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二语文大语文系列之唐诗人故事语文.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初二语文大语文系列之唐诗人故事语文.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初二 语文 系列 唐诗 故事 下载 _其它资料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酒徒掀开唐诗伟大的一页在中国诗歌史上,要找到一个不喝酒的诗人很难,在唐朝就更难了,这酒气不仅维持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意义上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们艺术层面上的激情,或者说,梦想。于是诗歌的长河一边滚滚奔流,一边也散发出浓浓的酒香。于是唐朝的第一位诗人出现在了唐诗漫长的岁月中。王绩(585644),唐朝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医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专心以医药济人。 王绩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
2、,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他最大的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全唐诗存五十首。(一)神仙童子王绩十五岁的时候,他谒见隋朝重臣杨素时应对流利,举座皆惊,称他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末年,他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官职,但是却不想当官,推托自己有病,辞官归家,朝廷又让他当六合县县丞,但是他还是不理政事,整天喝酒。隋末大乱,王绩感叹:弥天大网从天而降,我能够躲到哪里去呢?司
3、马迁说:“人穷则返本。”王绩看来是深谙此道的,于是他干脆借口自己得了中风,连夜驾一条小船,返本回到故乡去了。(二)斗酒学士王绩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唐朝建立之后,唐高祖李渊征他入朝,在门下省任待诏,他的弟弟王静问他:“待诏这工作干得还愉快吗?”王绩回答:“待诏这官俸禄太少,又没有升迁的机会,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只是每天官府供应三升酒,还算不错。”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江国公陈叔达听说之后,说:“三升酒怎么够王先生喝的呢?从今天起,每天供应他一斗!”从此,王绩就得了一个雅号,叫“斗酒学士”。王绩嗜酒如命,他听说主管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于是主动请求当太乐丞,目的就是为了能经常从焦革家里要酒喝。这让
4、人想起晋朝的阮籍,当他听说步兵校尉府厨房里有数百坛美酒的时候,主动请求降职担任步兵校尉,目的就是为了弄酒喝,当校尉府里面的酒都被他喝光之后,阮籍就主动辞职了。而王绩离开太乐署,则是因为焦革和他的妻子相继去世,无人送酒与他喝。他长叹:“这是老天存心不让我喝足美酒啊!”于是弃官还乡。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作为一个酒徒的义务,也在理论上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有酒经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李淳风看了之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王绩辞官回乡之后,在自己的家乡东皋为酒圣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经供应他好酒的焦革也顺便摆在祠堂里供奉。王绩被称为“斗酒学士”,但是他自己显然不认为自己的酒量只在
5、区区一斗,他自号“五斗先生”,这个号除了用以标明自己的酒量之外,也是向他最崇敬的东晋隐士陶渊明致敬,因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于是王绩也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 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市。 采薇:指代诗经召南草虫篇,诗中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赏析 黄昏时分,东皋的旷野中出现一位漫步游赏的老者,他就是王绩。自从重归东皋隐居,他的心绪一直复杂而烦乱,他热爱这隐居中的闲适,但隐居中的孤独却是那么的难耐,正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知
6、音难觅啊!远方的树木已刻满秋霜的容颜,连绵的小山洒满落日的余晖,好一派秋高气爽之美景;放牧的人们赶着牛群踱进村庄,打猎的人们也骑着猎马、驮着猎物回家来了,好一幅田园牧歌之图画。这样高旷的秋景,这样亲切的人们,王绩怎能不喜爱?但这份热爱,却没有人跟他共享,环顾四野,更没有一位相识相知之人,他又怎能不忧伤?于是他只好长歌当哭,高歌采薇之诗,抒解心中的忧伤。 评析这首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把每个字称为“一言”,所以这种诗叫“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面的四言诗,之后又有了楚辞以六言为主的诗歌,汉魏、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这些诗歌在音韵、词性、句法上有严格的要求。而这首
