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996509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2.9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资源描述:

    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1.1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的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2.人口密度:指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均人口数目,一般使用的单位是每平方千米人数。反映了人口分布疏密程度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趋向性):(1)全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2)海陆: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3)海拔: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4)国家和地区

    2、: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13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占总人口的62.47%;(5)城乡: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原因: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2)气候:干热、湿热、寒冷等都不是宜居之地,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3)水源:1)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供水、运输):两河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eg.重庆嘉陵江 宜宾

    3、岷江 武汉汉江 涪陵乌江河运的起点或终点(eg.赣州市 哈尔滨)河流入海口(eg.广州 福州 天津 上海 )过河点(泰晤士河伦敦)2)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eg.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4)土壤: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5)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引起人口聚集,如: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P6-7课后活动:思考:青藏高原与云南的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相比,两者人口垂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

    4、,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加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2)云南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的低地,气候湿热,排水不畅,草木繁茂,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口分布较少;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疟蚊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2)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不同类型、规模的经济活动,可能会导致人口分布的巨大空间差异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对土地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贸易

    5、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2)交通:交通便捷的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利于人流、货流的集散。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铁路枢纽城市或 “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株洲、怀化、宝鸡干支流交汇的港口城市:宜宾、重庆、武汉京杭运河沿线的港口城市:扬州、济宁总体呈现: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的特点(3)科技:eg.中国的中关村、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科技城筑波、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4)社会因素:政策:政府政策可在短时间或较长时间内影响人口的分布。eg.设立经济特区后,深圳人口快速增长。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 Eg.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军事: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和军

    6、港;eg.旅顺、威海、伦敦、巴黎。战争:能够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5)文化:纽约唐人街是纽约的一片区域,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南端下城。居民以华人华侨为主(6)宗教:印巴分治后,大量的穆斯林教徒迁往巴基斯坦,而大量印度教徒则迁往印度,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宗教城市:麦加和麦地那、梵蒂冈、耶路撒冷、拉萨等(7)历史: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三、我国人口的分布:1.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自然环境)。 东部经济

    7、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社会经济);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P8活动(1)找出黑河腾冲线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归纳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其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区。特点: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水源充足的绿洲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

    8、拔较低的河谷地区。(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内在联系: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1.2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属性:时间属性永久性或长期性 空间属性跨越行政区域界线2.分类:(1)

    9、国际人口迁移: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2)国内人口迁移:一个国家内部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正为净迁入 负为净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4.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拉力:促使人们迁入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 推力:促使人们迁出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 气候 水源 土壤 自然资源 经济因素:经济 交通 通讯 就业 (经济因素是主

    10、要因素) 社会因素:文化 教育 政治 宗教 国家政策 战争(3)有利不利迁出区1.缓解迁出区的就业压力;2.缓解迁出区的人地矛盾,减轻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压力;3.促进迁出区的经济发展;4促进了迁出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1.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2.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3.产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迁入区1.弥补了劳动力不足;2.提高了迁入区的城市化水平;3.促进了迁入区的经济发展;4.促进了迁入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1.给迁入地带来就业、交通和治安压力;2.容易引起迁入地生态环境问题。二、国际人口迁移1. 20世纪以前: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方

    11、向:旧大陆新大陆 欧洲美洲、大洋洲(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非洲美洲(黑奴贸易) 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2.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欧洲美国、加拿大)3.二战后,人口迁移特点(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界,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印巴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国(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人口

    12、压力减轻,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于是,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 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总之,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技术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三、我国的人口迁移1.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1)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秦始皇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近代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中原战争,多自发性移民:典型案例:走西口 (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 闯关

    13、东 (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下南洋 (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 广州等城市的移民快速增加。在现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1942年发生的中原大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西南、西北诸省区迁移。(2)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3)改革开放之后;(4)近年来。阶段特点方向原因历史上频繁、规模大闯关东、走西口、黄河中下游、长江、珠江流域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建国至改革开放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支援边疆、上山下乡、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改革开

    14、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差距大近些年自发的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3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P18 活动读图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答: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1.人口数量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出生率=某时期存活婴儿数同时期人口总数100% 死亡率=某时期

    15、死亡人数同时期人口总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数10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注意:自然增长率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不代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一定增加。下降到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0时,人口数量开始减少。(2)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人口总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根本影响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正相关)、 环境条件(正相关)、社会经济: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

    16、治制度、人口政策、战争经济发达程度(正负相关)、文化教育水平(负)、医疗卫生条件(正负)、妇女就业状况(负)科技进步等。3.人口增长的差异:(1)时间:(2)空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变化趋势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儿童比重较大影响劳动力短缺 兵源不

    17、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 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人们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低经济:物质财富累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生态: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改变生育观念人口老龄化: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 或 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资源和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示。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

    18、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1)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2)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2.区域自然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资源的丰富程度(最主要因素)正相关:某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容易发现新的资源 资源利用效率高 方便通过贸易从其他地方获取资源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利用科技便于找到短缺资源的替代品 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19、: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对外获取资源的途径越多,能养活的人口就越多,如日本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低,资源消耗少。三、人口合理容量1.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人口合理容量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人口合理容量有三个特点:是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是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合理

