,朝济/。(3)既/郑,又欲/,若/,将/?交流对对碰1全文中心写了一
8、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解析】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
9、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解析】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10、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解析】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5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解析】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11、。“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寻味。 6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解析】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但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如何区别,要视具体语言环境。 探究尖尖角1探讨烛之
12、武的形象。【解析】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
13、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探讨左传的文学价值。【解析】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
14、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
15、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赐”。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
16、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体验步步高一. 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 佚()之狐 夜缒(C)而出B越国以鄙()远 君之薄()也共()其乏困C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失其所与()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解析】A(缒:)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解析】D(厌:满足)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7、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解析】C(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把当作边疆。B句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向东面。D句中的“敝”字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C秦伯说,与郑人盟。D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解析】D(A共供 B画划 C说悦)5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行为偏僻性乖张,张管世人诽谤。【解析】D(行李:使者。可怜:可爱。更衣
18、:去厕所。交通:互相连通。古今词义不同)6“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之人莫余欺也 大王来何操 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A B CD【解析】C(以“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子孙也不利啊!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边远的郑国作为您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由于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
19、仁道的。【解析】B(A句中的“子”没有翻译准确,“子”是一个带有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在这里不能译成“子孙”。C句中的“阙”和“利”是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应译为“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有利”。D句中的“因”是一个多义词,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对译,这里应对译为“依靠”。)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20、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解析】B(济:渡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C君之所知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B(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为主谓之间,无实义。)3“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21、D以为得之矣【解析】A(把作为)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解析】D(三条)5.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解析】BCE6.翻译下面两句话。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