7、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唐诗每两句称为一“联”,这种对仗的联称为“对联”,后来春节时家家门前贴的春联就由此而来;其他没有对仗的,如第一联和第四联,称为“散联”。每联末尾一个字称为“韵脚”,就是必须押韵的字,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诗歌,叫“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而王绩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一点都不过分。三十多岁就开始隐居生活的王绩,644年卒于家中。虽然他的诗歌在格律上还有不足,在境界上也欠壮阔,不过,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其他任务就留给后人去完成吧。多年之后,他的一个侄孙继承了他的
8、衣钵,成为初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个侄孙,名字叫王勃。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注释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芸藿(hu):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东皋(go):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刈(y):割。黍(sh):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萤:萤火虫。天才少年的结局-王勃隋末唐初的动荡出了一个不求上进的王绩,欣欣向荣的初唐则出了一个气冲牛斗的王勃。 盛世人才辈出,盛世人才早慧,唐初四杰就是这样的体现。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最为显示
9、初唐气象的一位诗人。 王勃(650676),字子安,初唐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年少时聪慧过人,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其文章滕王阁序影响深远,流传天下。 王勃即席作名篇 位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聪明过人,七八岁时,文章就写得又快又好,十几岁时,就很有名气了。由于秉性直率,不巴结权贵,他因此受到压制,郁郁不得志。 一年秋天,王勃单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去看望被贬为交趾县令的父亲。他在九月重阳这天,来到江西南昌(当时称为洪都)。恰好这一天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女婿吴
10、子章的生日。值此秋高气爽,佳节良辰,阎伯屿在临江傍水的滕王阁里大摆筵席,款待全城的达官显贵、文人才子。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叫吴子章认真写好了一篇腾王序阁,以便在宴会上显出风采。 王勃碰巧经过这里,只见车马盈门,宾客云集,热闹非凡,便想进去看看,又觉得自己有些寒酸;无奈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犹豫再三,决定还是壮着胆子进去吃喝一顿再说。于是稍整衣裳,尾随源源而来的宾客走了进去,在一个空位子上坐下,不料正坐在首席。大家看王勃少年老成、凛然正气,倒也有几分敬服。主人以为他是哪个王公贵族的子弟,客人则估计他是阎家的什么贵戚,虽说对他坐首席不甚乐意,但也不便说什么。 酒过,阎都督令人捧出文房四宝,当场命题,请
11、来宾当场作腾王阁自序。客人们得知他的女婿也算个才子,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将文章写好背熟了,因而深知他此举的目的。那些有才气的人认为在席上“抛砖引玉” 有些丢人现眼;几个和吴子章文才不相上下的人,又觉得在此时此地和他比高低也不适宜,于是都真真假假地推让吴子章来写。吴子章把纸笔推给了王勃,一是对首席贵宾表示尊敬,二是想戏弄一下王勃。没想到,王勃竟毫不推辞,略一沉思就写了起来。这一下,可惊呆了吴子章,气煞了阎伯屿。阎伯屿退坐一边,命人执笔在旁看着王勃写一句就抄录一句,并大声朗读,他准备随时挑毛病,羞辱王勃。开始,王勃写得也并不算很好,渐渐地得心应手,旁征博引,随心所欲。 看的人都面现惊讶赞赏的神色,唯有
12、阎伯屿冷若冰霜,默不作声。可是,当他见王勃运笔如神、佳言妙语滚滚而来时,逐渐有些沉不住气了。当他听到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禁不住长叹一口气说:“妙句,天才!”吴子章在一旁也自愧不如。王勃这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可遏止,一直写了下去,最后还附写了一首长律作为结束。一时间,宾主都对王勃心悦诚服,推崇备至、争相敬酒,并请他在此地多逗留几天,但王勃思父心切,匆匆告辞而去。 王勃走下滕王阁,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离开南昌,继续踏上探望父亲的旅程。几个月后,他乘坐的船遇到台风,王勃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13、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 杜少府:诗人之友,其名不详。蜀川:一作蜀州,这里泛指蜀地。三秦:项羽破秦入关时,曾将秦地三分,故有三秦之说,后来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五津:长江在蜀地的五个渡口合称五津,即白花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指蜀地。 赏析 提到王勃,我们脑海中也许立刻会浮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语。前者出自其文滕王阁序,后者出自其诗杜少府之任蜀川;前者概括了一位文人对晚霞当空、水天一色、鹜鸟孤飞的纯美境界的追求,成为咏叹傍晚之景的千古佳句,后者则体现了一位诗人“海内皆兄弟”、“山花共友于”的旷达情怀,成为感慨离别、歌颂
14、友谊的万世绝唱。其实,这两句诗语也概括出了王勃诗歌的特色:纯美之中的高华气质,旷达背后的真挚情感。 为官者常常会身不由己,朝廷需要你到外省赴任,你便要服从。这首诗是杜少府接到朝廷任命,即将赶赴蜀地时,好友王勃为他饯行所作。诗酒言欢固然是幸事,但离别之酒却难以下咽。王勃立身城门的楼观上,遥望路途遥远、风烟缭绕的蜀川,不禁因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感伤,为仕宦之人四处漂泊的生活而感喟。正当主客二人陷入深深的悲伤之时,王勃想起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诗句,与其悲泣黯然、作小女子状的别离,不若从容旷达地分手。于是他安慰好友,要潇洒地抹去离别眼泪,从容赴蜀任职。全诗不事辞藻,意