    20、容量也是不相同的。是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警戒线。3.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现代社会人口过快增长,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4. 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之地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2.1城乡空间结构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聚落分为城镇与乡村。(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2)乡

    21、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聚落类型聚落规模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建筑物生产方式城镇大便利密集密集、多高层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小不发达稀疏分散、低层建筑农业生产一、城乡土地利用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1)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3)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乡村土地利用: (1)类型: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 (2)特点:内部结构简单 功能分区简单 生产用地比重大,村庄点缀其间

    22、。3.城镇土地利用:(1)类型: 居住、商业、工业、绿化、行政、文化用地、交通等城镇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集聚效应:指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因对用地空间和位置的需求往往相同,集聚在同一类城市空间上的效应。4.城镇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居住区占地面积大,城镇主要功能区,占比最高,呈片状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大多位于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通常离城镇中心较远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建筑物高大稠

    23、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城镇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5.风向与城市规划:(1)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居住区在上风向 工厂区在下风向(2)季风区(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工厂布局与季风垂直方向的郊外(3)多种风向: 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6.河流与城市规划:(1)有污染水源的工厂要远离河流或布局在河流下游 (2)自来水厂布局在河流上游。(3)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要建立绿化隔离带二、城乡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代表性内部空间结构类型特点成因城市同心圆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

    24、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沈阳多核心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受山川地形及河流自然因素,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淄博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城镇土地供应有限,出价(地租)高者得之。主要因素一般来说, 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影响地租高地的因素:1)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

    25、离增加而递减。商业区变化最陡,说明其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快,住宅次之,工业区最慢。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C为工业区。 2)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 市中心:地租最高 道路交汇:地租次高峰 公路两侧:地租较高(2)自然地理条件:地形起伏程度与大小,水文条件等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Eg: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同心圆状空间结构(3)政策因素:Eg:北京市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4)历

    26、史因素:故宫、西安皇城区交通便捷,为保护历史遗产,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形成商业中心(5)文化因素: 唐人街(6)环境因素:居住区内不布局污染企业,可选择劳动密集型企业 重污染企业河流下游,主导风向下风向 首钢落户曹妃甸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5.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空间: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6. 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27、: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四、城乡空间结构-乡村1.主要功能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此外,还有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2.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从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来看,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1)密集型:特点: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分布: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形态: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2)分散型:特点: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3)半聚集型:特点: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分布:最典型的

    28、是山区小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3.城乡一体化:城乡是一个由城市与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相互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村并居 美丽乡村建设 五、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区位因素:(1)地势地貌: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乡村聚落 多 、规模 大 ;(2)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寒冷酷暑或干旱缺水处),乡村聚落 多 、规模 大 ;(3)河流水文::具有明显的 亲水型 指向,水源丰富 、 水运方

    29、便 条件好;(4)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条件好,沙质土;(5)地质:地质不稳定的地区对安全构成威胁;(6)交通:靠近交通要道,交通便利,聚落发展与 商贸活动 互为促进。(7)文化: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有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城镇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城市形成的基础)(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始终有强大的吸引力) 政治、军事、宗教(影响力减弱) 文化、科技、旅游(影响力增强)1)地形:Eg1我国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和城市发育最理想地区Eg2巴西的城市分布在巴西高原原因:巴西地处

    30、热带,低地湿热,居住条件不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Eg3山区的城市一般都分布在开阔的低地或者河谷地带。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Eg4高寒的城市一般都分布在河谷地带。例如:我国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城市的分布。2)气候:Eg1:四大人口稠密地区(欧洲西部、南亚、东亚、北美东部)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荒漠干旱、高纬度寒冷、湿热的热带雨林人口分布较少3)河流: 河流供水功能:水资源供给 河流运输功能: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河口处:河海联运河运起点或终点:货物转运、集散地和水陆交通要道 过河点:人流物流

    31、集散转运处 河流防卫功能:河流转弯处、河心岛、半岛:利于安全防卫4)资源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 我国山西大同、黑龙江鹤岗、辽宁抚顺、河北开滦等。以石油为基础的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黑龙江大庆、甘肃玉门、山东东营、新疆克拉玛依等。以铁矿为基础的辽宁鞍山、内蒙古包头、四川攀枝花等。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等。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黑龙江的伊春等。5)交通古代:南方城市:河流汇合处宜宾、重庆、武汉 北方城市:大道汇合处邯郸 现代:铁路枢纽: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 京沪线蚌埠、济南 陇海线宝鸡、徐州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影响

    32、城市的兴衰6)科技 因科技兴起的城市:如日本的筑波、英国牛津、英国剑桥、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等。7)政治 因政治原因发展起来的城市有巴西利亚、北京、深圳、广州、合肥等。8)军事 因军事发展起来的城市:荆州、嘉峪关、山海关等9)宗教 因宗教发展起来的城市:佛教的布达拉宫、基督教的圣彼得堡、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10)旅游 因旅游发展起来的城市:桂林、张家界11)政策深圳崛起:改革开发的政策支持;临近港、澳、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租金低。城市区位分析常用语言: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气候温和,降水适中)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水运障碍),矿产

