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1.1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的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2.人口密度:指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均人口数目,一般使用的单位是每平方千米人数。反映了人口分布疏密程度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趋向性):(1)全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2)海陆: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3)海拔: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4)国家和地区
2、: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13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占总人口的62.47%;(5)城乡: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原因: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2)气候:干热、湿热、寒冷等都不是宜居之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3)水源:1)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供水、运输):两河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eg.重庆嘉陵江 宜宾
3、岷江 武汉汉江 涪陵乌江河运的起点或终点(eg.赣州市 哈尔滨)河流入海口(eg.广州 福州 天津 上海 )过河点(泰晤士河伦敦)2)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eg.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4)土壤: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5)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引起人口聚集,如: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P6-7课后活动:思考:青藏高原与云南的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相比,两者人口垂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
4、,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加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2)云南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的低地,气候湿热,排水不畅,草木繁茂,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口分布较少;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疟蚊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2)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不同类型、规模的经济活动,可能会导致人口分布的巨大空间差异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对土地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贸易
5、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2)交通:交通便捷的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利于人流、货流的集散。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铁路枢纽城市或 “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株洲、怀化、宝鸡干支流交汇的港口城市:宜宾、重庆、武汉京杭运河沿线的港口城市:扬州、济宁总体呈现: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的特点(3)科技:eg.中国的中关村、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科技城筑波、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4)社会因素:政策:政府政策可在短时间或较长时间内影响人口的分布。eg.设立经济特区后,深圳人口快速增长。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 Eg.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军事: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和军
6、港;eg.旅顺、威海、伦敦、巴黎。战争:能够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5)文化:纽约唐人街是纽约的一片区域,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南端下城。居民以华人华侨为主(6)宗教:印巴分治后,大量的穆斯林教徒迁往巴基斯坦,而大量印度教徒则迁往印度,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宗教城市:麦加和麦地那、梵蒂冈、耶路撒冷、拉萨等(7)历史: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三、我国人口的分布:1.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自然环境)。 东部经济
7、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社会经济);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P8活动(1)找出黑河腾冲线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归纳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其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区。特点: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水源充足的绿洲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
8、拔较低的河谷地区。(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内在联系: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1.2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属性:时间属性永久性或长期性 空间属性跨越行政区域界线2.分类:(1)
9、国际人口迁移: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2)国内人口迁移:一个国家内部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正为净迁入 负为净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4.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拉力:促使人们迁入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 推力:促使人们迁出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 气候 水源 土壤 自然资源 经济因素:经济 交通 通讯 就业 (经济因素是主
10、要因素) 社会因素:文化 教育 政治 宗教 国家政策 战争(3)有利不利迁出区1.缓解迁出区的就业压力;2.缓解迁出区的人地矛盾,减轻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压力;3.促进迁出区的经济发展;4促进了迁出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1.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2.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3.产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迁入区1.弥补了劳动力不足;2.提高了迁入区的城市化水平;3.促进了迁入区的经济发展;4.促进了迁入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1.给迁入地带来就业、交通和治安压力;2.容易引起迁入地生态环境问题。二、国际人口迁移1. 20世纪以前: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方
11、向:旧大陆新大陆 欧洲美洲、大洋洲(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非洲美洲(黑奴贸易) 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2.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欧洲美国、加拿大)3.二战后,人口迁移特点(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界,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印巴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国(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人口
12、压力减轻,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于是,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 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总之,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技术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三、我国的人口迁移1.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1)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秦始皇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近代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中原战争,多自发性移民:典型案例:走西口 (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 闯关
13、东 (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下南洋 (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 广州等城市的移民快速增加。在现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1942年发生的中原大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西南、西北诸省区迁移。(2)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3)改革开放之后;(4)近年来。阶段特点方向原因历史上频繁、规模大闯关东、走西口、黄河中下游、长江、珠江流域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建国至改革开放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支援边疆、上山下乡、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改革开
14、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差距大近些年自发的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3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P18 活动读图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答: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1.人口数量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出生率=某时期存活婴儿数同时期人口总数100% 死亡率=某时期
15、死亡人数同时期人口总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数10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注意:自然增长率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不代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一定增加。下降到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0时,人口数量开始减少。(2)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人口总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根本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正相关)、 环境条件(正相关)、社会经济: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
16、治制度、人口政策、战争经济发达程度(正负相关)、文化教育水平(负)、医疗卫生条件(正负)、妇女就业状况(负)科技进步等。3.人口增长的差异:(1)时间:(2)空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变化趋势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较大影响劳动力短缺 兵源不
17、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 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人们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低经济:物质财富累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生态: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改变生育观念人口老龄化: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 或 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资源和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示。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
18、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1)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2)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2.区域自然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资源的丰富程度(最主要因素)正相关:某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容易发现新的资源 资源利用效率高 方便通过贸易从其他地方获取资源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利用科技便于找到短缺资源的替代品 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19、: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对外获取资源的途径越多,能养活的人口就越多,如日本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低,资源消耗少。三、人口合理容量1.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人口合理容量有三个特点:是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是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合理
20、容量也是不相同的。是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警戒线。3.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现代社会人口过快增长,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4. 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之地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2.1城乡空间结构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聚落分为城镇与乡村。(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2)乡
21、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聚落类型聚落规模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建筑物生产方式城镇大便利密集密集、多高层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小不发达稀疏分散、低层建筑农业生产一、城乡土地利用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1)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3)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乡村土地利用: (1)类型: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 (2)特点:内部结构简单 功能分区简单 生产用地比重大,村庄点缀其间
22、。3.城镇土地利用:(1)类型: 居住、商业、工业、绿化、行政、文化用地、交通等城镇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集聚效应:指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因对用地空间和位置的需求往往相同,集聚在同一类城市空间上的效应。4.城镇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居住区占地面积大,城镇主要功能区,占比最高,呈片状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大多位于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通常离城镇中心较远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建筑物高大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