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6002213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PPT
  • 页数:70
  • 大小:64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 原理 第四 目的 课件
    资源描述:

    1、课程:教育原理 v ID:07级 zoe教师:曾屹丹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明确教育目的内涵明确教育目的内涵 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3.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并正确把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并正确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4.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掌握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正确掌握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正确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关系。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一节教育

    2、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一)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

    3、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体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4、: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教育怎样去培(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养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重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是位于教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具体化。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具体人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一般与具体的关系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实现。通过培养目标实现。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下图例表示:下图例表示:教育方针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6、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每次课的目标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表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制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表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制约、逐级达到的不同层次。约、逐级达到的不同层次。层层 级级陈述名称陈述名称 制定者制定者 特特 点点 举举 例例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分及其相互关系。1 1、内容结构、内容结构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

    7、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和规定。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劳动者”、“建设者建设者”、“接班人接班人”、“公民公民”等的规定。等的规定。2 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由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

    8、基本素质的规定。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次: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为课程目标。第四层次:第四层次:为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目的、社会团体

    9、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的;2 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3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4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四、教育目的的功能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2 2、选择功能、选择功能3 3、激励功能、激励功能4 4、评价功能、评价功能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0、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的价值选择依据思想家们的人性假设的影依据思想家们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响。依据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依据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展水平的制约。依据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依据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的制约。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依

    11、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教育目的的确立五、教育目的的确立(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 1 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技发展水平。2 2、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制度发展的需要。3 3、教育目的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教育目的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律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所谓价值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

    12、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小。所谓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

    13、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的一种倾向。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有以下观点:有以下观点: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取向观1.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

    14、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3.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4.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主张社会需要

    15、和人的自身主张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统一。发展需要统一。5.5.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来进行,用“文化文化”来统筹教育、社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6.6.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

    16、生活作准备,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育者怎样生活。1.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代表人物:卢梭 :培养: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基本特点基本特点 :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2.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Geog Kerschensteiner,?,?-18571857)法国的孔德(法国的孔德(A.ComteA

    17、.Comte,1798-18571798-1857)涂尔干(涂尔干(E.DurkheimE.Durkheim,1858-19171858-1917)基本特点基本特点 :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5.5.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李特李特斯普朗格斯普朗格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6.6.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赫伯特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教育生活准备说说”,杜威杜威 :“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

    18、中学习”、“从经从经验中学习验中学习”。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教材教育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考试与评价制度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中国中国西方西方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个体发展个体发展培养精英培养精英面向大众面向大众注重系统知识注重系统知识关注生活经验关注生活经验强调稳定强调稳定追求变化追求变化计划、大纲计划、大纲跑道、共同建构跑道、共同建构教育内容与教材教育内容与教材学科中心学科中心经验中心经验中心系统与规范系统与规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原理、经典的知识原理、经典的知识应用、现代化的内容应用、现代化的内容繁、

    19、难、窄、旧繁、难、窄、旧简、浅、宽、新简、浅、宽、新概念、法则、练习概念、法则、练习经验、思考、应用经验、思考、应用注重结论、获得知识注重结论、获得知识关注过程、强调体验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教学与学习方式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考试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并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一)人

    20、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相一致 (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造成的(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必然要求(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矛盾(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想得以实现实现(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途径(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21、相一致(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人的发展,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决定。人的发展,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决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大工业生产大工业生产智力和体力智力和体力原始结合原始结合智力和体力分离智力和体力分离人片面发展人片面发展智力和体力结合和智力和体力结合和全面发展成为必然全面发展成为必然(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 人的片面发展与社会分工是齐头并进的人的片面发展与社会分工是齐头并进的 简单协作时期,从头到尾生产完整产品,简单协作时期,从头到尾生产完整产品,相对全面。相对全面。手工工场时期,分工使劳动

    22、者被手工工场时期,分工使劳动者被“肢解肢解”,终身束缚在一种局部的操作和工具上,成终身束缚在一种局部的操作和工具上,成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的机器,成为机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的机器,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器的附属物。机器完全侵吞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机器完全侵吞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达到最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达到最高限度。高限度。(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1.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2.大工业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大工业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要求工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要求工

    23、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能性(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消灭了工场手工业的专大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消灭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和使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分门化和使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分工,但却在资本主义形式下更可怕地再生产工,但却在资本主义形式下更可怕地再生产了这种分工;了这种分工;大工业的本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资本主大工业的本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资本主义应用形式却使人畸形化,成

    24、为机器的附属义应用形式却使人畸形化,成为机器的附属物;物;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精神的、物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精神的、物质的和时间的充分条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和时间的充分条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变成为进一步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变成为进一步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展的理想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的条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

    25、的条件。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还受到一三大差别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定的限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实。(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二、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表述二、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表述 19491949年年1212月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6、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服务,为当前的

    27、革命斗争服务。”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劳动

    28、相结合的教育方针。”n 1982年,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规定:n“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出现的教育目的。的。n1985年,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9、,热爱社会主义祖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神。”这个教育方针,既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这个教育方针,既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贯思想,又融入了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一贯思想,又融入了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求。n 1986年,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年,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

    30、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的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年12月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展十年规划和“八五八五”计划的建议计划的建议指出指出:“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31、会主义现代化服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全,培养德、智、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n 1993年,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

    32、彻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90年代上年代上一个新台阶。一个新台阶。”19951995年年3 3月在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中表述为: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33、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19991999年,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德智体美

    34、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35、者和接班人,办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化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

    36、性质,加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习的学习型社会。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三、我国教育

    37、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的的素质结构。3.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即为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才 4.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方向。

    38、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方向。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质的教育。智育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的任务智育的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

    39、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体育的任务:体育的任务: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40、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习惯。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美育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

    41、育的任务:美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

    42、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面。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五、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五、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

    43、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n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理解素质教育必须把握好三个要

    44、点:理解素质教育必须把握好三个要点: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要求。2.2.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3.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二)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关系(二)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同义说同义说”: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

    45、发展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2.“排斥说排斥说”: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3.“具体化说具体化说”: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很

    46、难操作,其价值判断难目的过于概括,很难操作,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具体化的形式。(三)素质教育的性质(三)素质教育的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潜能;它充分发展每个人潜能;(四)素质教育的实质(四)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发展发展,通过

    47、教育改革,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真正实现“两全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

    48、列的一种教育。或并列的一种教育。(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标 ,片面,片面追求升学,追求高分;追求升学,追求高分;素质教育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为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差生。是选拔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差生。是选拔教育、英才教育;教育、英才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普及教育。及教育。教育体系、内容教育体系、内

    49、容 应试教育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应试教育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素质教育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在方法上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在方法上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的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死记硬背,在分数的

    50、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在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在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活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升学、应试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知识型的人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创新型的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知识知识五育五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三死三死”:死扣书本、:死扣书本、死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0022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