    33、资源丰富(煤,铁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的通过),行政中心,旅游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工农业基础好,毗邻港澳台东南亚,可受到其经济辐射(只适用于珠三角.深圳等)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类: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P36 探究(1)分析库伯佩迪的气候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特点:全年高温少雨成因: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深居内陆,地势较西部、东部低,位于风带的雨影区,降水少。(2)说一说库伯

    34、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特点:冬暖夏凉,温度变化小;设施齐全,布局紧凑合理且独特;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开敞。Eg1:土家族的吊脚楼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地形崎岖平地少,依山而建,节约土地;气候湿润,上层居住,利于通风、防潮;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当地森林丰富,就地取材,多为木楼Eg2:窑洞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气候干旱,黄土土层厚,直立性强 当地气候冬寒夏热,窑洞利于冬暖夏凉植被少,建窑洞节省建筑材料Eg3土楼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人字顶便于排水;冬夏温差大,厚实的土墙隔热,冬暖夏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附近,具有抗震能力 具有军事防御能力和体现

    35、家族团结Eg4: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底层架空利通风散热;顶部坡度大不易集水Eg5:英国乡土民居:降水多,以茅草农舍为代表,屋顶坡度大Eg6:肯尼亚草屋:草原面积大,就地取材Eg7:伊朗风塔:气候酷热,风塔用来通风降温2.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1)欧洲: 受神学思想影响 中心:教堂、城堡 中心区的外围:高层建筑(2)美国: 移民、多元文化 中心:摩天大楼 从中心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3)中国: 传统文化影响 中心:宫城 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3.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1)中国:布局: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

    36、减结构:多有围墙,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内向性、封闭性;突出皇权地位风格:中国宫殿式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民居:四合院(2)西方:布局: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结构:少有围墙,直率敞朗、和盘托出、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外向性、开放性;突出宗教地位风格:西方宫廷的喷泉、雕塑; 民居:花园洋房4.城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1)问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有些地区城乡建设无序推进;土地开发强度过大;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逐渐丧失。措施: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民族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37、。(2)问题: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措施: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要与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展现风土人情,力求精致、温馨、亲情、生态。城市建设应注重地域文化保护、继承和创新,传承优秀文化思想,彰显鲜明地域特色,突出城市特色和个性。P43活动(1) 描述诸葛八卦村村落的布局特点,讨论该村落的布局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特点:诸葛村布局在山间小盆地,依山傍水,以钟池为中心道路呈放射状分布。关系:八卦村四周山脉环绕,村子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村子地势平坦,临近水源,环境宜居。 诸葛亮后裔,天人合一,崇尚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思想。(2)

    38、讨论诸葛八卦村的旅游品牌价值?诸葛村位于浙江,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植被丰富,旅游季节时间长 诸葛村依山傍水,建筑格局独特,旅游资源品质优、种类多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名人品牌效应 村落临近国道交通便利。(3)针对开发提出可行性措施: 保护古村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原貌保护古村镇特色,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加强古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2.(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为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一座座水泥森林崛起。2.3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1.城镇化:(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

    39、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表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变化(3)标志: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4)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2.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也高。工业化水平低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也低。(2)城镇化过程问题:但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

    40、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现象为“过度城市化”也称“虚假城市化”。部分国家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使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滞后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改善

    41、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4.世界城镇化差异(1)空间差异:城镇化水平75%以上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欧 洲、 大洋 洲、 北美 洲、 南美 洲城镇化水平40%以下的主要分布在 非洲中部及东南部 、以及 南亚 (2)时间差异: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增长速度人口流动国家问题后期阶段较高(70%以上)缓慢甚至停滞逆城市化发达国家中期阶段较快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

    42、过剩,交通拥堵初期阶段较低(25%以下)较慢农村迁往城市(3)大都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群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欧洲西北部、英格兰、日本太平洋沿岸、北美五大湖沿岸、长江三角洲等大都市带)5.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起步郊区城镇化(发展中国家)逆城镇化(发达国家)再城镇化(个别发达国家)区别:郊区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加迁往城市周边郊区 逆城镇化:城镇人口减少,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程差异: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点原因特点原因起步时间早(英 18世纪开始)工业化早晚国家独立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快民

    43、族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大(70%以上)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小(40%以下)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表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不合理,郊区城市化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过剩7.我国的城镇化水平(1)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如何?发展速度如何? 我国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2)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特点: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原因: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吸引大量农

    44、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3)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中期阶段(4)我国东西部城镇化差距较大,为什么?区位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状况:东部地区工业基础高,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度: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人口率相对较高;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如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等;科教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西部地区科教水平落后也加大了西部推进城市化的难度。8.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问题表现成因措施环境问题耕地面积减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镇、工业交通交涉过程中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城镇人口增加,用水量激增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林、草地破坏,过采地下水等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996509.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