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DOC 24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DOC 2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DOC 24页 高中物理 易错点 归纳 总结 DOC 24
- 资源描述:
-
1、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一、力 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
2、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
3、位是N/m、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接触面不光滑;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
4、擦力方向、 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
5、”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 和F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v02=2as 平均
6、速度V=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S=Sn+l Sn=aT2 =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图像是直线表
7、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
8、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
9、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
10、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
11、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
12、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6、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四、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
13、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3、 平抛运动 (1)特点: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4、圆周运动
14、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t(单位rad/s),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
15、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如右上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v临 v临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得v临如右下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0。5、
16、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 F引=F向得: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天体质量M、密度的估算:(3)三种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 =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 =16、7km/
17、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18、、 五、动量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2、 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 或 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
19、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m1 v1 +m2 v2 =m1 v1 +m2 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