15、脉流转,开朗豁达,颇具风骨之美。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腾王阁序以其优美的构思和语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里闪现出了灿烂的光芒。滕王阁序节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 zh)以犹欢。北海虽赊(sh),扶摇可接;东隅(y)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
16、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n);有怀投笔,慕宗悫(qu)之长风。舍簪(zn)笏(h)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q)庭,叨(to)陪鲤对;今兹捧袂(m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一只传唱千年的鹅骆宾王唐朝的很多诗人都有有趣的外号,最著名的诸如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王维被称为“诗佛”,李贺被称为“诗鬼”等。晚唐的李商隐外号“獭祭鱼”,因为据说水獭抓到鱼之后,喜欢把鱼整整齐齐地摆在一起,似乎是在祭神,李商隐写诗的时候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他总是把要用的书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案上,如水獭祭鱼一般。想象李诗人对着整桌的书寻章
17、摘句,然后郑重写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名句的样子,让人莞尔。四杰中的杨炯写诗喜欢连用早已死去的古人姓名,什么“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于是当时人称他为“点鬼簿”,而四杰中排名最后的骆宾王喜欢用数字工整构成的对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于是当时的人送他一个外号,叫“算博士”。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渐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七岁时即席赋鹅诗,一时传通乡阁,誉为神童。他写的为徐敬业讨武璺檄一文,一直被人们传诵。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章齐名天下”,号称“初唐四杰”。有骆宾王文集。 (一)神童
18、美誉骆宾王从小聪颖,七岁时就能写诗作文。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骆宾王家门前的池塘里有一群白鹅,有意想试试骆宾王的天赋,就指着鹅说:“你能以鹅为题,创作一首咏鹅诗吗?” 骆宾王点点头,跑到池塘边。水面上悠游自在的白鹅,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不时用红红的鹅掌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白鹅伸长脖子,响亮地叫了一声“哦”,其他的鹅就都一齐对天鸣叫。 骆宾王看着此情此景,拾起脚边的一根树枝就在沙地上写了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的白鹅戏水图呀!” 从此,骆宾王“神童”的美名便家喻户晓了。 (二) 骆宾王与花生的故事 说起
19、花生,没有人不知道的,可是,古时候的花生是什么样子,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时的花生大小和现在的差不多。但是它既没有包着花生仁儿的薄红皮儿,又不在土里生长而像四季豆角那样吊在花生秧子上。它是怎么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说起来,这里边还有一段关于骆宾王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有个村子叫李家庄。庄上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只有一户姓骆的,其余的都姓李。姓骆的夫妻两个都五六十岁了,可儿子才十来岁。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勤劳贤惠。一家三口人,只有半亩地,一年到头起早贪黑,才勉强能维持生活。骆家的孩子虽然聪明伶俐,但是因为家里穷,请不起先生,往往在拾柴、剜菜之后,到学堂门外旁听。先生发现骆家的孩子虚心好学,而且过目不忘
20、,心里非常高兴,就让他坐在学堂里读书,不仅不收学费,还常用自己的钱给他买书。 有一天,孩子跑来对先生说:“我不能来上学啦,得到地里去看花生。”先生就送给他几本书,嘱咐他抓紧时间念书,千万别荒废了学业。 骆家的花生地在离村一里多的山脚下,地形狭长。 这地方虽然没有野兽,但是乌鸦特别多。每当花生开花结果的时候,它们就成群结队地飞来啄食。骆家地少,一家全靠种花生换粮糊口。他父亲不能干活,母亲既要伺候父亲,又要操劳家务,只有让孩子来看花生了。孩子也真够命苦,每天天一亮就去撵乌鸦,中午吃点干粮,喝点凉开水,一直到太阳落山才能回家。三天过去了,孩子发愁起来。愁啥呢?他撵走了地北头的乌鸦,地南头又飞来一群。
21、这样跑来跑去,就没一点看书时间了,夜里腰酸腿疼,看不上几眼就困乏得顶不住了。这孩子心想:照这样下去,岂不荒废了学业? 有一天中午,天气非常热,乌鸦都飞到树林深处去乘凉。孩子见是机会,就不顾满头大汗,坐在阴凉处看起书来。当他看了一阵,拿起手巾擦汗的时候,忽听得不远的地方有人呼救。他放下书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个瘦骨嶙峋的老头跌倒在地上,他的头发、眉毛、胡子都是白的,脸上沾满了汗水和尘土,样子很难看。他趴在地上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挣扎着,可就是站不起来。 孩子看他那么大年纪怪可怜的,就慢慢地把老头扶起来,然后轻轻地问:“老大爷,你怎么啦?”老头有气无力地说:“我去闺女家走到这又热又渴,又饿,就摔倒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